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外的「20噸」柱子矗立了500年有什麼用?古人很聰明

2021-01-11 王欣說旅遊事

故宮是我國藝術的珍寶,是歷代皇帝居住、經朝的地方,故宮裡的所有建築都代表著古人的智慧,與皇庭制度的森嚴,這座紫禁城裡的所有建築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那一天安門外的「20噸」」柱子,立了500年有什麼作用?看完後,古人覺得真聰明。

天安門也是故宮的大門,是人們進入紫禁城的店面,建築時自然地展示著高昂的氣勢,天安門前有兩根重20噸的漢白玉柱,也就是華表,華表已經出現在原始社會,那時還是工人們在寫忠告,使用道路標誌,因為很貴,所以很引人注目,天安門前的華表有更深的意義。

那些都是用漢白玉建造的,在祥雲上有許多蟠柱,看起來很威嚴,天安門前的華表最有趣的是蹲在頂端的「神獸」,那個名字叫做,門前的兩個方向是故宮的外面,也就是說,作為國家的帝王,不應該在宮廷中享樂,應該經常體察國民的感情,成為賢明的君主。

華表都是一對的,天安門後面有一對華表,最上面也有兩個錯誤,那些面向故宮,是「望君歸」的意思,君王不要執著於宮廷外的生活,意思是適時回去處理朝政,聽大臣們的演奏,做好自己的工作,我沒想到這個華表的寓意這麼深遠,古人真是太聰明了,我想這樣告誡王。

人生就像是一場旅行,你是時候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去過這個美麗的地方呢?歡迎在下方評論

