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體系#為配合「新文科」建設,促進人文與科技對話,2019年11月9—10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和生態文明研究院舉辦了以「生命的意義:從歷史到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南開·中國史前沿論壇」。來自20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通過主題報告和評議的方式,進行了熱烈討論。
圍繞「生態·生產·生活——跨越學科邊界的生命沉思」專題,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南湜批評了那種對馬克思和懷特海的自然觀與科學觀過於浪漫主義的、機械的解讀傾向,主張將二人的自然觀與中國傳統自然生態觀念、家園觀念、「民胞物與」精神有機結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文化營養。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尹紹亭指出,文化人類學對環境史學科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借鑑意義,環境史研究應該將人類的生物性與文化性並重,在一定的生存環境下,人類的文化適應比生物適應更重要。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夏明方認為,要通過來自歐美的西方傳統、源於中國的傳統和馬克思主義傳統這三大路徑,構建中國特色環境史學理論話語體系。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秋升強調,要以歷史主義態度對待儒家生態思想,以求真態度全面把握古人思想。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鞠美庭從環境科學角度解釋了生態文明的內涵,認為西方工業文明發展路徑並不適合中國,只有綠色發展、綠色消費、建設生態文明才是中國發展道路的理性選擇。
回望歧黃仁術,整理護生養生文化,是會議的又一專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陳昊對近年來醫學史的發展進行了反思,認為現今醫學史的論述並沒有遺忘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轉向整體史。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鄭洪分析了古代不同群體的養生書寫和具體實踐,認為當前醫學史研究中存在大量「以今律古」現象,進而提出「中醫養生史」是醫學史還是文化史之問。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馮玉榮認為,明清儒醫、士大夫等群體的庭院藥草種植,不僅可用於製藥、治病,還有增添園林景色以供賞玩、品評的作用。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教授張樹劍指出,中醫將人看作客觀存在,通過觸摸和觀察來建構經絡理論,而「氣」的概念是想像的,中醫的發展要自足經典、面向未來。
人與其他生物的關係既有溫情的一面,也有殘酷的一面,始終處於雙重性的歷史變奏中。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侯甬堅認為,犛牛和青稞是考察藏地民眾生活、解讀其歷史文獻的重要途徑。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張玉林從社會學角度解釋了「人類世」的概念與意義,對人類活動造成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以及現代農業體系造成的地方作物和禽畜品種資源迅速消失而帶來的負面影響表達了擔憂。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李玉尚對20世紀50—80年代的血防運動進行了審視,探討了湖南省沅江縣血吸蟲病防治與當地農業生態的關係。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程志暉以蜱蟲為例,介紹了其攜帶的病原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及防治辦法。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李彥昌博士解讀了當前我國抗生素濫用狀況及其危機。
關於中國環境史學的取向和路徑,與會學者主張應當積極開展以生命為中心的環境史思考。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星光將人與自然關係的演變歷程分為被動適應、模仿自然、充分利用、徵服自然、和諧相處五個階段,強調了環境史學者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學術責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利華指出,環境史學者應當突出生命關懷,以生命為中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滕海鍵認為,環境史的主旨關切與未來取向就是對生命的觀照。雲南大學西南環境史研究所教授周瓊認為,生態文明更具有面對未來的廣博性與包容性,而環境史則有面對既往的沉澱與厚重。
在「生命的時空厝置——從歷史走向未來的生生之道」專場,與會學者從不同的時空尺度探討生命。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曹幸穗指出,當今農業的出路是運用現代科技成就和裝備,結合傳統農業智慧,創造更高效、環保、安全和可持續的新型農業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躍生分析了清朝乾嘉年間至當代的人口數據,指出代際人口的年齡、性別構成對家庭代際功能具有重要影響,而代際生命構成的變化與出生率、死亡率、計劃生育政策密切相關。中國科學院任小林博士通過技術分析手段探索史前人口變化,提出可以嘗試將過去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予以定量。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曹牧博士以近代天津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統為例,認為生命史為城市環境研究帶來了新視角。
人工智慧和基因編輯是當今世界前沿科學領域,可能引領人類社會實現新的重大跨越,但也存在不可預知的風險。在「當人類成為造物主——人工智慧和人造生命的利益與風險」專場,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任曉明回顧了人工智慧和人造生命的發展歷程,認為這深化了對生命的理解,但同時可能造成對生命的簡單機械化理解,導致道德墮落和藝術衰落。南開大學原校長、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教授系統講解了人工智慧的研究價值、發展階段、未來趨勢和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戰略,剖析了人工智慧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認為加強治理監管、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和倫理體系迫在眉睫。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振紅以秦漢天文學和思想史的研究為例,詮釋了跨學科合作對於深化歷史研究、實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史學精神的重要性。
會議召集人王利華教授、餘新忠教授表示,此次論壇意在推進人文與科技之間的對話,從時間縱深之中更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複雜關係。與會學者表示,要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積極弘揚「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中國史學傳統,大力推進環境史、醫療史等新興領域研究,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方萬鵬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