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2

2020-12-24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

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浙江考古發現的年度PK,最終結果並不硬性設置「幾大」,以每年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價值的重要性來評判。今年入圍的項目一共有18個。究竟發現了什麼,又有哪些歷史空白被填補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將分6期,亮出18位候選者的秘密武器,也為大家劃個重點。

vol.1——

1.餘姚井頭山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2.餘姚施岙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3.海寧達澤廟遺址考古發掘-新石器

4.

寧波鎮海九龍湖應家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發掘單位: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雷少

匯報人:雷少

應家遺址,位於寧波市鎮海區九龍湖鎮應家村,分布面積約12000平方米。該遺址三面環山,東側面向濱海平原,距離現海岸線約10公裡。

2019年10月至2020年8月,為配合當地經濟建設,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對其實施了2000平方米麵積的考古發掘,共發現古代水井、灰坑、灰溝、基槽、柱洞群、燒土堆等各類遺蹟約220餘處,出土陶、瓷、石、銅、木器等各類完整或可復原文物約1000餘件。

應家遺址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遺蹟航拍照

應家遺址發掘區所見地層有十二層,由早至晚可劃分為史前時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春秋末期至戰國時期和歷史時期等四個發展階段,其中以商周和春秋戰國時期遺存為主體文化堆積。

應家遺址發掘區航拍照

一、商周時期遺存

以第⑥層為代表。發現水井、灰坑、灰溝和基槽等各類遺蹟90餘處,以及400餘個柱洞。柱洞群所構成的建築單元是本次重要發現,推測其主體原為日常居住的幹欄式建築。此外,還在H172發現了木器和竹編器,H149發現了一捆用麻繩捆綁的竹片,它們可能與先民的儲藏行為有關。

出土遺物數量豐富,按照質地分為陶、原始瓷、石、木器等。以陶器為主,原始瓷較少,可辨器形有鼎、甗、罐、豆、盤、缽、盆和器蓋等。

應家遺址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灰坑2019ZJYH172及其底部出土竹編器

二、春秋戰國時期遺存

以第⑤-③層為代表。發現水井、灰坑、灰溝和燒土堆等各類遺蹟110餘處。尤為重要的是,H29底部出土了1件銅鼎器蓋,這在浙江地區同時期遺址中較為罕見。

出土遺物數量豐富,按照質地分為陶、原始瓷、石、銅、木器等。陶器和原始瓷器最多,可辨器形有鼎、罐、壇、盆、碗、缽、盒、杯、器蓋和甬鍾等。銅器較少,可辨器形有斧、錛、鍤、鋤、耨、刀和器蓋等。此外,還出土了一些銅塊和凝結物。

應家遺址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水井2019ZJYJ1

應家遺址文化堆積深厚,時間跨度大,發現古代遺存十分豐富,價值和意義頗為重要,總結如下:

第一,商周時期文化譜系。應家遺址該階段遺存的文化性質相當於「後馬橋文化」。以往發現的該文化遺存材料較為單薄,時空範圍和文化面貌等還不清晰。作為上承馬橋文化,下啟越文化的關鍵階段,「後馬橋文化」階段遺存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應家遺址發現的該文化遺存,不僅有單純的地層堆積,還有豐富的遺蹟和遺物,為構建浙江地區青銅時代文化譜系提供了豐富的新材料,對盤活浙江地區青銅時代早期聚落考古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應家遺址出土商代末期至西周早期陶、石器

第二,春秋戰國時期文化內涵。應家遺址該階段遺存在文化性質上相當于越文化,時間相當於勾踐滅吳和越國強盛時期。曹娥江以東作為越國的大後方,為越國的崛起和強盛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但是由於文獻資料的匱乏和考古資料的不足,對該歷史進程的研究還比較薄弱。應家遺址發現的該時期遺存不僅材料豐富,而且發現了銅鼎蓋、原始瓷甬鍾等高等級遺物,以及可能與鑄銅活動有關的遺物,為深化越國大後方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新材料。

應家遺址出土戰國時期青銅鐮刀(上)、青銅環首刀(下)

5.

