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認知地圖」: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

2021-02-13 評價萬花筒

來源:芥末堆

最近有幾位朋友討論自適應的話題,也聊到了知識圖譜的問題。很久沒寫文章了,寫一篇互動下。我會把真實的認識儘可能地表達出來,但這個話題涉及比較多的專業術語及概念,僅適合業內人士,對抽象概念恐懼者慎入。

先從一位老前輩的批評開始吧。


詳細見上圖。後來與這位前輩溝通,了解到他反對的知識圖譜是特有所指的。


當然,我知道前輩所批評的是大部分所謂的「知識圖譜」。當然,我也知道有一些人的不是。於是拋磚引玉:


聊天聊到這,這位前輩意識到自己談的「知識圖譜」是特指的。但是說到底「知識圖譜」只是一個「術語」,「所指為何」並非不可重新定義。

後來,這位前輩,澄清了自己的觀點:


其實前輩批評的,是將「知識圖譜」應用在「認知發生上」。或者更明確地說是:反對用「知識圖譜」取代學習或教學中涉及「認知發生」的環節。

但是這位前輩最後也補充兩點:

在應用知識或探究問題上,思維導圖還是蠻有用的。

在形成知識結構或綜合課程知識上,知識圖譜這種方法,也是很好的。

換句話說,即便是傳統「知識圖譜」也是與學習相關的。

為什麼大家熱衷「知識圖譜」這個方向。我覺得可能有幾個原因。

知識這麼抽象的東西,大家多少還是會希望在「知識的可視化」方面做些努力,我們稱為「圖示心理」。

IT技術的應用,需要做業務溝通時,往往也需要「思路圖」或者「圖示」來輔助,這時候很容易想到「思維導圖」或者「知識圖譜」一類的概念。

許多機器學習的項目,基於知識點做無監督學習時,遇到了問題,希望能通過知識圖譜一類的東西來輔助一下。

在認知心理的研究中,其實有個類似的概念叫「認知地圖」(包括:圖式心理)。

在人工智慧領域中,有一個「語義網絡」的概念。

一些教輔或者其他圖書也有類似的產品,例如:概念地圖、思維導圖。(見下圖)


上述這些因素中,我覺得在「為什麼大家熱衷『知識圖譜』這個方向」的話題上,人們心裡權重最高的相關概念應當是「語義網絡」和「認知地圖」這兩個。本文就這一話題展開聊聊,其他的放下不議。恰好「語義網絡」也可以算作是一種「認知地圖」,一會兒我們會聊到。(另外,講到「認知地圖」的時候,還有一個相關概念很重要,就是「專家模式」或者「專長模式」。這個話題,我們在下一篇文中《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3)專家模式與認知地圖》會詳細來談。)

我們先來看看,「認知地圖」是指什麼?在約翰·安德森的《認知心理學》中,他是這麼定義「認知地圖」的:

視覺表象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幫助我們認出和記住環境的空間結構。我們對世界的表象表徵通常被稱為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s)。在認知地圖中我們可以明顯展現出表象與行動之間的聯繫。在計劃如何從一個地圖去另一個地方時,我們會經常發現自己在想像周圍的環境。

如果我們查詢各大百科:

認知地圖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於頭腦中的,某些類似於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是一種對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簡單順序,也包括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係的信息。

託爾曼根據白鼠學習迷宮的實驗提出,動物學習不是在一連串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聯繫,而是在腦內形成了迷宮的格局,託爾曼稱之為認知地圖。

總體來說,從官方的定義來看,認知地圖是關於對環境的表徵的。但,這只是其一。

這裡所有的「環境」基本是指「真實環境」,也就是說「認知地圖」是關於真實環境的描述。那麼有一個問題是:抽象概念之間的關係,是否也是由類似的認識機制來構建的?

這個問題在教育領域是重要的,因為「知識」基本都是「抽象概念」。

我們繼續查詢百科,這時我們查閱另一個概念:認知地圖效應。


關鍵句:學習就是對行為的目標,取得目標的手段,達到目標的途徑和獲得目標的結果的認知,就是期待或認知觀念的獲得。

我們接著來,有一本書:《創設聯結:教學與人腦》是從腦科學角度探討教學的。


裡面有這麼兩段話值得推敲:


這一段,基本還是在講安德森所述的「認知地圖」。但是提到了另外一個概念「圖式」。圖式是什麼呢?

