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何時起,網絡上流行「槓精」二字,專指那些「抬槓上癮的人」。
有的地方把抬杠人群裡出類拔萃者稱之為「槓頭」,當然,「槓精」更上一層樓,抬槓都成精了,你說厲害不厲害?
文刀君看到有人用英文裡的網絡流行詞「internet troll」翻譯「槓精」二字,覺得不太妥當。因為,外國網民眼中的「internet troll」與中國網民眼中的「槓精」不是一類人。
維基百科對「troll」的解釋如下:
In Internet slang, a troll is a person who sows discord on the Internet by starting quarrels or upsetting people, by posting inflammatory, extraneous, or off-topic messages in an online community with the intent of provoking readers into an emotional response or of otherwise disrupting normal, on-topic discussion, often for the troll's amusement.
「Internet troll」近似於我們說的「網絡噴子」,他們的核心特點是:言辭不善,或憤怒或偏激或帶有攻擊性,常常以激怒其他網民為樂。
「troll」既可以作名詞,指人;也可以作動詞,指一種行為。這類人、這類行為是外媒常常討論的話題。
在網絡世界,「troll(噴子)」是「文明、理性對話」的天敵,因此,為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國外新聞網站、社交平臺也出奇招整治網絡噴子。
比如,為了防止某些讀者只看標題不看內容就亂噴,挪威廣播公司NRK網站要求讀者在某篇文章下面留言之前,先要回答一道測驗題,以便確定留言者清楚文章主旨。
比如,今天,美國社交媒體Twitter又調整算法,重點整治網絡噴子。那些經常遭屏蔽或者因辱罵被舉報的用戶,他們的推文將會被降低可見度。如圖:
在今天這個網絡世界,只要你在網上發言,多半會遇到網絡噴子,甚至你也可能變成一個噴子。當一個人心情不好,又恰巧碰上噴子言論,自制力不強者就可能像被點燃的炸藥桶一般爆發。因此,外媒還常常談論另外一個話題:如何壓制內心的衝動(How to tame your inner troll)?
可以說,「網絡噴子(internet troll)」很普遍,你我身邊潛伏著很多,但是,「槓精」卻不如「網絡噴子」那般普遍。
說到「槓精」,文刀君首先想起《天龍八部》裡的包不同。這位包三爺不管別人說什麼,總是膝跳反射般回一句「非也,非也」。包三爺平生從不認錯,即便自己錯了,一張嘴也要死撐到底。我們來見識一下這位「槓精」前輩。
段譽:包兄說得對啊!
包不同:非也!非也!不是我的話對,而是實情如此。你這麼說,倒好像實情未必如此,只不過我能言善道了!
蕭峰:原來是包三爺,在下久慕英名!
包不同:非也!非也!我有什麼英名?江湖上臭名倒是有的。
每次包三爺出場,文刀君總有一股想暴打他的衝動。
在英文裡,似乎很難找到一個對等詞彙表達「槓精」。但是,英語世界裡,有著「槓精」氣質的人群想必是存在的。
英文中有個詞專指那些「為了反對而反對」的人:contrarian
Someone who automatically tends to take the opposite point of view from the person to whom they're speaking, or to disagree with society at large out of a sort of knee-jerk reflex.
美國俚語在線詞典Urban Dictionary
文刀君把「槓精」的氣質描述給一位美國朋友,他的第一反應也是這個詞。這個詞算是離「槓精」比較接近的吧。
文刀君家鄉有一個詞與「槓精」類似:理兒他娘/爹。這意思不言自明,英文中形容這類人的詞語有不少,比如 「opinionated」「self-righteous」。
以上拋磚引玉,歡迎提供更多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