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為本文提供幫助的各位兩岸同仁!)
20年前,文碩曾經主導過《會計之友》一段時間,文章和圖文設計都很有新意。我在雜誌上看到一篇臺灣著名會計師宋作楠的講話文章。文中他談到了會計師的各方面修養,包括不要吸菸。當時讀來很開眼界——原來註冊會計師是這樣的。此文印象很深刻,後來也多次和人聊起來。在當時,這樣的文章對於一名信息不多見識不夠的行業新人來說,是有照亮前行道路作用的。那時候,臺灣、香港以及歐美的會計師都是學習的榜樣。
在會計所工作的時候,我也曾經服務過一些臺資企業。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收費500元的驗資業務,是一位臺灣小夥子揣了10萬元來開設一家牛肉乾廠。那是一個充滿活力和希望的年代。
時隔20年,當我私人旅遊到臺灣的時候。我也在關注路上的會計信息——路邊和報紙上的會計招聘,樓層指示牌上的會計所名字、博物館裡的老帳本。也陌拜了一家會計所和臺灣的會計師組織。
從報紙的招聘廣告看,普通會計人員的薪酬並不突出,和服務人員薪酬接近,低於重體力工作的薪酬。同一個公司的招聘,會計比送貨司機的收入要低。招聘中,會計人員的月薪在2.8~3.5萬之間,一頓路邊場景的滷肉飯簡餐的費用大概50-100元,1個橙子12.5元。(1人民幣約折合4.4新臺幣)
在臺北住宿的賓館樓上有一家中小規模的會計所。這事務所有50多年的歷史,主要從事稅務類業務。與一家律師事務所聯營,也和另一家規模大一些的會計所有業務合作關係。總經理姓王,他的父親創辦了會計所。王總經理還開了一家鐵板燒餐館,就在會計所附近。王總經理曾經在暨南大學進修過研究生課程,不過沒有讀完,他也不是執業會計師,「做老闆」。辦公場所在2015年裝修後在前臺掛了一個匾額,寫的是「大業千秋」,這是不是覺得有點耳熟呢?(註冊會計師是千秋萬代的事業)。總經理說會計所人均個人收入在20萬元人民幣(大概是不包括老闆)。在花蓮碰到的鐘姓計程車司機說他有親戚做會計師,收入遠比不上醫生。
南海路1號,是臺北的繁華地段。同一個樓有很多臺灣的政府部門,如臺灣財政部門的國庫署。9樓是三家會計組織的辦公地,辦公場地在一起,組織分工還是有不同的。一位辜姓的副秘書長和一位女士和我在前臺交流了一陣。他們告訴我,關於臺灣會計師的歷史資料,在中注協可以找到。曾經有河北來的注會行業史研究學者來專門搜集過資料。1949年後,臺灣的會計所和大陸會計所(比如立信、正則、正明、公信這樣的會計所)並沒有血脈關係。在臺灣也沒有人做會計行業口述歷史。
有關臺灣會計業的情況,更多的可以看:
會計百科(baike.esnai.com)四大、德勤、畢馬威、安永、普華永道 五個詞條中關於臺灣的部分。
國際四大會計所在臺灣的資料介紹
https://blog.xuite.net/alicia.wu/wych0910/16752020-%E5%8F%B0%E7%81%A3%E5%9B%9B%E5%A4%A7%E6%9C%83%E8%A8%88%E5%B8%AB%E4%BA%8B%E5%8B%99%E6%89%80%E7%B0%A1%E4%BB%8B
四大所在臺灣的成員機構,追溯歷史成立最早的是1952年成立的安侯建業(畢馬威成員),然後是1954年成立的勤業眾信(德勤成員)。
YCY會計行業觀察:在微信公號、雪球、微博、中國會計視野會說、今日頭條和知識星球。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