一個故事告訴你: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是「特立獨行」(深度好文)

2021-02-13 勵志聊

以下分享的一個故事就會告訴你: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有一個很「獨」的特徵,看似另類,其實了不起,這個特徵就是「特立獨行」。

先來看這個故事:

索非婭·羅蘭是義大利殿堂級別的電影女演員,她16歲就開始闖蕩演藝界,想要實現自己的演員夢,不過,她的條件在當時並不算出色,她的個子太高大,臀部太寬,鼻很太長,下巴小,嘴又太大……這都不符合當時的審美標準,無論攝影師如何拍攝,都不能掩蓋她的這些「缺點」,於是有人就建議索非婭·羅蘭說:「假如你還想在這一行幹出名堂,你就應該適當給自己做做整容,掩飾一下自己的缺點。」

然而,索非婭·羅蘭是一個特立獨行、從不人云亦云的人,她拒絕了整容的建議,堅信自己的外表是最好,即便觀眾一時不接受,也能靠自己內在的氣質和精湛的演技來取勝,她說:「我為什麼要符合主流的的審美價值呢,我喜歡我的鼻子和嘴巴,我喜歡我身體的每一部分,我必須要保持它們的原狀。」

儘管遭受了外界的一些非議和打擊,但索非婭·羅蘭始終保持自身的特立獨行,從沒有因為別人的說法而改變自己的特色,將種種壓力化為前進的動力。她的電影生涯,主演了60多部優秀影片,其演技之爐火純青,令無數觀眾沉迷,而她的特立獨行,也給無數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被無數觀眾認可,是世界影壇最著名的女影星,也是奧斯卡最佳女演員獎的得主。

另一方面,隨著索非婭·羅蘭在表演上不斷獲取成功,名氣越來越大,之前人們關於她「臀部寬,鼻子長,嘴巴大……」的議論,也都漸漸地變化了,變成了紛紛讚美的優點,甚至改變了人們的審美觀念,她身體上的那些「缺點」反而變成了人們評選美女的標準。到了20世紀末,耄耋之年的索非婭·羅蘭還被評為20世紀「最美麗的女性之一」。

在談起自己的成功時,索非婭·羅蘭將其歸結為堅持特立獨行:「我不會刻意去模仿誰,也不會盲目地追隨潮流,我只做我自己,堅持自己的本色。」「當你把自己特立獨行的一面展示給別人的時候,你的魅力就會自然而然地表現出來。」

事實上,在這個社會上,真正厲害的人,往往都是特立獨行的,他們敢於做自己、堅持做自己,保持獨一無二的本色,始終在走自己的路,而不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用一句流行語說,就是「不做下一個誰,只做最好的自己」。

