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面試官的責任
談談管理者的責任
我也一直在試圖提升我們自己團隊年輕骨幹的管理能力,面試能力,解決他們之前的一些不足,但這裡就存在一個問題,這些小夥子表示,在面試的時候,在團隊管理的時候,其實很多時候,缺乏那種氣場,很難讓身邊的人產生信服。
說難聽就一個字,慫。
有多慫呢,我前一篇文章發布後,後臺還是收到了好幾個女粉絲對我們宅男程式設計師的交友請求,我很熱心的轉發過去,然而我們的宅男居然不敢加人家姑娘微信,你們說這是有多慫。我說我一個植入廣告很貴的有沒有。
氣場強大的第一步,是克服社交中的那種畏懼感。
實話說,有時候我們會注意到一個悖論,一個在公眾場合可能氣場很強大的人,在一些私下場合可能會特別靦腆,甚至有點社交障礙,看上去其實挺矛盾的,但這樣的情況很常見。
周星馳就是這一種,你看他的電影,你怎麼可能會覺得這是一個社交障礙,但是其實很多爆料都指出,周星馳在私下的社交場合是非常靦腆,內向的,並不擅長與人溝通。
馮大輝也是這樣的,你看他在一些技術峰會上,幾百人的場子裡做主持,談笑自若,非常淡定沉穩,但其實他私下場合,對陌生人社交也是很不擅長,很靦腆的,和網上的風格,以及技術峰會上的表現判若兩人。
如果我說我其實也有一點社交障礙,我估計很多人都不信。
按說,從結果看,我屬於社交能力比較強的了,我2009年到廈門,只有幾個草根站長認識我,到2013年,廈門做網際網路行業的老闆們,創業者們,以及技術圈的牛人們,基本上沒有不認識我的。2013年去新加坡,舉目無親,更是沒有人知道我是誰,我也誰都不認識,苦熬了兩年逐漸找到一些新移民創業圈子,找到一些同行開始建立影響力,到現在,很多去新加坡的朋友都驚訝於我在新加坡的業內影響力。(很慚愧,限於語言水平,只能影響到講中文的網際網路創業圈,所以還需要苦練英文)
吹完牛我要坦白一個事實,其實在陌生人際網絡裡,我是非常不擅長表達自己的,舉個例子,曾經成都有個媒體搞的遊戲行業的一個分享會,反正我去了,結果從頭到尾,我主動說的就一句話,什麼話呢,「請問,這個位置有人麼?」,額,好吧,其實後面還有一句,確定後說了句「謝謝。」 在社交冷啟動這個環節,面對陌生人,我其實能力蠻弱的,基本上沒有話說,更不懂得如何搭訕,跟很多宅男程式設計師並無兩樣。
但要強調,這其實不影響一個人去建立影響力,去擴展社交人脈。
為什麼這種矛盾可以協調?
你要知道幾件事情
1、你要了解你想要認識的人,以及你要了解他們想要了解的東西。
面對純粹的陌生人,我既不知道為什麼要認識他們,也確實不知道有什麼可以跟他們談,街邊搭訕陌生人,這種能力我基本等於0。
但大多時候,我們認識一個人,是通過中間人,通過一些群,通過一些線索去認識,這時候我也很清楚,我要認識的是怎樣的人,以及我跟他可能的共同話題是什麼。
2、你要知道什麼時候該主動,什麼時候該積極,什麼時候該謙遜。
而當存在一些線索指向,一個非常出色,擁有特別技能的年輕人,我是很樂意主動去勾搭的,比如我之前說過,95後做公眾號非常出色的大三女生,以及準00後剛上大一的天才的技術引擎開發者。我都是在對方完全不認識我的情況下,主動尋求中間人安排約見的。
對方不認識我,完全不知道我的背景和資歷,那沒關係,我沒必要擺資格,沒必要說我的業內多有影響力給年輕人個機會快來見我,人家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人家的成就也跟你沒任何關係,你資格擺給誰看呢?
