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真的是這樣嗎?
這是一句警句,話無對錯之分,有的是不同的人對它的理解及運用。所以,有一部是真,有一部分是假。真的就是告誡世人不要懷有一個顆貪婪的心,不要整天想著吃人家的,喝人家的,拿人家的,自己要為自己的人生付出、負責,這是好事,這也是真的。
假的就是,當把這句話偏激一端地理解為什麼都「不能拿,不能要」的思維後,這是思維的短板與局限,成了思想的禁錮,也是有毒的,反而造成「該拿不敢拿,該要的不敢要」的害怕心理,變成了弱勢心理。在什麼情況下,什麼該吃,什麼該拿,自己心裡要有數。如果過度地理解這句話,會擁有恐懼之心而不敢與他人的正常的交往。
小蠻的一個朋友,朋友送給她的禮物,她不敢接,就算勉強接了,也總是感覺忐忑不安,因為她害怕對方會在將來索取,要回這份「禮」債,因為她擔心自己可能還不起,或要她做違背自己良心的事情而無法拒絕,所以她為了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從不與人有任何的「禮」尚往來,如果人送禮,她會加倍的換回去,只有這樣做,才覺得對得起自己,才沒有「吃別人的,拿別人的」的虧欠感,當然也就沒有了朋友。
過度地理解「吃人嘴軟,拿人手短」是一種自卑心理。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擁有,所以不敢,因為錯誤地理解這個觀點,會導致自我價值觀的扭曲,造成社會適應的不良;因為觀點的錯誤,行為上就會有偏差,生活自然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只有正確地理解,認清當下的環境,什麼不該吃,什麼不該要,心中有一個普世的認知觀、世界觀,方能拿捏的平衡。
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