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的自我修養》,名稱應該是有參照《演員的自我修養》,雖然沒看過但一直覺得有種黑色幽默感。
在螞蟻私塾裡我又看到了蔡壘磊蔡叔解讀的《把時間當作朋友》,好奇之下就點了開來,內容還挺不錯的,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悟。
我以前深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的觀念洗腦,覺得努力能彌補所有差距,且吃困耐勞後等待著我的將是一條康莊大道。後來學得多了才意識到自己錯了,這不過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一種自欺欺人的手段罷了。
愛因斯坦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是這百分之一的「靈感」在現實層面卻有可能比汗水重要。
所以努力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讓自己變得更聰明,極力避免浪費自己的努力。這一觀點和蔡叔解讀的也是不謀而合。
那麼怎麼變得更聰明呢?
首先要糾正一個錯誤觀念:就是人和人的智商差異特別大。
其實大多數人的智商是相差無幾的,差距非常細微。
上學時的成績好壞並不能說明什麼,分高分低也不代表智商的高低,更不能成為今後人生成功與否的判定基準,只是有的人他更適合應試教育罷了。
縱觀整個社會就不難發現,學生時代成績最好的人並不一定就是在社會上混的最好的,反倒是那些成績並不是特別突出的人,成了各個領域的大佬。
想變聰明首先得了解人的大腦運作原理,在我看來,人腦有兩個重要的基本原則:
1.懶惰,能省精力就省精力
2.挑食,不喜歡孤立的記憶
就拿學英語來說,大家都知道背單詞,誰都知道這個方法,方法很簡單,但是試過的人都知道,基本上沒什麼效果。
你一次性要學大量的新鮮單詞是相當消耗精力的一件事情,必定會引起大腦的反感,哪怕當時記住了,過一會兒就忘了,而挑食的特性又註定了一個個孤立的單詞不容易被記住。所以單純地背單詞這個學語言的方式其實是在「反人腦」的。
針對這種大腦的特性就需要製作相應的對策了。首先,給自己設立目標,達成目標後給自己一點獎勵,把學英語和愉快的事情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良好的情緒迴路。其次,記單詞不如記句子,把陌生的單詞放到自己已經非常熟悉的句子中,和腦海中其他已知概念連結起來,既有助於形成記憶迴路加強記憶,還有助於理解單詞的用法和性質。
悄悄說一句,我就是用這種方法學英語的,效果那是相當不錯,一般我不告訴別人。
當然,大腦的基本特性不光這一點,蔡叔還有很多相關的解讀書籍,感興趣的胖油可以自行了解一哈,我就不多介紹了。
然後就是老生常談了,多閱讀多獨立思考與實踐。最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是什麼?作者的觀點怎麼得出來的?按照他的說法就能解決目前困惑著我的問題嗎?畢竟實踐出真知。
保持質疑態度是很重要的,畢竟書也是人寫的,而人的觀點又不一定正確,要懂得批判地吸收,偉人早已告訴過我們這個方法了。
最後,一定要多嘗試接觸新鮮的事物。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越是年輕的一代,思維就越是活躍,觀念就越是開放,人就越是聰明,因為萬物互聯的IT時代將世界上所有最新鮮、最前衛的東西展現在了我們眼前,了解的東西越多,越是能加深對人性、世界一些本質的規律的理解,自然也能讓人越來越聰明。
相信我,堅持下去,時間會告訴你答案。
真誠推薦蔡壘磊的螞蟻私塾,哈哈,我的學習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