所謂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在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圖式是指一個有組織、可重複的行為模式或心理結構,是一種認知結構的單元。一個人的全部圖式對組成一個人的認知結構。認知理論把圖式定義為從心理學理解認知的基本構造單元。

還有一段:


學者把這種「心理空間」稱為:主題地圖。這種主題地圖,可以是關於抽象概念的。


換句話說,一些研究腦科學的學者認為,主題地圖可以幫助改善主題教學。但這裡我們講到了「圖式」,「圖式」不是「圖示」。「圖示」是用圖來協助表達。「圖式」是關於知識經驗的網絡。這裡談到了「知識經驗」。過去我認為他是一個詞,即:「知識經驗」。現在,我明白這是兩個詞,「知識」和「經驗」。從認知主義的角度來看,其實它們倆各有所指,前者其實是指「經驗的知識表徵」,後者其實是指「知識在形成之時,身體方面的相關生理體驗」。

前者也叫「認知表徵」,後者現在一般稱為「具身認知」。


按照上述邏輯,人的認知是具身的,如果「你不能想像揀玻璃的動作,你就無法理解啥叫揀玻璃」。這樣的邏輯。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曾經歷(體驗),你將無法「理解」。

但是,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上述邏輯似乎是想告訴我們所有的學習都應該發生在「真實場景」中。這,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例如:我們在消防隊員的火災課程中,難道要放一把火把大樓給「真實地燒掉」嗎?

一些教學設計的學者認真地區分了關於「逼真度」的相關概念。例如,範梅裡恩伯爾就總結到:

所謂「逼真度」是指一個特定的模擬環境與現實世界一致性的程度。通常其區別就介於「心理逼真度」、「功能逼真度」和「物理逼真度」之間。「心理逼真度」是指模擬任務環境複製現實任務環境中所經歷的心理因素的程度,這裡不僅包括了要表現的技能,還包括壓力、恐懼、厭倦等心理因素。「功能逼真度」是指針對學習者要完成的任務,模擬任務環境以類似現實任務環境的方式發揮作用的程度。「物理逼真度」是指模擬環境在「看」、「聽」、「摸」甚至「聞」上與現實任務的環境的相似度。

心理學家認為,在複雜認知技能的有效學習方面,模擬任務環境中的重要性,心理逼真度>功能逼真度>物理逼真度。有時候任務課堂培訓剛開始的時候,學習任務都是在功能逼真度和物理逼真度相對低的環境中完成的,隨著學習者技能的增加在逐步增加這兩方的逼真度。

不僅如此,我們還知道課堂上課的時候,甚至其他課堂場景中,我們大部分時候是通過語言表達來做知識傳遞的。只有在語言難以表達的時候,我們會說:「字不如圖,圖不如表」;或者「百聞不如一見」。當然,有時候無法用圖表來傳遞知識的時候,還得用文字。儘管並不容易很好地表達。例如這篇關於認知的文章,我們要找到好的、能幫助表達的圖片就比較困難。

當然,我們也知道好的文字表達,能讓語義更好地被傳遞。有一門新興的專業是研究這個方向的,雖然不是很成熟,但是已經有了許多有價值的發現。叫《認知語言學》。

末了,做個小結。我們從「知識圖譜」談到了「認知的地圖」,到底欲意何為?我想起了前文老前輩的評判。其結論還是正確的:

在應用知識或探究問題上,思維導圖還是蠻有用的。

在形成知識結構或綜合課程知識上,知識圖譜這種方法,也是很好的。

但,這兩種方法或模式,不能用在認知發生上,尤其是K12時期的認知發生上。

我結合上文所有的討論對這三個結論,針對教學的四類場景,做一個翻譯(轉述)。鑑於「認知發生」這個概念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們也做個簡單科普。


上述這段文字是來自百科:「發生認識論」(也就是「認知發生輪」)。它大致上的意思是:

語言形成之前,兒童主要通過身體的經驗來表象世界。例如:我很生氣,我快氣炸了。這裡的「氣炸」了的概念其實來自兒童關於容器中氣體膨脹的經驗,如果沒有其他膨脹的經驗,兒童便無法掌握「我很生氣,我快氣炸了」這樣的句子。

掌握語言之後,思維結構越精細就越需要更多語言的參加。

思維是來自身體經驗的,並非來自語言,語言也是來自身體經驗的。但是智力越發展,語言的重要性也越大。

基於這三點關於「認知發生論」的思考,我們現在對前輩的結論進行一個翻譯(轉述):

