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促進作用。本研究在梳理「民族團結進步教育」「民族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方面文獻的基礎上,釐清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概念。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是新時代為了增強各民族成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對全體國民進行的宣傳和普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的教育活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從而有利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包括四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中華民族的中華文化特質、中華民族的政治屬性。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目前主要有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兩類路徑,因其內容的豐富性,教育途徑還有待進一步多樣化發展。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概念; 價值; 內容; 路徑
[作者簡介] 趙剛(1971—),男,吉林鎮賚人,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民族理論與政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蒲俊燁(1995—),男,吉林延吉人,延邊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基金項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學研究課題「新時代民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與解決路徑研究」(項目編號:吉教高〔2018〕40號);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民族團結視閾下的朝鮮族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研究」(項目編號:2019A19)的階段性成果。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2019年10月24日印發的《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中,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根本方向,強調要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1]。教育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積極作用,當前在關於「民族院校」「民族團結」「民族認同」「民族觀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研究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已成為焦點議題,但尚未形成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系統研究。筆者認為,當前應深入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概念、價值、內容與實施路徑。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概念
一般而言,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的宣傳和教育活動即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這是關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通俗性理解,這種理解符合漢語概念的解構方式。筆者發現,許多研究都把中華民族認同教育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約定俗成的概念,而沒有專門進行概念解讀。陳明華2019年發表的《在民族院校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幾點思考》[2],是目前僅有的一篇明確研究「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論文,但是作者並未在文中明確辨析其概念,而只是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作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之一進行論述。釐清事物的概念是綜合認識事物的過程。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概念中,最為重要的是認清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和教育等概念要素,這三個概念都已形成日久且具有豐富的內涵。
「中華民族」概念是梁啓超於1901年首次提出的。雖然當時梁啓超、孫中山等曾一度陷入「大小民族主義」的困惑,但隨著全民族抗日鬥爭的開展和顧頡剛、費孝通等人關於「中華民族是一個」的討論,以及1939年毛澤東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明確把中國看成是一個由多數民族結合而成的國家,指明了各民族之間是平等的,都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經過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民族識別,各民族組成了社會主義的民族大家庭,由此確立了「中華民族(Chinese Nation)作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國家民族(State Nation)就是代表中國各民族人民的總稱」。[3]
「中華民族共同體」概念雖然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近年來所提出的創新概念,但由於「中華民族」與「共同體」概念都歷史悠久、內涵豐富,所以當前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研究呈現多學科、多角度的特點。有些研究使用了中華民族的「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文化共同體」「社會共同體」和「生態共同體」等概念,有些研究中的「國家共同體、公民共同體、利益共同體、歷史共同體、血脈共同體、地域共同體」等,也都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密切相關。[4]「共同體」最早是由德國社會學家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9nnies)在《共同體與社會》中提出。「滕尼斯認為共同體是建立在有關人員本能的意識、習慣或者與思想有關的記憶之上的身份歸屬」。[5]「中華民族」與「共同體」相結合,既繼承了「多元一體」格局的中華民族思想,又賦予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屬性,「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加強中華民族認同和凝聚中華民族的意涵。
「教育」一詞也是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的概念。一般而言,所謂「教育」就是「培養人的活動,這是教育與其他一切社會現象的根本區別。人類要生存和發展,社會要延續和進步,就必須將社會實踐中積累起來的經驗,一代一代地傳下去,使之完善起來,並把更成熟的經驗傳給下一代」。[6]教育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將知識傳授給人的一種活動,通常所說的德、智、體、美、勞等教育是如此,宏觀意義上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等也是如此。教育的重要功能是育人,教育過程是使人的發展實現社會化與個性化的過程,這其中包括人們的民族知識,也是通過教育獲得的。
