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安全感來自於什麼?
說實話,這樣的文章,無論誰寫,八成都會以——我從小就是一個沒什麼安全感的人——作為開頭,巴拉巴拉。然後你們以為我這次會寫的不一樣嗎?
不,一樣的。
我大致是從以下這幾個方面入手的。
1、物質環境
畢業後,我也是從租房開始,而且是租單間,4年搬過5次家,老破小也住過。蟑螂,老鼠也見過。
但是整體給我的感覺就是,物質環境對我的影響不是很大。本身我對物質住宿條件的要求也不高,有張床,有洗漱的地方就夠了,大多數的時間反正也在辦公室。
該焦慮的時候焦慮,該不安的時候不安,但大多數時候,狀態沒有太大的波動,除了拍照好看點之外,並沒有像很多博主說的那樣,住在一個差的房子裡就低落,搬到好一點的房子裡就能變身,那是矯情。
PS:本來也只想有個可以睡覺的地方就好,但以後要爭取多拍優質的視頻給大家,所以還是決定租了現在這個房子。
這可能是因為自己不是物質環境的主人,所以跟周邊的環境會有隔閡,總覺得好也不是我的,壞的也與我無關。
為了跟物質環境的關聯度強一點,我會買上很多東西,把自己的空間,按照自己的想法儘可能地重新布排一遍,內心就會踏實很多。
總結下來,物質環境,「換」其實對安全感沒有太大的加持作用,更多的安全感是「擁有」給的。
2、人際關係
說實話,自己無法控制,就容易焦慮,自己搞不定就容易焦慮。
所以慢慢發現「自己很多事一個人能搞定」了。
但是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我們切實地需要一些高質量的社交關係——做為我們精神世界以及物質基礎的支撐。
但這是一種不完整的安全感,人際關係更像是一種必須品,作為社會人必備的東西。
所以,人際關係不應該歸到討論範圍之內,我們每個人都知道它得有,但是它不夠。
最終回歸到安全感的問題上來,更多還是得在自己身上發力。
3、外表
超級大胖子是難以有安全感的。但是這不是說每個人都說大美女、大帥哥,這也不現實。
其實簡單點就是,收拾精神、乾淨自己,別看著邋遢。
因為外錶帶來的安全感,會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加持,它可能不會決定你很多大方向,但至少它能取悅自己,開開心心。
4、事業跟金錢
跟大多數人一樣,事業跟金錢同樣是我心裡排名最靠前的兩個方面,很重要,重要到我每天疲於奔命的主題都離不開事業跟金錢。
我知道之前有份調查報告說,收入到一定程度之後(具體數值我忘了),幸福感安全感就不會再上升了,於是很多所謂的成長專家,就扯什麼,重要的不是事業金錢,而是內心的平和。
但在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前,這些觀點非常不負責任,其實大部分人都沒辦法到達那個所謂的「一定程度」,而在這個程度之前,過度去追求什麼陶冶什麼薰陶,會讓你失去相應的抗風險能力。
畢竟在現實問題面前,內心平和救不了你。
從這個角度來看,焦慮是不應該完全排除的,每天焦躁不安地搞錢,能提升自身的安全感,這點不用質疑。
那問題解決了?當然也沒有。
比如早幾點買房的,甚至有了不止一套房的,即便每個月只有萬八千塊錢的收入,也可以獲得很滋潤。
然後你發現了嗎?事業跟金錢在機遇面前,顯得非常單薄。
錯過的機遇,自身的背景,以及背景之下生成的性格...這些東西其實一直都在,就是在等待時機跳出來而已。
所以,說到最後,我發現了一件很值得嘗試的事情:
如果你討厭了一些數據化的、物質的目標,不妨試著把提高自己先做為提高安全感的一項方法,然後靜待機遇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