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民族」如何成長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民族?

2020-12-09 新京報

記者|徐悅東

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北方民族的遷入,「漢化」與「胡化」成為了一個鮮明的現象。這種民族碰撞和融合使得後來的隋唐與秦漢迥然相異。漢民族的形成、「舊的中華」的崩潰與「新的中華」的確立的進程是如何進行的?一個不同於秦漢社會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在與諸民族互動形成的?5月23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甲骨文推出譯想沙龍No.4,邀請到師從於川本芳昭教授,同時也是《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譯者的劉可維副教授,以新書為引,帶來主題為「『中華』與『夷狄』——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的分享。

《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日]川本芳昭著,劉可維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4月版1東洋史學是什麼?劉可維表示,日本一直非常注重中國的古典文獻研究。在明治維新之後,隨著西方的學術體系傳入,研究中國的東方學也在日本形成了。日本的東方學包括中國哲學、中國文學和東洋史學。為何史學會被稱為東洋史學呢?東洋是西洋的相對概念。在日本的傳統史學觀念中,「中國」基本指以漢民族為主體的王朝,比如在明朝,日本人並不將瓦剌和滿洲視為「中國」。在滿清入關後,日本才視滿清為中國王朝。日本學者用東洋史學來概括包括中國史學在內的周邊諸民族的亞洲歷史,它甚至也包括朝鮮史和越南史。東洋史學這個學科本身就非常注重漢民族王朝和周邊民族的關係。

川本芳昭對於日本老一輩歷史學者來說,東洋史具有更特殊的意義。川本芳昭認為,中國史不能被單純地當作一個國別史來看待,這就像羅馬史與西方文明的關係一樣。羅馬史並不是義大利史,羅馬史是西方文明的歷史。中國史也是東方文明的歷史。許多周邊民族國家歸根溯源都可以在中華文明中找到源頭。日本作為中華文化的支流,確實也保留了許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川本芳昭一直從事中國古代民族史的研究,尤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川本芳昭研究的最重要的問題意識是,漢民族是如何成長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民族的。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因為漢民族在地域上的差異,並不比歐洲各國小。川本芳昭認為,要思考這個問題,就要從魏晉南北朝下手。因為魏晉南北朝奠定了漢民族發展的一種模式。2魏晉南北朝為何是研究漢民族發展模式的入口?魏晉南北朝的主要矛盾體現在民族矛盾上。中國的歷史教科書比較強調那個時代的民族融合,一般認為那是一個以漢民族為主體,少數民族群體處於周邊的融合狀態。但實際上,魏晉南北朝的民族遷徙的規模非常龐大。在十六國前期,非漢民族和漢民族的人口比例是9:10。當時,非漢民族所佔的比重非常大。在這種情況下所引發的民族文化的變化,也非常顯著。川本芳昭認為,這形成了漢代和唐代之間的「性格」差異。比如,漢代實行三公九卿制,唐代變成了三省六部制。漢代信仰神仙思想,當時的人追求死後自己的靈魂到崑崙山上,升到仙界。在唐代,佛教成為了信仰的主體,人們開始相信輪迴和地獄。除此之外,在文學、服飾等文化方面,漢唐之間差異非常大。這種變化的根源是,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外來民族對漢王朝的秩序和體制的衝擊。中華王朝在崩潰和重生後,形成了新的中華王朝。在這個過程中,中華的疆域、影響力都得到了顯著的擴大。如果沒有「五胡」大規模進入華夏,中國的歷史肯定要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發展。

