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致業是你的才能和這個世界所需要交匯的地方 —— 亞里斯多德
找到自己vocation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之前寫過《攀登第二座山》,和這個話題有點關係。今天,我想和你分享一個人物故事,他叫尤斯圖斯·馮·李比希(Justus von Liebig)。你可能對這個名字不熟,他是第一位意識到氮在農業耕種的重要性的人,他發明了肥料,並告訴人們氨能夠提供農作物需要的氮。因為這個他被稱為「肥料工業之父」。但這背後有一段神奇的故事。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發生了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火山爆發, 在遠在2000公裡外的蘇門答臘島也聽見了這次爆發。至少有71000人死亡,其中有一萬多人是直接死於火山爆發,但更多的人是因為火山爆發造成植被遭到破壞,當地農業受到重創而挨餓致死的。其中有一位遭受挨餓的小男孩,在這場事件後給自己定下兩個目標。一是成為一名化學家,他在21歲時取得了博士學位;二是他想通過自己一生努力提升農業,避免類似悲劇再次發生。他就是李比希,當時的他只有13歲。可以說,李比希發明了肥料,締造了一場農業革命,所造福的人遠比這場印尼自然災害傷亡人數多得多。通過這場事件,李比希找到了自己的使命,他把自己的興趣和整個人類命運捆綁在了一起,他是真正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踐行者。最近,有幾位申請國外大學的學生找到我,讓我幫忙修改文書。對於今年申請國外大學的人,可謂是艱難的一年,但這場危機背後也提供了機遇。你如何看待這場人類災難?你覺得為何在這場事件下,仍然選擇申請國外大學?你如何定義自己人生的使命?這些東西恰恰是國外大學招生時所看重的。西方有一句格言:There are no atheists in foxholes.(散兵坑裡沒有無神論者。)當人們面臨巨大的壓力或恐懼,例如戰爭或自然災害時,人們將會相信一種超然的力量。也許,就是這場疫情,讓你去思考很多本身不會去想的問題。關於李比希的這篇故事,我是在一篇專欄裡讀到的。這篇文章標題是:We Have No Idea What Happens Next(《我們不知還會發生什麼》)。文章最後,作者Morgan Housel寫道:疫苗即將推出了,我們已經看到了這條隧道盡頭的微光。但,沒人知道,世界因這場疫情,正在發生怎樣的暗流湧動。所有的烏雲都有銀邊,看似一場世界性災難,有些人卻從中得到巨大精神力量。希望李比希的故事能給你帶來一些激勵。如果你對這篇文章感興趣,可以點擊閱讀原文,讀一讀這個故事。Amitab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