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杞侯」與杞國銅器(二里頭與夏朝文明)

2020-12-22 洛陽網

20世紀30年代,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有學者認為「夏代傳說之確立,至早在殷周之際。夏史大部為周人依據東西神話輾轉演述而成者,故周人盛稱之,而殷人則不知,亦無怪乎卜辭之不見其蹤跡矣」。這種說法,流傳甚廣,至今仍被稱述之。殷墟卜辭真的不見夏代「蹤跡」嗎?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這從殷墟卜辭和商周金文中「杞侯」「杞婦」和「杞伯」的相關史料,可以窺見一斑。

  20世紀30年代,在疑古思潮的影響下,有學者認為「夏代傳說之確立,至早在殷周之際。夏史大部為周人依據東西神話輾轉演述而成者,故周人盛稱之,而殷人則不知,亦無怪乎卜辭之不見其蹤跡矣」。這種說法,流傳甚廣,至今仍被稱述之。殷墟卜辭真的不見夏代「蹤跡」嗎?我們的回答是否定的。這從殷墟卜辭和商周金文中「杞侯」「杞婦」和「杞伯」的相關史料,可以窺見一斑。

  商周杞國與夏之苗裔

  杞國,本是商周時期的著名國族。《國語·周語下》記載王子晉的話說:「有夏雖衰,杞、鄫猶在。」韋昭註:「杞、鄫二國,夏後也。猶在,在靈王之世也。」

  《禮記·禮運》記載孔子的話說:「我欲觀夏道,是故至杞,而不足徵也,吾得夏時焉。」鄭玄註:「得夏四時之書,其存者有《小正》。」這說明「杞」是夏禹後裔的姒姓國族,孔子所見的《小正》,就是夏代留存的曆法典籍。

  據《大戴禮記·少間篇》記載,成湯受天命「乃放移夏桀,散亡其佐,乃遷姒姓於杞。」這說明商湯滅夏後,封夏禹的後裔為諸侯國。

  《禮記·樂記》載:「武王克商,封帝舜之後於陳,封夏后氏之後於杞。」西周初年,周成王舉行「成周之會」時,在堂下左側有「夏公立焉」。這裡的「夏公」即杞國的君主。《史記·夏本紀》說:「湯封夏之後,至周封於杞也。」《正義》引《括地誌》云:「汴州雍丘縣,古杞國城也。周武王封禹後,號東樓公也。」武王滅商,求禹之後,乃得「東樓公」,封之於杞,其地在今河南省開封市陳留鎮一帶。

  大約在西周晚期,杞國東遷到今山東境內。《左傳·隱公四年》載:「莒人伐杞,取牟婁。」「牟婁」在今山東壽光一帶。這說明在春秋之前,杞國已東遷到山東。

  《左傳·僖公十三年》載:「夏,會於鹹,淮夷病杞。」《左傳·僖公十四年》載:「諸侯城緣陵而遷杞焉。」「緣陵」在今山東省昌樂縣東南。這說明杞國因受淮夷及宋國的侵擾,遷到今昌樂縣境內。

  《左傳·襄公二十九年》載:「晉平公,杞出也,故治杞。六月,知悼子合諸侯之大夫以城杞。」即,幫助杞國修築城池。同時「晉侯使司馬女齊來治杞田」,即,使魯國歸還所侵奪的杞國土地。因此,「杞文公來盟」。這是公元前544年杞與魯國結盟的記錄。《史記·夏本紀》說:「楚惠王之四十四年,滅杞。」楚惠王滅掉杞國。

  由上所述,自商代初年到戰國早期,夏禹後裔姒姓杞國的君統,前後延續千餘年。

  卜辭「杞侯」與商王「徵人方」

  殷墟甲骨文中有「杞侯」和商王到「杞」地的記載。這是探索商代夏族情況的重要資料。

  例如,武丁對「杞侯爇(ruò)」的擔憂。「丁酉卜,嗀(hù)貞,杞侯爇,弗其禍?凡有病。」這是商王武丁貞問「杞侯爇」的卜辭。大意是,商王武丁貞問杞侯爇,不會有災禍吧?他總會有疾病害的。由此可見商王武丁與杞侯爇的關係密切。