劉可維在中華王朝的崩潰和重生的長期過程中,周邊民族和漢民族接觸,也使得民族意識覺醒,出現漢民族和非漢民族對抗和融合的複雜過程。在漢武帝時期,烏桓主要活動在中國東北部,作為匈奴東北部的勢力而存在。在漢武帝打擊匈奴後,烏桓遷移到今天的遼寧省到河北省北部一帶。自王莽時代開始,烏桓和匈奴、鮮卑聯手,不斷侵擾漢王朝的邊境。在光武帝時期,烏桓來東漢朝貢。光武帝讓他們遷徙到遼西、右北平一帶。東漢政府實際上把烏桓當打擊匈奴和鮮卑的軍事勢力利用。鮮卑在東漢初年也到達了遼東的長城附近。為了控制這些民族,漢朝設置了烏桓校尉府等專門管理非漢民族的官職。烏桓和鮮卑在東漢時時而歸降,時而侵擾邊境。那時,中華王朝實際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中華和夷狄的邊界變得比較模糊,不再明確地以長城劃界。隨著非漢民族的歸附,這些非漢民族一方面接受漢朝的統治,另一方面自身又極具獨立性。這種情況在山西和關中也在上演。匈奴和羌人都大規模地進入了傳統漢民族的世界裡。他們在一方面介入漢民族的內部事務,比如曹操利用烏桓組建騎兵。另一方面,在他們與漢民族的接觸過程中,他們自身產生了觀念上的變化,比如烏桓和鮮卑獨立化的趨勢。漢民族和非漢民族的雜居,造成了彼此間的衝突。這一衝突在西晉以後逐漸凸顯,比如,泰始六年禿髮樹機能叛亂、元康四年匈奴叛亂、元康六年氐族叛亂。因此,江統提出了「徙戎論」,這實際上是一種民族分治政策,他主張將這些非漢民族遷回到原來的居住地裡。當然,這個政策是不可能實現的。

禿髮樹機能

後來,中國歷史進入到五胡十六國時代。北朝存在著大量的非漢民族政權。他們統治著大量的漢族,也接受著漢族的政治文化。但是,他們又保持著自身的傳統。中國的史學家比較注重非漢民族的漢化。但實際上,川本芳昭發現,當時也出現了漢族的胡化。在秦漢時代,四川盆地的主體已經成為漢地,建立了郡縣統治。當時四川的文化和生產力都很高,出現了司馬相如、楊雄等文學家和學者。在西晉後期,隨著中原王朝的勢力衰退,四川出現了大量非漢民族。中原王朝逐漸失去對四川地區的有效統治。中原王朝統治力在四川的縮小的情況,一直到南北朝後期才有所改觀。在進入宋代之後,這些非漢民族才逐漸淡出漢文史料。同樣的現象也發生在雲南。自漢武帝徵服西南以來,漢代以昆明和大理設置郡縣,建立比較穩固的統治。但到東晉,中原王朝統治力衰退,地方勢力逐漸取代了中央的統治。到了唐代,唐王朝幾乎徹底失去對雲南的統治。後來還出現南詔、大理等國。到元代以後,中華王朝才重新確立對雲南的統治。類似的現象出現在我國的其他地方。中華王朝的發展過程中實際上經歷了這種統一擴張,後由非漢民族進入而導致的崩潰收縮。在經過融合之後,舊中華又變成了新中華,並再次統一擴張,變得更大,影響力更強。劉可維記得,川本芳昭在課堂上說,由於西方文明的介入,打破了中華王朝的這種模式。若中華王朝順著這個規律發展下去,遲早有一天會出現「朝鮮省」和「日本省」。3中華王朝的崩潰和擴張的過程,對周邊民族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在中華王朝崩潰和擴張的過程中,中華王朝周邊的國家實際上也發生著非常顯著的變化。在日本列島上,倭國就會定期到漢朝朝貢。公元57年,倭國的使節覲見光武帝,光武帝賜名「倭國」,還授倭奴王金印。後來,這枚金印在日本的福岡縣裡被發現。當時的日本正在彌生時代,尚未形成統一的政權。一般人會將日本列島上的群族統稱為倭。