相關焦點

  • 天安門前的一對「柱子」,矗立了500年之久,到底有什麼作用?
    天安門是中華民族的代表建築之一,代表著我們整個國家的精神,幾乎每個來北京旅遊的遊客都會來天安門廣場拍照。相信看過天安門廣場的遊客都會發現,在天安門廣場前有一對非常古老的 "柱子",已經屹立了500年。這根 "柱子 "叫華表,一般由漢白玉製成,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含義,也代表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和魅力。天安門廣場前的這對華表相距96米,高約10米,直徑寬1米,重達20噸。它們與天安門廣場一同建成,在廣場上屹立了500多年。具有象徵意義的華表由柱子、主體和底座三部分組成。
  • 天安門矗立500年的「華表柱」,有著怎樣的含義?佩服古人的智慧
    天安門是一個十分神聖莊嚴的地方,這個地方宏偉大氣,展現著中華5000年的歷史文明。天安門是國家成長的起點,這裡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象徵,所有去往北京的人,肯定都要去目睹一下雄偉壯觀的天安門。天安門屬於故宮的一部分,這裡是著國家歷史的凝聚,是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中華民族的興衰起伏都被這裡的一磚一瓦所記載。從明代開始,這裡就成了各朝帝王的居住之所,這裡的每一塊磚都是巨大的財富,畢竟這裡曾經是國家的核心所在。天安門矗立500年的「華表柱」,有著怎樣的含義?
  • 天安門前的2根石柱,重20噸屹立500年,你知道它的作用嗎?
    天安門廣場前的2根石柱重達20噸,屹立了500年,你知道它們的作用嗎?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旅遊,尤其是節假日的時候,各個景點都是人山人海,說到國內旅遊,大家一定去過很多著名的景區,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天安門廣場前的兩根石柱呢?重達20噸,屹立500年,你知道它的作用嗎?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了解一下。
  • 天安門前的柱子佇立了500年,到底有什麼用?看完恍然大悟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個世界經過了上千萬年的發展,才有了現在的模樣,而經歷過如此多的地球,也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秘密,從古至今,人們都在努力探究這些未解之謎,但是即使如此,仍然有一些東西是我們的科學不能解釋的,而小編就來帶大家看看這些讓你嘆為觀止的奇聞異事。
  • 天安門前的兩根柱子,已經佇立了500年,到底有什麼用?
    因此很多去過北京的人都看到過天安門城樓前面的高高的石柱子,即便沒有去過北京,在每次國慶大閱兵的時候它雖然不是主角,但也總會有柱子進入攝影師的鏡頭,人們只覺得這兩根柱子似乎就應該聳立在這裡,至於為什麼卻甚少追究,其實天安門前的兩根柱子,已經佇立了500年,到底有何作用?
  • 北京這兩根盤龍柱,天安門前屹立500年,你知道有何含義嗎?
    說到北京就不得不提天安門,這裡是我國宣布建國的地方。景點簡介還有人說沒到天安門就不算到北京,這裡每年都吸引著無數的中外遊客。在天安門前有兩根直衝雲霄的盤龍柱,這兩根柱子已經在這裡矗立了500年了,在這500年裡,這兩根柱子見證了中國的興衰榮辱,是天安門的標誌之一。我國的建築別具特色,一般有院子的都會在門口放上一對石獅,用來鎮宅,那麼這兩根盤龍柱有什麼意義呢?
  • 天安門前那根秀氣的柱子叫做「華表」,原來背後的故事這麼多!
    每天都漲一點小知識,用時便能匯成江海!假如有人問你:天安門前的那根柱子叫什麼呀?估計大部分人都是一臉茫然,那東西還有名字?是的,天安門前的那根秀氣的柱子,有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做「華表」。估計從小到大,所有人都見過華表。
  • 天安門廣場前的兩根柱子有什麼寓意?只是裝飾品嗎?一起來看看吧
    隨著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在不斷提高,當人們有假期時,他們會選擇旅行,但是中國地大物博,歷史文化悠久,很多人會選擇去參觀一些古建築,了解我們的文化。北京不僅是中國的首都,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首都,這裡建造了許多古建築,天安門廣場是這裡的標誌性建築,很多人來北京打卡拍照,感受這裡的肅穆氣氛,天安門廣場前有兩根柱子,很多人以為只是點綴,不知道是什麼意思,那麼今天就給大家講講這兩大支柱。這兩根柱子叫華表,是中華民族的傳統建築,歷史非常悠久,據說華表是古代部落的圖騰,用於裝飾,只是擺設嗎?
  • 天安門前屹立500年的石柱,有哪些作用和意義?許多人都不懂
    我相信,無論您是否去過天安門廣場,您都會對天安門廣場前的兩個大石柱印象深刻。因為以前在很多產品的包裝上都曾見過它們,所以每個人都不太陌生!但是話又說回來,很少有人對這兩個石柱有太深了解!其實這就是華表,石柱上刻有非常精美的龍紋。
  • 天安門的標誌「華表」有何特殊意義,頂部端坐的瑞獸又是什麼?
