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伯侯,除了西伯侯家建立周朝,其他三大伯侯家族結局如何?

2021-01-11 不惹塵埃

《封神演義》有四鎮大諸侯, 統領八百鎮小諸侯,分管東南西北四方,各領二百小諸侯,這四大諸侯分別是東伯侯姜桓楚、北伯侯崇候虎、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

眾所周知,四大伯侯中西伯侯姬昌,也就是周文王,坐鎮西岐,他的次子姬發建立了周朝,也是西周的開國君主。

四大伯侯除了西伯侯一家成就大業,將殷商取而代之,那其他三家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東伯侯姜桓楚原是商紂天下八百鎮諸侯之首,紂王原配夫人姜王后是他的女兒,東伯侯姜桓楚總鎮東魯二百路諸侯。妲己害死了姜王后,要斬草除根,將姜桓楚、姬昌、鄂崇禹、崇侯虎等四大諸侯誘騙到朝歌,誣陷姜桓楚謀反,並將他巨釘釘住手足,亂刀碎剁,醢屍而亡,被封其為帝車星。

姜桓楚和姜王后被紂王無端殺害後,姜桓楚的兒子姜文煥,姜文煥悲憤交加,自立為東伯侯,豎起反商大旗,是八百路諸侯中第一個造反的。姜文煥十分驍勇善戰,有萬夫不當之勇,但是由於有勇無謀,攻打遊魂關十數年不能攻克,最後在金吒、木吒的幫助下,裡應外合,攻破遊魂關,參加了孟津的大會師,並且提出推選姬發為討伐軍盟主。紂王大戰天下諸侯,姜文煥大罵昏君,率先向紂王殺去,姜文煥一鞭將紂王打傷,立下奇功。殷商滅亡,姜文煥力保武王登基,天下太平後姜家仍舊坐鎮東魯。

南伯侯鄂崇禹,總鎮南方二百路諸侯。鄂崇禹算是死的最潦草的一個,四大諸侯騙入朝歌后,紂王誣告姜桓楚謀反,鄂崇禹為了救姜桓楚,直言進諫,紂王下令將其梟首,最後被封其為天馬星。

而鄂崇禹的兒子鄂順,在鄂崇禹被紂王殺害後,繼承為南伯候,起兵反商,先是被魔家四將打敗,後來又重整人馬攻打三山關,然而由於本領平庸,多次被鄧九公打敗,最後總算打破三山關,在孟津和天下諸侯會師伐紂。大軍兵進朝歌,紂王大戰天下諸侯,鄂順不是對手,在混戰中被紂王一刀揮於馬下,死後被封其為北鬥七星中的貪狼星。

最後一個北伯侯崇侯虎是四大伯侯中的另類,因為他對紂王言聽計從,算的上紂王的鐵桿追隨者,也是摘星樓和鹿臺的修建者,其結局可想而知是最悲劇的。

崇侯虎是被其弟弟崇黑虎送解周營的,還是一大家子被送解周營。用崇侯虎自己的話說「豈知親弟陷兄,一門盡絕!」就這樣崇侯虎父子被其親弟弟送到姜子牙手中給斬了,雖然崇侯虎父子死後都封神了,崇侯虎被封大耗星,他的兒子崇應彪被封為隨鬥部九曜星官。但和他的弟弟崇黑虎被封為南嶽衡山司天昭聖大帝差遠了。