光武帝所授之印倭國通過跟中華王朝建立了關係,引進了大量的器物,比如銅鏡、鐵器等手工製品。另一方面,它又通過與中華王朝建立關係來確立自身的正統性。邪馬臺國是一個倭人聯合體,他們與狗奴國對峙。他們會借曹魏政權的詔書來警告狗奴國國王。這說明邪馬臺國已經開始利用中華王朝的影響力和建構的國際秩序,來壓制日本列島內的其他政權。不過,後來,由於八王之亂造成西晉的崩潰,倭國和中原王朝的聯繫就中斷了。直到南朝劉宋王朝,漢文史料才再度出現倭國的記載。倭國每一次遣使都有著明確的核心訴求,就是希望中華王朝冊封王位。實際上,倭國自己給自己設置了這樣的官爵和王位,不過是想讓中華王朝給它「扶正」,正式授予自己這樣的官爵。這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冊封模式。倭國在中華政治思想的影響下,形成了一種以自身為中心的「中華意識」。他們開始將自己定位為治理日本列島內的統治者。日本在熊本縣出土的江田船山古墳出土的鐵劍的銘文中,就已經出現了「治天下大王」的名號。這種稱號表現出,倭國有一種逐漸想擺脫中華王朝羈絆尋求獨立的姿態。在日本列島,倭國是天下的中心,它就是一個「中華」。在東亞的視角下,它不過只是南朝的藩屬國。以自身為中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這些思想進入中原的五胡之中。這就是非漢民族和漢民族在接觸過程中逐漸興起的自利化的趨勢。隋唐是一個胡漢融合的王朝。倭國始終屬於南朝的體系之內,直到隋朝後他們派出遣隋使,這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倭國的外交方針。由於北朝的擴大,原本與南朝建立關係的柔然、吐谷渾和高句麗等政權相繼滅亡。在這些政權之後,突厥、土蕃、渤海、新羅、日本逐漸走進歷史的前臺。實際上,這是「中華」擴大了,開始影響到更遠的範圍了。在十六國和北朝時期,各非漢民族多多少少經歷過漢化的過程。有些是被動的、有些是主動的。孝文帝改革是北魏的統治階層主動發起的。這些非漢民族的漢化,為民族融合提供了基本的前提。如果不接受對方文化,那只能通過滅絕和驅離來實現。蒙古人在打敗西夏後,基本上採用滅絕和驅離的政策,所以党項族就消亡了。漢族人口過於龐大,採用這種政策是不切實際的。所以,不管主動還是被動,最終的結果都是民族間的融合。劉可維認為,從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來看,外來民族的輸入當然是有益的。對於鮮卑族來講,鮮卑族就消失在歷史當中了,這很難用好壞來判斷。在南北朝乃至元明清時代,民族融合和碰撞一直在進行。因此,漢服和唐裝很不一樣。我們現在穿的對襟的馬褂實際上來自滿洲人的服飾。這都是民族融合的表現。劉可維覺得,民族融合是有益的,他開玩笑地說,日本在公元四世紀後,就幾乎沒有大規模外來民族的輸入,所以日本男性謝頂特別嚴重。

