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參加巡考服務,由於距離巡考學校不遠,因此如何去學校就有了很多選擇。
前兩天騎電動車過去,今天騎公共自行車出行。於是,下午結束時候回家又有了多種選擇,可以繼續騎公共自行車,不過當時突然想到可以和大家一起乘坐車子啊,因為順路,早下車即是。
就這樣,原本騎車路途,一念之轉,改為坐車回來,又是一個出行方式。
說這些囉嗦事情,目的是說明做任何事情都有無數種方式,唯獨沒有標準答案,好似出行方式多樣化,適合的就是最好的。
這類似在城裡上班,上班道路許多條,習慣的是一條,還會有許多條一樣可以。在你看來最佳路線,在他人而言未必如此,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的地,每個人都是自我中心主義。
這樣說的目的,還是說明事情處理沒有唯一標準答案。
看似事實清晰,不過換成我們大腦想法,就不是如此簡單了!
比如,孩子放學回家不先寫作業,而是玩耍;安排別人做的事情,沒有如我心意;希望一起做個活動,結果被推遲拖延;等等。
這時候,我們因為預期失落,或者不合我意,非常不高興,自己的標準答案意圖落空,就會無法理解他人,消極情緒由此而生。
心理上解釋,這是自我中心主義表達,專業術語很多,比如圖式、定勢、核心觀念、自動思維、自我意識等。
因此,困惑惱怒於:為何不按照我的想法來!為何會有別人這些糟糕做法!
由此想到,如何對待他人的處事方式呢?保持價值中立的意思到底是什麼呢?
顧名思義,每個人都有自己價值觀,所謂「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對此我們堅決不進行評價,不表明好壞看法。
比如上面何種方式去學校,上班回家路如何走,這些事情做法對錯不去評價,其本身也是沒有對錯。
比較難以把握的是道德評價,比如這個人是否孝順,是否小氣,是否自私,是否偷懶磨滑,是否愛耍小聰明,是否多情,等等。
這些要嚴格保持中立,因為表揚不具體會顯得虛偽,批評讓人厭煩也沒有人喜歡,還有那句話「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
生活亦是如此!
生活中為何說沉默是金,少說為妙,因為說多了忍不住品頭論足,言多必失,還有理解我的不用多說,不理解的多說無益。
可是,價值中立顯然還有一層含義,那就是自我意識的促進作用!
我們不去評價他人價值觀,針對的是他人對外界看法觀點,絕不是這個人自我意識擴大化。
更準確的說,我們需要評論這個人的自我意識水平,也就是本人對自己的評價如何。
由此才有心理諮詢的存在必要,也才有自我意識擴大化的可能,才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慨。
比如,我們討論上班的路為何是這條而不是那條?去學校的方式為何是這樣而不是那樣?
比如,我們會提醒遇到事情的特定處事方式為何是這樣的,當時自己感受背後需要如何,如何評價這個防禦方式,還有更好行為儲備模式嗎,這個處事習慣如何養成的,我們還有那些資源可以開發使用,等等。
總之,什麼是價值中立態度?那就是不去評價別人對這個世界的價值觀,但一定要討論別人這個價值觀後面的自我意識,這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