    天安門的標誌「華表」有何特殊意義,頂部端坐的瑞獸又是什麼?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遊業也越來越發達,很多人都有了想出去走走,看看的意識,豐富自己的生活,擴展自己的視野,看看世界各地讓人沉醉的風景,欣賞古老的建築特色都是人生一大美事。
  • 天安門前明朝的華表,已有500年歷史,兩隻神獸端坐寓意為何?
    而北京最重要的地理性建築當屬天安門莫屬了。而你是否注意到,在天安門的門前矗立著兩個巨型石柱呢?沒錯,這個石柱,就是我們說的華表。這裡有故宮、天安門。天安門,那是北京的地標性建築,同時,這也是整個中國的標誌性建築。而到達過天安門的人都知道,在天安門的門前,還有兩個十分顯眼的標誌,那就是華表。
  • 矗立造句和解釋_矗立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矗立(chù lì)。近義詞有:挺立,直立,聳立,聳峙。反義詞有:垮塌。聳立。[周而復《上海的早晨》:「巧珠奶奶遠遠望見一座大建築物,紅牆黑瓦,矮牆後面有一根旗杆矗立在晚霞裡。」]矗立在教材中的例句:1、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臺基上。
  • 矗立造句和解釋_矗立的例句有哪些-小孩子點讀
    矗立(chù lì)。近義詞有:挺立,直立,聳立,聳峙。反義詞有:垮塌。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巧珠奶奶遠遠望見一座大建築物,紅牆黑瓦,矮牆後面有一根旗杆矗立在晚霞裡。」] 矗立在教材中的例句: 1、三座大殿矗立在七米多高的白石臺基上。
  • 柱子安裝玻璃_2020年柱子安裝玻璃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兩端鉸接的柱子上 查看詳情 國家大劇院6750噸鋼架結構中卻沒有柱子支撐,怎麼做到的?
  • 人民英雄紀念碑原本300噸,經歷2次「減肥」,到北京只剩60噸
    一切準備就緒,在1952年8月初開始動工,這座承載無數英雄精神的紀念碑寄託了祖國和人民對英雄們的緬懷與尊敬,經過用心雕琢,細心切割,歷時6年之久,終於在1958年4月份建造完成,在5月1日對其進行了揭幕。
  • 「鎮海吼」有32噸重,屹立千年未倒,卻倒在專家自以為是的聰明上
    不但從文物中了解到過去更多的歷史外,而且我們還能從中吸取經驗,發展未來。從流傳下來的歷史文物中我們可以得知,中國古代就已經有了相當成熟的鑄造技術,其工藝精湛程度在那個時期來講是世界頂流,代表著最高技術。許多這樣的流傳下來的文物因為其工藝的精湛和精美被人們所熟知,成為了一個地方的代表性標誌,承載著多年來的歷史。
  • 人民英雄紀念碑原本重達300噸,當年是如何從青島運到北京的?
    有一件事在天安門廣場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那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座國家級公共藝術工程——人民英雄紀念碑,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座紀念碑。碑文中刻有當時領導人親手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幾個金箔大字,以及與周總理共同題寫的150個小楷大字,其中還刻有許多近代的重大事件,如「虎門硝煙」、「武昌起義」等。人民英雄紀念碑原來重300噸,為什麼後來只重60噸?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為紀念在戰爭和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紀念碑。
  • 探訪|華北石化:從500萬噸到千萬噸級的跨越
    總投資100.59億元的千萬噸煉油升級改造項目,是在原年加工原油500萬噸能力的基礎上新增500萬噸,實現新老廠區「雙系統」分儲分煉。它包括129個設計單元、13套主體裝置。其中,290萬噸/年蠟油加氫裂化裝置規模國內領先,渣油加氫裝置三臺150噸活塞推力的新氫壓縮機組為當時國內最大。
  • 瀘定橋13根鐵索一萬多鐵環,重達40噸,古人如何建造的?凸顯智慧
    「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我們耳熟能詳,可能你也知道這座橋是由13根重達40多噸的鐵索構成的,那麼就有一個疑問了,當時的技術和資源都很有限,古人是如何在水流湍急、兩岸都是峭壁的大渡河上,建成這座橋的呢?木材雖取料、運輸方便,建造過程也簡單,可並不是堅不可摧,敵不過大渡河湍急的水流,第一個方案是行不通的;第二種建設石拱橋,那就要有能夠承載其重量的大基石,但考慮到大渡河兩岸的地質條件,這一方案也被否決了;最後就決定建設鐵橋,可是當時的瀘定縣不生產鐵,要想用鐵索還得從別的地方打造好再運輸過來,要知道鐵索是真的很重,怎麼銜接兩岸又成了一個難題。
  • 40年60萬張照片!他的「辦公室」是天安門廣場 | 中國有故事
    40年60萬張照片!從無意為之,到有意記錄,現在他有了一種使命:讓以後的人透過自己的照片去感受那一個個瞬間,人們身上的服裝,臉上的表情,擺出的姿勢,那就是老百姓用各自經歷寫下的時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