  祖甲「徵人方」時巡視「杞」國。祖甲(商王武丁之子)「徵人方」時,有巡視「杞」國的卜辭。例如:「已卯卜,行貞,王其田,亡災?在杞。」這是祖甲時期徵人方返回時省視「杞」國的卜辭。商代晚期,在祖甲和帝辛(商紂王)時期,發生兩次徵人方的重大軍事行動。「行」是祖甲時期的貞人。「王其田」,指祖甲在杞地進行佃獵活動。這是問商王祖甲在杞地進行佃獵是否有災害。

  卜辭常見商王「步於諸侯國」的記錄。楊升南先生在《卜辭中所見諸侯對商王室的臣屬關係》裡指出:「王步於諸侯國,可能是一種巡視性質的活動。《禮記·王制》曰:『天子五年一巡守。』商王巡視諸侯國是統治整個國家的象徵。」

  「徵人方」即「徵夷方」。郭沫若先生說「殷代之屍(夷)方乃合山東之島夷與淮夷而言」,在今山東省、安徽省境內。清代晚期,山東壽張出土商代晚期的小臣艅犀尊,現藏美國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該器銘文曰:「丁巳,王省夒(náo)祖,王賜小臣艅夒貝。惟王來徵人方,惟王十祀又五,肜日。」

  銘文所說的「王」,當指商王祖甲。「夒」即高祖夒,是商人尊奉的始祖神。「祖」,《說文·示部》謂「始廟也」。殷墟所見「高祖夒」的卜辭如「壬戌貞,其告秋口於高祖夒」「癸巳貞,於高祖夒……」王國維的《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指出:「夒必為殷先祖之最顯赫者。以聲類求之,蓋即帝嚳也。」郭沫若在《卜辭通纂》裡說:「神話中最高人物迄於夒,即帝俊。帝俊在《山海經》中即天帝,卜辭之夒亦當如是。」因此,卜辭中的「高祖夒」,就是《山海經》中的「帝俊」。「夒祖」即「夒宗」,指安放高祖夒神主的廟堂。「夒貝」指高祖夒神廟裡放置禮神的貨貝。

  這件銘文記載小臣艅受賜的時間是「惟王十祀又五」,也就是「王」十五年。「彤日」是舉行彤祭那天。「惟王來徵人方」,是說小臣艅是在祖甲十五年徵伐人方歸來時舉行彤祭那天受到賞賜的。

  帝辛「徵人方」時巡視「杞」國

  帝辛「徵人方」時,有巡視「杞」國的卜辭。例如:「庚寅卜,在香貞,王步於杞,無災?」「壬辰卜,在杞貞,今日王步於詗,無災?」

  這兩條都是帝辛十年徵人方返程時省視「杞」國的卜辭。董作賓先生在《殷歷譜·帝辛日譜》裡,已繪出帝辛十年徵人方的往返路線圖,但全文略顯粗疏。而後陳夢家先生的《殷墟卜辭綜述》、李學勤先生的《殷代地理簡論》等甲骨學專著,都對帝辛徵人方的軍事活動進行了專門討論。

  第一條中的「香」,古地名。它的前一條卜辭是:「丙戌卜,在恆貞,今日王步於香,無災。」「恆」,《大清一統志·歸德府》山川條說:「恆山在睢州西北十二裡,崒嵂南向,為州主峰。」「恆山」在今河南省睢縣西北。今睢縣距杞縣約60公裡,從「恆」到「杞」兩地相隔4天步行的路程。這條是卜問商王從香步行到杞地,是否有災禍?

  第二條中的「詗」,古地名。這條是卜問商王今日從「杞」步行到「詗」地,是否有災禍?

