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給大家聊聊喜聞樂見的薪水問題。
最近群裡有一個小夥伴詢問說,自己面臨一個巨大的問題,在6K的程式設計師和8K的賣房中介當中不知道如何選擇。對我來說這個問題當然是很明確的,雖然6K的程式設計師薪水不高,但是畢竟是技術崗位,未來的漲幅可期。拿我來說,我在畢業的時候薪水也並沒有比他高多少,但我在畢業的前三年薪水翻了三倍,如果是買房中介,想要達到這個速度則很難。
所以今天和大家聊聊程式設計師前期發展和薪水的問題,希望能給職場小白們一點幫助。
對我自己來說,我薪水增長比較劇烈的節點有兩個,一個是以高級工程師的title加入阿里,一個是從阿里出來,來到新加坡。兩次差不多都有50%以上的增長,這也是我三年能翻三倍的主要原因。這個例子當然不只是說跳槽漲薪這麼簡單,在這背後其實還有一些細節上的東西,這些才是我要說的重點。
跳槽漲薪是很多人的共識,畢竟和10%每年的普調比起來,跳槽的漲幅至少在30%以上,顯然更有吸引力。但是我必須要說的是,如果只是以錢為導向來跳槽是很難獲得很好的發展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陷入局部最優解的問題。比跳槽更重要的是關鍵節點的選擇。
所謂的關鍵節點也就是對於職業發展有巨大提升的節點,對於一些職業老人來說,這樣的選擇很多,比如加入一個蓬勃發展的創業公司,拿一大把股票,等公司上市了就財富自由實現人生夢想。或者是加入一個中小型企業身居高位,也一樣可以收入頗豐。但對於新人而言,暫時還沒有這些機會,但這當中也是有很多可以考慮的因素的。
對我而言,我優先考慮的是未來的發展。錢多錢少也需要對未來有利,畢竟職業生涯是一段長跑,不能只看眼前。那什麼是對長期有利,對未來有利的呢?這個問題就簡單了,其實就是那些可以成為簡歷加分項的內容。比如說加入了知名企業大公司,比如說公司核心技術部門,掌握了核心技術,再比如說登上了管理崗位,率領團隊。這些內容都是加分項,對於長遠的發展都是有利的。
比如說我當時選擇去了阿里,阿里畢竟是國內首屈一指的知名公司。當以後再從阿里跳槽出來的時候,選擇面會更廣,薪水漲幅也不是問題。我後來選擇來新加坡而不是加入pdd和頭條,也是存著差不多的想法。因為來了新加坡之後的選擇面會更廣,並且也許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機會。
其實我並非不知道pdd和頭條兩家公司給錢很慷慨,給的漲幅都很大。但這並不是沒有代價的,有一個問題就是這樣的機會很有可能只能使用一次,因為我們肯定不能反覆跳進跳出。那麼既然這樣的buff只能加一次,當然應該加在收益最大的地方,比如職業生涯的中期,這樣帶來的收益最大,而不是在早期就使用掉。
如果我們把職業生涯看成是一款遊戲的話,整個發展歷程大概是工程師、資深、Tech leader、總監這幾個階段。一般做到總監的就已經算是身居高位了,越往上發展越難,我也不了解總監再往上應該怎麼劃分,所以大家就先將就著這麼看吧。
對於新人來說,從普通工程師到資深的門檻是相對比較低的,也是比較容易邁過的。即使在公司當中無法獲得晉升的機會,跳槽就可以了。一般來說,快一點的可能一年,慢一點的兩年也就足夠了。中大型企業都有嚴格的晉升窗口,一般是每年一次。所以很多新人待了一年多以後眼看著晉升無望都會選擇跳槽,這也是常規操作,包括我當年也是這麼幹的。我現在也依然這麼覺得,從普通工程師到資深的過程可以不用熬晉升,跳槽也是一個好選擇。
但是從資深再到Tech leader就比較難了,很難通過跳槽實現。因為你要帶團隊,需要獲得老闆足夠的信任,並且做出足夠的業績能夠讓大家信服,這顯然不是跳槽可以實現的。而且Tech leader負責的也不再是個人的業績,而是整個團隊的產出。它負責的責任以及帶來的產出都遠遠比資深工程師大得多,那麼對應到薪水上顯然Tech leader的收入也遠比資深要更多。
這裡的差距往往不是體現在工資,而是在股票上。一般來說好一點的公司的Tech leader一年上百萬的股票分紅是非常正常的,這樣的收入遠遠不是工資的幾K或者是十幾K的差距能夠彌補的。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天花板問題。很多資深工程師跳來跳去,薪水漲了很多,但是在股票上卻一直沒有突破,我覺得這是挺遺憾的。
當做到了資深以後,如果不能再往上一步成為技術管理,再跳槽帶來的只有紙面上的薪水差距而已,對於巨大的股票收入差距來說,不值一提。所以對於畢業了兩三年已經成為資深的同學來說,這個時候最應該考慮的是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環境紮根沉澱,好好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為以後向上走做好準備。
在我還是新人的時候,覺得職業規劃很虛,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完全沒有意義。但是當我工作了幾年獲得了一些提升之後,我覺得之前的看法太淺薄了。職業規劃非常重要,只是它在前期體現得不是很明顯。它的核心只有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最終想要做到什麼樣的職位,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想做CTO和想要通過工作財富自由的人也許剛開始都是成為程式設計師,但是他們之後的發展路徑肯定是完全不一樣的。宏偉的目標往往不是用來實現而是用來指路的。
什麼意思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職業生涯前期的時候,往往是薪水和工作內容導向。想的是找到一個我比較感興趣的領域,然後獲得薪水上的提升。在這個導向下做決策是比較簡單的,你只需要綜合考量兩點就可以了。但是當再進一步發展之後,尤其是選擇面拓寬了之後,會有非常多的選擇迎面而來,大中小型公司、外企、創業公司,各種各樣的機會任君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做決策呢?
你是在現在的公司一直混著呢,還是跳槽加入創業公司搏一把呢?或者是降薪進入外企養老呢?還是進入pdd、頭條這樣的企業最後搏一把呢?你接下來需要提升的能力是什麼呢?你再往上走的路在哪裡呢?
這種迷茫的時候回想一下自己的目標,就會清晰很多。比如想要成為知名公司的CTO,那麼應該繼續紮實自己的能力,不僅是技術能力,而且還要有業務視野和思考。比如想要財富自由,那麼應該找一找市面上發展比較好的創業公司,爭取以一個比較好的offer加入。如果是要退休養老陪伴家人,那麼加入一些加班較少的外企也許是一個好選擇。總之,有了目標,才會知道該往哪裡走,否則跌跌撞撞終究難免錯付。
最後,祝願大家都能有一個美好的職業發展,我和你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