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把自己當回事和太不把自己當回事都很致命。」
之前我們經常提到自我價值感,也知道自我價值感低會對一個人有很多負面的影響,但是,什麼樣的表現才算是自我價值感低呢?我們可以先看兩個相反的例子:
Ta說話時聲音很小,總是怯生生的,說話時也不敢直視別人的眼睛。
Ta說話聲音很大,和人交談時總是直直地盯著對方,喜歡打斷他人的談話;一旦有人對自己有不同意見,便會啟動撕逼模式,得理不饒人。
一般我們以為第一種類型的人自我價值感低,但其實,以上兩種都是自我價值感低的表現。自我價值感的高低,並非取決於一個人外在表現的是強勢還是弱勢,它指的是一個人內在的自我認可程度,主要包含兩層意思:
1. 在處理事情的時候,我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在與人交往時候,我值不值得他人的喜歡。
自尊心過強的人看起來很強勢,但其實內心很虛弱,自我認可度很低,所以在面對別人的質疑時,才會有過激的反應,表現出很強的攻擊性。
影響我們自我價值感的因素
原生家庭
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父母與自己的關係較為密切,家庭內充滿愛,孩子的想法觀點和行為處事一方面能被正確的引導,另一方面也經常被積極的肯定,容易體驗到自我價值。
而自我價值感低的孩子,父母要麼是專斷控制型的,要麼是冷漠忽視型的,對孩子行為的引導往往是模稜兩可,粗暴的懲罰和過分的縱容交替使用,使孩子難以體驗到自我的價值。
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一生都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原生家庭裡形成的自我價值感也對我們以後的自我認知,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個人成長經歷
一個在成長的過程中,如果經常遭遇失敗,就更容易認為事情的成敗是受他人或外力控制的,自己無法掌控,這種信念成為外控期望。這種類型的人經常會說:「命運不是自己說了算的,我對發生在我身上的事無能為力。我的快樂和痛苦也不是我能決定的,這取決於別人或命運。」
相反,如果一個人成功的經歷和體驗遠遠多於失敗的經歷,他就容易認為行為結果是受自己控制,由自己的行為所決定的,這種信念被稱為內控期望。
內控期望者獨立性強,相信自己的感覺,喜歡獨自做決定和行動,具有較高的自我價值感。而外控期望者則習慣性認為自己沒有能力,什麼都改變不了,具有較強的依附性和從眾性,自我價值感也較低。
關於自我價值感,我們需要了解的一點是,即使那些自我價值感很高的人,他們也會經常性的感覺到無助,在面對工作和生活上的挫折的時候,也會體驗到強烈的挫敗感,懷疑自己的價值,甚至也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在心理學家阿德勒看來,自卑的體驗人人都有,而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個主動抵禦自卑的過程。如果我們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的挖掘自己的潛力,追求卓越,就能夠抵消自卑帶給我們的負面體驗,並體驗自我的價值感。
也就是說,重要的並不是你感受到了什麼,而是你面對各種體驗的反應和應對方式。打贏一手的好牌並不能體驗到多高的自我價值,相反,把一手的爛牌打贏了,才會體驗巨大的成就感和勝任感,並提高對自己的自我認可。
自我價值感低的人,怎樣才能提高自己呢?
把評價事情和評價人分開
我們習慣了通過事情處理的好壞來評價別人和自己,這本無可厚非,但是,一件事的成敗是不能用來定性一個人的價值高低的。事情沒有做好,我們應該考慮的是問題出在什麼地方,有沒有更好的處理方式,這樣才有利於積累經驗,讓我們下次可以做的更好些。
相反,如果我們急於拿事情來評價自己,認定自己能力不足,這種對自我的攻擊只會喚醒自己的負面情緒,讓自己處在一種挫敗感的情緒化狀態中,這樣我們的頭腦就不能思考,更別說提升自己了。
正確的看待自己的不足
就像我們剛才提到的,自我價值感高的人並不是沒有缺點,沒有不足,相反,他們也會遇到很多很多的問題,並且有很多問題也是無法解決的,但是他們面對自己不足的時候,可以用更理性的角度去看待:
接受那些不能改變的不足,承認自己能力是有限的,但並不為此而自卑,而是認為不足也好,能力有限也好,都是生活的一部分,這並不可恥。
提升那些可以改變的不足,尤其是在自己看重的方面,通過挑戰自己來找到自己的價值。
假如我是一個不擅長與人交往的人,我可以接受自己社交能力平平這一點,但是我可以花更多時間看自己喜歡看的書,或者深入研究自己感興趣的問題。我並不需要通過全能來顯示自己的價值,我只要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找到自己的價值就足夠了。
終生學習
要讓自己真正有信心、真正的自我認可,我們還需要通過各種機會實實在在提升自己的能力,讓自己在具體的生活和工作中體驗到掌控感,這樣才能真正的形成較高的自我認可。(比如這裡有一個學習的好地方:蘑菇學堂)
最後,實用菌想說,假如你認為自己的自我價值感不高,別把它當成一件壞事,把它當成改變自我的方向和動力,生活中的挑戰無窮無盡,這是我們的幸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