如果涉及「認知發生」,各種導圖、圖譜統統都是無效的。不涉及「認知發生」時,圖譜、導圖在一些教學場景下能提供部分有效的支持。

「認知發生」是指「你不能想像揀玻璃的動作,你就無法理解啥叫揀玻璃」。也即:如果要讓學生理解「揀玻璃」這一邏輯的前提是,學生能想像「揀玻璃的動作」這一身體經驗。

當我們沒有直接的「揀玻璃」的經驗,但是有「揀」的經驗以及「玩玻璃」的經驗時,語言可以協助我們想像「揀玻璃」的經驗。這種「概念拼裝」可能會有部分的「失真」,但確實是可以促進的。這也就是「教」的意義。其原理就是前面提到的:「心理學家認為,在複雜認知技能的有效學習方面,模擬任務環境中的重要性,心理逼真度>功能逼真度>物理逼真度。」

關於失真,有一個關於建構主義的段子,是個不錯的例子。有一隻青蛙向一隻魚進行描述,鳥的樣子,它說鳥有翅膀,還有爪子.魚,於是進行了想像,在想像中,鳥的身體,依然是魚的樣子。


在兒童早期,增加「各種基於身體體驗」(具身認知)的「經驗」將有助於兒童未來的理解能力。

當不涉及「認知發生」時,教學過程中,「教、學、練、考」四類場景中,皆有思維導圖、知識圖譜等工具應當是有幫助的。特別在複雜認知技能的有效學習方面,我們需要藉助心理空間,也即「主題地圖」的逼真度來促進認知結構的形成。

因此,構建有效的主題地圖(認知地圖中的一類),對教學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在下一文中,將結合「專家模式」或稱「專長模式」這種心理結構來發展這一理念。我們認為這一個「工具」是有意義的,就好比「地圖軟體」帶給我們的「導航」功能一樣,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

