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回答 | 在國際學術會議做一小時英文報告是什麼體驗?

2021-03-02 廬外生春

小編按:在國際學術會議做一小時英文Tutorial報告是種什麼樣的體驗?需要付出什麼、又會收穫什麼?一起看看我們的同學怎麼說~

2019年11月14日,我作為Tutorial報告者參加了一個學術會議。

這個會議是數據挖掘方面的國際頂級會議,我在會議上做了一個小時的全英文Tutorial報告(備註:許多學術會議都設有Tutorial環節,會針對某個研究方向做一些基礎性的介紹和綜述,講授一些參會者感興趣的內容)。

這次Tutorial算是我的好幾個「第一次」:這是我第一次在學術會議上做Tutorial報告,以前我在學術會議上都是報告論文,時間也沒有這麼長;這也是我第一次用英文在很多人面前講這麼長時間的報告。因此,我特此把這一次難得的經歷記錄下來,以使記憶更加深刻。

做這個Tutorial的起因是,我們公司是這次會議的贊助商之一,加之我所在部門的領導是數據挖掘領域比較資深的教授,經常組織、參與這類會議,從而他負責了此次會議三個Tutorial中的一個。他讓我們部門的幾個研究員每人分擔tutorial的一部分,加起來四個小時。我負責其中的一個小時,講解一個子問題,包括講解部分和中間的提問。

其實,一開始領導分配Tutorial任務的時候,我是不想做這個Tutorial的。因為準備這個Tutorial會花費我不少的時間去準備,影響我自己的工作進度。此外,我的英語口語雖然能大差不差的聽、說,但遠遠不是真正隨心所欲的流利,所以這個任務對我來說是一個比較大的挑戰,我很可能沒法完成的太好。

但是想到我們的學問是以修身為本,要抓住一切機會鍛鍊自己,通過工作、生活的各種事情提升自己,特別是想到這可能是一個難得的鍛鍊講演能力的機會,我就把任務接了下來。

因為之前已經用中文講過相似的公開課,講稿和ppt的準備其實沒有花費很多時間,因此,我主要的準備工作是把中文翻譯成英文,調整一下結構,補充一些新的內容。

早上來到會議的會場,北京的國家會議中心。這個會議的參與者人數不算多,今年只接收了一百多篇論文,相比於現在人工智慧領域各大會議動輒上千篇的論文規模,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上。當然,規模的小的一個好處是每篇入選的論文都可以獲得至少十分鐘的報告機會,向參會者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會議的場地比較小,大約租了一層樓10個房間用作報告,我們的Tutorial就在其中一個房間。

下午一點半,我們負責的Tutorial開始,來參加的人並不算特別多,大約有二三十個人。首先,我們部門的領導做了開場報告,綜述這個Tutorial主題的來龍去脈,鋪墊一些宏觀的背景,簡要介紹了學術界、工業界在這個領域的發展歷史和現狀,提出了其中幾個子問題,然後再由我們幾個研究員分別講述其中一個子問題。領導講了一個小時後就輪到我上場了。

剛上場時,我的內心是微微緊張的,因為是在國際會議上面對許多學者做報告,這在學術界這個圈子裡算是一件很正式的事情了。我的開場部分因為之前反覆修改、提煉過,相對比較熟悉,因此講起來比較流利,節奏也控制得比較好,感覺確實是吸引了臺下一些聽眾的興趣。由此,在熟悉了這個「小環境」和講演節奏後,我略微放鬆了一些緊張的情緒,或者說忘了有緊張這個情緒在,只是順著這個節奏把我準備好的、自己知道的內容都統統倒出來。雖然事後回想起來,這並不能算是真正的放鬆。


真正的放鬆應該是遊刃有餘的,可以根據臨場環境和聽眾反應有針對性地調整講演的內容和節奏的,這才是人和環境真正「相和」的狀態吧。

報告挺順利的,中間每個小題結束後,我都會留給聽眾提問的時間。提問環節進行了三次,每次提問環節也有不少人舉手提問,每個環節大約回答了三到五個問題。有的問題我回答得並不是很好,如果讓我有時間寫下來可能回答得會更好。但是我挺高興的,因為這說明聽眾對我的講演有興趣,他們確實認真聽了、且聽懂或者部分聽懂了我的報告內容。這帶給我一種微微的成就感,感覺自己準備這個Tutorial並不是白白浪費時間,而是成功地把我知道的一些知識傳遞給了更多人,就好像種下一顆種子一樣,可能在未來的某個時間啟發某個人的思想,結出更加燦爛的果實。雖然這個Tutorial嚴格來說並不算是一場教學,但從這次經歷我體會到了一點點「教」的價值和涵義,我想這可能是此次經歷最大的收穫了。