「中華民族」和「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科學內涵決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內容,也限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概念邊界。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價值旨歸是它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作用,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實踐途徑在於發揮多種教育措施的合力,形成知識教育與社會實踐教育的結合。因此筆者認為,所謂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是在新時代為了增強各民族成員的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對全體國民進行的宣傳和普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的教育活動。這一教育活動有別於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等,是新時代關於中華民族教育的一種主要形式。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價值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對構築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至關重要」。[7]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能夠鑄牢各民族成員的「四觀」,有利於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有利於凝聚中華民族力量,從而有利於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
維護民族團結和實現國家統一,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任務。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的精神力量,民族團結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的重要問題。我國民族關係總體上是團結和諧的,但不可忽視國內外敵對勢力利用民族、宗教、人權問題的滲透,以及恐怖活動和極端主義威脅著我國的民族團結。同時,我國的統一大業還未最終完成,香港特別行政區出現動蕩,臺獨、疆獨、藏獨勢力還在陰謀策劃國內外的聯動,這些都給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帶來了嚴峻挑戰。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注重對各民族進行歷史教育,致力於宣傳各民族是在經濟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親近和行動上守望相助的關係,使全體國民意識到各民族是榮辱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注重國家形成史和發展史教育,將「中華民族」教育與「愛祖國」教育結合起來,從而實現了中華民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相互促進。
在中華民族認同基礎上凝聚中華民族力量,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體現。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決定了中華民族認同與各民族認同可以並存不悖,客觀上要求在中華文化認同基礎上凝聚出中華民族大團結的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注重對中華文化的傳承,並在中華文化教育中正確處理發展各民族文化與發展中華民族共有文化的關係。一方面,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作為中華文化傳播的途徑,要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相互學習、相互借鑑作為教育的內容;另一方面,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中,要反對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虛無主義,各民族文化只有主動地與其他民族文化交流,才能得以延續和發展。只有堅定的中華文化認同,才能發揮好文化對中華民族發展的作用。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還致力於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建設,在繼承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堅持「去粗取精、推陳出新」的文化建設方針,在文化發展上始終把凝聚中華民族偉大力量作為文化建設的目標要求。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各民族大家的夢,也是我們各民族自己的夢」,[8]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把中國道路、中國精神與中國力量緊密結合起來。從5000多年悠久文明傳承和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發展歷程中走出來的中國道路,彰顯了中華民族偉大的創造能力。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正是能保障中華民族偉大創造能力得以延續的教育活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來源於廣博的中華文化的涵養與薰陶。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文化傳播功能將助力中華民族精神的薪火相傳。中國力量的強大源於各民族人民為實現共同夢想而奮鬥。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基於歷史與現實,將國家夢、民族夢與人民夢三者統一,會凝聚起各民族為中國夢努力奮鬥的意志。這種意志是能夠戰勝任何艱難險阻的磅礴力量。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能夠搭建起聯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實現中國夢的教育橋梁,通過教育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早日實現。
三、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內容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內容既豐富又具體。其豐富性表現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內容可以是中華民族的歷史、構成、政治、經濟、文化屬性等各方面內容,也可以是有關中華民族的思想與理論,如「歷史命運共同體」理論、「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民族實體」理論等,還可以是解決民族問題的民族政策理論,如民族平等團結理論、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理論和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道路理論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內容的具體性則表現在對教育內容的系統性概括,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內容。
