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考古

2020-12-22 錢江晚報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一位文物工作者給我講過一個故事。

有天,愛人問他:文物啊,考古啊,對人的生活來說,似乎可有可無。你們做的這些有啥用呢?

他沒有回答,只問了一個問題,如果有一天你失憶了,什麼感受?

那很難受的。

一個人如果失去了記憶,不知道自己從哪兒來,不知道過去,又何謂將來?活著,又好像沒有活著。

這,也是今天這期浙江考古年度盤點想要告訴你的事。

12月20日-22日,浙江考古界的奧斯卡獎——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從2015年開始,這張屬於浙江考古的的年終榜單總在冬日出爐,今年來到了第五屆,而今年,有些不同,考古二字,始終保持熱搜。考古工作者在思考,如何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而回到浙江,浙江考古人立足區域文化,對浙江一地的歷史和現狀展開了全面、系統、紮實、有序的研究,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特色。

這一特色,體現在浙江考古人的「行事作風」上。

長期的課題意識。圍繞著稻作農業起源、文明和國家起源、越文化和越國考古、吳越國考古、南宋臨安城和皇陵考古等等,在中國乃至國際學術界公認的考古學重大課題上,浙江考古都設置了發展項目,進行持續研究,向我們展現出浙江文化自古以來的創造性基因和精神。可以說,浙江的考古工作已經從單純的物質文化史研究向古代社會複雜研究轉型。

浙江考古發現的年度PK,也向每一個普通人敞開心扉,用自己的方式,回答「考古何用」。

浙江考古評選的結果並不硬性設置「幾大」,以每年考古發現成果和學術價值的重要性來評判。今年入圍的新發現一共有18個,當然,新發現遠遠不止18項。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例,2020年度(至2020年12月10日),共開展國家級主動性考古項目9項,共承擔各類考古項目共計269項。各類主動性項目共計18項;配合基本建設等非主動性項目共計251項。

18個項目中,「新突破」和「填補空白」太多太多了——

8000年餘姚井頭山遺址橫空出世,把寧波的人類活動歷史又向前推進了1000年;安吉五福土墩墓,一個墩子一戶人家,對討論漢代浙江地區社會組織增添了新材料;敖幹2號窯,是臨安天目窯遺址首次進行的主動發掘項目,原來這裡是美美的黑釉盞主要燒造址之一;寧波地區首次出土簡牘類文書;更別說這些歷史課大男主的故事——吳越國王錢鏐的衣錦城、首個考古發掘確認的你的精神導師王陽明的居住遺址、宋六陵二號陵園的複雜結構,遠遠超越了文獻記載……

錢鏐的衣錦城,大型排水溝遺蹟(南城牆遺址,左為北)

這一年,錢江晚報記者一路追著它們深度慢跑,這些故事,你或許在「小時新聞」客戶端中讀到過,但今天要講的這兩個新發現,沒有「故事」,甚至有點小眾,沒有餘姚海鮮帶貨第一村那麼帶感,沒有歷史大IP,它們只是史書裡的隻字片語,而大部分,更是無字天書,也是那個時代最普通的生活場景。

但它們的發現,卻直指考古的本質——回到野外,回到地層。這一次,我們不講故事,我想跟你講講,這座土墩墓是怎麼做的,怎麼塌的;這塊水稻田在長達2000年的時間長河裡,如何三起三落。

我想告訴你,考古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科學,那些「沒故事的男同學」——遺蹟,要遠遠大於遺物——我們關心的寶貝、故事和八卦。

