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考古研究熱冷之思:三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2021-01-07 騰訊網

【著書者說】

作者:練春海(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近年來,藝術考古成了一種時尚,各種有關的書籍出版、會議、講座、論壇蜂擁而上,它與真真假假且還在持續升溫的國學熱、如火如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熱以及文化發展的學術熱都能掛得上鉤。不論是社會熱點所帶來的連鎖反應也好,還是中國文化事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好,藝術考古作為一個可以輻射到多個文化領域的學術話題越來越受人們的關注。

河南省扶溝縣出土的畫像磚

藝術考古可以說是一門為適應中國傳統的文化藝術研究而誕生的新興學科,與之相關的學科理論與方法也在近一個世紀的發展過程中逐漸豐富起來,儘管學界對它的學科屬性、研究方法仍不斷地提出疑議,但是它的迅速發展也是一個有目共睹的事實。當我們從這些熱鬧紛繁的現象中抽身旁觀,反思這個處於熱漩渦中心的高冷學科,會發現事實上這股熱潮來得並不是毫無緣由,不是一堆好事者盲目推動的結果,這股學術熱以及相關的文化普及熱的形成其實有一個過程。認真思考起來,這股熱潮其實包含了三個層面的重要意義。

《重塑往昔:藝術考古的觀念與方法》

練春海 著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藝術考古與過去緊密相連

古代遺留下來的文化,有一部分尚以活態的方式存在於人們生活的周遭,例如人們世代相傳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實物和場所,這些被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藝術考古的追捧無疑與非遺保護有密切關係,為什麼非遺保護會讓藝術考古「發燒」並持續升溫呢?實際上這涉及一個我們怎麼去看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問題。

從概念上講,無論它是「非物質」文化,還是非「物質文化」,這個術語的重心始終落在「文化」上,值得注意的是,「物質」與「文化」這兩個概念雖互為表裡,通常我們探討事物物質層面的時候,就不會去探討它的文化層面,因為此時後者相當於「精神性」。對於同一個事物而言,它們往往指涉的是事物的抽象與實在這兩個相反相成的方面。可是我們在討論「非物質文化」的時候,實際上常常把落腳點放在物質上,此時的「物質」便是文化的「載體」。這種情況越往歷史的早期追溯便越是如此,所以要做好「非遺保護」,首要任務就是要做好「遺產保護」,研究有形的遺產,因此出現「遺產熱」,加上此前就存在的「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機構與機制,二者的合流必然會給藝術考古熱添薪加火。

藝術考古可以為當下提供資源

如何創造今日的輝煌,很重要的一項工作是總結昨天的經驗與教訓。我們所謂的文化傳承,就是要把「文化傳統」之火炬傳遞下去,為此要做的一項基本工作就是把我們這個文明中被證實為成功的經驗提取出來,並將其發揚光大。這裡有如何利用現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來豐富人們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也有通過向傳統學習,並舉一反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把文化創意產業與對古代文化遺產的保護結合起來,傳承和培育出具有悠久文化傳統根基的當代中國文化。

藝術考古與考古不一樣,考古重在解決出土文物的定性問題,通過研究確定它在歷史時空中的位置,而藝術考古則更強調發掘隱藏在文物遺存背後的歷史與文化訊息,後者可以為當下提供很多文化資源,也可以直接轉化為可利用的學術資源,這些資源可以彌補傳統藝術史研究的不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探討中國藝術史專業設置的問題時,最終把它安排在了專業院校,這種錯位實際上導致了中國藝術史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的闕如,很多考古發掘出來的材料不能夠得到有效的詮釋,關於材料背後的文化歷史信息未能得到深入的討論,而這點對於發掘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又非常重要。拿影視業來說,史蒂芬·索莫斯(Stephen Sommers)所導演的經典影視《木乃伊歸來(The Mummy Returns)》,就大量地吸收了古埃及文化研究成果,國內的影視這幾年在這一方面也有了進展,比如《漢武大帝》的劇組就邀請了著名的歷史學家王子今教授作為學術顧問兼審片,雖然影片中實際還有不少篡改、拼接的痕跡,但在整體的道具風格、藝術語言上,還是能夠看出劇組為還原影片中秦漢時期的歷史原境所做的努力。連續劇《羋月傳》的劇組為了還原歷史,服裝造型設計師還特意考證了秦代的染色水平,證明當時的染色水平已經很高,並不像觀眾所傳言的那樣,「服裝色彩過於豔麗」,當時的染色水平已經能夠染出各種鮮豔的顏色,只是要將顏色固定比較困難而已。藝術考古的當下價值不僅體現在娛樂業,在其他產業(如文創產業)上也同樣可以做出重要的貢獻。