寧波江北慈城東門村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發掘單位: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

項目負責人:王光遠

匯報人:丁風雅

東門村遺址,位於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東門村北,海拔約2.6米,南距餘姚江4.5公裡,東南距塔山僅百餘米,北部為一小山丘。為配合基本建設,於2020年7月~11月在遺址西部開展搶救性考古發掘,發掘面積1500平方米。

東門村遺址航拍照

一、地層堆積

遺址地層堆積深約2.5-3米,出土遺存大致可劃分為河姆渡文化晚期、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馬橋文化、東周、漢-六朝、唐宋、明清八個時期,其中史前和商周階段文化堆積為遺址主體堆積。

二、主要發現

因遺址核心區在發掘完④層後進行了原址回填保護,河姆渡晚期文化遺存和良渚文化遺存僅在解剖溝內發現少量陶片,以下主要介紹廣富林文化至歷史時期遺存。

1.廣富林文化遺存

包括第④層堆積,遺蹟現象有柱坑、木構護岸、灰坑、房址等。出土遺物主要分為陶、石、骨、木器四類。陶器有罐、鼎、豆、鬹、盆等;石器有石錛、刀、鏃等。木器主要是建築構件,包括木樁、木柱等。

東門村遺址出土廣富林文化陶器

東門村遺址出土廣富林文化石器

2.馬橋文化遺存

包括第③層堆積,遺蹟有房址、水井、灰溝、灰坑、灶、燒土堆等。房址多發現於土臺上,除少量範圍、結構較為清楚,其餘多為柱洞,結構不明。出土遺物主要有鼎、豆、壺、罐、三足盤、觶、觚等陶器和鉞、錛、鏃、鑿、犁、刀等石器。

東門村遺址出土馬橋文化石器

東門村遺址出土馬橋文化陶器

3.東周至明清等歷史階段遺存

遺址②層為明清文化層,②層下另發現有東周、漢—六朝、唐宋三個時期灰坑、灰溝、水井等遺蹟單位,未發現對應文化層,可能被晚期人類活動破壞。東周遺物包括原始瓷碗、碟、盞和印紋硬陶罐等,以及銅鏃、帶鉤等青銅器。漢—六朝遺物有青瓷碗、盤、罐等。唐宋遺物見青瓷碗、盤、韓瓶等。明清遺物主要為青花碗、盤、碟等。

東門村遺址六朝、唐宋水井

三、價值意義

東門村遺址出土遺存年代跨度大,時代特徵鮮明,尤其是廣富林文化和馬橋文化兩時期遺存的發現,為完善寧波地區考古學文化序列增加了新的材料。聚落延續使用時間長,為探究聚落形態、布局和變遷等提供了新的案例。遺址所揭露出的類型豐富的六朝水井群系寧波地區首次發現,為研究寧波地區築井技術演變規律和先民用水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6.

餘杭跳頭遺址考古發掘-商周

發掘單位: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項目負責人:楊金東

匯報人:楊金東

跳頭遺址,位於餘杭區中泰街道跳頭村東北400米,東距南湖約1000米。遺址是配合阿里巴巴達摩院一期地塊三項目而發掘。遺址發掘共布設探方21個,包括擴方區域在內總發掘面積約2200平方米。

發掘區全景

遺址目前已經清理至第⑥層。

①層為農耕層,土質疏鬆,土色呈黑褐色。②層至④層為自然堆積,土色呈灰褐色或紅褐色,出土有零星螺殼。⑤層土質緻密,土色呈青灰色,可分為⑤a、⑤b兩層。⑤層底部出土大量原始瓷、印紋硬陶片,紋飾包括雲雷紋、米篩紋、回紋、方格紋、席紋、大方格填線紋等。⑥層土色呈黃褐色土,僅在局部分布,厚度在6—16釐米左右,推測為人工堆築的土臺,⑥層出土夾砂紅陶、泥質灰(黑)陶片,少量黑陶、印紋硬陶片。夾砂陶、泥質灰(黑)陶多為素麵,少量可見繩紋、折線紋,可辨器形包括鼎、釡、罐、三足盤等。印紋硬陶以變體雲雷紋、回紋為主。同時遺址⑤層底、⑥層出土大量紅燒土塊,大小不一,部分紅燒土塊見有較為平直的面,且部分見有植物印痕,推測是構築牆體時燒制而成。