而天書的破解,需要靠「枯燥」的地層學的聚落考古和科技手段來解決。如何解決?沒有其他法門和神器,只有一雙手,和幾個重複動作:鏟邊、刮面、剝剔。

人類探索歷史的每一次突破,無非是這樣樸素的道理——上天入地,動手動腳,尋找「小石頭」,並與它們日復一日地相處、琢磨,等待質變。

浙江考古人將如何講述他們的發現,請進入「小時新聞」客戶端,跟著我們,走進遠古。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我們在瑪雅名城的考古經歷
    瑪雅名城考古記2020.3.21 北京大家好,我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李新偉,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們在瑪雅名城科潘的考古經歷。我們為什麼要去這麼遙遠的地方發掘一個與我們不同的文明?我們有什麼重要的發現?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內容。其實我跟瑪雅的緣分開始於二十多年前,我在海外求學的時候有一位講中美考古的老師,叫Peter Mathers,當時不知道他有多牛,後來我真正地做瑪雅研究才知道,他是兩位天才的瑪雅文字破譯專家之一。
  • 考古、地質與航海,讀冷門專業要吃多少苦?
    現場挖掘結束後,我們要出一整套挖掘報告:把挖的坑口形狀畫出來,直徑是多少,有哪些包含物,出了多少陶器,有什麼紋飾,都要記清楚。有人可能問,為什麼不住賓館?一是大部分考古工地都遠離市區,在人煙荒蕪的地方;二是我們每天挖掘之後還要做整理工作,賓館也不安全,你不可能把挖出來的文物都帶去賓館啊!所以,大多數時候我們是在當地租一套房子,或者自己搭一個板房。選擇考古專業我從未後悔過。
  • 《盜墓筆記》之類的通俗書籍並不是考古,考古不是挖寶,更需要的是...
    考古學家倫福儒說,考古學部分是縝密的研究,部分是從事創造性的想像。他還說,考古學史首先是思想的發展史。所以我希望中國能夠有更多學者從事「沙發考古」。上觀新聞:我們為什麼一直忽視考古學的理論研究?陳淳:這和我國考古學的定位有關。中國考古學是20世紀初西學東漸的產物。顧頡剛先生發起的古史思辨運動,使得學界認識到地下文物在證經補史上的作用。
  • 女孩報考北大考古專業被質疑沒「錢」途 考古圈卻集體寵她
    有人質疑她為什麼選了考古這樣一個沒「錢」途的專業,也有人支持她堅定走自己的路……1 留守女孩高考考676分報考北大考古專業惹爭議據報導,湖南耒陽的鐘芳蓉不到1歲就成為了「留守兒童」,因經濟原因,父母外出打工,她就一直和爺爺奶奶一起生活。
  • 人生的寶藏,就在考古的田野裡
    「結論被推翻,當然會有挫敗感,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好事,讓我們不斷修正結論。證實或推翻,不論是哪種結果,我們一直在前進。」鄧振華說,「對未知的推理,足以吸引一群人。」躬身田野 性格裡都有泥土的芬芳「我們的性格裡都有泥土的芬芳。」
  • 星際爭霸2雖然星靈科技很先進,但為什麼說星靈的科技全靠考古?
    星靈作為宇宙中最古老的物種,他們的科技力量遠高於人類,各種黑科技武器到處都是,人類還在玩泥巴的時候,星靈就開始創造人工恆星,小型黑洞這樣的黑科技,但是為什麼科技會被貼上考古的標籤。打到石器時代水平其實星靈科技可以分為3個階段,先進階段,原始階段,巔峰階段,為什麼這樣說呢?
  • 北大考古「團寵」引熱議:你可知考古系早已是女生居多?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張弋 「高考676分」、「留守女孩」、「北大考古」……一個又一個獨一無二的標籤讓世人眼中「冷門」的考古圈又一次喜提熱搜。團寵」遭質疑,「好不容易考上了北大為什麼不選個熱門專業?」「考古是很苦的,根本不是一時間個小女孩能夠承受的!」「留守家庭應該選畢業後能賺錢的專業,比如北大經管」。
  • 祝賀陝西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為什麼它是石破天驚的?
    這幾天,被石峁遺址入選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刷屏了。所謂世界十大考古發現,是美國考古學會在其期刊《考古》上評選出來的過去10年間的世界十大考古發現。中國有且僅有一項入選,就是位於陝北的石峁遺址。
  • 考古就是盜墓?考古與文博人四十米的大刀已經向你跑來
    對於有人對你這個專業有什麼誤解,考古與文博專業肯定榜上有名,大家一提考古,首先想到的大部分可能就是盜墓筆記。重要的事情說三遍,考古不是盜墓,考古和盜墓不是一回事,考古是正經活兒,大家一定要記住!近幾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好像對於收藏文物有了很大的興趣。
  • 食物考古:正確認識人類的飲食歷史
    郊野聚飲圖 選自陝西旅遊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大唐壁畫》《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麼喜歡分享食物》 馬丁·瓊斯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讀書者說】但既要新穎奇特,又要系統完整,就不那麼容易找到了。然而,一個角度有這樣的優勢,那就是「飯局」,它正好把人的生物學與社會學屬性統一在一起。「民以食為天」,沒有人能否認吃飯的重要性,世界上研究者眾多;而如何去吃飯是另一個同樣重要的問題,認真考慮的人鮮見。英國考古學家馬丁·瓊斯就是專門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他用一部近400頁的著作《飯局的起源》系統梳理了人類飯局的歷史。
  • 對話北大考古系新生鍾芳蓉:我會堅持很久
