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漸地討厭社交了

2021-02-13 是日常的碎碎念

 

 

從減少社交到不社交

 

  有時候真的很疲憊於社交上的繁瑣,也許是迫於生活上自己本來的壓力。覺得自己沒有合適的方法和足夠的精力去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甚至變得膽怯,害怕自己的一言一行會因為沒做好而影響到別人的情緒。於是漸漸地從減少社交到儘量不社交,從而研發出自己的這一套「避免沒必要的社交」的理論,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奇奇怪怪但我又無法拒絕的理論,使我漸漸地成為一個「孤獨症患者」,漸漸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社交能力。只生活在過往的圈子,對新的圈子抱有一種嚮往卻又有未知的恐懼的態度。

 

其實這是一種保護機制

 

 

 

  「認識一個人,了解一個人,到最後告別一個人,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總是希望自己儘量少的認識人,儘量少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其他個體身上,無論對感情和朋友都是如此。」

 

 

 

  我從小就難以忍受分別的感覺,記得在小學畢業前夕的時候,會突然愣住,環顧四周的同學,儘可能的去感受尚且還在的這個班的氛圍,接著就是緊湊的失落感。

 

  生活中總不乏會有些朋友,他們可能要在別的地方生活了,或者因為別的因素,要離開我們的身邊了,那時候就是分離,離別的感覺總是五味雜陳,心裡會有一種莫名的心慌,會有一種心酸,可能這跟缺少安全感,對在乎的人會有一種強烈的依賴感有關吧。

 

  這雖然跟我討厭孤獨是相違背的,但往往就是這樣使我更苦惱。一個人的時候很希望有人能陪伴。但是我又沒有動力,沒有信心去找到能陪伴我的人。可我也真的很不喜歡那種心酸。

  

  因此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這種心酸的困擾,我只能把它扼殺在搖籃內。只要不開始就不會有結果,所以只能儘可能的減少社交。

 

