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沒主見,總是討好別人?

2021-02-10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最近好多人問我:「為什麼我這麼沒主見?」

我特地度娘了一下主見的詞條——形容自己對事物的確定的意見或見解。有自己的獨立思考能力。

這個沒主見可能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我放棄自己的意願,去服從你的。

這種和現在很流行的一個心理學術語叫「討好型人格」,幾乎是一個意思。

因為都是沒辦法表達或堅持自己想法意見,有種自我的喪失感。

通常發生在人際交互中。

還有一種,是面對選擇的時候,自己拿不定主意,沒有想法。總想問問他人,希望在他人的幫助下來做決定或選擇。

先說第一種類型,其實稱之為「戰略型討好人格」可能更為貼切。在討論之前,我得先說明一下,我們接下來要討論的僅限於對自己所謂的「討好」感到焦慮的人群。

因為「討好」這個詞彙本身,並不是在所有場景下都是貶義詞。

但如果被用作戰略型使用,那目的可能是為了實現人際的控制。

戰略型的討好,是獲得人際關係的一個辦法。如果你這招運用的很愉快,也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內。

但如果你對自己運用這個戰略而感到焦慮,自我厭惡。

那就需要體會一下,為什麼討好會讓你產生自我攻擊?

我打個比方,如果我分別邀請A和B去吃飯。發出同樣的邀請說:我們今天去吃川菜吧。

A和B都進行了一番之後心理活動,回答都是:好啊。

雖然最後都一樣去吃了川菜。但是事後她們的內心感受是完全不同的。

A在心裡想的是,她叫我去吃川菜,說明她想吃。那我也沒有特別的禁忌,既然她想吃,那就去吃咯,開心就好了。

B想的是,憑什麼要去吃川菜而不是湘菜?每次都要聽她的。不同意她可能又不高興。算了算了,去就去咯。

所以A吃的很愉快,B吃了一肚子怨言,腦子裡仰天長鳴:「我為什麼這麼沒主見,我為什麼是討好型人格!」

對B來說,這頓飯吃的很憋屈,我委屈了我自己,陪你去吃你喜歡吃的東西。那你以後也應該回饋我。

我在遷就你的時候,也在期待你也要遷就我。

在一次又一次壓抑掉自己的主見想法的時候,你都一次一次累積了怨恨。

這就好比是,在銀行存錢的時候,有一種叫做:零存整取。

你一次在你這裡存入一點,情感也好,其他資源也好。

一次存一點,然後等到最後,可以全部取出來。

而當你最後發現沒有東西可以提,或者只能提一半甚至更少的時候,你就失望了,憤怒了。

你以為你沒主見就是受害者,弱者,其實你是隱形控制者。

你以這種方式實現了人際控制。

一個有主見的人,實際上就是一個有自主掌控感的人。

A和B的區別在哪裡?

心態唄,心態不同啊。

我們更專業一點來看,這裡面,因為A是有自主掌控感的。

而B是感覺被迫的,被人際脅迫的。

自主掌控感,也就是說,A是有選擇權的。

在他的心理活動裡,他是有選項的:要麼去,要麼不去。

在他自己評估之後,選擇了去。這就是自主掌控感,這個選擇是我做出來的,我主導的我自己。所以愉快的去吃了。

而在B心裡,他是沒有選項的:我只能去,我被無形的社交關系所逼迫了。

不去,我可能面對人際衝突。去,我就失去了自我,是順從,是低姿態的。

另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當這種思維認知逐漸形成定勢之後,無論什麼事情,即便是你也真心想吃川菜,那麼你去了之後,也有一種是聽了對方的意見才去吃的。

還是會有一種被迫感。

所以就算吃上了你自己想吃的川菜,你也心裡不爽,覺得自己低姿態討好。

這時候的舉一反三,你會運用純熟,將這種被迫感泛化到方方面面。

於是自己就活脫脫的被自定義為:沒主見的討好型人格。

讓自己處於憋屈的狀態,是利用外界他人對自己進行了一次攻擊,然後又對自己的討好憋屈進行一輪評判,實現了第二次自我的攻擊。

第二種類型的沒主見,就是:沒想法,沒主意,第一時間就去尋求他人的幫助,問問別人的意見想法,才能做出判斷決定。

其實,你並不是真的完全沒有想法,而是對你的想法不確定:「我自己是不能做主的,我需要一個他人才能做主。」

有時候你是不知道這樣做到底是不是對的,可以不可以這麼做?

