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懂管理的IT人」,到「懂IT的管理者」

2021-02-15 技術瑣話

「懂IT的管理者」和「懂管理的IT人」,到底有什麼區別?工作了很多年之後我才體會到,其中的區別很大。 

對「懂管理的IT人」來說,管理只是鞏固IT的能力之一,補齊短板所需,他考慮的坐標系仍然是IT,許多從IT出身的領導都是這樣。但是對「懂IT的管理者」而言,IT只是眾多技能中的一項,無甚稀奇,他考慮和決策的標準是生意,是通盤的管理。

這麼說可能仍然有點玄,那麼下面我分幾個方面詳細講述。

身為IT專業人員,我們都清楚技術的重要性,也知道技術的評價標準。什麼樣的技術方案是好的,大家有相當的共識,或者起碼對評價標準有共識。

但是我們接受的教育裡,很少有「技術如何取捨」的部分。時間有限、人力有限、資源有限,這時候該如何決策,到底在哪些方面讓步?是運行效率,還是程序質量,或是架構設計,沒準也是安全性……

如果我是「懂管理的IT人」,無論放棄哪個方面,都讓我感到異常糾結,無比難受,因為它。但如果定位為「懂IT的管理者」,我非常清楚必須放棄某些方面,而且不能猶豫,因為猶豫反而會錯失時機,而時機對生意來說往往是無比重要的。

所以,「懂IT的管理者」平時可以耐心跟大家討論技術方案的優劣,一旦遇到資源有效、目標明確的場合,必須毫不猶豫地放棄自己對技術的執念,迅速定下取捨。近年來,我已經不止一次地告訴程式設計師:對,這樣做確實很醜,但別猶豫,趕緊動手吧。

身為IT專業人員,我們都習慣與機器打交道,因為它是那麼的講規矩、可預見,那麼充滿確定性。相反,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跟人打交道,因為人會有各種想法,難以溝通,而且人會有情緒,更難以預見。既然如此,何不早早擺脫與人打交道,潛心編碼,更讓人安心。

不過另一方面,編碼往往是決策的最終環節。一個想法從靈感迸發,到討論打磨,到設計成型,最後才是編碼實現。這就決定了編碼工作也會出現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負責編碼的人往往是最後得到變化信息的,最初的念頭可能只是差之毫厘,經歷各環節加工之後,到編碼環節已經偏差萬裡。於是也經常引起程式設計師的抱怨:什麼事情都是改來改去,從來不想好再動手……

這樣就陷入了惡性循環:因為大部分的討論和決策都不是依賴程式語言和機器通訊,而是依賴自然語言和面對面溝通。所以越不參與討論,對變化就知覺得越遲,對變化知覺得越遲,就越容易引發誤解和矛盾……

如果換個思路,把自己定位為「懂IT的管理者」,那麼面對面交流、討論就變得相當重要——幾乎所有的管理者課程都強調溝通的重要性。溝通交流的目的,絕不是需要草草敷衍,然後可以讓自己醉心編碼,而是保證自己的信息靈通,協作順暢。這一切都搞定之後才輪到處理具體事務,IT只是諸多「具體事務」中的一項而已。

身為IT專業人員,我們大多數人都無可避免地沾染了IT的慣性,比如各項工作都要很整齊有序,工作安排應當有條不紊,講話應當有理有據,人應當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等等。基於IT的極大能力,我們往往也相信,這應當是世界通行,凡事都應當參照的標準。

對圈內人來說,這種想法很正常,也很容易獲得理解。但是對圈外人來說,未必那麼容易獲得理解,甚至可能完全得不到理解。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2016年阿里巴巴的「月餅門」事件。當時我也和許多業內同行一樣,認為這純粹是小題大做,專業人員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但是後來我逐漸發現,事情大概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

對這世界上的其它許多人來說,IT是他們承認「非常重要」,同時又自認「永遠也學不會」的技能。所以IT人員對他們來說,就好像掌握著巨大能量但又難以駕馭的工具,如果這種能力不受控,就會產生巨大的不安全、不信任感。

所以圈內人大概覺得,寫幾個無傷大雅的腳本,搶購了幾盒月餅,無非是一時興起,平時絕對能拿捏分寸,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但對圈外人來說,讓你去負責安全,你卻在做破壞安全的事情,並且擺出一堆道理來為自己辯護,這還了得?

