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中華民族含義,及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

2020-12-11 美食界的小阿哥

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定居在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

我認為「中華」一詞在古代主要用來指文化和民族,有時也作為地理名稱出現。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載:「國家本戎狄,正朔會不與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

這裡的「中華」顯然是民族稱謂。

資治通鑑

《宋書●張暢傳》:「君之此稱,尚不可聞於中華,況在諸王之貴!」

此處的「中華」兼指傳統文化和具有這種文化的人民。作為地域名稱時,「中華」與「中國」含義相同,主要用來指內地郡縣地區和中原地區,與邊疆相對而言;當然國家統一時又指全國。

資治通鑑修訂版

《晉書●陳頹傳》:「中華所以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所以取材失所。」

這裡的「中華」指的是中原地區。

我感覺古漢語中並沒有「民族」一詞。在表示這一概念時使用「」、「」、「」、「」、「族類」、「部落」、「種落」等詞。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一詞作為一個譯詞傳入中國,但由於學術觀點不同,學術界使用「民族」一詞時所表達的含義並不相同。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指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民共同體。「中華民族」一詞是「中華」與「民族」的複合,產生於「民族」一詞傳入中國後不久,是與外國民族相對而言的。最初這一概念通常用來指中國的主體民族即漢族

如章太炎所說:「中國雲者,以中外分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分文化之高下也。」

少數民族人民服飾

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民族的內在聯繫與中華民族的整體性逐漸被認識。

孫中山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條中明確提出:「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合漢、滿、蒙、回、藏為一人,是民族之統一。」

孫中山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對外求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對內求中國各民族之間的平等。」打敗帝國主義,廢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壓迫,建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新中國。今天,「中華民族的全部含義可以作如下歸納,即: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今各民族的總稱;是由眾多民族在形成為統--國家的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今天的中華民族,通過民族識別,已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中漢族是主體民族,佔全國人口90%以上。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由於所佔人口比例小,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

費孝通把這種局面稱為「多元一體格局」,56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他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時,指出它的主流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組成,經過融合再同時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的特色: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遊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象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入了這個核心。它在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遊的東亞平原之後,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決而稱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

費孝通

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我們的國家。早在傳說時代,各族祖先就生息、繁術、勞動在東亞大陸這片廣袤的大地上。中原黃河中下遊的夏人、商人、周人,吸收了周邊的夷、羌、戎、苗、蠻等族成分,演化成華夏族,漢代以後,漸稱漢族。追溯上去,先秦時期的一些古族與今日大多數少數民族有著淵源關係。分布在長江中下遊以南的「百越」。是形成今日壯侗語族各民族的先民;分布在黃河上遊陝、甘、青一帶的羌系統的民族,是構成今日藏緬語族各民族的主體。東北部被稱為「」、「」的肅慎、東胡、烏桓、鮮卑、挹婁、匈奴等古族,與今日北方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滿一通古斯語族的民族有著密切的族源關係。東漢至宋時分布在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區沅水上遊一帶的五溪蠻,是形成苗、瑤、土家、仡佬等族的重要源頭。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吐蕃、突厥、回鶻等古族是今藏族和西北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先民。我們偉大祖國的遼闊疆域和富饒土地是各族人民的祖先共同開拓的。各少數民族先民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扮演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中國少數民族

小編知道少數民族先民建立了一些有影響的地方政權,如北方的渤海、契丹,西南的南詔、大理,西藏的吐蕃,等等。歷史上有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國、北魏、遼、金、元、清,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它們或者統一了中國的大部分,或者統一了全國,為歷史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國的少數民族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光榮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史冊上留下了各族優秀兒女的英名。在共同締造我們偉大祖國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血肉相連的凝聚力。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史》

