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減少社交到不社交
有時候真的很疲憊於社交上的繁瑣,也許是迫於生活上自己本來的壓力。覺得自己沒有合適的方法和足夠的精力去處理好自己的人際關係,甚至變得膽怯,害怕自己的一言一行會因為沒做好而影響到別人的情緒。於是漸漸地從減少社交到儘量不社交,從而研發出自己的這一套「避免沒必要的社交」的理論,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奇奇怪怪但我又無法拒絕的理論,使我漸漸地成為一個「孤獨症患者」,漸漸失去了絕大部分的社交能力。只生活在過往的圈子,對新的圈子抱有一種嚮往卻又有未知的恐懼的態度。
其實這是一種保護機制
「認識一個人,了解一個人,到最後告別一個人,對我來說真的是一個痛苦的過程。我總是希望自己儘量少的認識人,儘量少地把自己的喜怒哀樂都建立在其他個體身上,無論對感情和朋友都是如此。」
我從小就難以忍受分別的感覺,記得在小學畢業前夕的時候,會突然愣住,環顧四周的同學,儘可能的去感受尚且還在的這個班的氛圍,接著就是緊湊的失落感。
生活中總不乏會有些朋友,他們可能要在別的地方生活了,或者因為別的因素,要離開我們的身邊了,那時候就是分離,離別的感覺總是五味雜陳,心裡會有一種莫名的心慌,會有一種心酸,可能這跟缺少安全感,對在乎的人會有一種強烈的依賴感有關吧。
這雖然跟我討厭孤獨是相違背的,但往往就是這樣使我更苦惱。一個人的時候很希望有人能陪伴。但是我又沒有動力,沒有信心去找到能陪伴我的人。可我也真的很不喜歡那種心酸。
因此為了保護自己不受到這種心酸的困擾,我只能把它扼殺在搖籃內。只要不開始就不會有結果,所以只能儘可能的減少社交。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