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之前,我就想,這是一篇很難寫的文章。寫得多了像是在喊口號,寫少了又感覺假大空。我仍然將她成文並呈現給大家的理由是,雖然看起來像喊口號,但這是我近一年來的真實感受,作為一個法律人,情懷這樣的東西還是要有的,不是嗎?
又到了一年的年末,到了總結的時候。每年的這個時候我總是有很多的感慨。不僅僅是自己又老了一歲,而是一年的成長讓自己有了不一樣的心境。這些心境上的收穫是更需要我沉下心來做出總結。
仍然記得去年的這個時候,自己在忙著參加律所的年會彩排,對要做的事情沒有一個清晰的目的,更不要說有信心了。尤其是年後,連續接待了幾個當事人,卻都沒有成案,內心的焦慮和壓力陡然增大,整夜整夜的失眠。後來靜下心來,回顧了一下未委託的幾個案件,都是當事人對案件的要求太高,而我沒有給當事人以信心,而接到的案源又沒有誠信背書導致的。一度我不停的懷疑自己:堅持給當事人說出案情的走向是不是錯的?為了接案,是否需要給當事人承諾一些做不到的事情?
記不清是誰說過:「當你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麼的時候,儘管去做就好了。」在痛苦和迷茫的折磨中,我唯一堅持住的是,不停地去做,去學習,去感受。越來越多的實踐佔用了我大量的精力,但同時也提振了我那因為接不到案件而被打擊的信心:原來,在訴訟方面,我真的可以坐在庭審席上完全了解法官在想什麼,他為什麼會這麼問;原來,我寫的文書可以完全表達出我的觀點且傳達到受眾。……因為一次一次的工作,使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清晰的認識;學習、觀察,思考、復盤……我的視角所及不僅僅局限於我現在的工作,更觸及到了職業發展的更廣闊領域。隨著時間的推移,前方的道路真的就被我這樣一步一步的走出來。
節前和一個從高院辭職出來轉行做律師的前法官聊天,他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到現在我才覺得我是在真正的實現一個法律人應有的價值。」我能理解他說這句話的意思:做法官時,看到很多「很有道理」的當事人,因為前期沒有請律師,自己的法律意識淡薄,導致後期出現違約,撕逼,此時才想起去找律師,找法官。但到這個時候,法律能幫助他的就已經非常有限。所以常常出現法官知道你是對的,是冤枉的,但就是沒有辦法判你贏。那種職業上的無力感也會讓法官很糾結。因此各種針對法官的判決不公正的質疑源源不絕。
如果作為律師來到事情開始的時候,可能情況就會發生不同的走向:許多糾紛可以避免,許多損失可以挽回,對於注重運行效率的企業來說,這才是最經濟的做法。而事件開始的前端,正是法律人可以發揮最大作用的地方,也是最體現法律人價值的地方。因此,辭職後最大的感悟是:從法官到律師,雖然在初期有種種的不適,但越深入律師這個行業越發現,這個行業可以有更大的舞臺上讓我發揮所長,實現一個法律人的理想。這種既能對社會能夠有所貢獻,又能最大限度實現人生價值的欣喜彌補了前期的種種不如意,讓我在尋求職業發展過程中實現更大的突破。
記得我還在當法官時曾寫過一篇文章:青年人的法律信仰。彼時,因為每天都在處理著瑣碎的家長裡短,也曾有過迷茫和不安,但因著心中的那份對法治的信仰,漸漸找到了瑣碎事情的意義,因為我突然明白:正是這一件一件瑣碎,一個一個法律人經辦的瑣碎,才成就了法治中國的基石。後來因種種的客觀原因,我的職業發生了變動,但不離開這個行業一直是我的堅持,因此,在許多的機會面前,我仍選擇在法律這個行業中摸爬滾打。每每事情不如意,生出想要放棄的心時,我就會想起自己選擇法律職業的初衷:秉持法治信仰來爭取每個個體一點點的進步。生逢如此盛世,為法治中國的建設儘自己的綿薄之力,才是一個法律人應該做的事情。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簡簡單單的八個字,也是最難做到的八個字。前路難行,道阻且長,因此很多的人在現實面前迷失了,丟掉了初心。雖然法律職業的變化使我一開始手足無措,所幸,我仍然堅持在這條充滿荊棘的道路上,雖九死而猶未悔。
是為,2019年開章。
芳蓉麗質的遠方是我們內心的一個夢想,希望朋友們都能關心並關注他,使它慢慢地發展壯大,成為所有朋友的心靈家園。熱情的歡迎大家的投稿!
投稿郵箱:007wj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