我老老實實的上門拜訪,老老實實的跟人做自我簡介,這一點覺悟都沒有,怎麼抱新一代年輕人大腿。
知乎上我看到一些很不錯的答案,一些很專業的回答,沒什麼粉絲的那種人,我也會主動發消息認識一下(還好,因為我知乎粉絲比較多,所以私信的回覆率幾乎是100%),很多給我們工作提供了巨大幫助的顧問,建議者都是我這樣一個個勾搭出來的。
3、充分的準備,永遠都是必要的。
一個面試官,在應聘者來之前,應該提前看好簡歷。如果能提前做一定的背景調查則更好。
一個投資人,在創業者來之前,應該預先看對方的商業計劃書,並做好一定的行業知識採集。
當你約見一些比較重要,或者比較有影響力的人物的時候,提前搜索一下做一些必要的信息調查是有必要的,一些職場中高層往往都有linkedin資料,知道一些教育和工作背景,可能溝通上會有很多可以引用的話題。比如你們很可能有共同熟人,有共同的技能特長。
一次分享會,不但應提前準備好素材做好預演,還應該知道 參與者都是誰,什麼背景,以及他們參與分享的目標是什麼。
我每次被人邀請參與一些分享,或者培訓的時候,都要求對方提前告訴我參與者都是誰,什麼背景,什麼基礎,這樣在準備素材的時候,我會針對性的做好準備。
而分享前,也需要自己多練習幾次預演,以保證現場的時間和流暢度。預演是非常重要的,我在高中的時候被老師批評過一次,忘了什麼活動,上臺講,我說準備不足,請大家見諒,老師說,這個任務是提前布置的,準備不足不是藉口,不可以有這樣的表達和心態。但我們注意到沒有,現在很多演講者上臺都會說自己準備不足,請大家原諒。
我最近一次準備不足是去年應清華大學崔勇老師的邀請去分享,我本來提前準備了ppt在電腦裡,但是那一整天在外面跑來跑去,結果到晚上發現沒帶電腦,回酒店來不及,結果在吃晚飯的時候,憑記憶在手機上補寫了大綱,然後看著手機大綱分享的。那次算是有點尷尬,但畢竟要強調一點,就算是出現意外,還是要儘可能在分享前做好一定的準備。
應該是去年吧,陸奇在一次重要的發布會上出現ppt事故,當然事後說是助理準備素材的時候沒有把最新版本更新上去,但我要說一句,作為分享者,你上臺之前居然不檢視一下你要分享的內容?不核對一下你的ppt?所以那次事故之後,很多人問我對陸奇的印象,很抱歉,我真的沒有好的評價,也許我小題大做了,咱們拭目以待吧。
4、在索取之前,想想你能貢獻什麼。
我在廈門,我知道我能告訴草根創業者,一個有規模的網際網路公司,技術架構是怎樣的,產品理念是怎樣的,以及投資人,精英階層,是怎麼理解網際網路模式的。
我在新加坡,我知道,我能告訴本地創業者,中國網際網路現在是怎樣的,有什麼新的模式,新的機會,新的玩法,而且,很多都是媒體上看不見的東西。
我再去北京,去上海,去見大公司,投資人,我會告訴他們,草根創業者是怎麼做事的,是怎麼思考產品的,以及是怎麼把握流量來路的。哪些他們看不見的玩法和動態是我所了解的。
我去見產品達人,我會說,從技術上,是怎麼理解這樣的實現成本的,是如何評估這樣的技術成本的。
我去見技術達人,我會告訴他們,商業模式是如何通過技術體現的,技術是如何服務於產品與商業。
是的,通常,我不要臉的說一句,很受不同人群的歡迎,並不是因為我比所有人都強,而是因為,我知道每個人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我知道什麼樣的信息和知識對他們是有幫助的。
你不一定說自己有多強,有多厲害,但你要有自己獨特的一些認知和能力,並且是其他人所需要的,並且,你願意把其中一部分分享出來,這是建立社交和影響力很關鍵的步驟。
5、真誠勝過套路
我知道有不少年輕人試圖寫公眾號,當然並不是每個人都很專業,但我覺得有些還是很值得鼓勵的,不管寫的多粗糙,或者有怎樣的欠缺,至少都是非常誠懇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斷。是的,既有自己優秀的一面,也有自己不足的一面,沒必要嘲諷他們,我年輕時候自以為是寫的東西用現在的視角看,也是一坨屎。
