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距離指的是在一個社會、組織或者機構中掌握權力較少的那部分成員對權力分配不平等的接受程度。接受程度越高說明權力距離越大,在這種社會中往往等級分明;反之則說明權力距離越小,人們越追求社會地位和權利的平等。每一個國家或是社會地區由於所受到的文化薰陶和受教育程度的影響與限制,因而會形成特定的價值觀,進而會影響群體成員對於權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霍夫斯泰德的研究表明,在權力距離差異很大的國家中,人們的行為方式也會同樣表現出很大差異。在權力距離小的國家和民族,社會等級差別不大,組織機構中的等級區分主要基於管理的方便,而且多為扁平式管理機構,多傾向於自下而上的決策方式。按照霍夫斯泰德的統計數據,亞洲國家通常屬於高權力距離國家,而美國和歐洲的大部分國家則屬於低權力距離國家。在低權力距離國家裡,社會成員在組織中強調分工不同、權力分散和自主決定,並不注重地位高低。在組織中,下級對上級的依賴性較少,也更容易與上級討論問題並時常反駁上級,多採用協商方式處理問題。而高權力距離國家和地區往往比較貧困,權力集中,有較為森嚴的等級制度;在組織中,下級對上級有相當大的依賴性,上下級之間的情感距離較大,下級不太可能與上級商討問題,更不太可能直接反駁上級。
來源:本文摘自企業管理出版社的新書——《工商管理導論》
《工商管理導論》本著培養具有現代化和國際化的優秀管理人才的理念,立足於高校學生,著眼於社會各界,為當今的管理者提供紮實的理論指導,為將來走向企業管理道路的學生打下穩固的基礎。本書內容深入淺出,涵蓋範圍非常廣,小到日常生活中的管理經驗,大到跨國公司的經典案例,能讓讀者更加形象、深刻地領略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各種國內外優秀案例的安排更增加了本書的可閱讀性和趣味性。
購書請點擊「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