我雖然不知道阿里巴巴當時到底是如何決策的,但以我後來和圈外人聊天的經歷,大多數人都感到「負責安全的人竟然會利用公司的安全漏洞」完全不可思議,而程式設計師給出的理由他們完全聽不懂——圈內人的理由是定量分析,而圈外人只懂得定性分析。雙方溝通,純粹是雞同鴨講,完全不在一個頻率上。所以我們大概能判斷,無論這種事件發生在什麼公司,只要決策者不是技術出身,結果基本不會有什麼變化。

所以我後來時常勸那些認定某些決策「匪夷所思」的同行:你覺得人家奇怪,人家還覺得你奇怪呢。你擺出一二三四五六七,人家未必有那閒心聽下去,或者聽了也跟不上。你動不動搬出權威資料來為自己站臺,人家沒準覺得你這純粹是小題大做,無事生非……

要想明白,絕大多數公司都不是科研機構,而是基於利益的組織。在這種組織裡,整齊有序、邏輯順暢、善於學習等等,作為自己的追求很好,但未必是唯一的工作方式,甚至不是所有人都認可的工作方式。如果公司對統一工作方式沒有嚴格要求(那些口號不算),在溝通協作中就不要執著於自己的工作方式。

比較可取的辦法是先著眼於目的,摸索出各方的最大公約數。然後,在自己能決定的範圍裡踐行自己的工作方式,在這個範圍之外,則以目的優先,絕對不要過多計較工作方式——要知道,在你沒有絕對權力,也沒有絕對話語權優勢的時候,單純強調工作方式多半會碰得頭破血流,尤其是在業務部門面前。

另外,也別執著於凡事都要以系統、流程、規範來做,它們未必是人人認可的工作方式,甚至可能讓人覺得繁瑣和反感。

「懂管理的IT人」,往往在能力上並沒有明顯的短板,但他的工作節奏和思考重心仍然是IT,想著如何把IT做好。這本來沒有錯,可惜的是,不是每家公司都需要那麼好的IT,至少不那麼迫切需要——別信老闆們的鬼話,看看他們的投入就知道了。

我以前的領導曾跟我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你們把系統做好,公司當然喜歡,但更重要的是,你們應當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找到自己的定位。

什麼意思?IT雖然很強大,可以大大提升效率,但公司是追求利潤的組織,利潤是由各個部門、各個團隊一齊貢獻的,換句話說,大家形成了一條價值鏈。更微妙的是,價值鏈上誰重要誰不重要,誰更燦爛誰更黯淡,往往並沒有客觀的標準,而是根據大家的印象來作出判斷。

所以如果你是「懂IT的管理者」,在懂得IT價值的同時,一定也要能看到整條價值鏈,看到其它團隊的價值所在,不要做僭越自己身份的事情。同時,也需要想辦法影響大家的印象,強調自身的價值。哪怕你很誠實,希望用一套客觀的數據體系去證明自己的價值,起碼也應當先設計出這套數據體系,獲得大家的共同認可,並在工作中持續發出信號。

所謂「價值鏈」,其實也沒有那麼玄乎,一般來說,主要包含兩大因素:人事、財務。無論在哪家公司,這兩大因素基本都是不變的,剩下的只是你如何從這兩個角度展開,看待和證明自己的價值。

所以下一次和圈外人溝通的時候,或許不必強調IT本身如何如何,只從人事和財務出發,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比如業界同類型業務需要多少人團隊,自己帶領了多少人團隊就交付了同樣的功能;又比如上次投入大量開發資源的項目,最終整體收益並不如預期,如果把這些資源投入其它某項目,大概可以帶來多得多的收益……

我把「職業生涯」列在最後,是因為我發現,「懂IT的管理人」的定位可以讓人擺脫技術的焦慮感。

什麼是技術的焦慮感?就是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永遠在學習,永遠在追趕,永遠擔心被拉下的憂慮。

為什麼「懂IT的管理人」可以擺脫這種焦慮?因為相比技術的更新速度,生意和組織的更新速度要慢得多。實際上,如果我們把目光從頭部的那幾家「技術弄潮兒」移開,就會發現很難有公司一直引領技術潮流,甚至大部分公司(恰恰是它們解決了大部分IT就業)根本不需要那麼高精尖的技術,它們更需要的是用合適的技術去解決自己生意中的具體問題。

所謂「合適的技術」,並不是把最新技術降幾級就可以直接得到。這個「合適」,需要你懂得取捨,需要你懂得與人交流協作,需要你找到共同認可的工作方式,需要你看得到整條價值鏈,找得到自己的定位。然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承認,你是能讓他們放心解決IT問題的人。

一旦具備了這種「提供合適技術」的能力就會發現,錯過幾波技術新浪潮,或許並不那麼讓人擔心,一味追新反倒很可能浪費。另一方面,把這些追新的精力用來提升自己取捨的能力,與人交流協作的能力,打磨工作方式的能力,價值定位的能力,對提升個人價值來說往往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的最後,「懂管理的IT人」相對容易,只要懂IT的人補齊基本的管理知識,沒有明顯短板就可以,所以競爭也會相對激烈。「懂IT的管理者」相對更難,因為很難想像其它管理者能主動學會IT,所以它只能來源於搞IT的人主動變身,主動越界。