相關焦點

  • 如何構建自己的學習地圖
    你一直提到要有自己的學習路線,建立自己的學習地圖,那我如何建立自己的學習地圖呢?其實類似的問題很多,比如經常有小夥伴會問我:我能理解學習者的心情,如果這時候一個老司機給我一份地圖,說不定可以節省我很多冤枉路啊。可是,這恰恰是我寫這篇文章的原因:別人給你的地圖,不適合你,反而會害了你!
  • 培訓人自己的學習地圖(自我提升必看!)
    作為企業內部培訓從業者,一方面要聚焦公司戰略,解讀業務布局與流程;另一方面學習專業知識,掌握關鍵技能,提高核心素質和競爭力,以達到支持企業戰略實現、促進績效增長的目的,從而體現價值。因此培訓從業者個人專業知識、技能的提高尤為重要。
  • 認知升級的五大要點(一):認知地圖
    覺得這些觀點就是認知的高階段。大家都在提「認知提升於是大家對認知本身並不關心,而是對「誰說的」更加在乎。我們只在乎誰說的,而不在乎說的什麼。這就帶來一個很大的麻煩,我們如何向這些大咖的認知靠攏呢?僅僅記住這些概念化的語言詞條就可以了麼?概念化的詞條如果失去語境,即使你記住了內容也無法提升你的認知。你只知道終點卻不知道如何這些觀念的生成路徑在哪裡。
  • 培訓人自己的學習地圖(提升必看!)
    作為企業內部培訓從業者,一方面要聚焦公司戰略,解讀業務布局與流程;另一方面學習專業知識,掌握關鍵技能,提高核心素質和競爭力,以達到支持企業戰略實現、促進績效增長的目的,從而體現價值。因此培訓從業者個人專業知識、技能的提高尤為重要。
  • 認知主義、行為主義和建構主義
  • 學習地圖.rar
    學習地圖,是圍繞著員工能力發展路徑和職業規劃而設計的一系列學習行為
  • 同理心地圖:進入用戶頭腦的指南
    同理心地圖是一種簡單、易於理解的視覺圖像,它可以捕捉用戶行為和態度的信息。它是幫助團隊更好地理解用戶的有用工具。同理心映射是一種簡單的研討會活動,可以與涉眾、營銷和銷售、產品開發或創意團隊一起完成,為最終用戶構建同理心。對於涉及產品、服務或經驗的設計和工程的團隊來說,同理心映射會話是團隊「進入用戶的頭腦」的一個很好的練習。
  • 學習地圖--為企業培訓導航
    然後把相通性較高的崗位劃為同類族群,這樣將大大降低課程庫的冗餘重複以及學習地圖規劃的複雜度。2.梳理工作任務和工作流程。根據實際情況採用DUCAM工作坊、專家訪談、文獻等方法,對崗位的工作職責、關鍵指標、工作任務、工作步驟、工作流程進行梳理。
  • IT人知識體系構建
    終於,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我不僅僅獲得了更加穩固的知識體系、思維方式,更令我欣喜的是,我總結出了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論。順著這個方法論去學習,我更加能把握知識的重點,且能夠更加全面的構建自己的知識樹。為什麼要構建知識體系?IT知識體系的特點高效記憶的根本是「聯繫」 不成體系的知識是鬆散的,人高效記憶的根本是「聯繫」。
  • Young理論 | 認知負荷理論
    認知負荷理論認為應有效利用認知資源,通過降低內在認知負荷、外在認知負荷和增加相關認知負荷的方式來提高學習效果,並且總的認知負荷不能超過學習者個體能承受的認知負荷範圍除此之外,基於認知負荷理論還有如下幾個教學設計原則:01 自由目標效應當學習目標不太明確或者有多個學習目標時,學習者自行確定目標有助於學習和遷移。如果呈現的問題伴隨明確的終點目標,會導致學習者解決問題時把幾個條件同時置於工作記憶中,從而加重工作記憶負荷。
  • 4個方法,教你輕鬆做出高大上的PPT地圖頁設計!
    所以,選擇一個合適的地圖,並且將相關信息準確美觀的呈現出來,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在PPT設計中,我們應該如何選擇合適的地圖類型呢?如果想要回答這個問題,咱們就需要了解一下,都有哪些常見的地圖類型呢?我總結了一下,大概分為4種。
  • 每個程式設計師都該知道的10大編碼原則
    回顧我的職業生涯,我曾自己單槍匹馬地幹過,也和一些特別有才能的人一起共事過
  • 學習了那麼多PLC教程,為什麼還是不會用?
    這段時間因為PLC項目訓練營二期課程設計以及PLC技能地圖發布等原因,就怎麼才能夠具備獨立完成一個PLC項目的能力等話題進行了深度的交流。收到一些問題讓人大跌眼鏡,看看這些問題你身上也存在嗎?這些問題其實很挑戰我們傳統的認知。一般PLC廠家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都會錄製很多高質量的免費產品應用培訓視頻,各個知識點都涉及到了,而且還是編程環境實際錄屏演示,按理來說只要對著操作肯定可以學會啊!
  • 用這3種Excel地圖展示數據,絕對秀翻全場!
    01內置地圖在Office2019版本當中,已經新增了「地圖」這種圖表,我們可以利用系統內置的地圖,來展示我們的數據。這個數據源,我們要注意,要包含地區的名字,如果沒有地區的名字,那麼就無法為地圖上的區域填充上顏色。
  • 讀書筆記 |《好好學習》成甲
    《好好學習》主要介紹了臨界知識,通過發現並運用臨界知識來提升自己的認知深度。
  • 布盧姆的6個認知層級| Bloom's Taxonomy-revised
    整理|一鳴"認知"是有不同層級的。比如對於一個問題:你是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8D這個質量工具?
  • 認知心理學告訴你什麼才是高效學習|必看
    有很多關於學習時間與效率的研究,這些研究證實:超過2小時學習效果就逐漸遞減,超過4小時根本就沒有效果了。因此合理的休息與高效率的學習同等重要,長時間無效學習尤其會讓人心生厭惡。要想長期能夠保持穩定的學習效率,就不能一次過度消耗甚至透支,要確保每次學習時精力都能夠恢復。一旦過度透支,不僅會造成效率低下,甚至帶來精神疲勞,削弱動機和堅持動力,很多少年天才通常過於急功近利(或被迫),致使興趣、熱情被消耗乾淨,最後無法堅持而失敗。對於長期的學習,明智的做法是,控制每天的高強度學習時間,避免精神疲勞或逆反心理。
  • 人的一生,都在不斷學習認知
    當我們一旦形成一定的思維認知,就容易被束縛禁錮在其中,除非不斷打破,不斷學習更新認知,思維世界才會不斷前進更新,不被原有的認知局限所限制自己的發展。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地對抗自己認知局限,一直學習新的事物發展,更新認知,打破固有經驗和思維牢籠的過程。
  • 全腦開發=左腦+右腦
    點擊圖片上方的藍字可加關注,免費欣賞每天的精彩內容!  人們對MQ(道德智商)可能比較陌生,然而它在全腦開發方面最為重要,也是最基礎的,一個人如果思想夠正面,夠光明,也能夠自我肯定、有信心,比較不易受環境影像,自然,其EQ教穩定,IQ當然比別人強,學習效果也好,研究表明,EQ穩定者,其IQ比他人強2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