然後你找到一個人,然後你問問他,他說可以這麼做。

那你就好像拿到了許可證一樣,就安心了放心了,才敢做主。

這可能是一種早年形成的一種模式。

我們在早年,可能沒有獲得足夠的自主感,對自我意識的確定性。

比如我們小時候,在玩的時候會經常觀察媽媽的臉,來獲得一些肯定和確認。


這時候媽媽如果說:你看看玩的啥,就知道瞎玩。你看看人家!

那媽媽這樣的回應,孩子就會不確定自己做的是不是對的,會覺得別人是對的。

以後自己和別人不一樣的時候,就會有羞恥感。

從而放棄自己的個人性化,隨了大流。

用社會共同標準去取代自己的個性,防禦自己的羞恥感。

那麼我們的創新能力,創造力,就都被壓抑了。

腦子裡都是教條的東西。

內心的欲望和腦子觀念的衝突,導致內心不知道哪種是對的。

曾奇峰老師說,每個人都要是獨立的個體,這樣子才能夠有創造性。在父母和孩子之間製造一個間隙,它的前提條件是什麼?

是一種導致信任的體驗,具體來說就是: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沒有基本的信任,那麼他們就可能需要24小時的監視和控制孩子,那麼他們就沒有這個間隙了,然後孩子的感覺就是被吞噬。

這種被吞噬的感覺,也就是自我的消融。

這種消融就帶來自我的不確定感,喪失獨立思考創造的能力。

很多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不被允許有太多自己的聲音,父母要麼是自戀地以為自己對孩子是了如指掌的,總是替孩子發聲。要麼就是使用權威,打壓孩子。

所以你心裡不是沒有想法和見解,可能只是習慣性的不敢讓這些想法見解冒出來。

看到這裡,你對自己的沒主見有沒有新的感受了?