相關焦點

  •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概念、價值、內容與路徑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決定了中華民族認同與各民族認同可以並存不悖,客觀上要求在中華文化認同基礎上凝聚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注重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並在中華文化教育中正確處理發展各民族文化與發展中華民族共有文化的關係。
  • 阿拉坦倉: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需...
    在這裡,我就如何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談四點認識。理清中華文化「多元一體」性,強化各民族文化符號中的中華文化共性。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首先要理清中華文化中「多元」與「一體」的關係,不斷強化各民族文化符號中蘊含的中華文化共性。
  • 陳星燦:北庭故城遺址是闡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重要實物教材
    陳星燦:新疆北庭故城遺址是闡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重要實物教材中新網北京10月24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研究員24日指出,新疆北庭故城遺址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和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不只是研究和展示新疆歷史文化信息的場所,更是展現新疆歷史發展、宗教演變與民族發展的實物見證,是闡述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實物教材
  • 文化潤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9月25日至26日,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歷史、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研究,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新疆幹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會教育,教育引導各族幹部群眾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
  • 認知與把握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在有機性
    摘 要: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包容力、凝聚力離不開對內在有機性的關注,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中,內在有機性發揮著「凝」元「結」體的功能,並決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構成特質。例如,徐德莉指出,經濟利益共同體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文化共同體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精神磁場、政治共同體是中華傳統文化傳承的現實場域[3]。而孔亭、毛大龍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到黨的十八大之後方才逐漸成熟,是指中華各民族在歷史演進中結成的相互依存、共擔共享的有機統一體和親緣體,命運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屬性[4]。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者從經濟、文化、社會等角度解讀中華民族共同體。
  • 「中華民族」一詞距今誕生多少年?最早是由誰提出的呢?
    《唐律疏議》中有:「中華者,中國也。親被王教,自屬中國,衣冠威儀,習俗孝悌,居身禮儀,故謂之中華。」明朱元璋北伐討元時的檄文「驅逐胡虜,恢復中華」,這種「胡虜」與「中華」對稱,專指漢族及漢文化傳統。到現代就逐漸成為全中國的一種文化符號。在古代中,類似「民族」概念的詞語有「民」、「族」、「部」、「種」、「部族」、「種族」、「族類」等,「民族」二字連用卻很少見。
  • 中華法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法文化在形成與發展的漫長歲月中,表現出深厚的物質基礎、強大的動力資源、堅韌的韌性性格,所有這些可歸結為一個基因,那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華法文化的一切特質,都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體現著中華法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的內在關聯。歷史法學派認為,法律是一個國家民族精神的體現及產物。
  • 增強「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把民族團結進步事業作為基礎性事業抓緊抓好。要把各族幹部群眾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決策部署上來,不斷增強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五個認同」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社會穩定的思想基礎,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的源泉。
  •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朱相遠「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可見這一命題的重大意義。因此,復興的內容、中華民族的含義以及如何實現復興等,就成為值得關注的議題。筆者藉此發表一些淺見,以饗讀者。
  • 為中華民族守住文化的根與魂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反覆強調傳承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指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必須知道自己是誰,是從哪裡來的,要到哪裡去」,「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
  • 宋培軍 | 馬克思恩格斯民族觀視閾下的「中華民族」百年學術建構史
    費孝通1939年運用「族團」(ethnic union)概念與顧頡剛進行商榷,難說構成民族對等意義上的學術對話,其1988年後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理論闡發,則更多是對史達林民族定義中國化實踐智慧的總結,但其核心概念「民族集團」的使用比較隨意,也缺乏定性分析,這都源於其始終沒有認識到乃師史祿國英文寫作中運用的ethnos實際上是希臘語εөνοs的拉丁轉寫。
  • 【民族大團結】民族團結進步小知識
    各民族團結友愛是中華民族的光榮傳統是社會主義民族關係的生動體現是中華民族繁榮發展的重要保證你對中華民族了解多少8、什麼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我國歷史演進的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兩者辯證統一。
  • 設立中國華胥母親節 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
    百善孝為先,是我國的傳統美德。可是這些年我們過的母親節卻是美國的母親節,不是中國的母親節。世界不少國家都有自己的母親節,中國作為大國也應當有自己的母親節。百年不遇的新冠疫情使中國的民族自信心大大提高,今年過美國母親節的熱度下降了,設立中華母親節的呼聲提高了。
  •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的心理機制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黨中央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的團結各族群眾,共建共享新時代中國發展成果的關鍵路徑,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一種群體意識為社會全體成員所共享,又因地域、民族的不同而存在差異性。其二,社會根源性與行為說明性。社會表徵作為一種常識性的知識體系,主要源於互動和交流,也源於經驗基礎以及傳統和教育中傳遞的知識、信心和思維模式等。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的近現代探索形成和激發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當代奮鬥使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
    □本報全媒體記者連日來,我區廣大幹部群眾認真學習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特別是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大家一致表示,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不斷鞏固各民族大團結;要促進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要深入做好意識形態領域工作,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
    」作出了積極貢獻,進一步鞏固了「中華民族一家親,同心共築中國夢」的良好局面,湧現出一大批全國和自治區民族團結進步模範集體和模範個人。 為大力弘揚民族團結的優良傳統,在自治區第37個民族團結進步活動月期間,經自治區民委推薦,本報選取部分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個人榮譽稱號獲得者的先進事跡進行摘登,激勵全區各族人民團結拼搏、萬眾一心、銳意進取、改革創新,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新時代模範自治區努力奮鬥!
  • 民族團結一家親,一起學習民族團結小知識~
    8、什麼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我國歷史演進的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兩者辯證統一。
  • 中國傳統服飾文化,雲南民族服飾,它的藝術特點及服飾的意義
    從這樣的藝術歷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關於美的藝術文化中所涵蓋的關於自然與人、社會、情感等的融合之美,從自然中尋求美的變化發展和表達形式,也因此使中華民族那種傳統的特有的東方韻味氣質一直被外界評價為自然本真、寧靜致遠的和諧,受到極大歡迎。再有,對於這種與自然融合的美的形式,在藝術創作中是被特別推崇的。
  • 民族團結一家親|快點看過來!民族團結進步小知識
    8、什麼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我國歷史演進的特點,造就了我國各民族在分布上的交錯雜居、文化上的兼收並蓄、經濟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親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一體包含多元,多元組成一體,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兩者辯證統一。
  • 「中國式摔跤現象」讓民族傳統文化大放異彩
    賽後,記者採訪了親臨本次比賽現場的中國式摔跤推廣委員會秘書長王彥會。記者:此次比賽是今年第一場中國式摔跤全國性賽事,您也全程在現場觀看了比賽,請您對本次比賽做一個簡單的點評。王彥會:本次比賽可以說創造了三個第一。首先它是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式摔跤的第一次全國比賽,二來它是《2020版中國式摔跤競賽規則》頒布後的第一次實行,第三,它也是全運會的一次預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