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溫小娟
在商代,通常拿什麼來進行祭祀?祭祀的禮儀有哪些?作為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聚落,濟源柴莊遺址最新考古發現中有高等級墓葬,夯土基址以及牲畜祭祀坑和甲骨文記載的罕見人祭遺存,為研究商周時期社會形態及禮制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和學術價值。
「當前,大家最關注的就是這具呈跪姿、雙手交叉放在胸前,能夠跟甲骨文字形對照上的人祭遺存」4月13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濟源柴莊遺址發掘項目負責人梁法偉向記者展示濟源柴莊遺址考古發掘照片時說,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坎」指的就是將人或是牲畜放在坑中祭祀的方式。
梁法偉說,人祭在商代是一種十分普遍的現象,在殷墟、鄭州商城以及偃師二里頭和偃師商城等夏商遺址中都曾發現有不少人祭的現象,但多為躺姿,或是完整人骨,或只有身體的一部分。
值得關注的是,該處遺址還發現了晚商時期排列有序、呈南北向的高等級墓葬、夯土基址、祭祀坑等。有意思的是高等級墓葬旁邊還發掘了一處房址,但周邊發掘區域卻少見人類日常生活痕跡。考古發掘現場負責人王豪推測,這可能與《周禮.春官》記載中掌管墓地的「冢人」有關,或許在商代就有「冢人」的存在。
另外,在北區墓葬南側還發現有建造考究的水井,約9.7米深,上部有夯土井臺。從發掘情況看,「四周井壁未見水蕩切痕跡,底部較平,未見淤泥,填土也較純淨,只在中上部填土中發現少量碎陶片,未見汲水器。雖然編號為水井,但未發現和取用水相關的痕跡,這種現象在鄭州商城宮殿區部分編號為水井的遺蹟中也存在。」王豪說。
柴莊遺址位於濟源市天壇路街道辦事處柴莊村。2019年3月起,為配合濟源市延慶外國語學校、商住樓等兩個基建項目,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聯合濟源市文物工作隊對遺址進行考古發掘,發掘面積6000平方米。同時,對遺址進行調查和勘探確認,柴莊遺址是一處面積達30萬平方米的大型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聚落遺址。
「這個項目可以說實現了考古發掘保護和基本建設『雙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劉海旺表示,配合基建發現的柴莊遺址是商王朝經略晉南的要地,是文獻記載周伐商的必經之地。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北依太行山,南部為黃河,是黃河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為濟源在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上體現濟源元素提供了支點。目前,該遺址延慶外國語學校部分已進行原址保護,地方政府也正在將商住樓項目的建設用地調整為文化用地,將來可能建成考古遺址公園惠及廣大百姓。(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編輯:彭長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