相關焦點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很低調,在5個方面「很沉默」
    生活中,幾個人聚會,其中說話很活躍的人,往往是混得很差的人,那個躲在角落裡很沉默的人,往往是最有實力的。當然,事無絕對,相對而言,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是最低調而沉默的,而半桶水的小人物卻很高調,生怕別人不知道他有限的一點亮光。人類的皮囊看起來都是差不多的,都有眼睛鼻子和四肢,但是人與人之間能力上的差異卻是存在著天壤之別的,有的人渾渾噩噩,甚至連溫飽都無法混好,有的人卻可以坐擁千億帝國。
  • 真正成功的人,往往具備狼一樣的性格(深度好文)
    ,往往具備狼一樣的性格。人跟狼一樣,想要成功,只是人想做霸主,而狼想當獸王。所以,人活著,你若像狼就要練好牙, 若是羊就要被人宰割。越王勾踐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用四個字形容,那就是「臥薪嘗膽」。這就是現實:誰沒能耐,誰就會被人欺負,受盡悽涼!誰要有本事,就會走向成功,還能贏得眾人的幫助和稱讚!
  • 真正厲害的人,在工作上往往有十大特質,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
    真正厲害的人,在工作上往往有以下十大特質,必為人中龍鳳,大富大貴;在職場,真正能「出人頭地」的人,往往也具備這十大特質,你具備幾種?
  • 真正厲害的人,懂得「以逸待勞」
    有人說:「天天加班加點人,不厲害;準時上下班的人,才厲害。」你以為加班就會創造更多的價值,其實加班只是傷害了身體,並且說明了你的工作效率很低。真正厲害的人,懂得「以逸待勞」,不做以下四件事,總是不慌不忙。
  •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有一種深藏不露的心計,看似平庸,實則厚黑
    真正厲害的人,往往有一種深藏不露的「心計」,看似平庸,實則厚黑!你有嗎?
  • 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擺架子
    擺架子的人高高在上,只顧自己舒服,不管旁人感受,令人生厭。而不擺架子的人,因為能低調做人,平等待人,更受人尊重。架子是扔在地上也沒人撿的東西,真正厲害的人,從來不會擺架子。曾看到這樣一個寓言故事。有一隻青蛙喜歡擺架子,自覺大得不得了,當有人說它大不過水牛,於是它拼命往肚子裡吸氣。
  • 一個騙了我們很久的半截故事(深度好文)
    一個誤導了中國幾代人的故事
  • 真正厲害的人,身上都有這個特質,不告訴你很難捉摸透!很現實!
    然而現代社會是一個追求速度和效率的時代,真正能夠沉得住氣、靜得下心的人,少之又少。前段時間,一個關係不錯的大學同學突然告訴我,他要出書了。畢業後很多人都在風風火火的寫自媒體文章的時候,他堅持自己的小說創作,別的同學說著月入過萬的時候,他不為所動,有人勸他先賺錢再來追夢,但他從不聽。
  • 一個真正厲害的人,不會處處炫耀,反而不忘示弱,要明白了
    《菜根譚》上說:「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地不畏其低,能聚水則會成海,人不畏其低,才能服眾成王。做人,要謙卑低調,畢竟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處處飛揚跋扈時,殊不知背後遇到高手,讓自己陷入尷尬兩難之間不能後退,甚至遭遇「冷箭」後一蹶不振。有很多表面看似咋呼炫耀之人,讓他人以為自己非常厲害,其實往往是不堪一擊,最終也是傷了自己。
  • 窮則變,變則通,真正厲害的人,總能找到出路
    我們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大的困難時,往往會受挫和失望,認為自己窮途末路,無路可走了。《易經》告訴你,這種想法是不對的。
  • 兩個故事告訴你:會說的不如會聽的!該沉默和傾聽的時候,別多嘴
    俗話說,會說的不如會聽的,西方諺語也說,沉默是金,一個人,隨著閱歷和見識的增加,越會認識到沉默和傾聽的重要性,比起能說會道,懂得沉默和傾聽的人,才是真正厲害的人,這也可以說是一條處世「潛規則」。以下分享的兩個故事就會告訴你:會說的不如會聽的!該沉默和傾聽的時候,別多嘴。
  • 圈套(深度好文)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1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
  • 「冷處理」是一種智慧(深度好文)
    哲學閱讀中國人必備閱讀寶庫,涵蓋人生哲學、職場智慧、教育經驗、情感文學,每日奉上有思想深度的營養套餐文:劉良軍一對年輕夫婦來到民政局婚姻登記中心,要求辦理離婚手續,兩人都是怒氣衝衝,惡語相向。一個說早辦早解脫,一個說哪怕晚一分鐘也是一種折磨。
  • 善待你所在的單位(深度好文)
    一個人只有能夠處理好和自己有工作關係的關係才叫能力。沒有工作關係的關係,只是吃吃喝喝、玩玩耍耍,那不屬於單位關係。在單位你已經擁有的,一定要珍惜。也許時間久了,你會感到厭煩。要學會及時調整自己,使自己在枯燥無味的工作面前,有一種常新的感覺。你已經擁有的,往往失去了,才會感受到價值;而一旦失去,就不會回來,這往往讓人抱憾終生。
  • 三個方面很沉默的人,表面看很軟弱,實際上是真正厲害的人物
    ,內向沉默的人往往無外乎兩種情況,一個是性格軟弱,一個是善於隱忍和思考,或許每個人都有不同性格,不同的人生態度,但是喜歡沉默的人註定是和別人是不一樣的。在很多人的眼中,沉默並不是一件好事,性格外向,能說會道的人似乎更容易獲得老闆和上司的賞識,而那些沉默寡言的人往往會被人忽略,那麼沉默和一個人是否有出息真的掛鈎嗎,那些不愛說話的人註定就是潦倒一輩子嗎?其實,在這三個方面很沉默的人,表面上看很軟弱,實際上是真正厲害的人物。
  • 人情世故,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深度好文)
    你會發現,真正的聰明人做人做事恰到好處、滴水不漏,不僅收穫了實利,也落下了美名;而有的人則刀子嘴豆腐心,不少幫別人的忙,卻沒有一個說他好,培養了不少敵人在身邊。這大都是不懂人情世故的緣故。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每個人都必須面對殘酷的競爭!
  • 真正聰明的人,為什麼從不去社交?(深度好文)
    下面這個場景也許算個代表:你跑到一個聚會上,跟一群陌生的人噓寒問暖,全程笑臉相迎,滿屋子客套話,互相絮絮叨叨,敬酒、掃微信、留電話號碼……但是三天之後,彼此就記不清對方是誰了。仔細想一下,我們的時間和精力大部分都被這種「無效社交」佔用了。真正的實力,是看你能吸引多少人、影響多少人。
  • 為什麼很多老男人更「厲害」?過來人告訴你3個原因
    老男人大半生的修行匹配的段位沒有最高,只有更高,見多識廣就會成為老男人日積月累閱歷的途徑,老男人即便沒有讀過萬卷書也行過萬裡路,即便沒有行過萬裡路也閱人無數,正所謂:事事如棋局局新,如若你跟老男人下過棋就會發現老男人不僅深謀遠慮,而且會融入高深的戰略以及機動的戰術,每當老男人下一步棋的與此同時,老男人就會放眼到三步以外,老男人既看待問題有深度又看待問題有廣度
  • 下等人,中等人,上等人(深度好文)
    1.上等人會捧人,中等人會擠人,下等人會踩人。   做個上等人根本不難,不需要你有很多錢,也不需要你有很高的地位,只要你心胸開闊,眼光長遠,三觀端正,你就是個上等人。  這世上,最蠢的一種人就是看見別人好了,憤憤不平,一心琢磨著,怎麼給對方使點壞,怎麼把人家從高處拽下,讓他跌落塵埃,看他落魄潦倒,就覺得心情舒暢。   漫漫人生路,就是要懂得欣賞別人的優點,欣賞別人的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方能提升自我,建立相互協作、相互支持、相互幫助,方可助人達己。
  • 【創業家】創業,首先你得講好一個故事
    從電子郵件營銷,到社交媒體,你傳導給客戶群的信息裡面必須要有一定的內容支持,因此,如果你是第一個營銷自己的公司,那麼應該把內容營銷放在首要位置。如果你希望能在市場營銷上獲得成功,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去嘗試「銷售」你的故事,而是要去傾訴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