不過,千萬不要被「越界」和「變身」給嚇倒了,以我的經驗,最大的困難來自於你的大腦,只要不時時刻刻繃著「我是(跟其他人不同的)IT人」的那根弦,剩下的都好辦。

相關焦點

  • 既懂A,又懂B才是你的價值
    說回《人人都有認知障》這篇,裡面最核心的一句就是——既懂A,又懂B才是你的價值。放棄A,追求B,你什麼都不是。這句話的前言是曹大先在文章前半段提出一個觀點——跨越階層,跨越群體的認知,是產生很多商業機會,以及個人價值增長的所在。緊接著舉例說技術人員懂一點商業,會非常有價值,看看中國和美國的福布斯榜單,多少大佬是程式設計師出身。
  • 和優秀的人同行,和靠譜的人共事,和懂你的人相處
    身邊的人都很努力,你也會跟著努力上進;身邊的人渾渾噩噩,你也容易整日無所事事。  那些優秀的人,他們優秀的品質、自律的習慣,還有出色的能力,都會讓你耳濡目染、深受鼓舞,忍不住默默努力。  優秀的人總是利用時間精進自己,你就不好意思虛度時間;優秀的人想方設法通過各種渠道學習新技能,你也會躍躍欲試;優秀的人有非常自律的好習慣,你也會忍不住戒掉懶惰、改變自己……  有句話說得好:「想要像雄鷹一樣振翅飛翔,就要和群鷹同行。」和優秀的人在一起,不僅會改變你的成長軌跡,甚至可能改變你的人生。  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結交什麼樣的朋友。
  • ▷和優秀的人同行,和靠譜的人共事,和懂你的人相處
    跟什麼樣的人在一起,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擁有什麼樣的人生。巴菲特曾經說過一句話:「你最好跟比你優秀的人混在一起,和優秀的人合夥,這樣你將來也會不知不覺得變得更加優秀。」人生旅程中,保持怎樣的姿態前行,往往跟身邊的人有很大關係。身邊的人都很努力,你也會跟著努力上進;身邊的人渾渾噩噩,你也會整日無所事事。
  • 一個優秀管理者的自我修養
    — 1 —時刻以身作則人生的第一個管理問題:員工能力不如你,這是經常會遇到的挑戰。一旦你說出這4個字,你依然沒有跳出個人貢獻者的思維定式,無法躍升至合格的管理者。我第一次從員工到經理,開始管人的時候,當時我的領導給了我特別大的震撼。他做了這麼1件事。有一次我們參與了一個很重要的活動,活動結束之後,要寫一份報告,寄往美國。第一次接觸這麼重要的活動報告,我特別緊張。
  • 大志懂因果
    大志懂因果,務實是它的底色,它相信埋頭種因,果自水到渠成。
  • 我以為他們聽不懂英語
    參加聚會的人很多,除了託尼的小夥伴們之外,還有很多大人們,應該是託尼父親的朋友,他們坐在一起喝酒聊天。我突然發現,在離我們兩三米遠的地方還有幾個外國人!他們正開心地聊著天,我聽不懂他們在說什麼,但聽起來似乎是法語,或者其它,反正不是英語。
  • 水電工的心酸,外行人永遠不會懂
    不知不覺已經在水電這行業奮鬥了九年多,這裡面的心酸沒人能懂,但是同行的你一定會懂!
  • 怎樣聊天,會讓人覺得「你懂我」?
    很多人被電影美劇誤導,以為逼供一定要用暴力。但實際上,最簡單且最有效的逼供手段就是不讓一個人睡覺且持續聽大聲的噪音。即便受過訓練的人也沒有幾個能忍受超過 24 小時。逼供中種種多餘且折磨人的暴力更多是為了報復對方、展示強烈的控制力、以及殺雞儆猴的震懾作用。看著 Brody 從懷疑、否認、憤怒,再到驚訝、無言,最後他們倆握著手淚流滿面...
  • 沒人比我更懂if-else和switch-case
    畢竟懂王不服啊,睡王年紀也一大把了,而且美國的疫情那麼兇……if(isBidenWin()){ if(bBidenAlive) { if(isTrumpAcceptVoteResult()) { // balabala...
  • 企業風採|懂工人的騰一,深入行業解決需求
    面對開料班組長對系統抱有的質疑態度,騰一項目組成員沒有立刻用言語解釋,而是在一旁細緻地觀察開料班組長工作時的操作流程,了解其複雜的工序,從調度複印好圖紙開始,到零部件下料工序這一塊,需要經過反反覆覆的核對才能將訂單歸類、分配給負責各個工序的工人手中。
  • 我懂熱愛佛朗明哥的你
    那就是要等六年,才到入門那天。不對,不是等10年,是學10年,練10年。二. 我有個英國同事,是個挺老的老頭,深度佛朗明哥愛好者。倫敦某大學退休後被我們學校返聘過來的。專門設計課程及環節。我特別不喜歡和老頭一個辦公室辦公,因為他總會因為類似:把郵件地址的句號打成逗號導致發不出去,然後憤怒的用食指猛戳回車,大喊:電腦又壞了!
