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芥末堆
最近有幾位朋友討論自適應的話題,也聊到了知識圖譜的問題。很久沒寫文章了,寫一篇互動下。我會把真實的認識儘可能地表達出來,但這個話題涉及比較多的專業術語及概念,僅適合業內人士,對抽象概念恐懼者慎入。
先從一位老前輩的批評開始吧。
詳細見上圖。後來與這位前輩溝通,了解到他反對的知識圖譜是特有所指的。
當然,我知道前輩所批評的是大部分所謂的「知識圖譜」。當然,我也知道有一些人的不是。於是拋磚引玉:
聊天聊到這,這位前輩意識到自己談的「知識圖譜」是特指的。但是說到底「知識圖譜」只是一個「術語」,「所指為何」並非不可重新定義。
後來,這位前輩,澄清了自己的觀點:
其實前輩批評的,是將「知識圖譜」應用在「認知發生上」。或者更明確地說是:反對用「知識圖譜」取代學習或教學中涉及「認知發生」的環節。
但是這位前輩最後也補充兩點:
在應用知識或探究問題上,思維導圖還是蠻有用的。
在形成知識結構或綜合課程知識上,知識圖譜這種方法,也是很好的。
換句話說,即便是傳統「知識圖譜」也是與學習相關的。
為什麼大家熱衷「知識圖譜」這個方向。我覺得可能有幾個原因。
知識這麼抽象的東西,大家多少還是會希望在「知識的可視化」方面做些努力,我們稱為「圖示心理」。
IT技術的應用,需要做業務溝通時,往往也需要「思路圖」或者「圖示」來輔助,這時候很容易想到「思維導圖」或者「知識圖譜」一類的概念。
許多機器學習的項目,基於知識點做無監督學習時,遇到了問題,希望能通過知識圖譜一類的東西來輔助一下。
在認知心理的研究中,其實有個類似的概念叫「認知地圖」(包括:圖式心理)。
在人工智慧領域中,有一個「語義網絡」的概念。
一些教輔或者其他圖書也有類似的產品,例如:概念地圖、思維導圖。(見下圖)
上述這些因素中,我覺得在「為什麼大家熱衷『知識圖譜』這個方向」的話題上,人們心裡權重最高的相關概念應當是「語義網絡」和「認知地圖」這兩個。本文就這一話題展開聊聊,其他的放下不議。恰好「語義網絡」也可以算作是一種「認知地圖」,一會兒我們會聊到。(另外,講到「認知地圖」的時候,還有一個相關概念很重要,就是「專家模式」或者「專長模式」。這個話題,我們在下一篇文中《追求極致的有效學習--基於腦特性的學習原則:(3)專家模式與認知地圖》會詳細來談。)
我們先來看看,「認知地圖」是指什麼?在約翰·安德森的《認知心理學》中,他是這麼定義「認知地圖」的:
視覺表象的另一個重要功能是幫助我們認出和記住環境的空間結構。我們對世界的表象表徵通常被稱為認知地圖(cognitive maps)。在認知地圖中我們可以明顯展現出表象與行動之間的聯繫。在計劃如何從一個地圖去另一個地方時,我們會經常發現自己在想像周圍的環境。
如果我們查詢各大百科:
認知地圖是在過去經驗的基礎上,產生於頭腦中的,某些類似於一張現場地圖的模型。是一種對局部環境的綜合表象,既包括事件的簡單順序,也包括方向、距離,甚至時間關係的信息。
託爾曼根據白鼠學習迷宮的實驗提出,動物學習不是在一連串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聯繫,而是在腦內形成了迷宮的格局,託爾曼稱之為認知地圖。
總體來說,從官方的定義來看,認知地圖是關於對環境的表徵的。但,這只是其一。
這裡所有的「環境」基本是指「真實環境」,也就是說「認知地圖」是關於真實環境的描述。那麼有一個問題是:抽象概念之間的關係,是否也是由類似的認識機制來構建的?
這個問題在教育領域是重要的,因為「知識」基本都是「抽象概念」。
我們繼續查詢百科,這時我們查閱另一個概念:認知地圖效應。
關鍵句:學習就是對行為的目標,取得目標的手段,達到目標的途徑和獲得目標的結果的認知,就是期待或認知觀念的獲得。
我們接著來,有一本書:《創設聯結:教學與人腦》是從腦科學角度探討教學的。
裡面有這麼兩段話值得推敲:
這一段,基本還是在講安德森所述的「認知地圖」。但是提到了另外一個概念「圖式」。圖式是什麼呢?
所謂圖式,是人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的網絡。在皮亞傑認知發展理論中,圖式是指一個有組織、可重複的行為模式或心理結構,是一種認知結構的單元。一個人的全部圖式對組成一個人的認知結構。認知理論把圖式定義為從心理學理解認知的基本構造單元。
還有一段:
學者把這種「心理空間」稱為:主題地圖。這種主題地圖,可以是關於抽象概念的。
換句話說,一些研究腦科學的學者認為,主題地圖可以幫助改善主題教學。但這裡我們講到了「圖式」,「圖式」不是「圖示」。「圖示」是用圖來協助表達。「圖式」是關於知識經驗的網絡。這裡談到了「知識經驗」。過去我認為他是一個詞,即:「知識經驗」。現在,我明白這是兩個詞,「知識」和「經驗」。從認知主義的角度來看,其實它們倆各有所指,前者其實是指「經驗的知識表徵」,後者其實是指「知識在形成之時,身體方面的相關生理體驗」。
前者也叫「認知表徵」,後者現在一般稱為「具身認知」。
按照上述邏輯,人的認知是具身的,如果「你不能想像揀玻璃的動作,你就無法理解啥叫揀玻璃」。這樣的邏輯。也就是說,如果你不曾經歷(體驗),你將無法「理解」。
但是,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上述邏輯似乎是想告訴我們所有的學習都應該發生在「真實場景」中。這,顯然是不可能做到的。例如:我們在消防隊員的火災課程中,難道要放一把火把大樓給「真實地燒掉」嗎?