也許會對自己又多了幾分憐憫。

你一心想改變,成為心目中那個更理想的自己:一個有自己堅定的想法,不討好他人的,高自尊的人。

這個理想其實指向的是,他人對你的尊重,重視。

要做到這一點,除了搞清楚自己的沒主見的動力外,還可以喝幾口雞湯,告訴自己:你想要的被尊重,不是來自外界他人對你的評價,而是源於你自己和自己的關係。

所有人際關係的核心,歸根結底就是你跟你自己的關係。

你的目標不是要去做一個所謂的有主見堅定的人,而是做真實的自己。因為「真實」本身就具有修復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越是沒主見的中年人,越會有這3個表現,難怪一輩子沒混出個名堂
    無論你是富裕還是貧窮,做人都一定要有擔當,有主見。尤其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更是要重視這一點,做一個有主見的人。然而,現實生活中沒主見的中年人不乏少數,越是沒主見的中年人,越會有這3個表現,難怪一輩子沒混出個名堂。一、遇事總是要求助,不會自己做選擇。
  • 人際交往心理學:怎樣變成有主見的人
    你可能經歷過:到朋友家做客,朋友問你吃什麼,你說隨便;和朋友去看場電影,剛剛從電影院出來,你朋友說這場電影太爛了不好看,你本來內心覺得挺好看,可結果違心地附和了一句,是啊確實難看;和朋友一起去某個目的地,你倆對路線都不太熟悉,朋友說這個方向走,而你內心裡認為那個方向可能不對,應該是另外一個方向走,可你什麼也沒表態
  • 有主見不盲從,才能更好的張我自己的人生
    明白了這一點,我們就要試著做出改變,從現在開始不管經歷任何事,都要自己思考、自己判斷、自己拿主意。有主見不忙從,才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才有可能將接下來的每一天都經營的與眾不同。有句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雖然,我們提倡人要有自己的主見,要學會主宰自己的人生,但如果目前的我們還不具備一個良好的決策水平,那就要從現在開始逐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 為什麼你越想討好別人卻越被別人看不起?
    於是最後受傷的也總是他們。這讓我想起另外一件事。高中同學聚會吃飯,一女同學站起來,繞了大半個桌子走過來,到我這兒拿了一瓶可樂。我當時還有點納悶,因為她原本可以說一聲讓我幫她拿,就在我腳邊,舉手之勞的事兒。我後來問她,她說不願意麻煩別人。
  • 「你也是討好型人格嗎?」
    你總是在取悅別人,把他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並致力於滿足別人。百度百科對討好型人格的解釋是一味地討好他人而忽視自己的感受的人格,這是一種潛在的不健康行為模式。 你希望得到周圍所有人的認可和喜愛,努力想讓除自己以外的每個人都高興,這種「懂事」的好人情結會干擾到你正常生活,影響你個人的整體幸福感。
  • 討好型人格的 5 種表現,我竟然中了4個!
    總是委屈自己、悅納別人,或許你就是所謂的「討好型」人。討好型人格,就是一個人和每個人相處都要小心翼翼,不會拒絕,能自己做的事情絕不麻煩別人,把真實的自己藏起來迎合他人,渴望得到其他人的喜歡和認可。一個討好型人格有以下 5 個特徵:1 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討好型人格第一個特徵是非常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真實想法。
  • 羅織經:想要得到別人的幫助,這幾個方法,比討好更有效
    我們每個人都有尋求對方幫助的經歷,其實成功不僅要靠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別人的幫助,一個人單槍匹馬去闖肯定會艱難一些,若是有貴人的幫助會讓事情簡單不少。股神巴菲特能有這樣一番成就,就離不開別人的幫助,是班傑明·格雷厄姆帶巴菲特進入了價值投資的領域,是查理·芒格改變了巴菲特的價值投資理念。劉強東的成功同樣有貴人相助,徐新在京東遇到資金問題時打了一千萬美金過去。懂得獲得別人的幫助是一種智慧,也能助我們成功。但是如今不少人對於獲得別人幫助的方法,腦海中想到的就是討好。
  • 人際交往中「吃力不討好」?記住這 3 條潛規則
    然而,我們也常常聽到「好人難做」這句話,可見好人「好得」不得當,不僅不會讓你受歡迎,可能讓別人疏遠你,更重要的是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心裡會更加疲累。怎樣的好人當起來「吃力且不討好」呢?下面這3個類型,你需要注意了:a.
