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距離這個詞是從英文Power Distance翻譯過來的,最早由荷蘭社會心理學家Hofstedes在80年代提出來。Hofstedes曾在IBM工作紮根,研究甚多的員工表現績效數據,從中挖掘公司文化和公司業績表現之間的關係。
權力距離大意思就是一個職位所附帶的權力對其下級員工來講是大的,不可挑釁的,決策上往往由上司說了算,員工基本是等待並遵從上司的吩咐來做事。權力距離小意思自然就相反,員工和上司之間沒有明顯的地位界限,下屬可以自上而下地跟老闆提出建議,提出不同意見,員工也不會老老實實維命是從。權力距離大的公司往往就凸顯出一位威嚴的上司形象,下屬會有點怕怕,敬而遠之;權力距離小的公司往往就凸顯出幾個難搞的下屬,上司們怕搞不定有點傷腦筋。
Hofstedes其實也論述了權力距離的表現其實也是社會文化的一種體現。作為出生成長在集權制國家,後來又來到新加坡工作多年的我們,有時候會掙扎於兩個不同社會的權力距離反差之中。在中國職場,上司是要尊重不可以得罪的,否則怕被穿小鞋甚至工作不保;在新加坡,上司是要去handle處理的,這樣你才能爭取到好的資源或者談判到好的待遇;在國內職場,公司開會了老闆最後一個到場以示威嚴,有一個C位的好座位空著給上司坐,而在新加坡,開會一般上司最先到場,等待員工到齊,你來晚了座位可能就沒有了。不要說在講究績效的職場,就算在高校,國內的大學教授被學生們簇擁著,時不時學生要請老師吃頓飯啥的表示孝敬,而在國外,往往教授們擔心學生給自己打個差評,升職加薪無望,不敢得罪學生。
Hofstedes也提出,一個社會越是財富平均,權力距離越小;一個社會越是中央集權,權力距離越大。這裡並不想去比較這兩種差異的好壞,只想舉出不同。所以在新加坡工作很多年之後,覺得在講究績效的公司做中層管理人員其實挺不容易的,讓下屬喜歡的管理人員往往是服務型的人格,所謂Servant Management Style, 和傳統中國職場的「管人」概念大相逕庭,當然這跟一個社會整體勞動力市場的資源鬆緊也有很大關係。往往社會平均,勞動力市場資源緊缺,職場中的權力距離就小,做普通職員日子很舒服。中層管理有時覺得付出很大用權不爽的時候,當然也必須想到,自己不能對下屬隨便怎麼樣,自己的上司也不能對自己隨便怎麼著。。。畢竟,任誰,通常上面還是有老闆的,CEO的權力也是被董事會制約著的,而權力的不同方向的制衡,也是造成權力距離縮小的一大原因,這又是一個話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