  楊伯峻《左傳·隱公四年》注說:「杞,國名,姒姓。杞本舊國,湯封之,梁玉繩《史記志疑》卷二曾言之,證以卜辭有杞侯,良信。」因此,殷墟卜辭中的「杞侯」指杞國君主。這說明商代晚期「杞」國的君統仍然存在。

  杞婦卣與杞伯諸器

  杞國的史跡還得到商周青銅器銘文的有力佐證。傳世有商代晚期的亞醜杞婦卣(yǒu),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這件銅卣的形制與商代晚期同類器形相同。亞醜杞婦卣通高18.84釐米,器內有銘文「亞醜杞婦」4字。這裡的「亞醜」是其載體銅卣的標識。「杞」,即商周時期的姒姓杞國。「杞婦」說明這件銅卣是為杞侯夫人鑄作的禮器。

  這種「亞醜」標識,多見於傳世的商代青銅卣銘和山東益都蘇埠屯商代大墓出土的青銅器上。杞婦卣銘文「亞醜」標識的寓意,可從作器者的身份窺見一斑。《詩經·小雅·節南山》有「瑣瑣姻亞」句。《玉篇·亞部》云:「亞,配也。」古代「亞」字的寓意,常與婚配密切相關。「亞」,《說文·亞部》謂「醜也」。《方言》卷三說:「醜,同也。」「同」有合和、同耦之義。由此可見,這裡的「亞醜」標識,本是杞侯夫妻婚配和親密的象徵。

  清道光、光緒年間,山東新泰出土杞伯每刃諸器,有杞伯鼎2件,杞伯簋(guǐ)5件,杞伯壺、杞伯壺蓋、杞伯匜(yí)、杞伯盒各1件。這批銅器有的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等處,有的流失海外。1966年秋,山東省東臺村西出土杞伯每刃鼎1件,現藏山東滕州市博物館。這兩批有銘銅器,均為春秋中期杞國國君為其妻邾氏鑄作的禮器。這兩批銅器的發現,正是杞國東遷到今山東省內的歷史見證。

  山東新泰杞伯諸器問世後,學者多有著述。楊樹達先生的《杞伯每刃卣跋》說:「每刃之名不見於經傳,餘疑其即杞孝公也。《春秋·襄公二十三年》書,杞伯匈卒,即孝公也。刃字似匈而非匈,秦漢間人不識古字,誤認為匈耳。金文每刃,經但作匈者,古人於二字之名往往單稱一字。」

  綜上所述,殷墟卜辭有關「杞侯」的史料及商周金文中的杞國銅器,足以說明那種認為殷人不知「夏代傳說」、殷墟卜辭「不見其蹤跡」的說法,是不足信的。(蔡運章)

