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而後動」方能「又好又快」
漢代楊雄在他的《法言義疏》中說: 「珍其貨而後市,修其身而後交,善其謀而後動,成道也」 意思是說,一件好的東西要珍藏 。 到最值錢的時候才可賣出;一個人要經過悉心學習修煉,方可出去交際;一項好的計劃要經過精心運籌完善後方可付諸行動。引申到我們今天的發展問題上,就是無論辦什麼事情,搞什麼規劃, 制定怎樣的思路,小到上一個項目,實施一項工程,大到建一座城市,推進一項事業,都要進行反覆研究,審慎論證,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再進行實施,也就是要「好」字當頭。
在現實中,準備不足、謀劃不周、未謀先動的現象時有發生。
一個企業投入巨資,剛剛建成不久,就要停產下馬;一項工程耗資費力,實施數年,但剛剛完成就失去了功用;一個規劃剛制定好又被另一個規劃所替代……這背後或是由於認識局限、或是由於政績衝動,往往更看重急功顯績,甚至不顧條件優劣、可行與否,就「大膽」決策, 「加快」上馬。結果儘管下了很大功夫,付出了很多努力,但在條件、規律、時間的檢驗面前,還是欲速不達、事與願違,不僅造成人財物的浪費損失,更影響了黨和政府的威信。
如何才能「好」字當頭,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必須在「謀」字上下功夫,做到謀而後動。
謀而後動,要有超前意識、全局觀念,善於在大勢下謀,在全局中謀。所謂超前,就是理念要超前,思路要超前,規劃要超前。特別是對一些百年大計的工程項目,要長遠謀劃。有些事情從提出到實施,可能要謀上好多年。建設三峽工程早在孫中山的《建國方略》中就提出,到上世紀末才實施。許多地方新建的開發區、工業園區、城市新區的謀劃,恐怕至少也要超前幾十年。 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對國家、對人民、對歷史、對子孫後代負責。
謀而後動,還要科學謀劃、突出重點,在有限的財力物力下, 作出選擇。對於建設項目,哪些該上,哪些不該上;哪些先上, 哪些後上,都要發揚科學精神,堅持按客觀規律辦事,對發展規劃的制定,堅決遵照陳雲同志「交換、比較、反覆」的工作方法,進行廣泛深入調研論證,多方聽取意見建議,反覆權衡比較,最終做出決策。凡遇大事和重大決策,還要以旁觀者冷靜客觀的視角, 進行觀察分析。不能幹的或時機不成熟的事情,堅決不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