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簡「西邑夏」與甲骨文「西邑」(二里頭與夏朝文明)

2020-12-16 洛陽網

《禮記》、清華簡和殷墟甲骨文裡有關「西邑夏」和「西邑」的記載,早已引起學者的關注。這些史料的解讀,為我們探討殷墟卜辭中的夏代「蹤跡」,提供了重要線索。

  《禮記》、清華簡和殷墟甲骨文裡有關「西邑夏」和「西邑」的記載,早已引起學者的關注。這些史料的解讀,為我們探討殷墟卜辭中的夏代「蹤跡」,提供了重要線索。

  《禮記》、清華簡「西邑夏」與「西邑」

  《禮記》是記錄先秦禮儀制度的經典著作。《禮記·淄衣》篇引錄《尹吉》佚文曰:「惟尹躬天見於西邑夏,自周有終,相亦惟終。」鄭玄註:「吉,當為『告』。告,古文『誥』字之誤。《尹告》,《伊尹之誥》也。天,當讀為『先』。伊尹言:尹之先祖,見夏之先君臣,皆忠信以自終。今天絕夏桀者,以其自作孽。伊尹始仕於夏,此時就湯矣。夏邑在亳西。忠信為周。相,謂臣也。」

  這裡的「尹」即伊尹,他生於洛陽市西南的伊水沿岸,是夏末商初著名的政治家,輔佐商湯滅夏建立商朝,功勳卓著。「邑」,都城也。《左傳·莊公二十八年》說:「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夏」,夏都斟鄩在今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因商族居住在黃河中下遊,位於夏都的東方,故稱夏朝為「西邑夏」。這則《尹告》佚文的大意是:我先到夏都西邑供職,能自守忠信得到善終,作為商王的臣屬亦能善終。

  2008年,清華大學入藏一批可能是在湖北被盜掘出土的戰國竹簡,共約1800支,內容頗為豐富,經碳14測定年代為公元前300年前後。這批竹簡被稱為「清華簡」。其中的《尹誥》篇,就是《尚書·伊誥》的佚篇。同時發現的《尹至》篇,也是記錄伊尹輔佐商湯滅夏的重要史料。

  清華簡《尹誥》云:「惟尹既及湯鹹有一德。尹念天之敗西邑夏,曰:『夏自絕其有民,亦惟厥眾,非民亡與守邑。厥闢作怨於民,民復之用離心,我捷滅夏。今後胡不監!』摯告湯曰:『我克協我友,今惟民遠邦歸志。』……乃致眾於亳中邑。」

  這則簡文是記錄伊尹看到夏朝將要滅亡,決定投奔商湯的故事。「惟尹既及湯鹹有一德」句,是說伊尹與商湯都有純一不變的德行。「尹念天之敗西邑夏」句,是說伊尹考慮到上天將要毀滅西方的夏王朝。「摯」,伊尹本名。「亳中邑」指商族的舊都,在今河南商丘北。

  清華簡《尹至》是記錄伊尹輔佐商湯舉兵滅夏的事跡。簡文接近末尾處有「自西捷西邑,戡其有夏」的句子。這兩句是說,已舉兵西伐,疾速毀滅夏都,戰勝夏王朝。上述兩篇簡文互證,可知「西邑夏」可簡稱為「西邑」。

  「西邑夏」被簡稱為「西邑」,是因為「邑」「夏」音近義通。《楚辭·大招》曰:「田邑千畛。」王逸註:「邑,都邑也。」《詩·鄭風·有女同車》曰:「洵美且都。」朱熹集註:「都,閒雅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曰:「姣冶嫻都。」《陔餘叢考》卷二十二說:「世以文雅者為都。」《儒效篇》作「居夏而夏」是其證。「西邑夏」是指西方的夏國族。而「西邑」即「西夏」,則指西方的夏族而言。兩者含義大致相同。這就是「西邑夏」可簡稱為「西邑」的緣由。然而,前稱「西邑夏」時,夏王朝尚未滅亡,故「西邑夏」有夏國之義。後稱「西邑」時夏王朝已被攻滅,故「西邑」當指夏族而言。若仔細斟酌,這兩種稱謂,似乎有著微妙的區別。

  甲骨文「黃尹」與「西邑」

  清華簡裡的「西邑」一詞,也屢見於殷墟甲骨文。卜辭常見貞問、祭祀「西邑」的記錄,已引起學者的關注:

  (1)貞,於西邑?