藝術考古為未來提供鑑照

藝術考古的努力可以為人們判斷未來世界的發展、演變趨勢提供有價值的歷史參照。傳世的古代文獻縱然有些可能是由像司馬遷這樣的「秉筆直書」的史官、學者所編撰,——當然司馬遷也難免有其主觀的一面。——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中國古代典籍中都挾帶著「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著述傳統,以及出於各種目的而進行的任意篡改和刪削的習性,何況還有層累的誤差。而藝術考古則具有對歷史敘事進行糾偏的功能,甚至補充史實和填補空白的功能,通過對地下出土文物的考察、研判,重新評估傳世史料的價值,在雙重證據或多重證據的基礎上,從史料中剝離出更加接近事實的精髓。

以漢代出土字磚為例,金石學的發展使得不登大雅之堂的墓葬出土字磚在宋代開始為人們所關注。洪适的《隸續》收錄了東漢永初、建初等年代字磚拓片五件,趙明誠《金石錄》中亦收錄有字磚。清代乾嘉學派產生以後,漢代磚文書法更是引起了研究者、書法家的重視,出現了大量的著錄,有些愛好者、研習者及研究者甚至言必稱「秦磚漢瓦」。但是我們如果拿南昌漢代海昏侯墓中所出土簡牘上的文字與之進行對比,就會發現所謂的秦磚漢瓦、漢代字磚上的文字整體水平並不高,大多數都談不上「刀法」和「美感」,畢竟它們的創作主體是文化水平和素養在當時都比較低的工匠。因此,如果跳出金石學的框架,脫離漢代出土的包括簡牘、帛書、碑刻在內的漢代書寫系統來考察秦磚漢瓦的書寫水平,而妄下結論、貿然拔高顯然是很不科學的。

藝術考古研究,以古物為原料,以當下為契機,以未來為導向,把中國文化發展洪流中的點(遺址、文物等)、線(文化發展規律)、面(文化帶、文化走廊等)全面激活,由它所帶來的古物新知正通過「一帶一路」戰略和孔子學院等,把亞歐和非洲這些古代世界文化長廊串聯起來,為將來更加全面、立體地詮釋世界文化生態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總而言之,當下所出現的以藝術考古為代表的文化熱現象代表了人們追尋既有人文關懷,又有歷史厚重感的高品質的生活、娛樂與休閒方式。作為推動這種文化熱源源不斷地向前發展的主體,專業從事藝術、考古、藝術史研究的學者,如何在一片文化熱的大潮中抽身而出,回到藝術考古研究更為系統的理論與方法的建構中,回到把「學術冷板凳」坐穿的理論探索中,是更為本質的一個問題。唯有如此,藝術考古所散發的熱輻射才能持續發酵,為當今世界文化新格局的開拓提供充足的原動力,而不至於虎頭蛇尾式的戛然而止,這也正是筆者在《重塑往昔:藝術考古的觀念與方法》一書的寫作中所要努力實現的目標,該書既是對近年藝術考古熱的冷靜思考、回應和延伸,也是對藝術考古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09日 09版)