相關焦點

  • 夏朝存在的兩條鐵證,史書記載的明明白白,可惜西方學者視而不見
    夏朝,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傳說由大禹或大禹之子啟建立,距今約有4000餘年,後為商湯所滅。然而,由於夏朝史料十分匱乏,考古未能一錘定音,至今沒能確認夏朝文字,二里頭遺址只是疑似夏墟,於是西方學者數百年來一直否定夏朝,根本不承認中國歷史上存在過夏朝,認為這是中國人虛構的王朝。
  • 公元前751年:杞國從此有了信史,但讓杞國出名的,卻是個鄭國人
    史載杞武公在這一年接替了父親的君位,當然,按照當時的習慣,杞武公元年要從新的一年,也就是公元前750年算起,但是不管怎麼說,杞國從此終於有了連貫的世系。否則的話,按照《史記》的推算,杞武公的父親杞謀娶公,竟然是西周厲王時期即位的,就算以厲王出逃,準確的紀年,公元前841年計算,距離杞武公也有整整90了,一個諸侯君主在位90年,這符合正常邏輯嗎?
  • 甲骨文——夏朝乃至上古文明存在的鐵證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用於記載事件及其卜辭的文字。迄今為止,已經被發現的單字有約4600個。它們具備書法的三要素,符合漢字「六書」的規範。是一種嚴密、系統而又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存在既是殷商文明的最好詮釋,更是夏朝乃至上古文明存在的鐵證。
  • 老外:既然夏朝不存在,中國是否應被踢出四大文明古國?換成希臘
    那麼,在歷史場合當中,每個國家都會有源頭,然後源遠流長,形成一個國家的文明。中國第一個國家是夏朝,最近史學家仔細研究之後,對夏朝是否存在產生了質疑!這句話被老外聽到後,大做文章,直接就是不承認夏朝的存在!老外的話就是:既然夏朝不存在,中國是夠也應該被踢出四大文明古國,換成希臘?對於這個問題,就先不提夏朝存不存在,就算不存在,中國也不可能被踢出四大文明古國之列。為什麼呢?
  • 鬼書竟然真的存在,只傳男不傳女,與夏朝文明一脈相傳!
    一直以來,夏朝只存在於傳說之中,甚至國外大部分學者都不承認夏朝的存在。1959年發掘的河南二里頭遺址被中國考古界認定為是夏朝中晚期遺址,而學者根據中國現存的一種最為神秘的文字,竟然破譯了二里頭遺址中的陶文!這種文字存在了數千年,卻只寫給鬼神看,它就是水書。鬼書竟然真的存在,只傳男不傳女,與夏朝文明一脈相傳!
  • 中科大教授演講表示:夏朝就是古埃及,國內國外的網友態度一邊倒
    隨著殷商甲骨文的出土,商朝被證實了存在,不過出土的甲骨文並沒有記載夏朝,史書中「夏商周」被稱為三代,其主要活動地區在河洛一帶,司馬遷就說過:「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若是不能考察出夏朝的存在
  • 貴州大學教授直言:夏朝就是古印度,國內外的學者態度全都一邊倒
    英國學者艾蘭認為甲骨文沒有發現夏朝存在的證據,文獻記載也都語焉不詳,夏可能是神話,他批判道:中國學者默認這些史料的真實性,先入為主地相信夏朝存在,然後再去尋找證據,是有問題的。大多數學者也都認為: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只是提出了基本的年代框架,並不等於夏朝的歷史,不要讓一般的公眾誤以為夏朝的歷史已經被證實了,這樣說比較慎重。不管是委婉的說法還是不委婉的說法,國外學者都否認了夏朝的存在,就連唯一有希望成為夏朝遺址的「二里頭遺址」也被否認了。
  • 夏朝存在嗎,國外學者極力否定,我國專家的觀點匪夷所思
    我國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一直以來,我們的歷史書上都告訴我們:夏朝是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將部落的禪讓制改成了家天下,而夏朝的存在也讓我國的歷史延伸到公元前2000以前。然而,夏朝真的存在嗎?國外學者極力否定,而我國的專家更是語出驚人,究竟是為何呢?
  • 許宏:二里頭與中原中心的形成——「二里頭考古與中國早期文明...
    為深入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與歷史規律,準確闡釋中華文明的精髓內涵和基因譜系,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以及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編輯部邀請四位學者,就中原中心的形成、二里頭文化淵源與族屬、二里頭遺址與夏史探索、二里頭與中國青銅文明誕生等涉及中國早期文明的核心問題展開討論,以期對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有所助益。
  • 夏啟與古埃及法老配飾驚人雷同,是否能證明夏朝就是埃及王朝之一