  (2)西邑害?

  (3)侑於黃尹?貞,侑於西邑?

  (4)貞,燎於西邑?

  (5)西邑?

  (6)丁巳卜,告秋於西邑?七月。

  這是商王關於「西邑」的卜辭。「西邑」是被祭祀的神靈。「害」,禍害。「侑」,佑也。「黃尹」是對伊尹的尊稱,亦見「黃尹保我吏」「侑於黃尹」等卜辭。在殷墟甲骨文裡,貞問、祭祀「伊尹」「黃尹」的卜辭很多,祭典隆重,均屬祖先神的範疇,「其地位之尊崇,是超乎想像的」。「燎」,是焚柴祀天的祭名。「燎於西邑」足見「西邑」具有「自然神」的崇高地位。

  由上分析,可知上引(1)(2)(5)是卜問「西邑」是否有禍害。(3)是貞問是否能得到「黃尹」和「西邑」的佑助。這裡「西邑」與「黃尹」一起出現,足見「西邑」已具有「祖先神」的地位。(4)(6)採用禮天的「燎」祭來祭祀「西邑」,說明「西邑」已具有「自然神」的地位。由此可見,這位「西邑」兼具「祖先神、自然神」的職能,在商王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蔡哲茂先生《夏王朝存在新證——說殷卜辭的「西邑」》指出:「『西邑』一詞和『黃尹』一起出現,又受商王祭祀,其中的涵義很值得探討。」他認為,在甲骨文中商王武丁對「西邑」進行祭祀,詢問「西邑」會否作祟為害,這表明「西邑」是個具有神性的祭祀對象,「『西邑』與祖先神、自然神的性質非常接近,應該不是地名人格化,而應該是指夏王朝的歷代王室亡靈」。結合傳世文獻中的「西邑夏」一詞,可見商人心目中的「西邑」就是「夏」。而「夏」是後世對商朝以前的那個朝代的稱呼。這種見解,受到學術界的讚賞。

  卜辭「西邑」與「社」神夏禹

  蔡哲茂先生指出,卜辭中的「『西邑』應該是指夏王朝的歷代王室亡靈」。這個看法,確有見地。但是,若「西邑」只是「指夏王朝的歷代王室亡靈」,則略顯寬泛而不能確指。況且,卜辭「西邑」已具有「自然神」的地位,問題就變得有些複雜。那麼,這位兼具「祖先神、自然神」身份的「西邑」,到底是指誰?我們認為,當是指「神禹」。

  卜辭「西邑」當指夏禹

  據《國語·魯語上》記載:「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鮌而宗禹。」禹是夏族的祖先神,勿庸置疑。《禮記·淄衣》引《尹吉》曰:「惟尹躬天(先)見於西邑夏。」鄭玄註:「邑,或為予。」若沿著這個思路前行,從兩個方面都可以探尋到夏禹的蹤跡。

  一是「予」,通作夏。《後漢書·班固傳》錄引《東都賦》曰:「揚世廟,正予樂。」「正予樂」在《文選·班固〈東都賦〉》中作「正雅樂」。《廣雅·釋樂》曰:「大予,樂名。」王念孫疏證:「予,一作雅。」雅,通作夏。《漢書·徐樂傳》曰:「名何必夏子。」顏師古注引服虔曰:「夏,禹也。」

  二是「予」通作舒。《儀禮·曲禮下》曰:「予一人。」鄭玄註:「餘、予古今字。」《爾雅·釋詁上》:「餘,我也。」郝懿行義疏:「餘、予古通用。」《經典釋文》引李巡云:「餘,舒也。」是其證。《說文·予部》:「舒,伸也。」《戰國策·魏策四》:「衣焦不申。」吳師道註:「申,舒也。」《說文·申部》:「申,神也。」是「舒」有神靈之義。《廣雅·釋詁四》說:「禹,舒也。」

  從這兩個方面探索,都能把目標引向「夏禹」。而這種結果,絕非偶然的巧合。因此,卜辭中祭典的「西邑」當指被稱為「神禹」的夏禹。

  夏禹是「山川神主」和「社」神

  夏禹不僅是夏部族的「祖先神」,還是位「山川神主」和土地神。夏禹被奉為「山川神主」的地位,屢見史籍記錄。《莊子·齊物論》載:「無有為有,雖有神禹且不能知。」《墨子·明鬼下》云:「察山川鬼神之所以莫敢不寧者,以佐謀禹也。」「佐謀禹」即輔佐禹。可見「山川鬼神」與「神禹」的密切關係。《大戴禮記·五帝德》說:帝舜「使禹敷土,主名山川,……為神主」。《史記·夏本紀》也說:禹「為山川神主」。而「山川神主」的職司,當屬「社」神即土地神的範疇。

