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21 04: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亂,中國內外諸民族間的抗爭與流動,足與西方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代相匹敵,甚至超過其規模。
與中原王朝的接觸使周邊民族逐漸「漢化」,同時,隨著北方民族的遷入,中原王朝內部也出現了「胡化」「蠻化」現象。這種雙向的「中華化」讓一個迥然異於秦漢社會的「新的中華」最終形成。遲至隋唐,漢民族確立了其世界最大民族的地位。
漢民族的形成、「舊的中華」的崩潰與「新的中華」的確立,這一進程是如何進行的?一個不同於秦漢社會的「中華帝國」是如何在與諸民族互動形成的?
日本東洋史學名家川本芳昭教授在其鴻篇專著《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中對此進行了詳盡的分析和研究。
5月23日(周六)晚7點,甲骨文譯想沙龍No.4,我們邀請到了師從於川本芳昭教授,同時也是《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譯者的劉可維副教授,以新書為引,帶來主題為「『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的分享。
活動信息
「中華」與「夷狄」——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
時間:5月23日(周六)晚7點
嘉賓:劉可維
你將聽到
① 東洋史學視野下的中華與周邊
② 漢民族發展成為世界最大民族的過程
③ 漢化與胡化
④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
⑤ 前近代中華帝國的構造
參與方式
掃碼添加文獻君備註「譯想」入群
(已在文獻君和甲骨文新書沙龍群的朋友不用重複加入,譯想沙龍會在各群同步放送)
問題徵集
關於譯想沙龍No.4,關於《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如果你還有其他想要了解的疑問,請掃碼填寫活動提問徵集表單,我們將篩選出部分問題,在主講內容分享完畢後,集中解答。
嘉賓介紹
劉可維,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考古學專業,獲學士、碩士學位,後赴日本九州大學人文科學府留學,師從川本芳昭教授,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南京師範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副教授,主要從事漢唐間歷史學與考古學研究。專著有《絲路的最東端——從倭國到日本國》(商務印書館,2019年);譯著有川本芳昭《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年)、三崎良章《五胡十六國——中國史上的民族大遷徙》(商務印書館,2019年)。
相關圖書
東亞古代的諸民族與國家
[日] 川本芳昭 著
劉可維 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 2020年4月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內外諸民族間的抗爭與流動,足與西方日耳曼民族大遷徙時代相匹敵,甚至超過其規模。與中原王朝的接觸使周邊民族逐漸「漢化」,同時中原王朝內部也出現了「胡化」「蠻化」現象。這種雙向的「中華化」讓一個迥然異於秦漢社會的「新的中華」最終形成。
漢民族乃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川本芳昭一直關注其形成過程極其與周邊諸民族的互動關係。上至漢唐,下至遼、金、元,川本芳昭從比較史的視角出發,考察鮮卑、烏丸等北方民族,獠、羌等西南民族,以及朝鮮與倭國的「中華化」,以宏大的視野展現了東亞古代的民族與國家。
關於譯想
「譯想」是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倡議發起,由甲骨文主辦的的大型公益性計劃。譯想將通過軟體支持、資金援助和交流互動等方式,以翻譯大賽、沙龍活動為線下互動模式,促進翻譯人才培養和翻譯體系構建,推動中國翻譯事業更好發展。譯想沙龍以譯者為主要沙龍嘉賓,以書店的微信讀者群為主要目標,結合語音、視頻等多種直播形態,以書為引,對相關話題進行深度分析和觀點闡述。
聯合主辦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甲骨文
新京報·文化客廳
國家人文歷史
歷史研習社
新譯科技
戰略合作
SKP RENDEZ-VOUS、鍾書閣、無用空間、青苑書店、亞朵·竹居、扶光書店、北京外研書店、鹿森書店、朝花晚酒、野百合書店、大夢書屋、陸上書店、一葦書坊、泊堓空間、成都三聯韜奮書店、三合書店、二樓南書房、南昌美書館、松社書店、南京圓桌派讀書會、暖樹光年書房
特別支持
得到
譯想沙龍近期計劃
原標題:《劉可維:「中華」與「夷狄」——古代東亞的諸民族與國家 | 甲骨文譯想沙龍No.4》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