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篇很火的文章,分析了如何從微信頭像來判斷一個人的性格。比如用自拍或者自己照片的,也分好幾種情況:
大大方方露出正臉細節的,比較自信開放,也不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要麼只露背影和半邊臉,要麼是用大墨鏡等道具遮擋臉部,讓人根本看不出是誰的,屬於內心比較矛盾的,既渴望得到別人認可,又害怕聽到負面聲音,保持神秘感成了他們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
而用卡通頭像的比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渴望找到同類;
用各種合照的通常比較缺乏安全感,所以注重和他人的連接。
其實,微信頭像就是一種「人設」。
可以說,當你接觸一個人的時候,最先接觸的其實是對方的人設。
你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網絡展現的內容,你在朋友、家人面前努力維持的形象,也正是你給自己設定的人設。我們不自覺的將自己的人格信息打包向外界輸出,以供他人解碼。但真實的人格就像冰山。別人只看到了水面上的部分,沉潛在底下的部分可能連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因此,我們會從不同的社交圈,得到不同的評價。有時候連自己可能都會產生疑問:我真的像他們說的那樣?我自己怎麼不覺得呢?
其實,人的性格能呈現很多面,由於要在不同的環境,跟不同的人交往,人性格的多面性,往往可以體現一個人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
但根據人格理論,一個人的性格也存在一般性。那就是在輕鬆自在的情況下,一個人慣常表現出來的樣子,或者說是一種散發出來的傾向性。
也許真實的一面,並沒有所謂的真相,無所謂絕對的好與壞。無論是對外展示的正面形象,還是暗地裡的陰暗人格,統統都是真實的自己。
我們總是說別人不懂自己,但其實我們自己又真的能夠完全的讀懂自己嗎?或者,有些時候,我們同樣是自己匪夷所思的,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會做某些決定,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突然會對某些事覺得害怕,更不知道為什麼會突然放棄一直很重視的東西。
我們渴望了解自己,但又不知道該怎麼去了解,因此大部分人都對如何了解自己充滿好奇。
無論是用什麼微信頭像,個性籤名多久更換一次,還是喜歡用什麼樣的表情包,朋友圈經常分享哪方面的內容。我們都喜歡用不同的方式向其他人示意「我就是這樣的人」。
但真實的人格就像冰山。別人只看到了水面上的部分,沉潛在底下的部分可能連你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人生的大舞臺上,人們會根據社會角色的不同來更換不同的面具。
不管面具如何更換,面具背後的你始終還是那個真實的你,而這個隱藏在面具背後的真實的你,就是你的人格。
而那些各式各樣的面具也是依賴著你的人格表現的。
你真的了解自己的人格傾向嗎?用幾分鐘時間,來試試我們的「四種核心人格測評」吧!本測評將通過4大人格綜合因素,來描繪你的人格,幫你找出隱藏在面具背後的那個真實的你。
↑掃描 二維碼 馬上參與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