作者丨徐悅東

編輯:董牧孜,張婷;校對:王心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大和民族/韓民族就有傳統服裝,我們漢民族就沒有?
    歷史上真正的漢服自然是沒有現在的好看,因為生產技術比不上現代,但無論如何,漢服都比滿族服裝好看。真實歷史的滿服,醜的要死。亡國兩百多年,漢代已經從服飾美麗的華夏淪為了醜陋的野蠻人。為什麼大和民族/韓民族就有傳統服裝,我們漢代族就沒有? 是我們漢代人不配有(天生低劣於大和民族/韓民族),還是我們比較特殊(天生優於大和民族/韓民族,又或者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追求世界人民大團結?)不需要有?我們漢代年年高考讓分,承受各種不平等政策和外國人優待政策就算了, 穿個衣服還要被你們嘲笑為「皇帝的新衣」?
  • 漢族為什麼能同化其他民族而沒有被其他民族同化?
    漢文化的兼容並包是世界上其他文化所不能比擬的,如果說狹隘的漢族是「炎黃之後」。但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在歷史上可是曾經有東夷、西戎、南蠻、北狄、匈奴、羌人、石羯、突厥、契丹人等等,許多民族都在這裡生活過,甚至統治過。
  • 劉可維: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譯想沙龍No.4
    與中原王朝的接觸使周邊民族逐漸「漢化」,同時,隨著北方民族的遷入,中原王朝內部也出現了「胡化」「蠻化」現象。這種雙向的「中華化」讓一個迥然異於秦漢社會的「新的中華」最終形成。遲至隋唐,漢民族確立了其世界最大民族的地位。漢民族的形成、「舊的中華」的崩潰與「新的中華」的確立,這一進程是如何進行的?
  • 劉可維:「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 | 甲骨文...
    與中原王朝的接觸使周邊民族逐漸「漢化」,同時,隨著北方民族的遷入,中原王朝內部也出現了「胡化」「蠻化」現象。這種雙向的「中華化」讓一個迥然異於秦漢社會的「新的中華」最終形成。遲至隋唐,漢民族確立了其世界最大民族的地位。漢民族的形成、「舊的中華」的崩潰與「新的中華」的確立,這一進程是如何進行的?
  • 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
    與中原王朝的接觸使周邊民族逐漸「漢化」,同時中原王朝內部也出現了「胡化」「蠻化」現象。這種雙向的「中華化」讓一個迥然異於秦漢社會的「新的中華」最終形成。漢民族乃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川本芳昭一直關注其形成過程及其與周邊諸民族的互動關係。上至漢唐,下至遼、金、元,川本芳昭從比較史的視角出發,考察鮮卑、烏丸等北方民族,獠、羌等西南民族,以及朝鮮與倭國的「中華化」,以宏大的視野展現了東亞古代的民族與國家。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從「天下」國家到民族國家:歷史中國的認知與實踐》內容簡介中國的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中國人對世界的原初認識,追溯到在這種認識之上的人類與自然神靈之間建立的契約關係,以及為了遵守這種契約關係而形成的關於人與人之間、個人—共同體—社會—國家四者之間、文化與政治之間、權威與權力之間
  • 在古代,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為何總會有衝突
    在古代,遊牧民族農耕民族為何總會有衝突因果使然,到後來成了心腹大患,基本是漢族殺生吃肉惹來的。即刀兵劫。漢族之前曾經素食,極少殺生,並素有尊德尊天的傳統,從周朝的厚德尊禮其實就可以看出來。紮根生善,福德浩蕩,漢族為大乘佛法,道家和儒家的護法民族,力量雄厚,一直到漢,都是吊打周邊遊牧民族的。漢之前,中原平民基本食素。哪怕是三國,中原亂成了那個樣子,還是能夠抗住遊牧民族。唐代開始的大乘佛法氣脈,中原幾乎天下無敵。但是與此同時,唐朝由胡風所染,開始廣泛殺生吃肉,破壞了之前的素食傳統,因此招來了胡人的軍變。為何是胡人軍變,看得很清楚了。
  • 東漢,西漢,南漢,北漢,前漢,後漢,漢不僅是民族,更是國號
    「漢」是我們的民族,但在歷史上漢不僅是一個民族更是很多政權的國號。能湊齊東南西北的也只有漢了。晉只有東晉西晉沒有南晉北晉,宋只有南宋北宋,沒有東宋和西宋。而漢既有東漢西漢,還有南漢北漢。另外漢還是歷史上用過次數最多的國號。
  • 新中國成立初期400多個民族,如何變成了如今的56個民族?
    當今中國有56個民族,世人皆知。這56個民族,是由解放初的400多個民族名稱,經過長期、大量的科學調查和甄別,才最終認定下來的。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中國歷史上的許多民族經歷過長期的演變,支系紛繁,族稱眾多。
  • 外國人加入中國國籍獲得中國戶口,民族上寫的什麼民族?
    當今社會,美國作為世界上經濟和科技上的強國,加入美國成為美國的公民的人數,是近幾年增長的最高的,而中國卻是外國人眼裡最難加入的國家之一,那你們知道外國人加入了中國後民族上寫什麼嗎?由此可見,加入中國並且拿到中國的戶口是多麼難的事,那麼,那些加入中國的外國人在中國戶口的民族一欄寫什麼呢?
  • 瞭望周刊:顏曉峰:抗戰精神激勵民族復興
