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組織真正意義上所要的忠,並非傳統的皇帝思維式的無個人意識的追捧,領導者所要的絕對忠誠在現代意義上是不成立的。簡單來說,不管是任人唯親還是任人唯賢,最終靠驗的是上下級之間是否同心同德、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信任網絡才是組織團體成員有效合作交流的關鍵。
忠誠與賢能的兩難
在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環境下,組織某種程度上形成的是」土皇帝』式的一言堂管理,代表的是「家天下」的權力模式。按照傳統的皇帝思維,領導者的用人標準往往以忠誠為第一標準。「任人唯忠」秉承的是實用主義的處事原則,依賴於相互之間的「關係」來維持交往中的信任。對忠誠與否的判斷,依賴於親疏遠近的直觀感受,使得「任人唯忠」最終回到的還是「任人唯親」的路徑上。
同樣在人才管理上,究竟是「任人唯親」還是 「任人唯賢」一直存在爭議:在能力與忠誠的四象限圖中,既不忠誠也無能力是必須否定的,但另兩類人往往是兩難:忠誠但無能力、有能力但不忠誠的人則需要具體對待。
賢(能力)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有句話「用人者,無親疏新故之殊,唯賢不肖為察。」 從理性上來說,唯賢是舉是最理想的選人用人首要準則,但是現實的限制往往無法只強調能力主義,而組織長遠發展以來的是內部的團結,基本的忠誠還是需要的。
親(忠誠)
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親」最具有穩定性,但維持組織結構的穩定性,某種程度上要以犧牲組織運轉的效率為代價,唯血緣而論的「親」受到的批評最大。首先如果能力不足,最終會拖團隊的後腿,另一方面,即使是為了賢才而「舉賢不避親」,但血緣、宗親關係的交雜將使得組織內部簡單的工作關係變得負責,更容易造成帶來「非親不用」「以親制賢」的裙帶問題。
破除「親賢對立」親疏遠近與賢愚與否,既不是對立的關係,也並不存在必然的聯繫。「賢」描述的是一種能力狀態,而「親」描述的是一種關係狀態,作為領導者必須從觀念上破除「親賢對立」的思想,撥開迷霧見本質。
首先,盲目的「趨賢」而「避親」是不明智的——如果是親故,不賢而用就是不公平,而即使是親故,賢而不用也是不公正的。
其次,應該注意到,拋去傳統意義上的血緣親屬或者有密切私人聯繫的」親「,現代意義上的」親「屬於另一層面的關係,即組織與員工在價值取向和文化認同方面的一致性。這種基於價值觀念上的認同感同樣也能建立信任的關係網絡。
最後,在任何組織中,親賢必須並用,不可偏廢。在任親還是任賢的問題上,領導者的用人藝術就體現在,能夠「化親為賢」「化賢為親」,將合適的人才轉化為四象限圖中既忠誠又實現人才資源的合理配置。
化親為賢對於化親為賢,化忠為能, 需要摒棄「親」與「賢」的二元對立,選拔具有潛力的忠心下屬,進行幫扶帶教指導,把忠誠心的人培養成出色的接班人。再通過「舉之以眾、用之以公」程序流程和信賞必罰的管理機制,以考核與賞罰的手段約束責任主體,來達到化親為賢的目的。
化賢為親領導者藝術的更高境界是以獨特的個人魅力和理想感召力,讓有能力的人產生忠心,追隨領導者所設定的組織使命、願景和價值觀,從而建立起基於價值觀念上的「親」。
從這一點上我們也可以發現,組織真正意義上所要的忠,並非傳統的皇帝思維式的無個人意識的追捧,領導者所要的絕對忠誠在現代意義上是不成立的。簡單來說,不管是任人唯親還是任人唯賢,最終靠驗的是上下級之間是否同心同德、相互了解、相互信任,信任網絡才是組織團體成員有效合作交流的關鍵。
來源:中國人力資源網
特別聲明
本文引用、摘錄或轉載來自第三方的文字內容和論壇發表的言論並不表明這些內容代表北京華恆智信人力資源顧問有限公司的觀點,其目的只是供訪問者交流與參考,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完整性,請讀者參考並自行核實相關內容,本公司不承擔讀者由此產生的相關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