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紹民:漢文化研究的世界意義

2020-12-12 瑾言瑾行

2020.11.26《徐州日報》漢風周刊總第44期

常紹民,

生活·讀書·新知

三聯書店副總編輯

漢文化在中華文明中的重要性

早就為人認識到。

在當下力倡文化自信的中國,

漢文化研究具有新的意義,

迫切需要加強。

從全球史的角度看,

漢文化研究的意義也不可低估,

而研究漢代文化,自然離不開徐州。

今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政治學習專門請中國歷史研究院考古所所長陳星燦講中國文明起源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他指出,在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偉大民族精神和優秀傳統文化,這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長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不由得讓我們聯想到當前我國史學界尤其是考古界的最大一項工程,就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幾乎全國各地的考古工作者都在為此努力,也有一些引人注目的成果。不過這一工程固然重要,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對中華文明至少具有同樣重要意義的是秦漢文明尤其是漢文化研究。

關於中國文明起源,就考古界本身而言,最重要的研究者當推蘇秉琦,他認為中華文明是多點開花:

「中華大地文明火花,真如滿天星鬥,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勢。」「世界上沒有哪一個像中國如此之大的國家有始自百萬年前至今不衰不斷的文化發展大系。——從超百萬年的文化根系,到萬年前的文明起步,從五千年前氏族到國家的『古文化、古城、古國』的發展,再由早期古國發展為各霸一方的方國,最終發展為多源一統的帝國,這樣一條中國國家形成的典型發展道路,以及與之同步發展的中華民族祖先的無數次組合與重組,再到秦漢時代以後幾次北方民族入主中原所形成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結構,在世界歷史上是舉世無雙的。」

蘇先生的這一滿天星鬥說得到了學界的共鳴,不少學者作了進一步的闡發,但這些說法基本上沒有超出已故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張忠培的概括:中華文明的發展歷程是由文化多元一體到國家一統多元, 而這個一統多元過程的定型是在秦漢尤其是漢代完成的。

中國歷代盛世號稱漢唐,

就對後世包括當代的影響而論,

漢代無疑是最重要的。

錢穆講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說從漢代開始足矣,因為直到秦漢,

中央方面才是一個像樣的統一政府,

「秦代只是漢代之開始,

漢代大體是秦代之延續」。

漢王朝不僅繼承了前朝廣袤的疆土和政治制度,繼承了幣同制、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等一系列治國方略,同時進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和文化創新。

漢朝確立的政治與思想體系成為後世興邦立國的基石,對其後兩千多年中華文明的延續和發展產生了重要和深遠的影響——中國人使用的文字叫漢字,中國人的語言叫漢語,研究中國文化的學科叫漢學。漢朝給予中華歷史留下太多精彩。

用中國秦漢史研究會原會長王子今的話說:

「在這一時期(漢代),高度集權的大一統的政治體制基本形成,以農耕經濟為主的經濟形態走向成熟,物質文明的進步取得了空前的成就;不同淵源的區域文化經長期融匯,形成了具有統一風貌的漢文化。以儒學正統地位的建立和鞏固為突出標誌的適應專制主義政治的文化建設,也對後來的歷史產生了規範化的影響。這一時期中國對於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有光榮的歷史紀錄。漢文化的風格,或者說漢風,體現出開放、進取、豪邁、宏大的氣象。」

中國學者的這些說法也得到國外學者的充分認同。在世界史研究中,近些年流行的是全球史研究方法,這一方法的一個重要鼓吹者是美國學者傑裡·本特利,他在《新全球史》(第五版)這部全球史研究的代表作中這樣寫道:

「漢朝存在了四個多世紀,基本完成了使中國一體化的任務。漢朝的統治者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官僚系統,帝國趨向於一體化,從而在中國建立了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權的帝國統治。他們還與儒家的道德家們建立了聯盟,後者創建了先進的教育系統,為帝國的官僚體系提供後備力量。而且,在技術發明所帶來的經濟高產的基礎之上,漢朝的統治者把中國的影響擴展至朝鮮、越南和中亞地區,因此,與波斯、印度和地中海地區的古典社會一樣,中國的漢朝也建立了獨一無二的政治和文化傳統,長期影響了中國和鄰近地區的社會。」

理察·布拉特等在《大地與人:一部全球史》中也認為:

