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寶寶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定居在中國領土上的所有民族共同組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
我認為「中華」一詞在古代主要用來指文化和民族,有時也作為地理名稱出現。
《資治通鑑》卷一百四載:「國家本戎狄,正朔會不與人;江東雖微弱僅存,然中華正統,天意必不絕之!」
這裡的「中華」顯然是民族稱謂。

《宋書●張暢傳》:「君之此稱,尚不可聞於中華,況在諸王之貴!」
此處的「中華」兼指傳統文化和具有這種文化的人民。作為地域名稱時,「中華」與「中國」含義相同,主要用來指內地郡縣地區和中原地區,與邊疆相對而言;當然國家統一時又指全國。

《晉書●陳頹傳》:「中華所以傾弊,四海所以土崩者,正所以取材失所。」
這裡的「中華」指的是中原地區。
我感覺古漢語中並沒有「民族」一詞。在表示這一概念時使用「族」、「人」、「種」、「民」、「族類」、「部落」、「種落」等詞。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一詞作為一個譯詞傳入中國,但由於學術觀點不同,學術界使用「民族」一詞時所表達的含義並不相同。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指處於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各種人民共同體。「中華民族」一詞是「中華」與「民族」的複合,產生於「民族」一詞傳入中國後不久,是與外國民族相對而言的。最初這一概念通常用來指中國的主體民族即漢族
如章太炎所說:「中國雲者,以中外分地域之遠近也;中華雲者,以華夷分文化之高下也。」

隨著歷史的發展,各民族的內在聯繫與中華民族的整體性逐漸被認識。
孫中山在《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言書》第一條中明確提出:「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合漢、滿、蒙、回、藏為一人,是民族之統一。」

中國共產黨領導和團結各族人民,「對外求中華民族的徹底解放,對內求中國各民族之間的平等。」打敗帝國主義,廢除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民族壓迫,建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新中國。今天,「中華民族的全部含義可以作如下歸納,即:中華民族,是中國古今各民族的總稱;是由眾多民族在形成為統--國家的長期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民族集合體。」今天的中華民族,通過民族識別,已確認的民族共有56個,其中漢族是主體民族,佔全國人口90%以上。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由於所佔人口比例小,習慣上被稱為「少數民族」。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
費孝通把這種局面稱為「多元一體格局」,56個民族單位是多元,中華民族是一體。他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時,指出它的主流由許許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單位組成,經過融合再同時分裂和消亡,形成一個你來我去、我來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個性的多元統一體。中華民族這個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的特色:在相當早的時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黃河中遊出現了一個由若干民族集團匯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稱為華夏,象滾雪球一般地越滾越大,把周圍的異族吸收進入了這個核心。它在擁有黃河和長江中下遊的東亞平原之後,被其他民族稱為漢族。漢族繼續不斷吸收其他民族的成分而日益壯大,奠定了以這個疆域內許多民族聯合成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的基礎,成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決而稱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

各族人民共同締造了我們的國家。早在傳說時代,各族祖先就生息、繁術、勞動在東亞大陸這片廣袤的大地上。中原黃河中下遊的夏人、商人、周人,吸收了周邊的夷、羌、戎、苗、蠻等族成分,演化成華夏族,漢代以後,漸稱漢族。追溯上去,先秦時期的一些古族與今日大多數少數民族有著淵源關係。分布在長江中下遊以南的「百越」。是形成今日壯侗語族各民族的先民;分布在黃河上遊陝、甘、青一帶的羌系統的民族,是構成今日藏緬語族各民族的主體。東北部被稱為「胡」、「狄」的肅慎、東胡、烏桓、鮮卑、挹婁、匈奴等古族,與今日北方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滿一通古斯語族的民族有著密切的族源關係。東漢至宋時分布在今湘西及黔、川、鄂三省交界地區沅水上遊一帶的五溪蠻,是形成苗、瑤、土家、仡佬等族的重要源頭。對中國歷史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吐蕃、突厥、回鶻等古族是今藏族和西北阿爾泰語系突厥語族的先民。我們偉大祖國的遼闊疆域和富饒土地是各族人民的祖先共同開拓的。各少數民族先民在中國歷史舞臺上扮演了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

小編知道少數民族先民建立了一些有影響的地方政權,如北方的渤海、契丹,西南的南詔、大理,西藏的吐蕃,等等。歷史上有不少朝代,如五胡十六國、北魏、遼、金、元、清,都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它們或者統一了中國的大部分,或者統一了全國,為歷史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貢獻。我國的少數民族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統治和帝國主義侵略壓迫的光榮傳統,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鬥爭史冊上留下了各族優秀兒女的英名。在共同締造我們偉大祖國的歷史過程中,形成了中華民族血肉相連的凝聚力。
參考資料《中國少數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