(一)中華民族的歷史命運共同體
民族的歷史對於民族至關重要,在馬克思理論體系中,「民族有自己的歷史,有自己的始末」,「『沒有歷史的民族』的例子是任何地方都找不到的」。[9]民族的歷史是客觀存在的,但自覺認識民族的歷史卻是民族實現自覺之後的事情,「民族不但是特定時空下的產物,而且是一項相當晚近的人類文明」,[10]9中華民族在近代覺醒以來,人們就開始自覺地從歷史的視閾看待中華民族。費孝通先生認為,中華民族的「自在」狀態已經存在幾千年了,而「自覺」則是近百年來的事情[11]。進行中華民族歷史教育的核心是釐清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形成與發展史,挖掘、研究和傳播中華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史,既要克服以漢民族為中心造成對各少數民族認同忽視的問題,也要克服一些人將少數民族史自外於中華民族史的錯誤傾向。中華民族史應是一部包括56個民族的形成及彼此間交往互動的完整發展史,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中華民族歷史教育中要把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凸顯出來,要講清楚「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鬥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造力的源泉」,[12]要講清楚各民族的歷史命運是緊密連接在一起的,各民族只有緊緊地團結在一起,每個民族才能有美好的前途。同時,還要講清楚各民族「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歷史發展特點,從歷史縱深來看待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能夠找到中華民族的「根」與「魂」,這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表現。
(二)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
中華民族作為歷史命運共同體,是與中華民族的族情結構特點相結合的。中華民族具有一般意義上認定民族所需要的語言、地域、經濟生活和傳統文化、心理素質等共同特徵,是與種族完全不同的。中華民族與其內部幾十個民族的關係如何?在理論層面公認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首先要講清楚中華民族的民族結構特點,中華民族並不是各民族的簡單疊加,而是由在歷史上早已形成為相互依存和不可分割的56個民族通過交往交流交融所形成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不同於56個民族的高層次民族認同;其次,要講清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紐帶,即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共同生存的地理空間、中華傳統文化上大一統理念所具有的凝聚作用,以及中華民族共有的經濟文化和團結一心的發展史、抵禦外辱的抗爭史,構成了中華民族形成和發展的紐帶;最後,要講清楚中華民族「一體」與各民族「多元」的內在聯繫,既要認識到「多元」之間、「多元」與「一體」的差異性,又要認識到「多元」之中的共性和「一體」性,也就是「一體離不開多元,多元也離不開一體」。[13]這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真實寫照。
(三)中華民族的中華文化特質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形成的文化土壤,傳播中華文化能夠促進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牢固性。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中必須進行中華文化的通識教育,中華文化集各民族文化之大成,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的發展有過重要貢獻。在傳播各民族共有文化的基礎上,也要傳播好少數民族文化,應從了解少數民族的分布區域、聚居地和人口特色,以及主要風俗習慣、文化藝術和科技發展等來了解各民族文化特點,這是中華文化教育的重要內容。
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中還需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核心內容,中華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能夠有力地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要引導各民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從傳統文化教育中吸取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養分,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內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塑造了中華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確立起的中華民族共同理想,是連接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各成員的紐帶和精神支柱。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才使得中華民族得以生生不息並得以發展壯大」。[14]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是發展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需要。
(四)中華民族的政治屬性
中華民族不僅具有文化屬性,還具有政治屬性,特別是在民族國家時代,民族的政治屬性非常重要。埃裡克·霍布斯鮑姆(Eric J.Hobsbawm)認為:「『民族』最重要的涵義,是它在政治上所彰顯的意義」。[10]17民族與政治的緊密結合,使政治認同成為各民族成員認同的一部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首要的政治認同是國家認同。
愛國主義是國家認同的精神升華,愛國主義教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組成部分。中華民族是擁有愛國主義精神的民族,愛國主義精神在長期民族發展中成為中華民族的民族魂。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體現為謀求民族獨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民族願景。通過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能夠將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融入各民族成員的生產和生活之中,成為各民族成員的行為規範。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政治發展之路。首先,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中包含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教育,教育各民族充分認識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既是權利也是義務,要把享有民族優惠政策與遵守民族區域自治法律法規結合起來。其次,要進行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成就教育,教育各民族始終堅持黨的領導,維護黨中央領導核心地位;教育各民族人民善於運用中國政治制度實現當家做主,堅定擁護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還要教育各民族遵守國家法律,積極守法、護法和運用法律維護民族權益。總之,國家是中華民族的政治「屋頂」,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中必須進行國家民主政治的教育。