遺址⑥層出土部分陶片

遺址出土部分鼎、三足盤

遺址主體年代為商周時期。

遺址的結構為中部存在一條南北向河道(G1),河道開口於⑤b層之下,口部寬約35-36米,暫未清理至底。河道東西兩側分布有人類活動的聚落,聚落以土壟、道路、灰溝(G2)等為界分割成不同的遺蹟單元,截至目前共清理灰坑18座、陶片堆2處、紅燒土堆積6處,另外還揭露出柱洞組合(建築單元)、疑似護岸遺蹟等。

其中G2位於G1西側,已揭露的部分呈近東西向,溝口寬5-5.6米,深約0.8-1.2米。根據勘探結果表明,G2向東與G1相連,向西轉向西南方向,推測其具有壕溝性質。土壟分布在發掘區西側,呈南北走向,開口於⑤b層之下,寬1.3-1.5米,土色為灰褐色,質地較硬。土壟在G2處中斷。其中G2南側土壟長約21米,厚20-45釐米,北側土壟殘長約13米,厚約20-30釐米。發掘區西側還存一條東西向土壟,向西與南北向土壟相連,向東延伸至G1,長約17.5米,寬約2.2-2.5米,厚約10-40釐米。發掘區西側還分布有灰坑、陶片堆、紅燒土堆積、柱洞組合(建築單元)等遺蹟,其中柱洞根據填土顏色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含紅燒土顆粒,直徑在10-40釐米不等,一類填土為黑褐色,含極少紅燒土顆粒,直徑在12-20釐米左右。

遺址出土部分銅器

發掘區東側結構與發掘區西側相似,也分布有灰坑、陶片堆、紅燒土堆積、柱洞組合(建築單元)等遺蹟。發掘區東側還存在一條近西北-東南方向的道路,開口於⑤層下,土色為灰褐色,殘長約30米,寬約1.3-1.8米,厚10-20釐米,延伸至G1邊緣中斷。同時發掘區東側G1東部分布有疑似護岸遺蹟,部分木樁尚得到保存。

遺址出土部分印紋硬陶片

跳頭遺址出土陶鼎、陶三足盤、陶罐、陶紡輪、原始瓷碗、銅鏃、銅刀、銅矛、石錛、穿孔石刀、石斧等120餘件。同時通過對G1土樣進行浮選,初步發現有炭化水稻、烏桕、桃核、梅核、炭化水桃核、橡子、柿屬、青風藤、苦楝、樟屬等植物種子,大量木材以及少量魚骨等。