但我也遇到這樣的情況,我說公司開個新的公眾號吧,廈門按說最不缺微信大號的運營人才,我們也寫點東西,公司能不能寫個大號出來,結果第一篇的文章拿出來我看了一眼,叫停了,不要發,也不要再寫了。
你說是能力的問題?是寫作技巧的問題?是語言組織的問題?是也不是,從骨子裡就不真誠,既然領導布置了一個題目,那麼自己就想辦法把領導要表達的東西寫出來,然後努力去迎合領導的價值觀和目標。
這是什麼?這是垃圾文章,其價值為負。
咪蒙的助理也不是這麼寫文章的。
為什麼大家喜歡看抖音,看快手,都是很真實的人,可能表演的很拙劣,缺乏基本的演出技能,但這種拙劣反而是一種真誠。
別總想著玩套路,最高的套路不就是讓人覺得很真誠麼,既然我們都不擅演技,直接走真誠就行了。
6、必要的反饋
你約見了一個不錯的人,你聊了很開心,然後加了對方微信,說了句幸會,可能一年不會再聯繫一次。
我們很多人的社交是這樣的。
一般約見完一些人,一些合作夥伴或一些不錯的潛在人才,回來後稍微發一個簡單反饋,感謝您撥出時間與我會面,希望後續有機會合作。花不了一分鐘,但這種反饋i其實是非常積極正向的。
一些聚會如果結束較晚,回來後根據情形給對方發個消息,是否順利到家,煩請報個平安。或者通知他人,我已順利到家,謝謝您的款待。隻言片語,表達關切。
一些答應過別人的事情,不管做的好不好,有沒有完成,要告訴對方一聲,不能說哎呀沒做好不好意思就不發消息,這會給人留下非常不靠譜的印象。
別人答應的事情,超過時間沒有回覆,可以謹慎的追問一句,很多時候可能對方真的是一忙就忘了,好吧,我就經常犯這個錯誤。不要總是憋在心理自己加戲,如果對方確實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回復或找理由,大概心理清楚了就不要心存僥倖了。
以上兩條並不衝突,社交中也需要容錯性,促進關係和合作,多從自己這邊努力一下。
最後,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不能慫。
我覺得這個必須要強調,一個管理者,如果存在社交障礙,害羞,靦腆,缺乏溝通的主動性,積極性,我認為是非常不合格的。小團隊或許還可以,如果團隊需要成長,需要對外有一定的業務合作並積極吸引人才,需要對內協調資源做跨部門溝通,需要更多出頭露面做一些溝通工作,作為負責人,不能把自己縮在一個角落裡。
我知道對於很多技術人員來說,面對機器比面對人相對容易多了,其實我自己也一樣,我說過,純陌生環境,純搭訕,我是完全不會的。但所幸,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基於某種線索,基於中間人,基於某個主題,某個社群,或者某種工作關係去發展社交關係,在這種情況下,我個人覺得,其實沒那麼難。
很多人總會說,你說的容易,你有影響力我沒有啊,你人脈廣我不行啊,你氣場強我做不到啊。
沒什麼是天生的,沒什麼是與生俱來的,我不是王思聰,我沒有天生的光環和長輩加持,影響力是靠自己賺來的,人脈是靠自己賺來的,氣場是練出來的,而且很多機會需要自己主動去爭取。
我不喜歡跑會,攢局,換名片,但只要我知道有個厲害的團隊,有個厲害的人才,我總是會主動去想辦法接近一下,看能不能找人引薦認識一下。後來我發現這裡存在正循環,因為厲害的人的朋友往往也很厲害,很容易就認識到更多厲害的人,厲害的團隊。你說是不是每次都有十分明確的目標和動機,真沒有,大部分都只是希望先認識了再說,但保不齊未來會有怎樣不可思議的合作機會。
我跟我廈門合伙人提到過,我說廈門厲害的人才,厲害的研發也好,設計師也好,遊戲策劃也好,運營也好,你說你挖不動,這事不怪你。但第一,你要去認識他們;第二,你要讓他們能認識你;第三,你要能隨時請他們喝咖啡,聊天。這是要努力去做到的。
我在廈門的那幾年,我敢說基本上是能做到的。
我在新加坡的這幾年,就中文社交圈來說,也基本上快做到了。
真的,多去試試,沒那麼難。
不要留在舒適區。
文中廣告測試完畢,收入太低,不值一提,近期不再投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