講個有意思的細節。我在結束報告準備下臺時,才意識到筆記本旁邊有一瓶礦泉水,是我開始報告之前領導放在臺上的。看到這瓶礦泉水,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其實是非常緊張的,緊張到忘了有這麼一瓶水。在報告的後邊部分,我的嘴已經越講越幹了,但還是想不起要喝水,這表明我的真實狀態是很緊張的。

我想,真正的專注是為了某個目標全身心地投入

那麼具體到做報告這件事情,喝水潤喉其實是為了更好地做報告。由此可見,在切身經歷某件事情後,可以調整自己的修身,補其不足,下次比這次做得更好,所謂集義也。我下次再做這麼長時間的報告,要提醒自己記得喝水了,哈哈。

事後回想,其實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做英文報告,英文水平並不是第一重要的能力,能達到基本的流利即可(當然,如果熟練會更好啦)。譬如這次會議的主席,英語就不是特別好,甚至聽起來有點「土」,但不影響他在晚宴的開場演講中把自己的意思和情緒精準地傳達給每一位聽眾。

我這次旁聽了不少報告,有的中國同學英語好,有的則欠佳,甚至有些結巴,但外國人也會認真傾聽,與其交流。將來大家如果有做英語報告的機會,不必對自己的英語不自信,日式口音、印度口音比我們更加難懂,也不妨礙他們與外國人交流。

在我看來,做英文報告最重要的還是表達的內容及相關的表達方式。首先內容是否能抓住聽眾的興趣。然後,是否能自信、放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臨場控制講演的節奏(念讀聲律啟蒙十分重要哦!),與聽眾展開各種溝通(對話,問答,眼神,手勢等等)。

其實,我從小就不太善於在大家面前表達,用父母的話說就是內向。不過我小時候的想法是,說那麼多有什麼用,最終還不是看你裡面咋樣,有沒有能力和乾貨才是最根本的。隨著長大,我才漸漸明白,表達也是一項很重要的能力。我在高中、大學,主要是博士生生涯中,不斷做報告、講演,克服了一點這方面的弱點,但其實還是很不足。直到今天,如果是聽眾很多的正式場合,我做演講或者報告還是會緊張,不能自如地控制講話的節奏和內容。

我的博士老闆特別強調我們的表達能力。老闆說,你做了一項好的研究工作,得推銷出去才有人知道,會議的交流等等各種機會其實就是一個推銷的過程,你是一個推銷員,別人覺得你的工作好,才會跟隨你的工作,在你工作的基礎上繼續向前探索。

以自然國學的角度來解析,每個人都是處在人與人組成的社會環境中的,因此人與人之間的主體間性是非常重要的。作為人,如果我們的主體與環境的溝通封閉,那麼會失去許多正常的主體間性。士人修身,清、朗二字缺一不可,所謂朗者,無一事不可見人。我會繼續努力調整自己的。

