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為了節流開源,許多公司不得已裁員。失業率上升,但其實,最受影響的一群人是大四的畢業生。
相比其他職場老鳥,應屆畢業生們剛剛進入社會,沒有面試經驗,在第一輪面試中就被淘汰。面試新手們往往是因為自我介紹不夠理想,就止步於第一輪面試,就錯失了後面和其他面試者競爭職位的機會。
世界500強企業資深管理教練高琳和林宏博,在《故事力》這本書中就提到,想要在面試中脫穎而出,自我介紹是第一關鍵。
HR在面試時通常喜歡聽故事,而資深的hr還會把面試候選人分成三類:
第一類:資歷過高。這一類人能力強,過去的經歷經得起考驗,在同等或更高的職位上有過出色表現,不過有一個很大的問題:他們不一定願意「低就」,還有就是薪酬要求高。
第二類:剛剛好。這一類人通常還分兩種:第一種,能力強, 但是潛力不怎麼樣,可以做現在的職位,但是看不到更好的將來; 第二種,能力強,潛力也好。通常面試官都最喜歡這一類人,但 是這一類人一般都在自己原崗位做得好好的,除非出高價或者公司平臺特別好,不然誰要承擔風險換工作呢?
第三類:高潛人才。他的能力和經歷可能差那麼一點點,但潛力特別好,稍稍培養,假以時日,就能夠成為團隊中的突出貢獻者。薪酬要求還不高。
你猜一猜,大部分的用人單位會選哪一種人呢?
答案是 高潛人才。
漢語詞典是這麼定義潛力一詞的:「潛力是潛在的尚未發揮出來的力量。」
能力,多少可以通過過往經歷來證明,那麼潛力呢?既然沒有發揮出來,那麼要靠什麼來確定呢?靠推測和想像。想像什麼呢?想像你過往的能力如何遷移到新的崗位上,並發酵出更強的能量。
故事的一大特徵就是能夠激發聽眾的想像。所以,讓我們來看看,如何講一個「我是誰」 的故事,既能彰顯你的能力,又能證明你的潛力。
HR 在面試的時候,還會使用這樣一個工具— STAR 模型。他們套用這個模型,通過對候選人過去行為的判斷,來預測他將來在新的崗位上的表現。
S:代表情境(situation)。要求求職者描述曾經遇到過的一個 情境,講清楚相關的背景信息,以及自己在這個情境中的角色。
T:代表任務(task)。說明在上述情境中承擔了一個什麼樣的任務。
A:代表行動(action)。說明針對這樣的情境和任務,你採取了什麼樣的行為。
R:代表結果(result)。說明所採取的行為取得了什麼結果。
你看出來了嗎?STAR 模型就是一個完美的故事模型。
「情境」和你當時的「任務」,其實就是一個故事的背景和衝突,情境有多複雜多困難,任務有多艱巨,衝突的牆就有多高。你解決這個問題的「行動」,體現的就是你的能力。事件最後的「結果」可以是你的成就,也可以是你的學習成長。
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進入打卡頁面,只要連續打卡滿 3 天,就能抽獎好書包郵到家!(每周3本)👇
上周獲獎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