-End-

相關焦點

  • 你為什麼越來越討厭社交了?
    甚至充滿了厭惡你為什麼越來越討厭社交了?,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會讓他遠離人群,遠離社交,遠離信息交流。,大多數的社交活動,在當今都變成浪費時間和精力的無意義社交。但通過社交的了解需要代價,你也得滿足別人的好奇心,你需要提供信息,讓別人也了解你,這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呢?難說。    不知道是有幸還是不幸,屏幕為我們切斷了來往的互通,「社交」變成單方向,單方面的了解(比如現在的各種直播),這種了解方式的「安全係數」可比社交高多了,而且人們也更傾向這種「新社交」,從越來越被重視的個人隱私可見一斑。
  • 你知道我討厭社交
    躲掉會讓我不自在甚至認為虛假的社交。現在的我聽到來消息的聲音都會很煩躁。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孤僻。每天也在迎合著別人,好像已經忘記自己的本來的樣子。越來越獨,越來越不喜歡社交,不喜歡說話,靜悄悄的活著,越來越怕。
  • 朋友圈發什麼照片最讓人討厭?
    媒體;媒質social media 社交媒體mass media 大眾傳媒The media were widely distrusted.媒體普遍不被信任。英國保險公司Aviva最近研究發現,大多數人不喜歡在社交媒體上看到朋友的度假照片。 Out of 2,000 people surveyed, 73 percent said they find it annoying. 在接受調查的2000人中,有73%的人表示他們覺得這種做法很討厭。
  • 【知·道】我為什麼討厭上班?
    之前工作的時候業餘時間開了一家小網店,延續到現在每年陸續有4-5w的利潤,平時寫些文案和文稿也有千把塊入帳,可以滿足自己健身、買書和偶發的小奢侈消費。但有時候也會問自己還要不要出去上班,心裡總會升起強烈的牴觸情緒。自己都納悶為啥這麼討厭上班?到底在討厭些什麼?
  • 你有多討厭社交?回答這18個問題!
    可能你平時或多或少有所察覺:自己對社交有排斥感。但是到底嚴重到什麼程度呢?那就取決於下面這些問題,有多少是你符合的?.整天都獨處,不和別人見面8.整個周末都獨處,不和別人見面9.不參加聚會,是因為不想跟人交際10.即使參加聚會,也只和你認識的人交談11.決定不去做某事,因為你擔心那裡有些你不認識的人12.試圖說服別人來找你,以免你去找別人13.聽說聚會取消,會如釋重負14.太懶而不想去約會15.將所有社交帳號設為隱私
  • 被老闆喜歡和討厭哪個壓力更大?
    但是有人被討厭就會有人被喜歡,如果說被領導討厭是一件在工作中被判了死刑的事情,那麼被領導喜歡會是一件很輕鬆的事情嗎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有很多人都期盼著在工作中能被領導賞識,被委以重任,能夠出類拔萃然後升職加薪。
  • 你不愛社交,不是因為你內向
    來不及感動,就開始了焦慮,根本無法享受。別人的好還沒來得及好好享受,你就想著怎麼回報人家。生怕自己欠了別人的,生怕別人覺得自己自私,生怕因為自己沒付出就搞砸了關係。如果你說是啊,人家對你好你就是要回報人家啊。可問題是,拜託你先在當下好好享受,好好感動,好好被溫暖。
  • "有個非常討厭的同事,可以把他微信刪掉嗎?」,你覺得呢?
    所以,接下來,我想說說如何與討厭的同事相處,以及怎樣管理你的微信朋友圈。第一, 你當然不必和每個人都相處融洽,但是討厭要有理由。所以,也不要因為自己討厭某個人,就覺得不好意思,就擔心問題會不會是在自己身上。可是,止步於此也沒什麼可討論的,建議接下來就要問問自己:究竟為什麼討厭他?我相信,我們有時候喜歡一個人,可能說不出理由,但討厭一個人卻總有理由的。所以,如果你說「我不知道因為什麼,我就是討厭他」,這是對自己的敷衍,因為咱們可以不在乎關係,但要在乎自己的感受啊。
  • 社交規則:飯局中太主動,是交不到朋友的
    為了能更高效地擴展社交,他們往往特別主動。他們認為主動和熱情能更多的收穫朋友。但這種想法不一定對。今天我們要聊的話題是:飯局中太主動,是交不到朋友的。是不是很驚訝?下面我們就來詳細分析一下一、飯局只是相互了解和選擇的過程,不是每個人都是朋友有的人一進飯局,就開始各種套近乎各種加微信留電話,這是會讓人討厭的。
  • 那些討厭的成功者
    El Lissitzky · New Man喜好就是主觀的,無法量化。同樣一個明星,同樣一張臉,有人迷死,有人無感,有人甚至討厭,這就是喜好的主觀性。誰也無法強迫誰。再漂亮的明星,無法強迫人家喜歡他,也無法懲罰人家討厭他。你將來當明星時,若有人討厭你,那是正常的,不要太生氣。
  • 不喜歡社交,就肯定做不好保險麼?
    我反問他:認識陌生人的途徑,是不是只有去參加社交一種方式呢?誰說不喜歡社交,甚至偏內向,就做不好保險呢?我原以為自己是個偏外向的人,在工作前做過一個性格測試,也說我是社交型性格。在從事保險業初期,因為幾乎完全沒有人脈資源,所以每個周末都混跡各種社交活動,以至於在2013年時,會自嘲:如果哪個港漂不認識吉力,說明TA太宅了。
  • 在工作中,遇到很討厭的同事該怎麼辦?
    畢竟遇到討厭的食物,可以選擇不吃;遇到討厭的衣服,可以選擇不穿。但是遇到討厭的同事,為了工作能夠順利進行,成年人還是不得不忍辱負重,畢竟誰能保證換工作不會再次遇到討厭的同事呢?但「仇人讓生活變得艱難」在和討厭的同事相處的過程中,你也難免因為壓抑情緒變得消極。研究表明,過多的消極情緒,會破壞大腦中的負責解決問題的海馬體。
  • 社交故事
    社交故事是講些什麼內容?
  • 「社交障礙」才不是你拒絕別人的藉口
    ,打開越來越頻繁,我們卻好像越來越不會社交。我們都爭先恐後地自詡為社交障礙患者,也確實做了很多躲避人群的糗事。可事實上,我們的社交並沒有太大的問題,我們內心的焦慮與不安,其實都來自於內心身處的想要隱藏自己。這篇文章是陳海賢(知乎@動機在杭州)答讀者問,它想告訴我們的是:當我們談論社交障礙的時候,我們究竟在談論什麼?
  • HR教你如何對待討厭的同事?
    你不可能喜歡每一個同事,總有那麼幾朵奇葩毀你三觀,聰明人都明白要想方法和心裡討厭的人相處。他們通常採取以下方法:你總是會遇到很難相處的人,你要明白分歧是永遠存在的,畢竟決定每個人心理的價值觀差的太多。不是每個人都和你一樣。
  • 《社交天性》為什麼大腦天生愛社交
    我們天生就是愛社交的社會動物,被深層次的動機驅動著的我們喜歡與親朋好友們待在一起。我們天生就充滿好奇心,想知道他人的頭腦中在想些什麼。我們的價值觀塑造了我們的身份認同感,而它又源於被稱為「我們」的群體。然而,這種連接也會導致某些「奇怪」的行為,這些行為違背了我們對一個理性自利的行為人的預期;只有把社會屬性視為回答「我們到底是誰」這個問題的出發點,這些「奇怪」的行為才會顯得有意義。
  • 成年人社交潛規則:這四條,你必須懂
    點擊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點上方綠標可收聽洞見主播林靜朗讀音頻年歲漸長,越來越懂得了「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句話。 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的生活,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權利去選擇做或不做一件事。 前幾天參加了一個朋友的生日宴,說實話,這頓飯「挺不好吃」的。
  • 如何與討厭的同事相處?3個方法值得學習,不會吃虧
    首先,要想清楚自己為什麼討厭他?周圍的人都討厭他嗎?還是只有你自己對他不滿?之所以不喜歡,無非就是他的言行舉止讓你不舒服,或者是你們在工作中總是會有分歧和矛盾。1、尊重,是最基本的素養職場中,不管別人的言行舉止多麼討厭,你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態度,不要讓自己成為你討厭的形象。即使面對你不喜歡的同事,也要懂得起碼的尊重,這不是說默認對方的行為,而是體現了你個人的素養,是在給自己樹立好形象。
  • 社交圈子
    社交圈子作為一個走出社會已經有10年的歡喜哥來說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在朋友圈上面,會看到有些微信好友會這樣寫
  • 如何改變社交焦慮?
    在日常生活中,也並不會有很多人真的達到社交焦慮症的診斷標準,他們只是存在社交焦慮的情緒或者傾向,或者只是人格特質上的「害羞」(社交沉默)。社交焦慮是如何形成的?· 一些特定的家庭教養方式,比如過於專制或過度保護,會讓孩子感到缺少家庭溫暖,產生社交焦慮;而父母如果總是責怪或糾正孩子的行為,則會進一步加重孩子的社交焦慮症狀。· 觀察他人的行為也會產生社交焦慮,比如看到自己的兄弟姐妹或同學被他人欺負的經歷。· 生活的改變,需要個體擔當新的社會角色,比如得到一次工作晉升,或者與來自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