一些教學設計的學者認真地區分了關於「逼真度」的相關概念。例如,範梅裡恩伯爾就總結到:
所謂「逼真度」是指一個特定的模擬環境與現實世界一致性的程度。通常其區別就介於「心理逼真度」、「功能逼真度」和「物理逼真度」之間。「心理逼真度」是指模擬任務環境複製現實任務環境中所經歷的心理因素的程度,這裡不僅包括了要表現的技能,還包括壓力、恐懼、厭倦等心理因素。「功能逼真度」是指針對學習者要完成的任務,模擬任務環境以類似現實任務環境的方式發揮作用的程度。「物理逼真度」是指模擬環境在「看」、「聽」、「摸」甚至「聞」上與現實任務的環境的相似度。
心理學家認為,在複雜認知技能的有效學習方面,模擬任務環境中的重要性,心理逼真度>功能逼真度>物理逼真度。有時候任務課堂培訓剛開始的時候,學習任務都是在功能逼真度和物理逼真度相對低的環境中完成的,隨著學習者技能的增加在逐步增加這兩方的逼真度。
不僅如此,我們還知道課堂上課的時候,甚至其他課堂場景中,我們大部分時候是通過語言表達來做知識傳遞的。只有在語言難以表達的時候,我們會說:「字不如圖,圖不如表」;或者「百聞不如一見」。當然,有時候無法用圖表來傳遞知識的時候,還得用文字。儘管並不容易很好地表達。例如這篇關於認知的文章,我們要找到好的、能幫助表達的圖片就比較困難。
當然,我們也知道好的文字表達,能讓語義更好地被傳遞。有一門新興的專業是研究這個方向的,雖然不是很成熟,但是已經有了許多有價值的發現。叫《認知語言學》。
末了,做個小結。我們從「知識圖譜」談到了「認知的地圖」,到底欲意何為?我想起了前文老前輩的評判。其結論還是正確的:
在應用知識或探究問題上,思維導圖還是蠻有用的。
在形成知識結構或綜合課程知識上,知識圖譜這種方法,也是很好的。
但,這兩種方法或模式,不能用在認知發生上,尤其是K12時期的認知發生上。
我結合上文所有的討論對這三個結論,針對教學的四類場景,做一個翻譯(轉述)。鑑於「認知發生」這個概念大家可能不太熟悉,我們也做個簡單科普。
上述這段文字是來自百科:「發生認識論」(也就是「認知發生輪」)。它大致上的意思是:
語言形成之前,兒童主要通過身體的經驗來表象世界。例如:我很生氣,我快氣炸了。這裡的「氣炸」了的概念其實來自兒童關於容器中氣體膨脹的經驗,如果沒有其他膨脹的經驗,兒童便無法掌握「我很生氣,我快氣炸了」這樣的句子。
掌握語言之後,思維結構越精細就越需要更多語言的參加。
思維是來自身體經驗的,並非來自語言,語言也是來自身體經驗的。但是智力越發展,語言的重要性也越大。
基於這三點關於「認知發生論」的思考,我們現在對前輩的結論進行一個翻譯(轉述):
如果涉及「認知發生」,各種導圖、圖譜統統都是無效的。不涉及「認知發生」時,圖譜、導圖在一些教學場景下能提供部分有效的支持。
「認知發生」是指「你不能想像揀玻璃的動作,你就無法理解啥叫揀玻璃」。也即:如果要讓學生理解「揀玻璃」這一邏輯的前提是,學生能想像「揀玻璃的動作」這一身體經驗。
當我們沒有直接的「揀玻璃」的經驗,但是有「揀」的經驗以及「玩玻璃」的經驗時,語言可以協助我們想像「揀玻璃」的經驗。這種「概念拼裝」可能會有部分的「失真」,但確實是可以促進的。這也就是「教」的意義。其原理就是前面提到的:「心理學家認為,在複雜認知技能的有效學習方面,模擬任務環境中的重要性,心理逼真度>功能逼真度>物理逼真度。」
關於失真,有一個關於建構主義的段子,是個不錯的例子。有一隻青蛙向一隻魚進行描述,鳥的樣子,它說鳥有翅膀,還有爪子.魚,於是進行了想像,在想像中,鳥的身體,依然是魚的樣子。
在兒童早期,增加「各種基於身體體驗」(具身認知)的「經驗」將有助於兒童未來的理解能力。
當不涉及「認知發生」時,教學過程中,「教、學、練、考」四類場景中,皆有思維導圖、知識圖譜等工具應當是有幫助的。特別在複雜認知技能的有效學習方面,我們需要藉助心理空間,也即「主題地圖」的逼真度來促進認知結構的形成。
因此,構建有效的主題地圖(認知地圖中的一類),對教學來說是很有意義的!我們在下一文中,將結合「專家模式」或稱「專長模式」這種心理結構來發展這一理念。我們認為這一個「工具」是有意義的,就好比「地圖軟體」帶給我們的「導航」功能一樣,是符合人的認知規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