「秦國創立了中國第一個帝國,但創立者秦始皇死後不久,它也隨即滅亡。政權很快轉移到一個新的王朝——漢朝手裡,它自公元前202至公元220年統治中國。於是,中華帝國的漫長歷史開始了,一種政治和文化統一併延續的傳統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並且對我們這個時代獨具特色的中國仍有意義——漢朝創造了在中國盛行兩千年的帝制政府的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今天的中國自稱為漢族。」

世界史領域近年流行的另一研究是所謂帝國史研究,而這一研究只要涉及古代,就不可能少了漢帝國。帝國史研究的一部代表作是曾獲2011年世界史學會年度圖書獎的《世界帝國史:權力與差異政治》,簡·伯班克和弗·庫珀合著。

作者開篇就指出,他們研究的帝國史是從羅馬帝國和中國的秦漢帝國開始,

並非因為它們是最早的帝國,而是因為這兩個帝國成為後來的帝國編造者們長久的衡量標準」, 「秦在多種語言中轉化為中國一詞;漢變成了被定義為該帝國主要民族的那些人的種族標籤。漢的統治者鞏固了秦在疆域上、行政上以及意識形態上的成就,並在接下來的四個世紀中發展出了一種帝國政治文化——中國作為一個政治單元理所應當地由一個單一的中央領導者所統治的觀念,兩千年來已然成為統治者們、想成為統治者的人、有國家意識的精英們和普通民眾的共識。」

法國史家加布裡埃爾·馬丁內斯·格羅斯的《歷史上的大帝國》第一章「帝國的誕生與奠基」重點談到的就是羅馬帝國和漢朝。作者認為,把帝國起源的時間定為第一次全球普遍性的人口增長高峰時期(公元前第一千紀的後半期)再謹慎不過。從公元前400年到公元20年,世界人口幾乎翻了一番,同時,最早的兩個無可爭辯的大帝國,羅馬帝國和中國漢帝國,宣告了自己的存在。

因而,

漢文化研究不僅重要,

而且具有世界意義。

研究漢代文化,自然離不開徐州。雖然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這裡不存在任何漢代地面文物,但地下文物豐富,同時等級高。如獅子山楚王墓屬於已發掘的最高等級的漢墓,所出土的金縷玉衣是目前中國出土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製作工藝最精的金縷玉衣。

研究漢文化離不開徐州,

同時在徐州生活一段時間,

就會發現漢文化已融入徐州人的血脈,

積澱在徐州人千百年的生活中。

因而,弘揚漢文化、加大漢文化研究力度

在徐州具有特別的意義,

也是其難以推脫的責任。

近年來,蒙古國杭愛山脈漢字摩崖石刻被發現和釋讀,專家認為其上所刻為漢代班固撰寫的《封燕然山銘》。銘文中有兩句話,我想也代表了徐州人的心聲:「光祖宗之玄靈」「震大漢之天聲」。

