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你這歲數的時候,
上面總對我們說,
多幹點活,要拼命幹活,
然後我們就拼命幹活,
從沒想過準時下班什麼的,
像傻瓜一樣拼命工作。」
《我,到點下班》終於大結局了。
這部根據朱野歸子同名小說改編的日劇,播出沒多久,豆瓣評分就達了8.3。
一條條金句對白,瞬間在朋友圈刷屏。
《我,到點下班》劇照
其實,這部劇最硬核的地方,並不只是準點下班的主題。
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職場上一個關鍵的,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真相:
很多時候,越埋頭苦幹的人,往往越容易被淘汰。
在行業大佬們把加班說成是福報的背景下,劇中女主的那句「我不打算比現在更努力,我要準時下班」或許戳中了更多職場人士的心。
每天的工作我都有認真完成,出現緊急狀況我也會處理,該加班我也會加班,雖然非常少。
故事中的主人公東山,每天都恪守著到點下班的原則,下班後會衝去最喜歡的中餐館吃小籠包喝啤酒,充分享受下班時光。當同事問她:「我早就想問你了,為什麼你每天準時下班啊?」她會回答:「因為我工作做完了。」
結衣有個同事,名叫三谷佳菜子。和結衣相反,三谷幾乎從不休息。加班、熬夜、睡在公司,是她的工作常態。她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從上小學開始,沒有請過一天假。按通常的觀念,加班熬夜的三谷,應該更受領導歡迎。可事實上,她卻是被罵得最多的一個。
其實,像三谷一樣,很多人的平庸,並不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恰恰相反,他們的人生,只有「忙碌」,卻始終「無為」。
比起低效率的勤奮,學會更聰明地努力,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
那麼,具體要怎麼做,才能讓自己走得更遠,效率更高呢?
做到有條有理——不要找藉口
工作效率和有條有理是並肩而行的——沒有誰只佔其一。如果有,那這個人要麼會魔法,要麼是超人。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只要有個簡單的待辦事項清單,就不會感到整天都在疲於應付。最好是創建一個每天、每周、每月的任務列表。
那該怎麼做呢?網上有很多免費工具可以幫你建立合適的組織計劃表。我用的是Trello,每天創建任務清單,附上支持材料或筆記,並隨時調整優先順序。
一定要優先做最重要的事,正如有句話說的,不要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努力很重要,但正確的努力才有效。
是要懂得「閉環思維」
什麼是閉環思維?如果別人發起了一件事,無論你做到什麼程度,都要給發起人一個反饋,這就是「閉環」。結衣在統籌項目時,會定期向上級匯報進展,也會及時將進度同步給組員。哪怕只是一項很小的任務,也會及時給對方反饋。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很多時候,一個人是否值得信任,就取決於這些細節。
縮短會議時間
開會是最消耗辦公時間的事情之一。(禮貌地)拒絕參加任何沒有提前給出議程的會議。開會時,始終圍繞主題展開討論,提前講明任何與主題無關的內容都應留給相關人員去單獨討論。會後,通過郵件跟進所有成員對達成一致的行動(以及任務分配、截止時間)的執行情況。
大多數人都會在職場中遇到自己的瓶頸期,可能是因為熟悉了工作內容,或發展受限,也可能是已經疲於日復一日的疲勞戰。這個時候,不妨給自己一點停下來的時間,思考以及歸納,或者是學習一些新知,想清楚自己未來的方向。張弛有度的節奏會讓你重新規劃,並更加堅定從容地走下一步。
你的價值,往往並不取決於你的工作時長,而來自你的不可替代。
多一點業餘生活
人一旦有動力,就會有效率——所以,是不是應該想想什麼能激發你的鬥志?不要做那種一心撲在工作上的人,要學會享受生活,認識不同的人,拓寬自己的眼界,不斷積累類似的經驗,才能完成好自己的工作。
按時下班,即使是跟同事去泡吧,也要真正放下工作,不要出了辦公室還一心想著工作。並非工作時間越長工作成果越大,8小時工作制是英國人在工業革命期間為了改善工廠的工作環境而提出的(當然,我並沒有針對英國人的意思)。而現在,這個概念完全過時了。
你的公司是否允許在家辦公?如果有遠程辦公政策,一定要充分利用!史丹福大學教授尼克·布魯姆(Nick Bloom)2012年在上海開展的一項研究表明,允許員工在家辦公提高了工作效率,最終為公司節省了成本。
人不是機器,在工作和生活越來越難有明確分界線的當下,我們在談論加班的時候,肉眼可見的工作量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甚至只是一小部分,更多的是關於收益與付出,關於個人權利的讓渡,關於自由時間被損耗掉的比重,關於你選擇被塑造成為什麼樣的人。
道口貸提示:市場有風險,出借需謹慎
點擊閱讀原文可立即註冊道口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