    那是一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戰爭,在中國共產黨倡導建立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無論正面戰場還是敵後戰場,中國人民同仇敵愾、共赴國難,以血肉之軀築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史上抵禦外侮的偉大篇章。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不僅是為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而戰,也是為整個人類的前途命運而戰。
  • 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一覽,印尼居然有300多個民族
    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國家一覽:1、印度尼西亞, 300個民族2、 奈及利亞 , 250多個民族3、俄羅斯, 194個民族4、印度, 100多個民族5、菲律賓, 90多個民族印度尼西亞是位於太平洋上的一個島國,也是世界上的人口大國,這個國家裡面足足有將近300個民族,742中語言,可以說是五花八門的,而印度尼西亞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佔據了印度尼西亞72%的人口,可以說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大民族!
  • 從少年頑童到民族巨人
    可這個頑童,在貪玩中知道了許多動物植物的名字,三味書屋偷讀繡像小說說不定為他後來寫作《中國小說史略》做了鋪墊也為可知。平橋村(小說《社戲》裡的一個村名)美麗的鄉村風光和風土人情深深地烙在了他的記憶深處,也許這為他認識農村,反思農村的落後和和「哀民生之多艱」做了無意識的經驗積累。家道衰敗,少年周樹人迅速地成長起來。
  •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外國人擁有中國國籍後,身份證上是什麼民族?
    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最受關注的國家是那些?無論怎麼說中國肯定算一個,畢竟中國不僅是當今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大家都知道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國與國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密切,很多人中國人都選擇去其他國家發展,自然也有很多外國人選擇來中國發展,大家也知道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一共有56個民族。
  • 漢藏情深!西藏民族中學159名藏娃結緣常爸常媽
    12月6日上午,常州西藏民族中學第十一屆漢藏家庭結對活動啟動儀式在學校金珠峰藝體館溫情上演
  • 認識緬甸,從民族分布開始
    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語言,國語為緬甸語,英語也可通用,老一輩華人基本能講中文。緬族、克欽族、克倫族、撣族、克耶族和孟族等有本族文字。 緬族的人口眾多,佔全國總人口的65%,有3000多萬人,主要聚居在伊洛瓦底江中遊及三角洲地區,在全國各地也有分布。緬族屬蒙古人種,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緬語支,起源於中國西北地區羌族的一個支系。
  • 【民族大團結】民族團結進步小知識
    1、黨的十九大提出民族團結進步方向是什麼?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共同繁榮發展。中國共有民族56個,即漢、蒙古、回、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朝鮮、滿、侗、瑤、白、土家、哈尼、哈薩克、傣、黎、傈僳、佤、畲、高山、拉祜、水、東鄉、納西、景頗、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仫佬、羌、布朗、撒拉、毛南、仡佬、錫伯、阿昌、普米、塔吉克、怒、烏孜別克、俄羅斯、鄂溫克、德昂、保安、裕固、京、塔塔爾、獨龍、鄂倫春、赫哲、門巴、珞巴和基諾族。
  • 藏漢民族建築藝術高度融合的典範-卓克基土司官寨
    我們從西安出發準備13天遊玩川西,從畢棚溝到色達這一路上,畢棚溝的五顏六色,米亞羅的紅色,讓我們感受到了別樣的美麗,這一路上的各式藏寨,讓我們了解了更多的少數民族的不同風俗和不同建築,本人非常喜歡這種小寨子,還有各式各樣的民族風情,民族舞蹈,真得太美了。
  • 維吾爾族和回族是中國最大的兩個穆斯林民族,他們之間有什麼區別?
    回族和維吾爾族是中國最大的兩個穆斯林民族,他們雖然都信仰伊斯蘭教,但這兩個民族給人的感覺卻有很大不同。首先從人種屬性來看,維吾爾族具有明顯的歐羅巴人種特徵,而回族人幾乎和漢族人長相無異。這就牽扯涉及到兩個民族的起源問題了。
  • 世界體型最大的北美灰狼,被戰鬥民族養成了二哈?
    俄羅斯有著戰鬥民族之稱,只因為熊見到俄羅斯人都害怕,熊都在俄羅斯人的寵物名單內,他們也是非常的幽默,即使是狗熊,這樣冷血的兇猛動物,都會被他們養成寵物,世界上體型最大的狼,硬是被戰鬥民族養成了二哈,一撒嬌誰都招架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