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明朝張岱在《募修嶽鄂王祠姆疏》中有言:「蓋眾擎易舉,獨力難支。」這句話用來形容新中國的第一座豐碑——人民英雄紀念碑的建造過程再合適不過,這一座紀念所有無名英雄的紀念碑的建成過程其實也十分坎坷,背後承載了無數人的心血與勞動。
在青島市搬運公司起重隊所承接過的所有任務中,最艱難、最光榮的任務就是將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石料送往北京。這一運輸任務不僅難度大、複雜度高,更以其非凡的歷史意義載入史冊,成為我國運輸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01
紀念碑的碑心石採取的是青島浮山花崗巖石料。為了挑選這塊石料,相關工作人員便已經為此進行了三個多月的實地考察。石料開採工作始於1953年4月11日,300多噸的大石料需要完整的從山巖上剝離而出,只是這一點,便將南京上海等地遠道而來的技術人員難為得夠嗆。
當時有一位被稱作「石神」的老石工李開山,工程負責人便將他請到現場商量辦法,最後在李開山老人的建議下採用放悶炮的方式,經過數月的努力,終於得到了一塊重量約為320噸的碑心石。
1953年8月19日,重達百噸的碑心石石料開始了從青島浮山前往北京的旅程。這塊石料的運輸路線並不複雜:石料廠——大港貨運站——北京前門西站——紀念碑工地。石料在經過打磨修整後,已經從最初的320噸減到102噸,但是在當時的運輸能力下,要將上百噸的石料運到北京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02
從石料廠到大港貨運站的運輸距離大約為15公裡,在這條路線上有山丘,有村落,還有橋梁。如何邁出第一步,成了工程隊焦頭爛額的首要難題。其中有一個計劃是在兩地間臨時搭建出一條重軌鐵路,但經計算成本後發現要這樣做的話,光用於打地基,便需要花費近30萬元,這一計劃便被放棄。
最終,這段路的石料運輸採用的是「滾槓」的方式。所謂「滾槓」,就是把石料放置於一個9噸重的鐵排上,路面鋪上一層墊木和滾木,但這個滾木並非木製,而是由鞍鋼提供的無縫鋼管初胚,然後將鐵排和放置於其上的石料放在滾木上,系上鋼絲索,滾動前行。後來有親歷過此事的工人回憶說,將巨石放上滾木,就花費了一整天的時間。在滾動時,有三臺進口的大馬力拖拉機進行牽引和推動。
這樣的移動速度極慢,一天還運輸不到1公裡。每前進一段距離之後,也需要把已經走過的枕木移到最前面去。沿途還需要進行拆房開道,當時整個施工隊伍有警察站崗,民兵護衛,每天晚上施工隊的帳篷就搭建在石料旁邊。熱情的青島市民一路夾道相送,鮮花和爆竹聲始終伴隨在石料的這一段路程。但正如《呂氏春秋》中所言:「萬人操弓,共射一招,招無不中。」有7000多名工人參加了這一運輸工程,大家齊心協力地向著一個目標使勁。這一段路走了足足30天,當石料終於在9月27日運抵目的地時,伴隨著人群歡呼的,還有工人們激動的眼淚。
03
到達鐵路貨運站後,102噸的石料依然沒有辦法運上火車,因為當時中國火車最大的運輸載量是90噸,就算保守估計可以超載10%,102噸的石料依然過重。此時,工人們只有對石料再次加工減重,修改了石料的中間和兩端厚度,減重為94噸。加上輔助設備和墊木,共計大約100噸。10月13日,裝載著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心石石料的火車,終於抵達了北京前門西站,一路平安。
石料到達北京前門西站後,其中工人們依然採取了「滾槓」的辦法,花了三天的時間將石料運送到了天安門廣場的紀念碑工地。在背心石石料抵達工地後三天,施工團隊在專家們的指導下再次對之進行打磨,最終紀念碑碑心石重約60噸,就和現在的紀念碑大小差不多了。1958年4月22日,承載著無數人的心血精力,寄託了全中國人民紀念之情的中國人民英雄紀念碑終於落成。
結語
人民英雄紀念碑在中國人心目中有著無比重要的地位,它代表著紀念,代表著期望,代表著無數中華兒女的愛國情懷和堅定決心。它是中華民族奮鬥的見證,它矗立於天安門廣場上,也矗立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參考資料:
《人民英雄紀念碑與青島的淵源》
《募修嶽鄂王祠姆疏》
《呂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