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可維:「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 | 甲骨文...

2020-12-09 澎湃新聞

劉可維:「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 | 甲骨文譯想沙龍No.4

2020-05-21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亂,中國內外諸民族間的抗爭與流動,足與西方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代相匹敵,甚至超過其規模。

與中原王朝的接觸使周邊民族逐漸「漢化」,同時,隨著北方民族的遷入,中原王朝內部也出現了「胡化」「蠻化」現象。這種雙向的「中華化」讓一個迥然異於秦漢社會的「新的中華」最終形成。遲至隋唐,漢民族確立了其世界最大民族的地位。

漢民族的形成、「舊的中華」的崩潰與「新的中華」的確立,這一進程是如何進行的?一個不同於秦漢社會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在與諸民族互動形成的?

日本東洋史學名家川本芳昭教授在其鴻篇專著《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中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

5月23日(周六)晚7點,甲骨文譯想沙龍No.4,我們邀請到了師從於川本芳昭教授,同時也是《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譯者的劉可維副教授,以新書為引,帶來主題為「『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的分享。

活動信息

「中華」與「夷狄」——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

時間:5月23日(周六)晚7點

嘉賓:劉可維

你將聽到

① 東洋史學視野下的中華與周邊

② 漢民族發展成為世界最大民族的過程

③ 漢化與胡化

④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

⑤ 前近代中華帝國的構造

參與方式

掃碼添加文獻君備註「譯想」入群

(已在文獻君和甲骨文新書沙龍群的朋友不用重複加入,譯想沙龍會在各群同步放送)

問題徵集

關於譯想沙龍No.4,關於《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如果你還有其他想要了解的疑問,請掃碼填寫活動提問徵集表單,我們將篩選出部分問題,在主講內容分享完畢後,集中解答。

嘉賓介紹

劉可維,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獲學士、碩士學位,後赴日本九州大學人文科學府留學,師從川本芳昭教授,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漢唐間歷史學與考古學研究。專著有《絲路的最東端——從倭國到日本國》(商務印書館,2019年);譯著有川本芳昭《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國——中國史上的民族大遷徙》(商務印書館,2019年)。

相關圖書

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

[日] 川本芳昭 著

劉可維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 2020年4月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內外諸民族間的抗爭與流動,足與西方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代相匹敵,甚至超過其規模。與中原王朝的接觸使周邊民族逐漸「漢化」,同時中原王朝內部也出現了「胡化」「蠻化」現象。這種雙向的「中華化」讓一個迥然異於秦漢社會的「新的中華」最終形成。

漢民族乃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川本芳昭一直關注其形成過程極其與周邊諸民族的互動關係。上至漢唐,下至遼、金、元,川本芳昭從比較史的視角出發,考察鮮卑、烏丸等北方民族,獠、羌等西南民族,以及朝鮮與倭國的「中華化」,以宏大的視野展現了東亞古代的民族與國家。

關於譯想

「譯想」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倡議發起,由甲骨文主辦的的大型公益性計劃。譯想將通過軟體支持、資金援助和交流互動等方式,以翻譯大賽、沙龍活動為線下互動模式,促進翻譯人才培養和翻譯體系構建,推動中國翻譯事業更好發展。譯想沙龍以譯者為主要沙龍嘉賓,以書店的微信讀者群為主要目標,結合語音、視頻等多種直播形態,以書為引,對相關話題進行深度分析和觀點闡述。

聯合主辦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新京報·文化客廳

國家人文歷史

歷史研習社

新譯科技

戰略合作

SKP RENDEZ-VOUS、鍾書閣、無用空間、青苑書店、亞朵·竹居、扶光書店、北京外研書店、鹿森書店、朝花晚酒、野百合書店、大夢書屋、陸上書店、一葦書坊、泊堓空間、成都三聯韜奮書店、三合書店、二樓南書房、南昌美書館、松社書店、南京圓桌派讀書會、暖樹光年書房

特別支持

得到

譯想沙龍近期計劃

原標題:《劉可維:「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 | 甲骨文譯想沙龍No.4》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評論()