    1、夏朝遺址難以確定我們知道,考證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一是史料記載,二是考古發現。商代被史學界普遍認可,原因是因為殷墟的挖掘和甲骨文的挖掘。然而,對於夏朝來說,雖然仰韶,龍山,良渚甚至二里頭遺址都可能與夏文明有關,但他們無法證實——這就是夏朝。
  • 從二里頭文化,到二裡崗文化
    夏同盟,核心是崇侯國,早期位於嵩山一帶。崇,在這裡發音為SONG,一聲,同嵩;夏同盟後期,則移動到洛陽偃師一帶,即二里頭文化。至於二裡崗文化,則是商王國早期。而後來的安陽殷墟,則是商王國中後期。換言之,夏晚期的二里頭文化,位於洛陽一帶;商早期的二裡崗文化,位於鄭州一帶。二里頭遺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偃師縣二里頭村。
  • 《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夏朝真的不存在麼
    書中所說的最早的中國,其實就是指中華文明開始形成國家政權的時候。你可能會想,那不是夏朝麼?歷史書上說過,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過,由於這些古籍大多也都是在春秋戰國以後才寫成的,所以也有很多人覺得「夏」這個朝代是否真實存在過值得懷疑。這種質疑在歷史學領域裡可不是小事兒。
  • 二里頭遺址與夏文化探索的回顧與展望
    資料圖片   夏王朝是文獻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夏代所創造的文明是考古學時代劃分中中國青銅時代的開端,夏文化探索是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研究中至為關鍵的重大學術研究課題,也一直是中國考古學史上爭鳴最為激烈、最為持久的專題之一。
  • 清華簡「西邑夏」與甲骨文「西邑」(二里頭與夏朝文明)
    「夏」,夏都斟鄩在今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因商族居住在黃河中下遊,位於夏都的東方,故稱夏朝為「西邑夏」。這則《尹告》佚文的大意是:我先到夏都西邑供職,能自守忠信得到善終,作為商王的臣屬亦能善終。  2008年,清華大學入藏一批可能是在湖北被盜掘出土的戰國竹簡,共約1800支,內容頗為豐富,經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00年前後。這批竹簡被稱為「清華簡」。
  • 為何夏朝分3段?夏商「兩朝並行」是何意?從三星堆文明看夏商
    曾研究三星堆文明的前輩提到兩個重要論斷:一個是夏分三段,另一個是夏朝與商周並行的觀點。其實只從字面意思理解,這兩個觀點是割裂開來的,但實際上兩者是互為表裡的關係。「三段論」是「兩朝並行」提出的基礎,而「兩朝並行」又是「三段論」的核心。
  •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夏朝是否真實存在過?有哪些遺蹟?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重要文明之一,《史記》等眾多古文獻記載,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華夏大地自此由新石器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但長久以來,有關夏朝的話題,一直困擾著我國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
  • 幾十萬年前人都被發現,為何夏朝僅僅是四千年前,卻一直找不到?
    跟亞特蘭蒂斯同時代的文明肯定有,但不一定那就是亞特蘭蒂斯。商傳說自己祖先打敗了一個叫夏的敵人,但這個夏不一定是二里頭文化,二里頭的歷史也不一定是傳說中夏的歷史,因為沒有證據證明夏的譜系跟二里頭一致,很有可能只是一個歷史的巧合。
  • 夏朝到底是傳說還是真實存在?專家:肯定存在過,但可能不在中國
    眾所周知,華夏文明五千年,一直以來,人們對於我遙遠的夏朝了解少之又少。由於史料的缺失和年代的久遠,夏朝的歷史似乎總是被人遺忘。漸漸的,讓人質疑夏朝是否真實存在過。 尤其是一些國外史學家,對於夏朝的存在說出自己的想法。他們聲稱夏朝肯定存在過,但可能不在中國。
  • 夏朝的存在是個謎,考古至今,夏王朝為何難覓蹤跡?
    夏在長江淮河流域,首先良渚文明無故消失了,肯定有少部分人換地方。夏商周,可以肯定是一開始不同的部族,通過生產力發展或者武力徵服的方式獲得大量財富,形成國家實體,建立城市形成階級。夏商周本來就是不同的部族聚集形成的霸權,一個一個漸次建立王權。原先的王權下的人民就一直在後一個秩序下生活,要麼上貢臣服,要麼互動交流要麼相互攻伐。實力上升後就造反,這才是上古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