撰文:huangdatou

編輯:不懂

排版:顧清眠

審稿:徐小年

圖片節選自網絡

版權所有,未經允許請勿轉載

請給我們留言,獲取內容授權

相關焦點

  • 保證你一學就會 | 怎樣用英文主持學術會議(進階版)
    小白老師說:今天推出用英文主持學術會議的進階版,教大家如何主持國際會議中的具體某一場小會
  • 乾貨 | 如何在國際會議上用英文向演講人提問
    小白老師說:掌握這些在國際會議上發問的常用句型,參會的時候萬一有需要就可以輕鬆發問。
  • 國際會議英文主持 | 如何介紹演講人
    英文主持,原來你也可以!我很高興David Hirsh教授答應做今天的開講發言人。David Hirsh是哈佛醫學院的終身教授。在其漫長而成績卓著的醫學職業生涯中,David Hirsh教授曾擔任卡羅林斯卡學院院長等職務。他是全世界最優秀的醫學教育專家之一。我非常榮幸地歡迎David Hirsh教授來到本次大會做開講發言人。
  • 「學術」還在花時間做reference?下面幾個方法讓你成為文獻管理達人
    5、Vancouver:出自國際醫學期刊編輯委員會(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Medical Journal Editors, ICMJE)-《生物醫學期刊對原稿的統一要求》,主要用於生物醫學期刊。
  • 【職場英文】為會議或者專題研討會提供會議紀要
    會議紀要,是作為會議或專題研討會的詳細的正式書面記錄。負責召集會議的人,通常會讓其中一個會議參與者去做會議紀要。是的,總有一天,你需要去做會議紀要!做會議紀要,並不是一個很難的工作,但卻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因為,會議紀要是對會議上為人所知的事項的正式記錄,準確度要求高。如果需要的話,你必須記下詳細的記錄,可以供相關人員在後續進行參考。
  • 本周三5/3,Larry的職場溝通系列最後一節知乎Live!
    Email天天都發,你確定你真的會嗎?本周三5/3,晚7點,Larry Wang王承倫職場溝通系列Live最後一節!千萬別錯過!這次知乎live專題系列「職場英文溝通,這樣最有效!」 , 我將以實用性作為最主要的出發點, 介紹能夠實際應用在職場生活中,並且用最切合你職場環境的內容,佐以地地道道的美式口語,矯正你老是出醜的「中式英語」。
  • 工作 / DNA事務所工作體驗報告
    【工作體驗報告專輯01】DNA
  • 如何設計學術口頭匯報PPT?
    會議口頭報告一般時長為10-20分鐘,另有5-10分鐘的問答時間。
  • 【ConSet案例分享】不一樣的會議體驗
    這是一款適用於會議的電動升降桌。
  • 高強度英文開會7小時,不覺得崩潰的秘訣是…… / 碎念
    昨天上班時間8小時,加上一早上班前去參加的Toastmaster活動,我這天有7個小時在開會!
  • 銷售英文平話(一)銷量是硬道理
    ,於是整理並分享出來,與諸君共樂~Preface 前言經常遇到同事提出兩類問題:「有什麼實用的營銷參考書可以推薦?」「有沒有專業的銷售英文講解?」被問得多了於是滋生了一點責任感,便有了這系列平話雜談和思碼的同事們分享。 90年代初,隨著幾個國際大型消費品公司的進入,帶來了不同的銷售理念和操作形式,培養了一批人,還有這個行業中的一些概念和「術語」。
  • 學術放養和認真負責並不衝突,芝大博士談從導師身上學到的幾件事
    機器之心轉載來源:知乎作者:褚則偉Kevin Gimpel 是 TTIC 和芝加哥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一位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他不會手把手教你做研究,但總會留很長的「comments」。他個人的建議是每天工作 8 小時,每周工作 5 天。這一點我做得並不好,我總是在 deadline 前高強度工作,平時則過得過於悠閒。從我和他的日常合作中,我能很明顯地感覺到他對於時間的掌控做得很好。每次開會到了 55 分鐘的時候,他就會說「會議的時間就要結束了,我們可以來總結一下」。
  • 複習|醫療人員,該如何寫一份讓人眼睛一亮的英文簡歷?
    Prizes and awards:包括大學時代的重要獎項,比如北京市三好學生就很有影響力;以及工作期間的獎勵,比如優秀醫生、優秀帶教老師、教學比賽獎項等;還有專業上的認可,比如學術會議的最佳論文等。 在中國獲得的獎項和證書請寫全稱,並加上你的排名。比如光寫CET-6, score 600。
  • 大問題 | 小回答 你問UX能做什麼,現在我來告訴你
    經過兩個月,從最初的調研到極力掙扎後確定的設計,到最後臨近路演時對整個項目落地執行的相關可行性評估,無數次的加班、熬夜、開會、調研、設計以至於推翻方案、超過6個小時的高強度「腦爆」會議。這一切只因為希望可以真正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做一些事情,這也是作為學生難得可以接觸到的真正的關乎落地的相關課題項目。
  • 【上海37號服務力私董會】‖走進「貿聯國際」
    站在這個消費網際網路紅利消失,產業網際網路將興未興的時候,沒有什麼慣例或者成熟經驗可以直接拿來,也沒有什麼模式可以照抄。
  • 博士學姐告訴你怎樣準備英文面試
    另一方面是考察申請者的專業英語水平,以保證學生能順利地進行英文文獻閱讀或者 SCI 寫作,英語在國際會議、國際合作中被認定為官方語言,有好的專業英語的水平,有助於學生或者員工能學習到所在領域前沿進展或同行經驗,有利於專業素養或科研能力的提升。
  • 做一名島國女優是種什麼體驗?
    很多騷年老司機們肯定會有思考過一個問題:好在不是小編一個人好奇,總有一些電影也在試圖回答這樣的問題——《最差勁》
  • 學術PPT的保姆級教程來啦~
    網絡上的模板吧,的確有不少精彩好看的,但不一定適合用於講學術報告。今天這篇文章的目的,就是能讓研究生/準研究生用我製作的學術報告PPT模板,10分鐘輕鬆掌握組會PPT的方法。先來講一講,好的學術報告PPT,應該是怎樣的。
  • 學術會議|2019年翻譯教育國際研討會——機助譯員訓練 (CATT): 人機之間(8月24-25日)
    繼2014年首屆翻譯教育國際研討會「計算機輔助翻譯教學:理論、實踐與新技術」(ICTE 2014,香港)成功舉辦之後,2019年第二屆翻譯教育國際研討會(ICTE 2019,深圳)將繼續圍繞口筆譯教學與實踐、課堂與線上翻譯教學等主題進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