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科學 - 經濟、認知與神經的共舞

2021-02-15 Bounded Rationality

試想一個情境。

你和朋友買了兩張價值150元的電影票,結果在海底撈吃完午飯後,發現電影票不見了,你們會花錢再買兩張電影票嗎?

這種情況,我一般是選擇直接去逛街。

再買兩張電影票對我來說相當於看了一場300元的電影,實在太傻了。

 

可是,如果是在買票前發現掉了150元現金,你會選擇不去看電影嗎?

反正我不會,丟錢已經很難受了,當然要讓電影撫慰一下我受傷的心情。

 

我們常常用「理性」與「非理性」來討論一個人的決策與選擇是否聰明。

但理性這個詞如何定義,卻有諸多解釋。

對於大多數人,我在面對損失電影票和損失現金時所作的選擇,都屬於理性選擇。

因為我們傾向使用「是否合理」來判別理性與否,然後用「是否感到舒適」來判斷合理與否。【品,你細品】

 

傳統經濟學解釋世界的方式是基於理性人假說。

在這個假說中,理性等於能夠結合所處環境的所有信息,做出最優選擇,並且理性人的偏好永遠是清楚且一致的。

 

在開頭的看電影情境中,傳統經濟會告訴你,150元就是150元,理性人應該完全了解自己對於看電影及花費150元的偏好,並且在兩種情況中做出一致的選擇。

如果用這種方式定義理性,我們一生中應該極少有機會看到一個可以被形容為理性的人。

 

為什麼減肥、存錢、讀書計劃會失敗?為什麼辛苦追到的戀人卻突然不珍惜?因為我們的想法、偏好是動態的,是被每個決策環境所影響的。

我們當下預測的將來的想法與行為,在'將來'到來的那一刻,極有可能失真。

大腦最大的作用就是不斷解釋並且合理化我們所有的偏好、決策與行為,可能我們一生都活在想像的偏好與自我認知中(Chater, 2018)。

 

18、19世紀,在心理學尚未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前,經濟學家其實是身兼心理學家的角色。

在當時許多著名經濟學家的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諸如認知偏誤、社會行為、互惠性、情緒等等當今心理學派的主要研究領域。

理性人假說,開始了傳統經濟學與心理學對人類行為截然不同的解釋方式。兩個好朋友在20世紀初徹底分了手。

 

從1930年代開始,心理學大量地質疑基於理性人假說的各種經濟模型(Bruni and Sugden, 2007)。

經濟學家/認知心理學家Simon提出了有限理性一說 (Simon,1955)。他用剪刀的雙刃做比喻,一方面,我們的選擇受限於認知能力(記憶力、注意力、運算能力),另一方面,我們受限於決策的環境結構。

 

我們無法透過大腦有效的處理接受到的信息,並做出最優選擇 (optimisation)。縱使存在有像AlphaGo電腦一樣的超強大腦,由於決定最優選擇的變量太多,且變化太快,我們依然無法做出最適配環境且利己的選擇。

 

在此之後,大量的心理學與經濟學家基於有限理性的基礎上研究人類在各種情境下的選擇,行為經濟學 (Behavioural Economics)慢慢成形。

 

過去10年開始,行為經濟學這門學科開始走入大眾視角。

DanielKahneman和Richard H. Tharler分別在2012年和2017年藉由行為經濟學的研究獲得諾貝爾獎。

市面上也有大量關於行為經濟學的科普書,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心理帳戶 (Mental Account)、羊群效應 (Herd Effect)、捷思 (Heuristics)等等名詞開始被廣泛使用。