相關焦點

  • 馬莉:敦煌壁畫中佛教法器圖像研究的現狀及意義
    相比而言,漢傳佛教法器的研究比較薄弱。其二,由於漢地佛教法器出土實物有限,相關工藝隨著佛教的衰落而失傳。所以,保留至今的佛教造像與繪畫便是尋求漢地佛教法器的主要線索。而敦煌作為漢傳佛教聖地,其石窟群中大量的佛教法器圖像正好可以為這一研究提供豐富的資料。然而,由於敦煌石窟中的法器相比雕塑、繪畫的皇皇巨製而言,很不起眼並非常分散。
  • 如何研究中國文化
    這還是全民的科學、文化素質的降低造成的。很多媒體從業者、基礎教育從業者,其自身素質本來都有待提高,又去迎合這種庸俗化,以致陷入惡性循環。國學的庸俗化,也和國學從業者本身將「國學」定義得太過狹隘有關係。「國學」經常被認為只是指中國傳統的考據、義理學。出了這個圈兒,都不是國學了。這當然是畫地為牢的做法。
  • 國內首個漢文化藝術人才培養高級研修項目在江蘇師範大學美術學院...
    此為國內首個漢文化藝術人才培養高級研修項目,從全國高校和工藝美術行業遴選出來的30名藝術人才在兩個月的培訓中對漢畫像藝術進行了系統學習和創新實踐。國家藝術基金是經國務院批准於2013年正式成立的公益性基金,其目的在於繁榮藝術創作,培養藝術人才,打造和推廣精品力作,推進藝術事業健康發展。
  • 訪廣東漢楚文化藝術品公司創始人吳志標
    三代傳承珍寶志,常銘弘揚文化心——訪廣東漢楚文化藝術品有限公司創始人吳志標​從這個意義上說,文物學在中國是一門古老的學科。然而,現代,文物學在中國又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的研究起步較晚。中國的傳統藝術品、文物如同散布在夜空中的繁星,涉及範圍雖廣但一直未形成體系,因此,文物工作者更迫切地希望有更多有識之士加入文物保護、開發工作中,以指導文物研究、文物工作和文物事業地發展,充分發揮文物的作用,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
  • 葛蘭言之苗族研究與當代意義
    這是他在法國漢學中的重要貢獻,不是考據史實,而是根據材料建構事實。他撇開了漢學傳統中的語文學分析,借用了莫斯的社會形態學理論。莫斯的理論指的是一個社會當中人口分布與集體生活依據某種規則發生變化的方式,其中依自然節律而導致居住形式發生變化,進而引起世俗活動與神聖祭儀的分化續替是核心[12]。  葛蘭言諳熟莫斯的研究。
  • 北京語言大學成立一帶一路研究院,聚焦「一帶一路」漢學與文化發展
    1月7日,北京語言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正式成立並舉辦首屆「一帶一路」漢學與文化發展論壇,同時啟動北京高校卓越青年科學家計劃「一帶一路漢學話語體系研究」項目。教育部原副部長、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文化部原副部長、全國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丁偉等出席本次活動。  北京語言大學校長劉利在開幕致辭中介紹,建校58年來,學校已經培養了190多個國家近20萬名國際學生,堪稱世界漢學家的搖籃。
  • 劉躍進:追問文學史研究的意義
    這使我們想起了漢樂府中的《枯魚過河泣》、《戰城南》等,或借用動物的語言,或通過人與禽鳥的對話等方式來表達人的感情。而這,正是當時下層文學的一個特點。顯然,曹植的創作,多少也反映了下層文化的某些特點。 《三國志》記載,曹植為了見當時著名的小說家邯鄲淳,要焚香沐浴,赤膊上身,與其徹夜「誦小說家七千言」。
  • 滕州市:「漢畫像石館」入選第一批山東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
    最近,從山東省僑聯獲悉,滕州市漢畫像石館被確認入選第一批「山東省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也是棗莊市首家獲此榮譽的交流基地。據了解,滕州市漢畫像石館館藏漢畫像石等各類漢代文物1萬餘件(套),其中漢畫像石1500餘塊。
  • 「漢民族」如何成長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民族?
    劉可維表示,日本一直非常注重中國的古典文獻研究。在明治維新之後,隨著西方的學術體系傳入,研究中國的東方學也在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東方學包括中國哲學、中國文學和東洋史學。為何史學會被稱為東洋史學呢?東洋是西洋的相對概念。
  • 《百年新漢詩典藏》出版
    本報訊 近日,我省著名詩人原野牧夫用整整十二年策劃編選的《百年新漢詩典藏》詩選,由百花洲文藝出版社正式出版
  • 中國文學翻譯和研究名家西利爾·白之