  夏禹還被奉為「社」神。《淮南子·氾論訓》記載:「炎帝於火而死為灶,禹勞天下而死為社,后稷作稼穡而死為稷,羿除天下之害而死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史記·封禪書》云:「自禹興而修社祀。」《漢書·郊祀志》說:「聖漢興,禮儀稍定,已有官社,未立官稷,遂於官社後立官稷。以夏禹配食官社,后稷配食官稷。」《三輔黃圖》卷五也說:「漢初,除秦社稷,立漢社稷。其後又立官社,配以夏禹。」《說文·示部》說:「社,地主也。」「社」神即土地神。這是夏禹因「平水土」有功,死後被尊為土地神的記錄。

  夏禹在商代帝王中的崇高地位

  商族的先祖曾輔佐夏禹和夏王朝。據《國語·魯語上》:「契為司徒而民輯,冥勤其官而水死。」韋昭註:「契,殷之祖,為堯司徒,能敬敷五教。冥,契後六世孫,根圉之子也,為夏水官,勤於其職而死於水也。」《大戴禮記·五帝德》載:堯命「契作司徒,教民孝友,敬政率經」。《史記·殷本紀》說:契「佐禹治水有功」,被「封於商,賜姓子氏」。《左傳·襄公九年》云:陶唐氏「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史記·索隱》曰:「相土佐夏,功著於商,《詩·頌》曰:『相土烈烈,海外有載』是也。」這些都是商人先祖服事夏禹和夏王朝的事跡。春秋時期的《叔夷鍾銘文》也說:「赫赫成湯,有嚴在帝所,溥受天命,翦伐夏司,敗厥靈師。伊小臣唯輔,鹹有九州,處禹之堵。」由此可見,商代帝王對夏禹抱有尊崇的敬畏心態,是顯而易見的事。

  卜辭「告秋於西邑」的祭典

  前引(6)殷墟卜辭在「七月」舉行「告秋於西邑」的祭典。這是卜問在初秋七月舉行祭祀「西邑」的祭典是否順利?因商族位於夏都的東方,故稱夏朝為「西邑夏」。同時,《新語·術事》說:「大禹出於西羌。」「禹」常被視為「西夷人也」。在中國古代的五行觀念裡,西方為秋,屬金。《管子·四時》說:西方「其時曰秋」。《春秋繁露·五行相生》:「西方者,金。」《尚書序》:「至於夏商周之書。」《經典釋文》云:「禹,天下號也,以金德王,三王之最先也。」由此可見,因夏朝被稱為「西邑夏」,「禹」也常被視為「西夷人」,這就是卜辭「告秋於西邑」的根本緣由。

  綜上所述,《禮記》、清華簡和殷墟卜辭中的「西邑夏」和「西邑」,均與伊尹密切相關。清華簡中的「西邑」尚指夏族,而卜辭中的「西邑」已演變成兼具「祖先神、自然神」職能的「西邑」神靈。這位「西邑」神就是指「神禹」。因此,那種認為殷墟卜辭「不見」夏代蹤跡的偏見,實不足為據。這些問題的澄清,對研究夏代歷史有著重要意義。(蔡運章)