相關焦點

  • 西伯侯渭水訪賢,不料竟把申公豹當成「入夢賢臣」
    之後西伯侯的妻子陳怡真再三追問下,才知道這女子是商蓉的女兒,商蓉可是西伯侯的恩人,但三公子對其的粗魯確實不應該,不過為了西伯侯的身體,先讓青君待在自己的身邊,對三公子先網開一面。陳怡真將審問女子的結果告訴了西伯侯,西伯侯還慶幸沒有難為她,否則將鑄成大錯。隨後叮囑夫人一定要好好待她。
  • 為何古代東西方的爵位都是「公、侯、伯、子、男」,這是巧合嗎?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無獨有偶,在古代西方,貴族爵位也基本上是「公、侯、伯、子、男」這5種。在爵位劃分方面,古代東西方的分類為何一模一樣,這難道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它們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 中國古代爵位是「公、侯、伯、子、男」5種,為什麼西方也一樣?
    我們常說中國古代的爵位有「公、侯、伯、子、男」5種。無獨有偶,在古代西方,貴族爵位也基本上是「公、侯、伯、子、男」這5種。 在爵位劃分方面,古代東西方的分類為何一模一樣,這難道是一種歷史的巧合嗎?它們之間又有何區別呢?
  • 三山關能反覆派出兵將去攻打西岐,原來是南伯侯鄂順出工不出力
    在《封神演義》中,有東西南北四伯侯,其中東伯侯姜桓楚和南伯侯鄂崇禹被紂王殘殺後,他們的兒子姜文煥和鄂順都先後起兵反商。不過姜文煥和鄂順都是凡將,在封神世界的戰場上,他們的戰績也都是一般。姜文煥雖然有些勇猛,但卻少謀,導致攻打遊魂關十數年都沒有攻破,最後還是在金吒、木吒的幫助下才攻破遊魂關。
  • 讒言者崇侯虎:腹黑者的忠誠|史記周次元009
    他沒有看錯,到了姬昌這一代,姬家的勢力和影響力快速壯大。在商王朝,他成為權力核心的三公之一。另外,由於他廣布恩德,禮賢下士,獲得了諸侯的認同和支持。同時,在軍事勢力上,他還完全擁有征伐其他諸侯國的權力和能力。當然,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結果,古公亶父和姬昌的父親季歷功不可沒。 在《史記》次元裡,季歷的功績被一帶而過。
  • 先秦時期,男性的爵位制公、侯、伯、子、男都代表什麼等級?
    武王姬發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西周,一共分封了71個諸侯國,其中大部分是自己姬姓的本家人,周天子以下,分為公、侯、伯、子、男這五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公爵,包括三種人,第一種是「天子三公」,也就是周天子的重臣,比如周公旦,雖然沒有被分封為諸侯王,但是卻是周天子下面位高權重的大臣。
  • 富金壁:「鄭伯」之「伯」是否伯爵
    王力《古代漢語·鄭伯克段於鄢》註:「鄭伯,指鄭莊公。春秋時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鄭屬伯爵。」孫良明文《「鄭伯」之「伯」非伯爵》(《中國語文》2000年第1期)謂「這是個歷史性的誤解,需要澄清」。他引楊樹達《積微居小學述林·古爵名無定稱說》,謂古代國君無公、侯、伯、子、男之定稱,即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 城隍廟前都建有標誌性牌坊,而且按公侯伯爵位等級修建,您了解嗎
    「木牌坊」的大號叫「顯靈侯」坊,相傳是250年前,乾隆皇帝頒旨建造的。木牌坊座北朝南,為四柱三間三樓式構建,高5米,寬4米。木牌坊正中鑲嵌有一塊藍底金字的楷書大匾「顯靈侯」,落款處書寫有敕造兩字。牌坊柱腳下的夾柱石四面均飾有瑞草祥獸圖案,雕刻刀法細膩,形象逼真,夾柱石上端雕有栩栩如生的獅子。
  • 明朝文官是不能封為公侯的,最高爵位只能是伯爵!
    圖片來自網絡 我國自周朝開始,就出現了公、侯、伯、子、男這五等爵位。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給功臣以及死難將士的封號也都是五等爵位,可是等到坐穩天下之後,朱元璋覺得封爵太濫了,於是就把五等爵位變為三等爵位,也就是只有公、侯、伯,並且規定,文官不得封為公侯,最多只能封為伯爵,而且前提是必須立有軍功。 從表面上看,是朱元璋苛刻,捨不得爵位賞賜,一個文臣一般是不會有機會立有軍功的。
  • 朱元璋大封功臣,第一謀臣劉基卻僅封三等伯,原因絕非他心高氣傲
    當時封公的有六個人,分別是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茂、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卻唯獨沒有開國元勳劉伯溫;二十四人被封侯,也沒有劉伯溫。甚至在一個叫汪廣洋的人都被封為伯了,還沒有劉伯溫。公、侯、伯都封完了,依然沒有劉伯溫的爵位。直到二十天之後,朱元璋才給了劉伯溫一個三等伯的爵位。更讓人不可理解的是,劉伯溫的伯爵待遇也低於其他伯。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何區別?如商君、武安君、穰侯、文信侯等