    西利爾·白之(Cyril Birch,1925—2018)是飲譽世界的中國文學專家與翻譯家,專攻中國話本小說、古典戲曲及20世紀中國現當代文學。尤其是他對明清戲曲的研究,執西方漢學界之牛耳。  白之在畢生摯愛的中國文學研究和翻譯領域筆耕不輟,浸淫於斯,在西方漢學史上具有代表性意義。20世紀的中國,文學創作在歷經社會動蕩的洗禮與淬鍊之後,開闢出一條嶄新的道路,在文學形式與創作技巧等方面均取得了累累碩果。面對中國文學的林林總總,白之始終表現出極高的學術旨趣,無不竭力研究,可謂窮盡畢生之力。
  • 日本漢初政治史與政治制度史研究動態
    迄今為止的漢初政治制度史研究,都把王國官制改革視作西漢中央集權化的一環。而杉村的特色在於,將此改革置於景帝國制轉換的過程中,同時視其為對「郡國制」存在的諸種問題的解決策略。而且他還注意到,王國官制改革帶來的種種新問題及其對武帝朝的影響,他對王國官制改革的歷史性意義的理解與既往研究大不相同,這一點值得盛讚。
  • 十堰歷史文化|融合多種文化於一體 十堰「漢水文化」源遠流長
    這是在世界文物考古發掘史上都少見的奇觀!它說明,地處發掘地的漢江流域古老文明一脈長流,歷經悠悠五千年從未斷絕。因此,他們理直氣壯地將遺址所在地遼瓦命名為「中華文明通史遺址」。漢水文化的文化意義其次表現為巨大的宇宙學、地球學、生命學、人類學和民族學的價值。
  • 知識史研究的興起及意義
    這一理論認為,全人類無論其種族、性別和社會文化背景有何差異,在心理和認知的基本要素上是一致的,從而對知識史研究作出了獨特的貢獻。第一個挑戰是「科學」這一現代意義的術語所帶來的認知後果,「科學」是19世紀的概念,如果用這一概念去研究早期各個時代的知識探尋活動,勢必會激發歷史學家所憎惡的那種時代錯誤。第二個挑戰是學術界對包括工匠的實踐知識這類通俗文化產生了興趣。第三種也是最主要的挑戰,來自全球史的興起及其產生的影響。
  • 視覺文化與藝術史的研究方法
    在20世紀的諸多哲學思想和方法論中,現象學、存在主義、闡釋學、接受美學形成了一條發展主線,深刻影響了文學研究和藝術史研究,到20世紀末21世紀初,同樣影響到視覺文化研究,為其方法提供了理論資源。例如關於圖像再現問題,20世紀末的西方新觀點是,再現的意義不在於能指和所指,不在於符號和客體,也不全在於他們的關係,而在於對其關係的闡釋,圖像的意義由闡釋者賦予。
  • 日本漢詩:產量與質量並重,得益於其優秀的文化吸收及融合能力
    日本漢詩,是指其用漢字,並遵守中國傳統詩詞韻律創作的詩歌。漢詩文化,在日本一度繁榮空前。明治維新之前,漢詩一直佔據著日本詩文化的主導地位。哪怕是崇尚西方文化的明治維新時期,不會漢詩的日本人,絕對不好意思自稱為文人。日本漢詩的發展,始於奈良時期而衰於明治維新時代。
  • 環境史研究關注「生命的意義」
    來自20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通過主題報告和評議的方式,進行了熱烈討論。圍繞「生態·生產·生活——跨越學科邊界的生命沉思」專題,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南湜批評了那種對馬克思和懷特海的自然觀與科學觀過於浪漫主義的、機械的解讀傾向,主張將二人的自然觀與中國傳統自然生態觀念、家園觀念、「民胞物與」精神有機結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文化營養。
  • 基於藝術學視角的薩滿文化研究
    作者簡介:   薩滿文化被視為北方民族原始信仰的徽章,對民族精神的塑造、民俗文化的構成有著深刻的價值意義,千百年來對北方民族的生產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著作的學術價值在於作者運用藝術學知識對薩滿造型藝術進行系統化梳理,與學界較為成熟的民族學、歷史學研究視角有很大的不同,對薩滿文化知識體系的整體構架是個有益補充,同時通過美術創作遵循的文化自覺、設計創意形成的地域文化傳播論證薩滿造型藝術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學理性價值與實踐應用意義。
  • 消費文化視角下的Vlog走紅研究
    在視頻觀看和消費日益重要的當代社會,隨著技術條件的進步和文化土壤的培育,Vlog也許代表著一種新的視頻發展走向,對其進行探討具有重要意義。 1.2 研究介紹 近年來,國內學者針對新興的Vlog的研究成果較少且大多浮於表面。
  • 劍橋大學漢學研究的見證人——訪英國著名漢學家魯惟一教授
    自1990年退休以來,魯惟一教授就這樣孜孜不倦於自己的漢學研究,樂而忘憂而不知老之將至!這才是吾輩治學的楷模,這才是學者的價值所系。臺下不乏七八十歲的老友聽眾,他們就這樣攜手樂遊於漢學的海洋。3月10日下午三點的預約訪談,我們一起回顧了魯教授的漢學研究歷程。訪談結束後,面對1992年才參加工作的後學,魯教授深情而感慨地說:「你這麼年輕,前途可期,要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