相關焦點

  • 幸福保山:春燕銜喜在西邑,西邑人民喜連連!
    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落地和脫貧攻堅戰的打響,西邑,這個美麗的鄉鎮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似春燕在田野上飛翔,傳遞著新的訊息,描繪出絢麗的春光!美麗鄉村,幸福生活。黨的政策如春雨,滋潤萬物更滋潤著西邑人民的心田。
  • 誇誇我們西邑:美麗八鴨塘
    讓我們跟隨師生的筆觸,從字裡行間感受西邑群眾的幸福生活。座落在西邑東北面的八鴨塘真是個美麗無比的地方。沿著雲保公路,朝著東北方向穿過烏馬村子就來到了八鴨塘,這裡可是人們踏青遊玩的最好去處。春天的八鴨塘向人們展現一幅美麗的畫卷。來到坡頂,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碧萬頃的桑樹園。
  • 甲骨文——夏朝乃至上古文明存在的鐵證
    甲骨文,是殷商時期用於記載事件及其卜辭的文字。迄今為止,已經被發現的單字有約4600個。它們具備書法的三要素,符合漢字「六書」的規範。是一種嚴密、系統而又成熟的文字。甲骨文的存在既是殷商文明的最好詮釋,更是夏朝乃至上古文明存在的鐵證。
  • 夏朝存在的兩條鐵證,史書記載的明明白白,可惜西方學者視而不見
    問題在於兩點:一是會不會是周人虛構,二是這個夏代世系是否可信?如今,最早的夏朝世系材料出自周朝,而甲骨文中又未記載夏朝,那麼夏朝會不會是周人虛構?殷墟甲骨文出土之前,西方學者認為周朝是中國第一王朝,夏朝與商朝皆不可信,《史記》中的商朝世系自然不足為信。但甲骨文出土之後,證實了商朝存在之餘,商朝世系也在甲骨卜辭中得到證實。因此,通過商朝案例推斷,史書中的夏朝世系應該基本可信。
  • 夏啟與古埃及法老配飾驚人雷同,是否能證明夏朝就是埃及王朝之一
    1、夏朝遺址難以確定我們知道,考證一個歷史人物或歷史事件,一是史料記載,二是考古發現。商代被史學界普遍認可,原因是因為殷墟的挖掘和甲骨文的挖掘。然而,對於夏朝來說,雖然仰韶,龍山,良渚甚至二里頭遺址都可能與夏文明有關,但他們無法證實——這就是夏朝。
  • 李克強考察清華北大 與老教授談「簡」(圖)
    綜合新華社等媒體報導  ■ 特寫  穿越回戰國:總理與教授對談「清華簡」  「甲骨文沒識別的大約還有1000多字吧?」  「經過碳14測定,這批竹簡的年代大概是公元前305年±30年,屬於戰國中期偏晚。
  • 貴州大學教授直言:夏朝就是古印度,國內外的學者態度全都一邊倒
    英國學者艾蘭認為甲骨文沒有發現夏朝存在的證據,文獻記載也都語焉不詳,夏可能是神話,他批判道:中國學者默認這些史料的真實性,先入為主地相信夏朝存在,然後再去尋找證據,是有問題的。就二里頭遺址來講,著名學者徐中舒也不支持將二里頭當作夏朝,雖然二里頭有數十個文字狀的符號,但是夏朝更多是使用結繩、刻木記事,這些符號很像甲骨文,可能跟早商有一些關聯。總而言之,國內外的學者對夏朝是否存在都抱有疑問,不過國內還是以夏朝存在為準,那麼夏朝的遺址又去了哪裡呢?
  • 中科大教授演講表示:夏朝就是古埃及,國內國外的網友態度一邊倒
    雖然中國文明歷史悠久,但真正有文獻記載的「信史」年代開始於西周共和元年(前841年),在這之前都是「半信史」時代,商、夏的文獻記載大多都成書於春秋時期,所以一開始,商、夏到底存不存在還是未解之謎。
  • 夏朝存在嗎,國外學者極力否定,我國專家的觀點匪夷所思
    我國有了五千多年的歷史,一直以來,我們的歷史書上都告訴我們:夏朝是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將部落的禪讓制改成了家天下,而夏朝的存在也讓我國的歷史延伸到公元前2000以前。然而,夏朝真的存在嗎?國外學者極力否定,而我國的專家更是語出驚人,究竟是為何呢?
  • 夏朝的建立,是各氏族部落對夏文化共同認同的結果
    (作者:趙輝)夏朝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沒有夏朝就沒有華夏,沒有夏朝就沒有中華,可以說中華文明的本質與來源都來自夏朝的文化與文明。但就是這樣一個在中華文明中無可忽略的朝代,在至今的中國歷史文明史研究成果中,卻是毫無頭緒,以致出現了大量否定夏朝歷史存在的言論與觀點。  那麼夏朝究竟是怎樣一個朝代?為何中國歷代各民族都以華夏民族自居,以華夏民族為榮,以中華民族為傲呢?這其中包含了夏朝的建立與夏朝高度的文明本質為中華大地上原始各部落普遍認同與接受的人類文明的普世價值觀,是華夏文明得以成為世界唯一延綿不斷的文明古國。
  •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夏朝是否真實存在過?有哪些遺蹟?
