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IT的管理者」和「懂管理的IT人」,到底有什麼區別?工作了很多年之後我才體會到,其中的區別很大。
對「懂管理的IT人」來說,管理只是鞏固IT的能力之一,補齊短板所需,他考慮的坐標系仍然是IT,許多從IT出身的領導都是這樣。但是對「懂IT的管理者」而言,IT只是眾多技能中的一項,無甚稀奇,他考慮和決策的標準是生意,是通盤的管理。
這麼說可能仍然有點玄,那麼下面我分幾個方面詳細講述。
身為IT專業人員,我們都清楚技術的重要性,也知道技術的評價標準。什麼樣的技術方案是好的,大家有相當的共識,或者起碼對評價標準有共識。
但是我們接受的教育裡,很少有「技術如何取捨」的部分。時間有限、人力有限、資源有限,這時候該如何決策,到底在哪些方面讓步?是運行效率,還是程序質量,或是架構設計,沒準也是安全性……
如果我是「懂管理的IT人」,無論放棄哪個方面,都讓我感到異常糾結,無比難受,因為它。但如果定位為「懂IT的管理者」,我非常清楚必須放棄某些方面,而且不能猶豫,因為猶豫反而會錯失時機,而時機對生意來說往往是無比重要的。
所以,「懂IT的管理者」平時可以耐心跟大家討論技術方案的優劣,一旦遇到資源有效、目標明確的場合,必須毫不猶豫地放棄自己對技術的執念,迅速定下取捨。近年來,我已經不止一次地告訴程式設計師:對,這樣做確實很醜,但別猶豫,趕緊動手吧。
身為IT專業人員,我們都習慣與機器打交道,因為它是那麼的講規矩、可預見,那麼充滿確定性。相反,我們大多數人都不喜歡跟人打交道,因為人會有各種想法,難以溝通,而且人會有情緒,更難以預見。既然如此,何不早早擺脫與人打交道,潛心編碼,更讓人安心。
不過另一方面,編碼往往是決策的最終環節。一個想法從靈感迸發,到討論打磨,到設計成型,最後才是編碼實現。這就決定了編碼工作也會出現供應鏈中的「牛鞭效應」:負責編碼的人往往是最後得到變化信息的,最初的念頭可能只是差之毫厘,經歷各環節加工之後,到編碼環節已經偏差萬裡。於是也經常引起程式設計師的抱怨:什麼事情都是改來改去,從來不想好再動手……
這樣就陷入了惡性循環:因為大部分的討論和決策都不是依賴程式語言和機器通訊,而是依賴自然語言和面對面溝通。所以越不參與討論,對變化就知覺得越遲,對變化知覺得越遲,就越容易引發誤解和矛盾……
如果換個思路,把自己定位為「懂IT的管理者」,那麼面對面交流、討論就變得相當重要——幾乎所有的管理者課程都強調溝通的重要性。溝通交流的目的,絕不是需要草草敷衍,然後可以讓自己醉心編碼,而是保證自己的信息靈通,協作順暢。這一切都搞定之後才輪到處理具體事務,IT只是諸多「具體事務」中的一項而已。
身為IT專業人員,我們大多數人都無可避免地沾染了IT的慣性,比如各項工作都要很整齊有序,工作安排應當有條不紊,講話應當有理有據,人應當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等等。基於IT的極大能力,我們往往也相信,這應當是世界通行,凡事都應當參照的標準。
對圈內人來說,這種想法很正常,也很容易獲得理解。但是對圈外人來說,未必那麼容易獲得理解,甚至可能完全得不到理解。
一個突出的例子是2016年阿里巴巴的「月餅門」事件。當時我也和許多業內同行一樣,認為這純粹是小題大做,專業人員成了政治的犧牲品。但是後來我逐漸發現,事情大概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
對這世界上的其它許多人來說,IT是他們承認「非常重要」,同時又自認「永遠也學不會」的技能。所以IT人員對他們來說,就好像掌握著巨大能量但又難以駕馭的工具,如果這種能力不受控,就會產生巨大的不安全、不信任感。
所以圈內人大概覺得,寫幾個無傷大雅的腳本,搶購了幾盒月餅,無非是一時興起,平時絕對能拿捏分寸,不可能做這樣的事情。但對圈外人來說,讓你去負責安全,你卻在做破壞安全的事情,並且擺出一堆道理來為自己辯護,這還了得?