四、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實踐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路徑應該多樣化,這是由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內容的豐富性和具體性所決定的。在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路徑的現有研究中,主要是圍繞民族地區、學校教育和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層面而展開,還缺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具體實踐路徑的系統闡釋。根據如前所述關於教育的內涵,並結合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育的實踐,筆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主要有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兩大實施路徑。
(一)社會教育層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全民屬性要求在社會教育中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社會教育是指有意識地培養人,並使人身心和諧發展的各種社會活動。」[15]在社會教育之中,需要教育主體有目的地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知識傳授給全體國民。由於社會教育的廣泛性,在社會教育內容中的公民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民族團結教育、歷史教育和法制教育等各種教育中,都或多或少地包含著有關「中華民族」的教育內容,研究這些社會教育路徑,能夠發現有許多方法有益於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
一是發行出版物的方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明確要求:「應推出反映愛國主義內容的高質量兒童讀物、教輔讀物,讓廣大青少年自覺接受愛國主義薰陶」。[16]中華民族相關題材的出版物是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有效載體。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已經發行了大量關於中華民族的出版物,但是這些出版物中學術性的佔大部分,通俗性的比較少。另一方面,當前有關我國55個少數民族的通俗讀物比較多,如民族出版社出版過《民族知識叢書》,新疆美術攝影出版社出版過《中華民族大家庭知識讀本》,但由於「民族」一詞常被用來指55個少數民族,因此造成了研究少數民族的人多、研究漢民族和中華民族的人相對較少的局面。特別是能夠闡述清楚中華民族族源、歷史、文化和「多元一體」格局的通俗讀物比較匱乏。因此,加大中華民族題材通俗讀物的出版發行力度,是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途徑。
二是推出優秀文藝作品的方法。創作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和謳歌民族英雄等優秀文藝作品,同樣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有效手段。文藝作品既要反映我國各民族的文化特點,又要符合中華民族由「多元」走向「一體」的必然趨勢。文藝作品不能出現歪曲、醜化少數民族形象和不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的表達,也不能任由英、美等國外來文化的泛濫,造成「我們中華民族,對於自身數千年文明古國認識的陌生,中華民族是什麼?要靠我們自己去認識、去發現」。[17]這是文藝作品彰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原則性要求。
三是營造有利於中華民族認同的輿論氛圍。輿論是無數個人意見的相加或匯聚,輿論具有成風化人、敦風化俗的重要作用。「民族」是一個敏感話題,歷史上曾出現的民族刻板偏見有可能在輿論中擴散,特別是當由民族因素引發的暴恐事件發生後,傷害民族感情的輿論時常會泛濫開來,在網絡環境中演變為大民族主義或狹隘民族主義言論,這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極其不利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要把科學的民族知識和中華民族認同傳播到廣大人民群眾之中,要通過批駁民族偏見言論來引導正確的中華民族觀念,在輿論場中形成激濁揚清、弘揚正氣的中華民族認同氛圍。
四是要綜合運用各類教育和方法。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既是一個專門的教育體系,又可以成為貫穿於其他教育的教育內容。在社會各類培訓活動中,尤其是在青少年課外活動之中,也應該貫徹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各類教育中既要體現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內容的不同側重點和螺旋式上升,又要避免重視不足以及互相推諉造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虛無化。課堂教育法、社會實踐法、網絡教育法、主題教育法、案例教育法等各種方法要綜合運用,以實現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學校教育層面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目前最主要的路徑就是學校教育。學校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各類專業課以及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等,都應包含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內容。學校中的其他思想政治教育,如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和公民教育等,也都應具有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內涵。也就是說,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要「融入學校人才培養全過程和融入宣傳教育全過程」。[18]
首先,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承擔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責任。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塑造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國家觀、民族觀的主陣地。學生在「拔節孕穗期」必須接受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以高校為例,大學階段是學生形成中華民族認同的重要時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著力體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內涵,深入挖掘其內在精髓,向學生講清、講透、講深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相關理論,為各族學生奠定紮實的理論和認識基礎」。[2]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善於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內容融入課堂教學和社會實踐教學之中。一方面,要在《基礎》《綱要》《原理》《概論》《形勢與政策》等課程中,把「中華民族」作為教學的一條主線。講「道德」「價值觀」和「人生觀」,應是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道德和價值觀;講「歷史」,應是中華民族的發展史、革命史和建設史;講「原理」和「中國化」,應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中華民族化」;講「成就」,也應是中華民族取得的成就。在高校形勢與政策課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應以專題形式講授。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社會實踐教學中也應包含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內容,革命紅色文化中的遺址、事跡和傳統文化中的各種文化遺產,以及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都應在大學生的參觀、考察中凸顯出中華民族認同,這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社會實踐教學的基本要求。