跳頭遺址對於了解本地區商周時期的文化內涵、古人類與環境之間關係、小型聚落的形態與結構等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浙江考古奧斯卡|首次大眾投票!pick你喜歡的考古新發現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浙江考古發現的年度PK,最終結果並不硬性設置「幾大」,以每年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價值的重要性來評判。
  • 溫州兩個項目入圍浙江考古「奧斯卡」
    溫都訊 12月20日-2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的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在紹興舉行。浙江考古重要發現素有「浙江考古奧斯卡」之稱,今年入圍的項目一共有18個,其中溫州兩個項目入圍,分別是平陽雅山明代呂氏家族墓地考古發掘和永嘉馬鞍山元代龍泉窯遺址考古發掘。平陽雅山明代呂氏家族墓地呂氏家族墓地位於平陽縣昆陽鎮雅山社區馬鞍山北麓。
  • 浙江考古奧斯卡來了!18個項目入圍 先來了解這幾個
    這一年,考古二字,始終熱搜。但越是熱,我們越需要回到起點,回到田野,思考來路,再望遠方。這一年,浙江考古有哪些重要的新發現?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評選,來了。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
  • 我們為什麼要考古
    這,也是今天這期浙江考古年度盤點想要告訴你的事。12月20日-22日,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 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12月12日,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聯合舉辦的「餘姚施岙遺址古稻田考古發掘專家論證會」在餘姚市召開。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浙江史前考古重大發現!餘姚施岙遺址:最早古稻田在這裡
    來自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山東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化遺產管理研究院、餘姚市河姆渡遺址博物館的40餘位專家學者和餘姚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的相關領導參加了此次會議。
  • 陝西兩項目入選2019中國考古「奧斯卡」
    5月5日下午,經終評評委會評審和投票,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活動辦公室公布了「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結果,陝西省的南鄭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和神木石峁遺址皇城臺兩個項目成功入選中國考古「奧斯卡」。
  • 美國考古學會評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近日,該雜誌評選出了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以下為入選項目的詳細介紹: 1. 埃及吉薩省塞加拉地區發現的木乃伊彩繪木棺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山東滕州崗上遺址、湖南華容七星墩遺址、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等四項重要考古成果取得重要發現,將有力推動我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海岱及長江中遊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等重大學術課題。內蒙古後城咀石城遺址 發現完整防禦體系的甕城遺蹟後城咀石城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清水河縣後城咀村。石城佔地約138萬平方米,東西長約1200米、南北寬約1150米,是目前內蒙古中南部已知最大的史前城址,由甕城、外城、內城構成。2019年至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後城咀石城甕城部分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 「視頻」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這個考古界「奧斯卡獎...
    這句考古界的名言,既闡明了考古學的價值,也道出了考古學的魅力。中國考古界最高獎項、被譽為考古界「奧斯卡獎」的2019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今日下午揭曉「十大」名單,湖北隨州棗樹林春秋曾國貴族墓地榮耀上榜。這也是該項目繼今年1月當選「2019中國考古六大新發現」後,再一次被考古界認可其突出價值與重大意義。
  •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新社鄭州12月6日電 (記者 李貴剛)河南省文物局6日消息稱,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已連續出版70餘年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自2006年開始,每年都會評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通報信息顯示,入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
  • 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該遺址的發掘,為研究東西方早期人類遷徙與舊石器文化交流、早期東亞現代人起源、人群遷徙及人類行為、古環境演變等課題,提供了重要材料,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2、山東章丘焦家遺址位於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龍山街道辦事處焦家村西約800米,南面距城子崖遺址4公裡處。遺址中部隆起,四周低平,為大汶口文化遺存,並有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和商代、漢代的遺存。
  • 河南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12月6日,從河南省文物局發布的消息得知: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選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通報信息表明,入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國內最古老的雕塑。
  • 河南靈井鳥雕入選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被稱為中國最早的...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張弋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靈井「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考古Archaeology》雜誌評選。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考古Archaeology》雜誌是美國考古學會主辦的面向公眾的雙月刊考古雜誌,已連續出版70餘年。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 考古界網紅寫《考古四記》浙江宋墓有哪些說頭?
    此次,在這本不久前上市的新書中,鄭嘉勵以兼具學術韻味與田野氣息的筆觸,將一位考古工作者多年的心路歷程和發現之旅,清晰而完整地呈現了出來。朱熹家族子孫上墳需數日 江南真的無族葬嗎? 什麼叫族葬?用鄭嘉勵的話來說,就是同曾祖父、三代人或三代以上家族成員的合葬墓地,即可稱「族葬」。
  • 河南「許昌人」遺址微型鳥雕像獲評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新發現
    自2006年開始,該雜誌在每年的12月評選出本年度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12月6日,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獲悉,今年3月在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 36項新發現角逐2019考古「奧斯卡」 河南六個項目獲「提名」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初評啟動,在這個素有考古界「奧斯卡」的評選中,今年共有36個項目作為初評候選項目入選,河南有靈寶城煙遺址、濟源柴莊遺址等6個項目入圍,將角逐「十大」。
  • 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目前先設四個學系和一個博物館
    都市快報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記者 胡信昌在浙江大學迎來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浙大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
  • 2020年河南考古有啥新發現?
    原標題:2020河南考古有哪些重要新成果  穿越「考古現場」解鎖文明密碼  從魯山舊石器早中期洞穴遺址到黃山遺址仰韶時期的「木骨塑房」,從餘莊遺址龍山時期「禮制」的萌芽到二里頭「夏都」王朝的崛起……12月14日至15日,在為期兩天的2020年度河南考古成果交流匯報會上,全省文物界考古「大咖」齊聚一堂,用精彩的講述還原數十項考古發掘現場,拼起一幅從古至今的中原文明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