    記者:為什麼不急?鍾芳蓉:要出來總會出來的。記者:你有把握考高分嗎?鍾芳蓉:沒把握。記者:那你還不急?鍾芳蓉:他們沒回來之前很期待,每次他們要回來的時候我們會在家旁邊的路上等,但是等他們來的時候自己又有一點不好意思,不會叫他們。記者:為什麼不叫?鍾芳蓉:很久不見,一年見一次,感覺有點不熟,因為周圍小朋友的父母也有很多不在家,所以也習慣了。
  • 三星堆遺址為什麼被禁止挖掘?考古家:看看出土的文物,不敢研究了
    遺址出土不屬於華夏文明的文物 三星堆文化的神奇之處在於,其中有很多的文物都不像是我國會有的,我們自稱是龍的傳人,龍文化的崇拜從黃帝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可三星堆文化所崇拜的卻是太陽。
  • 陳勝前:我們為什麼那麼熱衷於飯局和曬美食
    食物考古:正確認識人類的飲食歷史——讀《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麼喜歡分享食物》郊野聚飲圖 選自陝西旅遊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大唐壁畫》《飯局的起源:我們為什麼喜歡分享食物》 馬丁·瓊斯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讀書者說】理解人有許多角度,各不相同。
  • 加強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第二十三次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進一步夯實理論體系、拓展實踐縱深,將我們黨對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地位作用和發展規律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考古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事關深化文明認知、存續文化基因。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彰顯了我們黨高度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覺,始終將建設文脈傳承、文化繁榮、文明興盛的社會主義中國作為奮鬥目標。
  • 怎樣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考古工作者風餐露宿、青燈黃卷,展現了深厚的愛國情懷、堅定的學術志向、頑強的工作作風。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要積極培養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讓考古事業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 河南博物院推出的文創產品「考古盲盒」成了爆款,讓人們體驗到考古...
    把土塊層層挖開,你才會知道「考古盲盒」裡會出現什麼「寶物」開盲盒過了把考古的癮盲盒開出的「兔首印章」網友供圖河南商報記者鄭超受訪者供圖手握洛陽鏟,小心翼翼地「挖土」,隨機挖掘出寶物的瞬間,成就感油然而生。這樣的體驗,可不是考古學家的專屬,擁有一個「考古盲盒」,你也能過一把考古的癮。
  • 圓明園考古新發現 首次用植物考古手段發現皇家稻田遺址
    新京報快訊(記者 吳為)12月15日,記者從圓明園管理處獲悉,作為圓明園四十景之一的澹泊寧靜遺址考古取得重要發現。考古人員在遺址上發現了主建築「田字房」和皇家稻田遺址,這也是圓明園考古工作首次採用植物考古手段開展研究。考古人員在繪製地圖。
  • 我有時夢見天資好、又用功的中國青年,願以考古為終身事業
    考古到底是個怎樣的專業?它真的沒有前途嗎?為什麼大眾對考古的認知如此稀薄?考古學如何重獲公眾的尊重?希望這兩篇短文,能為讀者解答一些困惑。同時,要考古一定要做田野工作,我想不出比田野考古更大在精神上的享受了。可是,換過來說,我也要警告他,你假如想發財,最好去做別的行業。我要告訴他的第二件事,是要敬老尊賢。考古學這類人文學是科學也是藝術。抓問題,找答案,固然有科學原則可循,但一生堆積起來的經驗,常常是一個學者最大的本錢。可是,我也要告訴他,我們這一代的老年學者,常有一些不良的習慣,背著沉重的包袱。
  • 藝術考古研究熱冷之思:三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對藝術考古的追捧無疑與非遺保護有密切關係,為什麼非遺保護會讓藝術考古「發燒」並持續升溫呢?實際上這涉及一個我們怎麼去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可是我們在討論「非物質文化」的時候,實際上常常把落腳點放在物質上,此時的「物質」便是文化的「載體」。這種情況越往歷史的早期追溯便越是如此,所以要做好「非遺保護」,首要任務就是要做好「遺產保護」,研究有形的遺產,因此出現「遺產熱」,加上此前就存在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與機制,二者的合流必然會給藝術考古熱添薪加火。
  • 當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秘辛
    新華社成都5月4日電 題:當考古遇上「黑科技」——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秘辛  新華社記者童芳  繪製3D藏寶圖、金銀文物上演變形記、文物在水下300多年的運動軌跡……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領隊劉志巖近日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