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大寶
大家早上好,歡迎打開剽悍晨讀,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今天是2019年2月28日,我們要給大家分享的書是《奇才:連續突破性創新者的創意啟示錄》。
這本書是由紐約大學管理學教授梅利莎·席林所寫。一次創新不難,難的是連續創新。作者分析了少數非常成功的連續突破性創新者,包括愛因斯坦、富蘭克林、埃隆·馬斯克等,從他們的日常生活中,找到成功的共性,並從科學視角入手,給讀者提供迭代式成長的良方。
這次我們分享的內容是關於自我效能的三個認知,分別是:強悍的自我效能、自我效能的來源和自我效能的提升方式。
①
『強悍的自我效能』
所謂自我效能,就是對完成目標的獨有自信。在對世界頂級牛人的研究中,作者發現,他們都是「自我效能」的高手。不管做什麼,他們都會給自己賦能,做什麼都自信滿溢。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高的人,有著比一般人更強的推理和判斷能力,在實踐中能更快給出解決方案,立即著手整改。而且就算有人反對,自我效能也能幫助他們堅持觀點,且不期待別人的理解。僅這一點,就有太多人都做不到了。現實是,有些人雖然有了好點子,可一旦受到反駁或批評,就會產生自我懷疑,不再堅持。
自我效能就是治療「不堅持」的良藥。在訪談中,作者發現,自我效能感高的人認為「觀點不被接受」,就是一個巨大的信號,說明它很可能有大價值,而這種價值不是每個人都能「看到」的。
19世紀末,能到大發明家愛迪生的公司當工程師,算是一個機械愛好者最大的榮耀了。可是,尼古拉·特斯拉卻不這麼認為。當他發現交流電比愛迪生主推的直流電用途更廣時,他頂住了輿論壓力和商業打壓,從愛迪生的公司辭職,成立了自己的公司,並最終贏得了著名的「電流之戰」。之後,他的多項發明都對既有成果發出了挑戰,最終被譽為美國最偉大的電氣工程師。
②
『自我效能的來源』
既然自我效能對人生的作用如此重要,那超級牛人的自我效能是哪裡來的呢?
產生自我效能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個人經驗,即以前成功解決問題的經歷;二是替代性經驗,也就是看到別人成功解決問題的經驗,這種經驗的途徑可能來源於書、聊天或其他信息。
其中,個人經驗極其重要。數據顯示,幾乎所有牛人,都有過在人生的某些時刻察覺到,自己比周圍人聰明、能力強的經歷。比如,「年少成名」的埃隆·馬斯克,當他看到自己能理解和背誦百科全書的行為,讓大家驚嘆不已時,他從中獲得了莫大的自信。年僅12歲的他就賣出了自己研發的電子遊戲。當時是20世紀80年代,第一臺個人電腦也不過才問世了幾年。
除此之外,替代性經驗的自我效能效果也很好。通過觀察別人的成就,人們會往自己身上做關聯,並努力找到自己所具備的能力。同時,別人解決難題的經歷能激發我們向上的動力。「你能做到,我也可以。」不是一句空話或者虛話,作為具有高學習力的社會動物,人類本身就是依靠觀察他人的行為及後果,學習知識的。外界的成功或失敗經驗一定會對我們產生影響,誰也逃不脫。
③
『自我效能的提升方式』
鑑於頂級牛人的個人成功經歷是非常罕見的,大部分人還是過著相對平靜的生活,很難得到太大的讚譽。因此,觀察牛人的成功,就是一個非常好的獲取自我效能的途徑。
太多人對「雞湯」有誤解,甚至把除了自己之外的所有成功,都歸納為雞湯。但這也讓他們放棄了審視自己生活的機會,比如美國的個人英雄主義電影始終是主流、朋友圈大人物的故事被分享得更多、我們總會想辦法連結牛人。撥開這些現象的外衣,最本質的就是:我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他們。
自我效能研究領域,有個壓倒性的結論是:如果我們想提高自我效能,就需要自己親眼看見或親身體驗那種克服重重困難後的成功。因此,對於缺乏自我效能的人而言,多看個人英雄主義的電影,多看牛人的成功語錄,多讀牛人的成功故事,激勵作用十分突出。
除此之外,自我效能還打通了從想法到做法的暗牆:受到鼓舞的人,更有勇氣承擔自己曾退縮過的任務,在行為上也更努力。作者在研究中發現,那些大人物也不是一開始就能想到自己可以影響世界,他們也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標,並不斷更換。比如,尼古拉·特斯拉就曾十分仰慕後來的對手愛迪生。
總結一下,自我效能可以說是目前提升自信最有效的方法了,因為它和自信的來源基本吻合。沒有誰每天只看負能量,做事漏洞百出,還能保持自信滿滿的狀態。想成為什麼,就去接近什麼,自信心也是一樣。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希望給你帶去啟發,記得給我們點讚鼓勵喲。
參考書目:《奇才:連續突破性創新者的創意啟示錄》[美] 梅利莎•席林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