    因封地有所差距,諸侯的爵位也有所差距,為此形成了五等爵位,《禮記·王制》中記載:「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而秦國自秦襄公時期被周天子封為諸侯,秦國的爵位就是五等爵位的中第二等「侯爵」。
  • 周朝五爵公侯伯子男
    周朝,分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襲罔替,封地均稱國,《周禮·地官·大司徒》記載:凡建邦國,以土圭土其地而制其域。諸公之地,封疆方五百裡,諸侯之地,封疆方四百裡。
  • 故宮院刊︱曾侯之稱「南公」與南宮氏家族有關嗎
    本文從新見曾公鍾、曾侯與鍾、嬭加編鐘銘文入手,結合葉家山墓地的發掘材料,就曾國封建、南公稱謂及早期曾侯世系等問題略陳管見,以就正於方家。前文已論,伯適為曾國始封君,其子則代父就封。發掘者推定葉家山M65曾侯諫之墓的年代在康昭之際。而曾公鍾則記建於南土之南公在昭王時還健在。考古資料與鍾銘所見曾侯諫與南公的年代大致吻合。故而,曾侯諫應即伯適之嫡長子、代父至曾地就封的首代曾侯南公。據犁子鼎銘文知,成王初年岐陽會同之時,曾侯諫之父伯適業已身故,固曾侯諫有受賜以「白牡一」祭其父之事。
  • 周平王東遷,原來是因為周幽王驅逐了他,最後讓申侯引來犬戎!
    因為有褒姒的兒子伯服在虎視眈眈!周幽王對兩個兒子的態度可以說是千差萬別,姬宜臼雖然是申後所生,卻在周幽王面前沒有半點特權。伯服長大之後,周幽王果然對不疼愛的兒子姬宜臼下手了,他廢掉了姬宜臼和他母親的位置,甚至想要除掉這兩個人。姬宜臼知道父親的想法之後,連忙帶著母親逃到了外祖父申侯那裡。申侯聽聞女婿因為其他女人,廢除了女兒的王后之位和外孫的太子之位,十分氣憤。
  • 鄧、曼、曼姓、鄧氏、鄧侯的區別
    點擊上方鄧姓家族藍字關注,即可不定期收到類似文章!
  • 甲骨文「杞侯」與杞國銅器(二里頭與夏朝文明)
    20世紀30年代,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有學者認為「夏代傳說之確立,至早在殷周之際。這從殷墟卜辭和商周金文中「杞侯」「杞婦」和「杞伯」的相關史料,可以窺見一斑。  商周杞國與夏之苗裔  杞國,本是商周時期的著名國族。《國語·周語下》記載王子晉的話說:「有夏雖衰,杞、鄫猶在。」韋昭註:「杞、鄫二國,夏後也。猶在,在靈王之世也。」
  • 「輕煙散入五侯家」的「五侯」究竟是何方神聖?
    韓翃《寒食》 詩中「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兩句,韓翃借漢喻唐,借「五侯」暗指中唐以來受皇帝寵幸現在的一些資料將其解釋為漢朝同日封侯的五個宦官,常令人有所誤解,以為是五個分侯的太監。 其實不然,東漢之前的宦官並非全是閹人,這裡的「五侯」都是正常有能力的人。 「五侯」與西漢末期大名鼎鼎的外戚世家王氏家族有關。
  • 天下第四行書《伯遠帖》:墨色清潤,風神瀟灑,曾列「三希」之一
    因從討袁真有功,封東亭侯,轉大司馬參軍、中軍長史等職。「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後因與謝安有隙,出為豫章太守,不到官。除散騎常侍,不拜。遷秘書監。謝安卒,遷侍中,轉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徵為尚書右僕射,領吏部,轉左僕射,加徵虜將軍,復領太子詹事。安帝即位,遷尚書令。王恭舉兵,拜衛將軍、都督琅琊水陸軍事。事平,加散騎常侍。
  • 封神十四講:四大諸侯進京,說明了有背景真的很重要
    而作為四大諸侯的東伯侯姜桓楚,西伯侯姬昌,南伯侯鄂崇禹,北伯侯姜桓楚才是商朝真正的根基。(二)在發生薑皇后死亡和殷郊殷洪事件之後,紂王也好,妲己也好,最擔心的就是東伯侯姜桓楚。在四大諸侯中,東伯侯姜桓楚坐擁百萬雄獅,手下猛將如雲,勢力雄厚。
  • 戰國時期君和侯有何區別,商鞅和白起都沒有封侯範雎呂不韋卻可以
    古人用字極準,微言大義,因此「君」與「侯」是有區別的,簡單來說就是「侯」比「君」尊貴,兩者都有封地,但是前者比後者大得多。既然這樣那很多人就會提出一個問題:商鞅變法如此大的功勞,被秦孝公封在商於之地,封號商君;而魏冉被封為穰侯、範雎被封為應侯、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雖然他們都有功勞,但是遠不如商鞅吧,為什麼地位要比商鞅高呢?這就需要了解下春秋戰國時期的爵位制度和一些歷史事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