相關焦點

  • 神經科學+市場營銷=「神經營銷」
    神經營銷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伊拉斯姆斯大學鹿特丹管理學院市場研究教授Ale Smidts於2002年創造了這一術語。多年來,神經營銷吸引了營銷專業人士的注意,並且現在幾乎無一例外地認識到情感反應對眾多消費決定的驅動作用。對人類及其購買觸發點的理解這一目標以及公司提供神經營銷產品和服務,促進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 如何理解認知行為理論? | MSW專欄
    認知學派認為,人的行動都是情緒、認知和行動互動的結果;2. 在認識、情緒和行為三者當中,認知扮演著中介與協調的作用;3. 認知行為理論將認知用於行為修正上,強調認知在解決問題過程中的重要性,強調內在認知與外在環境之間的互動,認為外在的行為改變與內在的認知改變都會最終影響個人行為的改變。
  • 人的認知和行為完成度的矛盾
    我想了想,人最大的痛苦在於認知和行為完成度的矛盾,你也許曾感悟到,認識到,自知到,但這並不能說明你就能做到,抖音上、書本裡都有各類的成功學大師,我們或可以不管他是不是毒雞湯,認定它就是人生智慧又能如何?除非大師不用拋頭露臉的賣力取悅聽眾,那我就相信它是能輕易做到的事,否則我還是做一名傻瓜好了,世界並不需要真相,只需要快樂的簡單的豬。
  • (NLP)神經語言程序學
    NLP是人類行為和溝通程序的詳細可行的模型。語言是思想的載體。從語言開始,自然語言處理將意識和潛意識的研究革新到一個全新的水平。
  • 中級綜合能力丨考點4-2: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在社會工作實務中的應用認知行為理論確定助人目標的原則(1)改變錯誤的認知或不切實際的期待以及其他偏頗和不理性的想法。(2)修正不理性的自我對話。(3)加強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能力。認知行為學派的助人過程中社會工作者的角色社會工作者在專業關係中有兩個重要的角色,一個是教育者,一個是陪伴者。作為教育者,社會工作者要訓練服務對象運用認知行為理論與技巧來檢驗自己的認知訓練修正其不當行為。
  • 認知主義、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
    學習理論描述了人們在學習時發生的事情,從及其影響學習設計師規劃教學系統設計中設計階段的方式。行為主義觀點側重於可觀察到的行為,並認為只有當學員加強或減弱刺激與反應之間的關聯時,學習才會發生。因此,該理論通過採用學習目標、以目標為基礎的測試和信息分模塊影響學習設計。認知主義著重於知識的獲取,並且基於學習是在學員將信息放置於長期記憶時發生的觀點。強調這個理論的學習設計考慮信息是如何被處理、存儲和在頭腦被檢索的,並經常以加涅的九步教學法為依據。
  • NLP 神經語言程序學專業執行師
    NLP是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的縮寫,譯為神經語言程序學或身心語法程序學。簡單來說,NLP是運用我們的頭腦、語言、行為,來達成所欲的目標的科學。NLP就像一種新的學習方式,開發我們在學習與改變的無限潛能的教育過程。提供我們如何有效的、有方法的,運用我們的頭腦。
  •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
    一、社會認知職業理論    社會認知職業理論,Social cognitive career
  • 7種認知錯誤,你有沒有?
    —THE END— 《7種認知錯誤》作者大衛·伯恩斯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臨床兼職教授,是發展認知行為療法的先鋒。
  • 神經元,神經衝動,神經網絡,傻傻分不清楚
    impulse or its condition was influenced by these differences, which seemed instead to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ing of the neural circuits難句類型:複雜修飾+倒裝     難度:5生詞:impulse:神經衝動
  • 7種認知錯誤你有沒有
    作者簡介:大衛·伯恩斯博士,美國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精神病學與行為科學臨床兼職教授,是發展認知行為療法的先鋒
  • 在ABA中,認證行為分析師到底有多重要?
    應用行為分析(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簡稱ABA)是認知行為科學之下的一個專業應用領域。
  • 認知失調模型
    當一個人受外力影響而採取與信念相反的行為時產生這種失調。(3)接觸新信息造成的失調。一個人有意或無意地接觸新信息可能使現存的認識受到威脅,從而產生失調。(4)社會支持體系造成的失調。個人的認識受到群體成員的反對,或自己的群體成員身分要求接受新信息時產 生這種失調。(即少數派、邊緣群體等)什麼原因導致認知失調?        一、態度和行為不一致。
  • 東方商人平臺走進金華——實體與資本「共舞」
    5月17日,東方商人平臺組織企業家成員走進金華賽恩資本、廣州證券,與當地實體企業家和資本證券公司探討實體與資本的嫁接共舞。
  • 認知評估理論
    認知評估理論就可以對這個問題進行回答。今天我在閱讀文獻的時候看到這個理論,就查閱了一下,我覺的很有意思,因為這個理論不僅在學術研究中可以運用的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用這個理論去解釋一些現象,所以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廢話不多說,先來看看這個理論的內涵。    認知評價理論提出了「內在激勵」的概念,也稱為內在激勵理論。
  • 認知失調理論及其實驗
    【問題】簡述認知失調理論及其實驗。
  • Penny老師講布魯姆認知分類法Bloom's Taxonomy​
    這就是Penny老師說的Bloom's Taxonomy,布魯姆認知分類法。布魯姆這個六層次的三角形給人印象深刻。我們一般對教學目標的描述都是很泛的,而布魯姆認知分類法這個三角形告訴我們,每一個層次的學習目標都有具體的可以解釋的動詞,並且可以對學習認知的詞義做清楚界定。根據何洋_c2d0 介紹,原始的布魯姆分類法的6水平,知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和評價。這些都是用名詞表示的。
  • 心光知識 | 班杜拉的社會認知行為主義
    班杜拉對自我效能的形成條件及其對行為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行為的成敗經驗、替代性經驗、言語勸導、情緒喚起、情境條件。1 .行為的成敗經驗行為的成敗經驗指經由操作所獲得的信息或直接經驗。
  • DIALER元認知體系,一個認知升級的秘密...
    認知的提升通常從山坡下往山坡上滾。所以,必須有一個驅動力,持續不斷的推動雪球一直滾下去。作為人類的一員,你的一切思維,行為都是由某種力量驅動的,這種力量就是我們的底層需求,也就是推動我們滾雪球的驅動力。
  • 6個經濟拮据之人的行為習慣
    財富是一種能夠讓你完整地體驗生活的能力 --- Henry David Thoreau本文就會告訴你,那些總是在經濟狀況上碰到難處的人,他們會有哪6個習慣。我們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儘管衝動消費能給你帶來 一時的快樂加速器,但是,這樣的消費通常就是經濟拮据的理由之一。如何改變:給自己設定一個 24小時法則:每次你想要買什麼東西的時候,讓它留在購物清單/商店/你的虛擬購物車裡面24小時,給你自己24小時去想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