    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重要文明之一,《史記》等眾多古文獻記載,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華夏大地自此由新石器時代進入了文明時代。但長久以來,有關夏朝的話題,一直困擾著我國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
  • 《中國書法報》清華簡專輯(二)
    交稿的同時還要提供簡的原大照片、放大照片,然後根據釋文整理出字形表附在報告後面以便讀者閱讀。這樣讀者拿到整理報告就可以比較完整地了解到清華簡各篇的情況。 清華簡價值是多方面的,我相信,隨著研究的深入,其巨大價值會越來越多地被揭示。
  • 夏商周朝代極可能是星際文明時代,九天攬月甲骨文含義是什麼?
    看「九」的甲骨文形象,像一隻手在探究、探索,象形本義指探究、探索,參見《多功能漢字甲骨文破譯字典》P850,如圖: 《楚辭·天問》:九天之際,安放安屬? 《楚辭·離騷》:指九天以為正兮,夫唯靈脩之故也。 「九天」指探究天際、探索太空。
  • 老外:既然夏朝不存在,中國是否應被踢出四大文明古國?換成希臘
    那麼,在歷史場合當中,每個國家都會有源頭,然後源遠流長,形成一個國家的文明。中國第一個國家是夏朝,最近史學家仔細研究之後,對夏朝是否存在產生了質疑!這句話被老外聽到後,大做文章,直接就是不承認夏朝的存在!老外的話就是:既然夏朝不存在,中國是夠也應該被踢出四大文明古國,換成希臘?對於這個問題,就先不提夏朝存不存在,就算不存在,中國也不可能被踢出四大文明古國之列。為什麼呢?
  • 為何夏朝分3段?夏商「兩朝並行」是何意?從三星堆文明看夏商
    曾研究三星堆文明的前輩提到兩個重要論斷:一個是夏分三段,另一個是夏朝與商周並行的觀點。其實只從字面意思理解,這兩個觀點是割裂開來的,但實際上兩者是互為表裡的關係。「三段論」是「兩朝並行」提出的基礎,而「兩朝並行」又是「三段論」的核心。
  • 外國人:我們認為夏朝不存在,應該將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換成希臘!
    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一直屹立在世界之中,中間從未斷層。而中國一直號稱有著五千年的文化歷史,從中國古代夏朝開始就一直延續至今。但是很多專家學者懷疑夏朝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的話那麼中國的歷史將會被縮減到3000年,那樣的話還沒有古希臘的歷史長,應當將四大文明古國中國換成希臘。
  • 夏朝的存在是個謎,考古至今,夏王朝為何難覓蹤跡?
    夏在長江淮河流域,首先良渚文明無故消失了,肯定有少部分人換地方。夏商周,可以肯定是一開始不同的部族,通過生產力發展或者武力徵服的方式獲得大量財富,形成國家實體,建立城市形成階級。夏商周本來就是不同的部族聚集形成的霸權,一個一個漸次建立王權。原先的王權下的人民就一直在後一個秩序下生活,要麼上貢臣服,要麼互動交流要麼相互攻伐。實力上升後就造反,這才是上古歷史。
  • 《最早的中國》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夏朝真的不存在麼
    書中所說的最早的中國,其實就是指中華文明開始形成國家政權的時候。你可能會想,那不是夏朝麼?歷史書上說過,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不過,由於這些古籍大多也都是在春秋戰國以後才寫成的,所以也有很多人覺得「夏」這個朝代是否真實存在過值得懷疑。這種質疑在歷史學領域裡可不是小事兒。
  • 蘇美爾文明,裡面有很多國家,不過不一定是前後繼承的關係
    首先,蘇美爾遺蹟比記述顯赫,夏則反之,記述中是黃河流域的統治國家,遺蹟和文字支持不了它畫的餅。再說4000年到2000年相隔2000年,即使司馬遷也有動機造假,「今本」史記如果是用甲骨文或更早的文字寫的,可信度就高多了。司馬遷其實連姓氏都搞得不是很清楚,而且也多半看不懂甲骨文。
  • 為什麼許多甲骨文原本含義仿佛消失了?為了控制奴役人類?
    在《醜的甲骨文本義與「相貌難看」無關,原本含義像消失了一樣》一文中聊了聊「醜」的甲骨文原本含義,並提出了一個疑問:為什麼許多甲骨文的象形本義仿佛消失了似的?讀者留言表達了各自的觀點,如下。 行***上:解象形文字就是要觀其形,想其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