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一個故事,這是一個年輕朋友講給我的,關於她自己的經歷。
高中畢業後,她去國外上大學,那時還不到十八歲。初次與班裡同學見面,要站在講臺上做一個幾分鐘的演講,介紹自己。對一個非英語母語的孩子,而且缺乏這種演講能力鍛練的人來說,面對那麼多雙五顏六色的陌生的眼睛,怯場是必然的。所以這孩子講得磕磕巴巴,不知所云。由於太緊張,甚至有一瞬間,她的大腦一片空白。就在她的眼睛茫然地望向臺下的時候,一個正捂著嘴竅笑的黑人同學映入了眼帘。就像一個昏昏欲睡的人,突然被強烈地刺激了一下,她的意識突然清醒,並且有一股力量從心底升起,她突然覺得不緊張了。再開口時,語言流暢了許多,終於完成了演講。
這以後,在與外國的同學相處的過程中,她發現,無論知識水平如何,他們大都非常自信。國外大學經常有個人的課題演講,每個同學都不能例外。那些外國同學都非常重視,西裝領帶,自信得體,不管所講內容質量高低,演講人都非常放鬆自然,由內而外地散發出一種叫做風度與氣質的東西,很吸引人。與他們比起來,中國同學在演講中,知識水平並不輸,但輸在了外在的風採上,比較缺乏自信。這部分是因為中國孩子英語非母語,語言運用不熟練,但更多的與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方式有關,不注重培養個體的自信,不注重給個人以綻放的機會。
但是先天的不足可以靠後天來彌補。
那個小朋友告訴我,在其後的四年大學生活中,她總是忘不了那個黑人同學的竊笑,甚至成為了她前進的動力。自己的學習能力一點不比他們差,站在講臺上時,為什麼要心慌氣短。在其後一次又一次的演講中,她總是做好充分的準備,不斷地為自己鼓勁加油,也在一點一點地進步著。從最初的不知所云,到終於贏得喝彩。
大學畢業論文答辯後,那個黑人同學由衷地樹起了大拇指,對她說:你這四年進步真是太大了!
我的這個小朋友,如今不管做什麼,再不會縮手縮腳,眼神躲閃了。她盡情地舒展著自己,不再輕易給任何人竊笑自己的機會。
她的經歷,是否對大家有所借鑑呢?
想要絢爛,就要綻放!舒展自己,莫讓別人竊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