我雖然不知道阿里巴巴當時到底是如何決策的,但以我後來和圈外人聊天的經歷,大多數人都感到「負責安全的人竟然會利用公司的安全漏洞」完全不可思議,而程式設計師給出的理由他們完全聽不懂——圈內人的理由是定量分析,而圈外人只懂得定性分析。雙方溝通,純粹是雞同鴨講,完全不在一個頻率上。所以我們大概能判斷,無論這種事件發生在什麼公司,只要決策者不是技術出身,結果基本不會有什麼變化。
所以我後來時常勸那些認定某些決策「匪夷所思」的同行:你覺得人家奇怪,人家還覺得你奇怪呢。你擺出一二三四五六七,人家未必有那閒心聽下去,或者聽了也跟不上。你動不動搬出權威資料來為自己站臺,人家沒準覺得你這純粹是小題大做,無事生非……
要想明白,絕大多數公司都不是科研機構,而是基於利益的組織。在這種組織裡,整齊有序、邏輯順暢、善於學習等等,作為自己的追求很好,但未必是唯一的工作方式,甚至不是所有人都認可的工作方式。如果公司對統一工作方式沒有嚴格要求(那些口號不算),在溝通協作中就不要執著於自己的工作方式。
比較可取的辦法是先著眼於目的,摸索出各方的最大公約數。然後,在自己能決定的範圍裡踐行自己的工作方式,在這個範圍之外,則以目的優先,絕對不要過多計較工作方式——要知道,在你沒有絕對權力,也沒有絕對話語權優勢的時候,單純強調工作方式多半會碰得頭破血流,尤其是在業務部門面前。
另外,也別執著於凡事都要以系統、流程、規範來做,它們未必是人人認可的工作方式,甚至可能讓人覺得繁瑣和反感。
「懂管理的IT人」,往往在能力上並沒有明顯的短板,但他的工作節奏和思考重心仍然是IT,想著如何把IT做好。這本來沒有錯,可惜的是,不是每家公司都需要那麼好的IT,至少不那麼迫切需要——別信老闆們的鬼話,看看他們的投入就知道了。
我以前的領導曾跟我說過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你們把系統做好,公司當然喜歡,但更重要的是,你們應當從價值鏈的角度出發,找到自己的定位。
什麼意思?IT雖然很強大,可以大大提升效率,但公司是追求利潤的組織,利潤是由各個部門、各個團隊一齊貢獻的,換句話說,大家形成了一條價值鏈。更微妙的是,價值鏈上誰重要誰不重要,誰更燦爛誰更黯淡,往往並沒有客觀的標準,而是根據大家的印象來作出判斷。
所以如果你是「懂IT的管理者」,在懂得IT價值的同時,一定也要能看到整條價值鏈,看到其它團隊的價值所在,不要做僭越自己身份的事情。同時,也需要想辦法影響大家的印象,強調自身的價值。哪怕你很誠實,希望用一套客觀的數據體系去證明自己的價值,起碼也應當先設計出這套數據體系,獲得大家的共同認可,並在工作中持續發出信號。
所謂「價值鏈」,其實也沒有那麼玄乎,一般來說,主要包含兩大因素:人事、財務。無論在哪家公司,這兩大因素基本都是不變的,剩下的只是你如何從這兩個角度展開,看待和證明自己的價值。
所以下一次和圈外人溝通的時候,或許不必強調IT本身如何如何,只從人事和財務出發,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比如業界同類型業務需要多少人團隊,自己帶領了多少人團隊就交付了同樣的功能;又比如上次投入大量開發資源的項目,最終整體收益並不如預期,如果把這些資源投入其它某項目,大概可以帶來多得多的收益……
我把「職業生涯」列在最後,是因為我發現,「懂IT的管理人」的定位可以讓人擺脫技術的焦慮感。
什麼是技術的焦慮感?就是面對層出不窮的新技術,永遠在學習,永遠在追趕,永遠擔心被拉下的憂慮。
為什麼「懂IT的管理人」可以擺脫這種焦慮?因為相比技術的更新速度,生意和組織的更新速度要慢得多。實際上,如果我們把目光從頭部的那幾家「技術弄潮兒」移開,就會發現很難有公司一直引領技術潮流,甚至大部分公司(恰恰是它們解決了大部分IT就業)根本不需要那麼高精尖的技術,它們更需要的是用合適的技術去解決自己生意中的具體問題。
所謂「合適的技術」,並不是把最新技術降幾級就可以直接得到。這個「合適」,需要你懂得取捨,需要你懂得與人交流協作,需要你找到共同認可的工作方式,需要你看得到整條價值鏈,找得到自己的定位。然後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願意承認,你是能讓他們放心解決IT問題的人。
一旦具備了這種「提供合適技術」的能力就會發現,錯過幾波技術新浪潮,或許並不那麼讓人擔心,一味追新反倒很可能浪費。另一方面,把這些追新的精力用來提升自己取捨的能力,與人交流協作的能力,打磨工作方式的能力,價值定位的能力,對提升個人價值來說往往反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後的最後,「懂管理的IT人」相對容易,只要懂IT的人補齊基本的管理知識,沒有明顯短板就可以,所以競爭也會相對激烈。「懂IT的管理者」相對更難,因為很難想像其它管理者能主動學會IT,所以它只能來源於搞IT的人主動變身,主動越界。
不過,千萬不要被「越界」和「變身」給嚇倒了,以我的經驗,最大的困難來自於你的大腦,只要不時時刻刻繃著「我是(跟其他人不同的)IT人」的那根弦,剩下的都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