相關焦點

  • 絲綢之路藝術的意義與價值
    三、加大絲綢之路藝術研究力度:倡議建立「絲綢之路藝術學」  絲綢之路藝術除了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之外,還有重要的學術創新意義和學科建設價值,有可能逐漸形成有特色的一流學科。對此,筆者倡議建立「絲綢之路藝術學」,並對其進行初步探討,以求教於方家並希望學界共同切磋。
  • 羽毛球技術、戰術、藝術,這三個層面,需要一步一步,慢慢進階!
    羽毛球技術、戰術、藝術,這三個層面,需要一步一步,慢慢進階!一、 羽毛球的技術層面:技術層面好理解,就是各種技術動作的規範以及發力要領。具體到羽毛球的技術是非常清晰的11種:高遠球、吊球、殺球、放網、搓球、推球、勾球、撲球、挑球、抽球和接殺。
  •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03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來建構。
  • 近代中國第一次田野考古,發現了什麼文物,對中國考古發展有何意義?
    那麼在殷墟的發掘過程中,最重要的文物有哪些,其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它們對於中國考古工作的推進又有著什麼意義呢? 三、殷墟城市遺址的發現 在我們談論文物的時候,除了前面提到的甲骨以及青銅器等物品,古人生活的遺蹟也是文物的一種,而且其重要性甚至更高,因為其能夠確定古人的活動範圍,從而對進一步科研工作提供指導。 而殷墟第一階段發掘的最重要成就,便是在安陽周邊發現了殷商城市遺址。
  • 考古材料的真實性問題:廢棄過程理論研究及其啟示
    陳勝前(1972—),男,中國人民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考古學理論、石器分析、史前藝術、農業起源、考古教育。 考古學家通過研究過去的實物遺存來了解古代社會,我們把經過系統調查發掘的物質遺存稱為考古材料,它們是進行考古學解釋的基礎。然而,考古材料是如何形成的?這個問題在中國考古學研究中較少有學者討論。
  • 收藏|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03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來建構。
  • 浙江考古奧斯卡|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入圍vol.2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馬黎 通訊員 郭楠 劉建安12月20日-22日,2020年度浙江考古重要發現匯報會將在紹興舉行。會議由浙江省文物局指導,浙江省考古學會主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辦,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寧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溫州市文物保護考古所、紹興市文化廣電旅遊局協辦,錢江晚報支持。
  • 學習筆記:收藏 | 習近平總書記「考古公開課」的15個要點
    中央政治局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為題舉行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目的是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  03  考古學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學科  百萬年的人類起源史和上萬年的人類史前文明史,主要依靠考古成果來建構。
  • 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正在統籌推進
    公開信息顯示,3月13日,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館員、副書記劉延常等調研組一行深入到崗上遺址現場實地調研,通過現場察看和聽取匯報,詳細了解了項目進展情況。隨後召開了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籌建座談會。與會人員積極深入討論了崗上文化遺址的保護、發掘、文物的修復,崗上文化公園魯中南文物保護考古研究中心建設等問題。
  • 浙江大學成立藝術與考古學院 目前先設四個學系和一個博物館
    都市快報 通訊員 吳雅蘭 柯溢能 記者 胡信昌在浙江大學迎來建校122周年之際,5月20日,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在紫金港校區成立,浙大進一步形成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於一體的藝術與考古學科生態體系。
  • 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建院首次畢業作品展在杭州西溪美術館展出
    技法層面主要以梁楷的「減筆」風格為思考而展開,在保留白描勾線法精髓的基礎上碣儘可能地簡化線條,並配合生宣特有的表現效果,增強一筆之內、水墨交融下水的多變性、豐富性,使得畫面看似簡單,實則藏巧妙於無形。簡化形象,予以圖式更自由的表現空間,並將其逐漸演化為抽象過程中不斷找到一個具有象徵意義的手法,並將它系統化。力求筆墨枯溼濃淡的豐富變化和節奏,同時加強空間分割法中繁簡變化的運用思考。