相關焦點

  • 劉可維: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譯想沙龍No.4
    一個不同於秦漢社會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在與諸民族互動形成的?日本東洋史學名家川本芳昭教授在其鴻篇專著《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中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5月23日,周六19:00,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甲骨文推出譯想沙龍No.4,我們邀請到師從於川本芳昭教授,同時也是《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譯者的劉可維副教授,以新書為引,帶來主題為「『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的分享。
  • 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
    《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 * ————作者:(日)川本芳昭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原作名: 東アジア古代における諸民族と國家 譯者:劉可維
  • 「漢民族」如何成長為當今世界最大的民族?
    一個不同於秦漢社會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在與諸民族互動形成的?5月23日,新京報·文化客廳聯合甲骨文推出譯想沙龍No.4,邀請到師從於川本芳昭教授,同時也是《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譯者的劉可維副教授,以新書為引,帶來主題為「『中華』與『夷狄』——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的分享。
  • 甲骨文中國史主題書單|2020年末盤點
    《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展現了古代東亞各民族的衝突與融合,《肇造區夏》闡述了宋代中國對國際秩序建立的貢獻。魯大維的著作《神武軍容耀天威》則以明朝的尚武活動為立足點,剖析其宮廷文化的變遷。 溫馨提示:文章最後附甲骨文·中國史書單42種。
  • 甲骨文,2020年出版計劃
    在此推出甲骨文2020年出版計劃,我們將盡顯誠意,努力讓書單中的每一本書跟大家見面。今後還會發布更詳細的新書信息,敬請期待!轉載任何甲骨文微信公眾號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請事先與本公眾號取得聯繫。
  • 中華文明的至暗時刻!論古典中華帝國遭遇到的最大挑戰
    前段時間,大伊萬和朋友討論明清易代時期古代中國周邊的地緣政治格局問題時,意外地引出了一個全新的話題:古代中國、或者說以古代中華帝國為核心、由中央農耕民族與周邊遊牧民族共同構建形成的華夏文明集叢,到底有沒有遭遇過根本性的挑戰與危機?或者說,古代中國是否有真真切切的「亡國」、被完全異質的文明或民族國家所威脅、從而讓中國的政治版圖乃至文明集叢發生根本改變的危險呢?
  • 從「天下」到民族國家,何為中國多民族統一國家思想的系譜?
    (一)因為中國早期的國家思想是「天下思想」,所以中國從初期國家時代就開始形成多民族統一國家的傳統。先秦時期是中國思想的萌芽期。中國初期的國家構造已經體現了「天下思想」。中國古代的文化制度就是政治制度,「天下思想」就是中華文明的核心內容。
  • 大東亞共榮圈的思想源流,日本自信的來源,居然是華夷秩序
    現在一提「王道樂土」,大家立馬想到偽滿洲國的宣傳口號,可這個詞本來的意思是實行仁政,把國家治理的很好。日本為何相中了這個詞,就是因為這是中國傳統華夷秩序下的一個代表名詞,日本鼓吹的大東亞共榮圈故意曲解了中國古代的華夷秩序,從而希望淪陷區人民安心當日本統治下的順民。
  • 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含義,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我認為「中華」一詞在古代主要用來指文化和民族,有時也作為地理名稱出現。《資治通鑑》卷一百四載:「國家本戎狄,正朔會不與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資治通鑑《宋書●張暢傳》:「君之此稱,尚不可聞於中華,況在諸王之貴!」
  • 甲骨文2020年度已出版全書目丨盤點
    威廉跌宕起伏的一生,展現了個人身份的流動性和民族認同的多樣性,折射出歐洲民族國家崛起的歷史真相和政治現實。32★ 漢民族是什麼時候、如何形成的?★ 一個不同於秦漢社會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在與諸民族互動形成的?★ 東亞大陸形成的統一帝國對周邊民族與國家會產生什麼影響?
  •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國歷史上的「華夷」與「大一統」