  • 《管理聖經》:管理者的17條每日宣言
    無論你的企業是大還是小,成為一名管理者都是一份艱苦的工作。不僅你要對自己的表現負責,也需要對你組織裡,你手下的員工的表現負責。這些責任很重地壓在甚至是最有經驗的管理者,企業老闆和執行人員的肩上。這會很容易在細節中迷失,而忘了看整個大局。為了幫助你勝過這些問題,美國暢銷書作家,《管理聖經》的作者Peter Economy為管理者們收集了17條每日宣言。
  • 「我懂了」到底是「I get it 」還是「I got it 」?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時態上的變化?首先,讓我們來了解一下I get it.-我懂了。日常生活中,I get it,還可以表達一種「不耐煩,不情願」的「知道啦」!比方說你正在和三五好友相約於王者峽谷,酣暢淋漓的遊戲,眼看著就要拿五殺,這個時候耳邊傳來母上大人的諄諄教導。這個時候,I get it就可以適時的表達自己的不情願情緒。類似於「我知道了,再玩一把,別催了!」I get it,all right?
  • 繪圖員和設計師的區別(90%的人沒懂)
    2020年已經過去一半了,很多朋友還不懂得室內設計行業的繪圖員和專業設計師的區別,今天我就以此文為你詳細講解一下,看完秒懂;如果你從事過室內設計的工作
  • 搞懂英語語氣詞,讓你秒懂客人(一)
    ahaaha - 意為I understand, 明白了,懂了。也可寫作 -  a-ha例子:"Aha! ahah - 意為Ok, I see, 明白了。也可寫作 -  ahhh, ohh例子:"Ah, yes, I understand now" 哦,是的,現在我懂了。它和Aha的區別主要在於,ah更加有種恍然大悟的情緒在裡面,或者是一種解壓、釋放的感覺。
  • 一個不懂MarTech的校友給的找工作建議 | 我問Ro答
    分享的最後一個問題,希望在場嘉賓給職齡-1到3年的年輕人一些建議:該如何準備,更好地面對明天的職場?校友會活動:和教授,網際網路同仁一起交流現場回答得很簡短,我鼓勵大家去開個微信公眾號,不一定為了做網紅自媒體,而是有個平臺分享自己工作/生活中的所思所想,用輸出帶動輸入,也有機會能聚攏到一批同頻的夥伴,未來的老闆,合作夥伴,甚至是團隊下屬有可能來自於這些人中。
  • 管理者的任務不是去改變人,而在於用人
    其實這背後是一條管理常識。就像管理大師德魯克說的,「管理者的任務不是去改變人,而在於運用每一個人的才幹。讓每個人的才幹,得到充分發揮。」請注意,德魯克先生用的詞是「運用」。為什麼是「運用」,而不是「培養」?「運用」是下屬本來就具有某種才幹。管理者的職責,是發現這種才幹。這才是管理者對待下屬的基本前提。
  • 越是深藏不露的人,往往懂得這三條天規,懂一個,就很好!
    反觀見多識廣的人,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從不顯山露水。每天不過晝來夜去,人生不過此消彼長,這就是天地之間的規律。所以為人處世有顯露就有隱藏,這才是通權知變的進退之道。鬼谷子說過:「多躁者必無沉毅之識,多言者必無質實之心!」靜心才能平躁,少言才能沉潛,能夠深藏不露,才是做大事的品性。
  • 一個年輕管理者,需要完成哪些基本修煉(深度) 管理
    有些時候你會發現,有些人是很具備管理能力的,但是他不是特別能對目標或對責任去承諾,有時候遇到壓力就跑了,他不是沒有能力解決,而是覺得沒有必要,所以這是一個問題。第二個維度,他能不能發現別人的優點。作為管理者,很大程度上是要去集合大家的優勢。德魯克對管理者的定義我挺喜歡的。
  • 3分鐘心理學 | 真正會聊天的人,都懂的 5 個說話技巧
    ,也不過是想遇到一個懂得自己內心、聽得懂自己的人。百度副總裁梁冬先生說,他去拜訪一位朋友時,覺得自己說什麼,對方都懂,但是對方永遠不多話,顯得比他差一點,給了他一個展示的空間。他覺得此人甚是高級,因而更願意接近。另外他還談到,人群中還有一種人,就是冷場時,也不急著表達什麼,沒有話說的時候,也不覺得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