  • 心理學:沒有主見的人,往往有這三大表現,看看你有嗎?
    對一件事情大家各有看法,這時你是明確提出自己的觀點,還是附和別人的說法?當你做出一個決定,身邊的人都不支持你,甚至還反對你時,你有勇氣執行自己的決定嗎?一、容易受外界言論的幹擾小到中午吃什麼飯,大到擇業、結婚,我們無時不再做選擇,也無時不在受著別人的影響。
  • 你為什麼選擇我們公司?
    在面試的時候,很多人都會被問到這樣一個問題,你為什麼會選擇我們公司?拿到這個問題我們首先不要急於回答,否則很有可能是答非所問。我們要分析面試官為什麼要問這個問題以及希望得到怎樣的答案,即問題出發點和回答預期。
  • 一個討好型人格的人,有哪些錯誤的心理邏輯?
    當後一種人發展到極端,就容易出現所謂的「討好型」的人。即把別人的評價看的特別重要,不敢做自己,表達自己,平常容易唯唯諾諾,害怕與人衝突,行為以取悅別人為主。與他們表面總是在人表現出來的好人形象不同,在私下裡,他們其實內心衝突很多。
  • 如果你眼中沒別人,別人眼中自然沒你
  • 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邊緣人」
    我們想說的是,不要被看似正確的集體認識所束縛:偉大的人不是生下來就偉大的,而是在成長過程中顯示其偉大的;偉大的藝術品不必追隨潮流,他本身就能引領潮流。許多時候,偉大總是來自於邊緣人物,他們所代表的不屈意志與行動,恰恰是誕生新事物的起點。那麼為什麼成功的總是這些邊緣人?
  • 有一種「無知」叫做「出力不討好」
    請你選擇之後再看下文:  正常情況下,我們會有2/3的機率堅持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說多數情況下不會接受。這對於提建議的人來說,就叫做「出力不討好」。我相信,大家在學學生活中應該也遇到過這樣的情況:自己好心好意去幫助別人,或者給出我們認為很中肯的建議,沒想到的是,對方卻不接受,甚至有時候還不高興。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 在生活中做一個有主見的女人才是最明智的
    做一個有主見的女人才是最明智的。雖然在生活中,女人要扮演很多的角色,很不容易,但是做一個有主見的女人卻很重要,學會怎樣面對很多的東西,不人云亦云,理性對待。在職場中,作為職業女性,如果你擁有自己的主見,你就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受到忽略,也會得到大家的尊重和理解;在家裡,作為家庭婦女,如果你擁有主見,你就不會為每日的瑣碎而舉棋不定,得到丈夫和孩子的喜愛和敬佩;在朋友中,如果你擁有自己的主見,為朋友們的難題出謀劃策,收穫更多的友誼和朋友。工作者是幸福地,工作著的有自己主見的女人是最美麗的。
  • 為什麼總是鬧離職的員工沒走,平時不吭聲的員工卻突然離職?
    在我們的職業生涯中,總會遇到這樣一種現象,讓人百思不得其解:公司裡總有那麼1、2個同事天天在說公司的不好,從我上班第一天開始就能聽到他們的抱怨,可幹了1、2年下來,發現我已經辭職了,而這些人卻還在。我之前在一家公司的企劃部工作,當時有一位小夥子跟我共事,去的時候就聽他說在這家公司做了2年,毛都沒學到,工資也少,打算過段時間就辭職。
  • 【夜讀】你為什麼總是牴觸與排斥?
    本來在我們看來是很大方、很大度的人,但就在他愛人生孩子之後、丈母娘前來照顧月子的時候,他性格就好像完全變了,跟他聊天總感覺他的內心充滿牴觸,對他丈母娘橫看豎看不順眼,一會兒覺得丈母娘管得多了,一會兒覺得丈母娘做飯不好吃,甚至覺得丈母娘來照顧月子本來就多此一舉。他甚至有些後悔當初「太開明」,答應了媳婦讓丈母娘過來照顧的請求。生孩子的喜悅,都被這種牴觸心理給取代了。
  • 為什麼你總是沒時間?打破時間錯覺的秘密,4招抓住屬於你的時間
    為什麼你總是遲到,總是加班,總是安排的工作完成不了?真的是你的時間不夠嗎?還是因為你的事情太多,能力不行?
  • 為什麼蠢貨總是一副正義凜然的樣子?
    光這樣說,你可能還不好理解,我說「道德賊」,你可能就秒懂了。至於為什麼要裝道德的X,其實也好理解。因為道德是沒有標準的,裝起來不容易露餡,裝道德的X沒有啥技術含量,嘴巴一張就是「善良」、就是「好人」,多簡單。你要他裝法律的X,有點難度,白紙黑字寫著,違法不違法,需要拿證據,他心裡就沒底。
  • 這部9.4分的最新日劇,曝光社畜的真實生活:「去他媽的討好」
    昨天窩在家看劇,看完之後直拍大腿,這不就是現實中的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