其次,以民族團結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為代表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也應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民族團結教育中蘊含著豐富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內容,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命運共同體、政治共同體、經濟共同體、社會生活共同體、歷史文化共同體以及多元一體格局,都要在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中講完整、講透徹。愛國主義教育把中華民族看成是與國家的結合體,通過教育將各民族成員的國家認同和中華民族認同協調和統一起來,積極引導各民族成員為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和人民幸福不懈奮鬥,愛國主義教育能夠厚植家國情懷、培育精神家園和凝聚中國力量。愛國主義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緊密相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社會發展的精神支柱,56個民族共同認同的價值觀,能夠使全體人民同心同德、團結奮進,它關乎人民幸福安康,也關乎國家前途命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各民族成員共同的價值準則,奠定了中華民族發展的價值基礎,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內容。
最後,民族教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重要途徑。在民族教育中開展「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教育是由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所決定的」。[19]我國民族教育「全面推廣國家通用語、創設多種辦學形式、堅持民族教育自治和民族團結教育、優先發展民族教育已然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不可或缺的根基」。[20]民族教育既要堅持國家的教育方針,又要堅持民族政策的基本綱領;既要堅持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又要保證少數民族接受教育的機會均等,這就要求民族教育必須把教育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結合起來。因此,在民族教育中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應注意處理好發展少數民族文化與發展中華民族共有文化的關係,不能將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變得單一化,也不能將「民漢兼通」的雙語教學變得形式化。各民族文化是共生共存的關係,應把激發民族文化的內生動力與中華民族的共同繁榮發展結合起來。實現民族教育優先發展,要調動發展民族教育的各方面力量,民族教育立法、民族教育因族施教、民族教育的支持力度等各方面都應系統和規範化。
總之,當前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途徑應該多樣化,其中學校教育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主渠道。社會教育中實施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關鍵在於宏觀設計與微觀推進的緊密結合。本研究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初步探討,期待引起學界對此問題的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J].中國民族,2019(11):12-13.
[2]陳明華.在民族院校進行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的幾點思考[J].理論視野,2019(4):24-29.
[3]郝時遠.關於中華民族建構問題的幾點思考——評析「第二代民族政策」說之五(中)[N]. 中國民族報,2012-04-20(6).
[4]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1-14+123.
[5]王鑑.國家治理視角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J].中國教育科學(中英文),2020,3(1):18-27.
[6]王玲.立足現代素質教育論普通師範院校青年教師隊伍現狀及培養策略[J].教育與職業2012(15):64-65.
[7]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2019年9月27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
[8]大家同做築夢人——一論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N]. 中國民族報,2015-10-13(1)
[9]王希恩.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史達林論民族[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14.
[10]霍布斯鮑姆.民族與民族主義[M]. 李金梅譯.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1]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1.
[12]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民族大學附屬中學全校學生的回信[J].中國民族,2013(11):4.
[13]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29.
[14]張曙光.民族信念與文化特徵——民族精神的理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5.
[15]侯懷銀,張宏波.「社會教育」解讀[J].教育學報,2007,3(4):3-8.
[16]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J]. 當代兵團,2019(22):6-10.
[17]童薇菁,田沁鑫:當下文藝作品水平不高是缺乏對民族複雜性的思考[N].文匯報,2016-02-03(10).
[18]包銀山,王奇昌.民族地區高校推進鑄牢大學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探析[J]. 民族教育研究,2019,30(4):64-68.
[19]郭獻進等.民族教育理論與政策述論[M].長沙:湖南師範大學出版社,2011:15.
[20]張學敏,石澤婷. 民族教育發展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設的內生邏輯——新中國70年民族教育及其政策回溯與前瞻[J]. 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5(4):5-18+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