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件事在天安門廣場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那就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座國家級公共藝術工程——人民英雄紀念碑,也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一座紀念碑。碑文中刻有當時領導人親手題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幾個金箔大字,以及與周總理共同題寫的150個小楷大字,其中還刻有許多近代的重大事件,如「虎門硝煙」、「武昌起義」等。人民英雄紀念碑原來重300噸,為什麼後來只重60噸?
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決定,為紀念在戰爭和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而建紀念碑。一九五二年五月十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建設委員會正式成立,梁思成任副主任。這個項目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挑選碑心石,為此,建設局的專家們在全國進行了近三個月的考察,經過反覆對比,決定採用青島的浮山花崗石。
據介紹,該石料採自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完整花崗石。這石坯長14.4米,寬2.72米,厚3米,重320多噸。開採石料正式開始於1953年4月11日。怎樣全面開採出300多噸的石料,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委員們找到了上海、南京等地的技術人員,但也無計可施。終於還是找到了一個叫李開山的老石匠,用悶炮的方法,把這塊大石子炸掉了。
經過幾個月的開採,大石荒料達到300多噸。匠人將石料頂面磨平,經過第一次加工,其重量達到280噸。大塊的石子從採礦場運到山下後,工匠們再進行二次加工,減少石子的厚度,石子的重量減少到102噸。八月十九日,大塊的石料從山上運走,7100多名工人直接參與了運輸工作。採用滾木和推土機牽引滾移,即在路上交替鋪管、滾動運輸,直到9月27日才安全抵達青島。
在那個時候,沒有機器可以幫助運輸,主要依靠人力。第二天,工人們用滑軌將大塊的石頭裝上了汽車。鐵路部規定該車的載重為100噸,因此必須進行三次石料加工。再一次,在不改變石料的長度和寬度的前提下,工人們又裁減了石料的厚度,經過處理的石料減少到94噸。
十月十三日,石頭終於被運到北京,吊起石頭的工人們又用了三天的時間,用老辦法,將石頭運到了紀念碑的工地。之後,專家對石料進行了第四次加工,最終形成了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60噸的石塊。人民英雄紀念碑於1958年4月22日建成,5月1日揭幕。周總理等領導親切接見並表揚了12名吊運石料的工人,當時吊運這麼重的石料,全靠他們的辛勤勞動。
根據不完全統計,人民英雄紀念碑從奠基到落成,耗資約三億元人民幣,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耗時最長、規模最大的大型藝術工程,匯集了當時的能工巧匠。這座紀念碑矗立在天安門廣場上,中國人紀念先烈,青島人心中充滿自豪,因為這座紀念碑的碑心石來自青島,是青島的工作人員安全地把它運往北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