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人問我:「為什麼我這麼沒主見?」
我特地度娘了一下主見的詞條——形容自己對事物的確定的意見或見解。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這個沒主見可能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我放棄自己的意願,去服從你的。
這種和現在很流行的一個心理學術語叫「討好型人格」,幾乎是一個意思。
因為都是沒辦法表達或堅持自己想法意見,有種自我的喪失感。
通常發生在人際交互中。
還有一種,是面對選擇的時候,自己拿不定主意,沒有想法。總想問問他人,希望在他人的幫助下來做決定或選擇。
先說第一種類型,其實稱之為「戰略型討好人格」可能更為貼切。在討論之前,我得先說明一下,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僅限於對自己所謂的「討好」感到焦慮的人群。
因為「討好」這個詞彙本身,並不是在所有場景下都是貶義詞。
但如果被用作戰略型使用,那目的可能是為了實現人際的控制。
戰略型的討好,是獲得人際關係的一個辦法。如果你這招運用的很愉快,也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
但如果你對自己運用這個戰略而感到焦慮,自我厭惡。
那就需要體會一下,為什麼討好會讓你產生自我攻擊?
我打個比方,如果我分別邀請A和B去吃飯。發出同樣的邀請說:我們今天去吃川菜吧。
A和B都進行了一番之後心理活動,回答都是:好啊。
雖然最後都一樣去吃了川菜。但是事後她們的內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A在心裡想的是,她叫我去吃川菜,說明她想吃。那我也沒有特別的禁忌,既然她想吃,那就去吃咯,開心就好了。
B想的是,憑什麼要去吃川菜而不是湘菜?每次都要聽她的。不同意她可能又不高興。算了算了,去就去咯。
所以A吃的很愉快,B吃了一肚子怨言,腦子裡仰天長鳴:「我為什麼這麼沒主見,我為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對B來說,這頓飯吃的很憋屈,我委屈了我自己,陪你去吃你喜歡吃的東西。那你以後也應該回饋我。
我在遷就你的時候,也在期待你也要遷就我。
在一次又一次壓抑掉自己的主見想法的時候,你都一次一次累積了怨恨。
這就好比是,在銀行存錢的時候,有一種叫做:零存整取。
你一次在你這裡存入一點,情感也好,其他資源也好。
一次存一點,然後等到最後,可以全部取出來。
而當你最後發現沒有東西可以提,或者只能提一半甚至更少的時候,你就失望了,憤怒了。
你以為你沒主見就是受害者,弱者,其實你是隱形控制者。
你以這種方式實現了人際控制。
一個有主見的人,實際上就是一個有自主掌控感的人。
A和B的區別在哪裡?
心態唄,心態不同啊。
我們更專業一點來看,這裡面,因為A是有自主掌控感的。
而B是感覺被迫的,被人際脅迫的。
自主掌控感,也就是說,A是有選擇權的。
在他的心理活動裡,他是有選項的:要麼去,要麼不去。
在他自己評估之後,選擇了去。這就是自主掌控感,這個選擇是我做出來的,我主導的我自己。所以愉快的去吃了。
而在B心裡,他是沒有選項的:我只能去,我被無形的社交關系所逼迫了。
不去,我可能面對人際衝突。去,我就失去了自我,是順從,是低姿態的。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當這種思維認知逐漸形成定勢之後,無論什麼事情,即便是你也真心想吃川菜,那麼你去了之後,也有一種是聽了對方的意見才去吃的。
還是會有一種被迫感。
所以就算吃上了你自己想吃的川菜,你也心裡不爽,覺得自己低姿態討好。
這時候的舉一反三,你會運用純熟,將這種被迫感泛化到方方面面。
於是自己就活脫脫的被自定義為:沒主見的討好型人格。
讓自己處於憋屈的狀態,是利用外界他人對自己進行了一次攻擊,然後又對自己的討好憋屈進行一輪評判,實現了第二次自我的攻擊。
第二種類型的沒主見,就是:沒想法,沒主意,第一時間就去尋求他人的幫助,問問別人的意見想法,才能做出判斷決定。
其實,你並不是真的完全沒有想法,而是對你的想法不確定:「我自己是不能做主的,我需要一個他人才能做主。」
有時候你是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是不是對的,可以不可以這麼做?
然後你找到一個人,然後你問問他,他說可以這麼做。
那你就好像拿到了許可證一樣,就安心了放心了,才敢做主。
這可能是一種早年形成的一種模式。
我們在早年,可能沒有獲得足夠的自主感,對自我意識的確定性。
比如我們小時候,在玩的時候會經常觀察媽媽的臉,來獲得一些肯定和確認。
這時候媽媽如果說:你看看玩的啥,就知道瞎玩。你看看人家!
那媽媽這樣的回應,孩子就會不確定自己做的是不是對的,會覺得別人是對的。
以後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時候,就會有羞恥感。
從而放棄自己的個人性化,隨了大流。
用社會共同標準去取代自己的個性,防禦自己的羞恥感。
那麼我們的創新能力,創造力,就都被壓抑了。
腦子裡都是教條的東西。
內心的欲望和腦子觀念的衝突,導致內心不知道哪種是對的。
曾奇峰老師說,每個人都要是獨立的個體,這樣子才能夠有創造性。在父母和孩子之間製造一個間隙,它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是一種導致信任的體驗,具體來說就是: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沒有基本的信任,那麼他們就可能需要24小時的監視和控制孩子,那麼他們就沒有這個間隙了,然後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吞噬。
這種被吞噬的感覺,也就是自我的消融。
這種消融就帶來自我的不確定感,喪失獨立思考創造的能力。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不被允許有太多自己的聲音,父母要麼是自戀地以為自己對孩子是了如指掌的,總是替孩子發聲。要麼就是使用權威,打壓孩子。
所以你心裡不是沒有想法和見解,可能只是習慣性的不敢讓這些想法見解冒出來。
看到這裡,你對自己的沒主見有沒有新的感受了?
也許會對自己又多了幾分憐憫。
你一心想改變,成為心目中那個更理想的自己:一個有自己堅定的想法,不討好他人的,高自尊的人。
這個理想其實指向的是,他人對你的尊重,重視。
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搞清楚自己的沒主見的動力外,還可以喝幾口雞湯,告訴自己:你想要的被尊重,不是來自外界他人對你的評價,而是源於你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所有人際關係的核心,歸根結底就是你跟你自己的關係。
你的目標不是要去做一個所謂的有主見堅定的人,而是做真實的自己。因為「真實」本身就具有修復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