  • 中國最早的雕刻藝術被評為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中新社鄭州12月6日電 (記者 李貴剛)河南省文物局6日消息稱,河南「許昌人」遺址出土的一座微型鳥雕像被評為2020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 由美國考古學會主辦、已連續出版70餘年的考古Archaeology雜誌,自2006年開始,每年都會評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在全球範圍內具有較大的影響力。自評選以來,中國境內先後共有6項考古發現入選。 通報信息顯示,入選本年度世界十大考古發現的微型鳥雕像,距今13500年,是中國最古老的雕塑。
  • 2018年度夏商周考古發現與研究學習綜述(上)
    以英文向西方學術界較為系統地介紹中國先秦時期的城市化及其作為地區中心所反映的社會複雜化狀態最新資料和研究成果,將會有助於加強西方學術界對中國材料的認知。  商周時期地方社會組織形態研究多年來處於停滯不前的狀態。2018年曹大志和於薇的三篇重要的論文以及林沄先生的《商史三題》的出版,對這一已經相對冷寂的領域,提出了十分重要的方向性探索。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新石器時代考古又獲重要新發現
    中國文物報記者 徐秀麗中國北方地區已知最早的具備完整防禦體系的石城是怎麼布局的,滕州崗上遺址南部墓葬區發現哪些器物,七星墩古城遺址又有哪些新發現,孫家崗遺址墓地出土陶器有哪些特點……12月29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召開的「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上獲悉
  • 2019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結果公布
    跨度達15000年的文化遺存對構建黑龍江下遊乃至濱海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序列意義重大。一片新石器時代早期墓地的發現尤為重要,為研究烏蘇里江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墓葬形制演變和文化序列提供了珍貴的資料。玉珏等玉器的大量出土,為我國玉文化的起源和傳播,以及早期玉器加工技術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 《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展示希臘的細膩與生活
    《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作者 (英) 理察·西奧多·尼爾譯者 翁海貞  《希臘世界的藝術與考古》綜合了希臘世界的藝術研究和考古研究,通過展示、解讀希臘文明中的大理石雕塑、神廟以及陶塑、鑄幣、住宅建築、青銅器皿、防禦工事、定居地的模式等,帶讀者透視希臘世界的政治、經濟、階級、宗教、種族特徵、兩性觀念、人口遷徙、城市化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是希臘文明愛好者的必讀之書。
  • 常紹民:漢文化研究的世界意義
    從全球史的角度看,漢文化研究的意義也不可低估,而研究漢代文化,自然離不開徐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不由得讓我們聯想到當前我國史學界尤其是考古界的最大一項工程,就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幾乎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者都在為此努力,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不過這一工程固然重要,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對中華文明至少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是秦漢文明尤其是漢文化研究。
  • 我讀︱《埃及古珠考》:七十七年前的研究為何仍然重要?
    夏鼐先生早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就認識到,古埃及的歷史與考古以及人類學等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不應受限於學科之間的藩籬,這種跨學科的視野對當今中國埃及學的發展極為重要。《埃及古珠考》一書也充分證明了考古材料(一手材料)在埃及學研究中的重要性。夏鼐先生博士論文寫作的成功,一定離不開對倫敦大學學院收藏的古埃及串珠的細緻觀察和研究。
  • 駐日本大使崔天凱出席「西藏藝術與考古展」開幕式
    2009年9月18日,「西藏藝術與考古展」在日本東京上野森美術館隆重開幕。中華人民共和國駐日本國特命全權大使崔天凱夫婦、公使孔鉉佑,財團法人日本美術協會理事上野一彥、朝日新聞社常務董事久保田泉、TBS電視臺文化事業部長松田幸雄、株式會社大廣社長高野功、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曾布川寬以及日本各界來賓400餘人出席開幕式。
  • 《貓的報恩》:從三個層面解讀「報恩」的含義及影片的現實意義
    在我看來,影片並不僅僅是在講真正字面意義上的報恩,還有更深層次的關於人性,關於善良和感恩的故事。這篇文章我將從三個層面解讀一下「報恩」的含義,在第二部分,結合影片談談我對「應不應該有一顆善良感恩的心」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