    對此,有學者概括為:「中國古代由眾多民族發展、確立為統一國家的過程,也就是『大一統』與『夏夷之防』矛盾對立統一的過程。」並指出:「2000年間,歷代關於民族問題有過種種議論與對策,時移勢異,各不相同,但基本精神總離不開在『大一統』思想主導下強調『夏夷有別』。」1在中國古代民族關係發展和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的過程中,「大一統」思想作為一個有著豐富內涵的政治思想體系,逐漸發展為中華整體的觀念。
  • 甲骨文2020年出版計劃 No.1(附詳解)
    此刻,全國上下以及世界多國仍然處在一個艱辛不易的階段,願甲骨文的圖書在新的一年繼續為你帶來新希望,充實你的思想,愉悅你的身心。07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日〕川本芳昭 著(即將出版,封面暫定)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內外諸民族間的抗爭與流動,足與西方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代相匹敵,甚至超過其規模。與中原王朝的接觸使周邊民族逐漸「漢化」,同時中原王朝內部也出現了「胡化」「蠻化」現象。
  • 殷墟文字龜殼甲骨文
    《龜殼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文字,又稱「契文」、「甲骨卜辭」、「殷墟文字」或「龜甲獸骨文」。是目前我們能見到的最早的成熟漢字,主要指中國商朝晚期王室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國及東亞已知最早的成體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種載體。甲骨文,是中華道統的文字之一。
  • 世界的演變 | 甲骨文2021年出版計劃
    甲骨文讓我們一起追尋!甲骨文ioracode轉載任何甲骨文微信公眾號ioracode所推送的文章,請事先與本公眾號取得聯繫。1.35.民族國家間的和平與戰爭(全2冊) [法] 雷蒙·阿隆 著;王甦 周玉婷 譯77. 狄德羅與自由思考的藝術 [美] 安德魯·S·柯倫 著;何錚 譯78. 青年井上靖:詩與戰爭 [日] 宮崎潤一 著;劉東波 譯
  • 甲骨文2020年上半年已出圖書丨盤點
    他的《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一書入圍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終選名單。他的《俄國與拿破崙的決戰》(2015年由甲骨文推出中文版)獲2009年沃爾夫森歷史獎、2009年拿破崙基金會拿破崙獎等諸多榮譽。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日〕川本芳昭 著劉可維 譯2020年4月出版 / 108元978-7-5201-4062-101內容簡介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內外諸民族間的抗爭與流動,足與西方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代相匹敵
  • 多民族的古代中國裡,翻譯的作用和他們的素質與操守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語言十分豐富。中華民族的歷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歷史。我國境內現行語言的數量有 120 種,而古代民族數量比現在要多得多,語言的數量也遠超現在的 120 種。不同民族、不同語言群體的交流,必須需要有專門的人員進行翻譯,也因此產生了專門的專職或者兼職翻譯這一群體。
  • 清華美院博導用甲骨文設計表情包 「單身狗」在古代長這樣
    近日,一套甲骨文手機表情包成為鬥圖圈的「新寵」。意蘊深遠的傳統文化符號竟與「神馬、大神、有木有」等等網絡流行詞產生了一系列神奇的「化學反應」。  這套表情包的設計者就是「漢儀陳體甲骨文」字庫設計者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導師陳楠及其團隊。  「我認為甲骨文的設計與推廣應該是結合當下的,活化的,不希望把它塑造成高深莫測拒人千裡的文化符號。
  • 留住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根與魂
    作為國家文化建設重要主題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近年來更加著意使公眾成為活動的主人,將國家行動轉化為每一個國民的文化自覺。以營造出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升國民對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眾所共知,中國歷史悠久,文明源遠流長。
  • 「天人之跡——王輝湘甲骨文書法藝術展」在國際文化交流藝術館舉辦
    而王輝湘同志以甲骨文作書法,是一個十分稀有又十分重要的展覽,值得我們每一個人細細品讀研習、大力推廣。中國殷商文化學會名譽會長王宇信對此次展覽的成功表示祝賀。甲骨文發展的120年,一部分是深入研究,一部分傳承普及。在國家關懷支持下,甲骨文研究進入新的階段,而王輝湘先生的工作和努力,也必將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