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史研究關注「生命的意義」

2020-12-0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三大體系#為配合「新文科」建設,促進人文與科技對話,2019年11月9—10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和生態文明研究院舉辦了以「生命的意義:從歷史到未來」為主題的「第二屆南開·中國史前沿論壇」。來自20餘所高校和研究機構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者通過主題報告和評議的方式,進行了熱烈討論。

圍繞「生態·生產·生活——跨越學科邊界的生命沉思」專題,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王南湜批評了那種對馬克思和懷特海的自然觀與科學觀過於浪漫主義的、機械的解讀傾向,主張將二人的自然觀與中國傳統自然生態觀念、家園觀念、「民胞物與」精神有機結合,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文化營養。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尹紹亭指出,文化人類學對環境史學科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借鑑意義,環境史研究應該將人類的生物性與文化性並重,在一定的生存環境下,人類的文化適應比生物適應更重要。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夏明方認為,要通過來自歐美的西方傳統、源於中國的傳統和馬克思主義傳統這三大路徑,構建中國特色環境史學理論話語體系。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張秋升強調,要以歷史主義態度對待儒家生態思想,以求真態度全面把握古人思想。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鞠美庭從環境科學角度解釋了生態文明的內涵,認為西方工業文明發展路徑並不適合中國,只有綠色發展、綠色消費、建設生態文明才是中國發展道路的理性選擇。

回望歧黃仁術,整理護生養生文化,是會議的又一專題。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陳昊對近年來醫學史的發展進行了反思,認為現今醫學史的論述並沒有遺忘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是轉向整體史。浙江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教授鄭洪分析了古代不同群體的養生書寫和具體實踐,認為當前醫學史研究中存在大量「以今律古」現象,進而提出「中醫養生史」是醫學史還是文化史之問。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馮玉榮認為,明清儒醫、士大夫等群體的庭院藥草種植,不僅可用於製藥、治病,還有增添園林景色以供賞玩、品評的作用。山東中醫藥大學中醫文獻與文化研究院教授張樹劍指出,中醫將人看作客觀存在,通過觸摸和觀察來建構經絡理論,而「氣」的概念是想像的,中醫的發展要自足經典、面向未來。

人與其他生物的關係既有溫情的一面,也有殘酷的一面,始終處於雙重性的歷史變奏中。陝西師範大學西北歷史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教授侯甬堅認為,犛牛和青稞是考察藏地民眾生活、解讀其歷史文獻的重要途徑。南京大學社會學院教授張玉林從社會學角度解釋了「人類世」的概念與意義,對人類活動造成的「第六次物種大滅絕」以及現代農業體系造成的地方作物和禽畜品種資源迅速消失而帶來的負面影響表達了擔憂。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李玉尚對20世紀50—80年代的血防運動進行了審視,探討了湖南省沅江縣血吸蟲病防治與當地農業生態的關係。南開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程志暉以蜱蟲為例,介紹了其攜帶的病原微生物對人體健康的威脅及防治辦法。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李彥昌博士解讀了當前我國抗生素濫用狀況及其危機。

關於中國環境史學的取向和路徑,與會學者主張應當積極開展以生命為中心的環境史思考。鄭州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星光將人與自然關係的演變歷程分為被動適應、模仿自然、充分利用、徵服自然、和諧相處五個階段,強調了環境史學者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學術責任。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王利華指出,環境史學者應當突出生命關懷,以生命為中心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遼寧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滕海鍵認為,環境史的主旨關切與未來取向就是對生命的觀照。雲南大學西南環境史研究所教授周瓊認為,生態文明更具有面對未來的廣博性與包容性,而環境史則有面對既往的沉澱與厚重。

在「生命的時空厝置——從歷史走向未來的生生之道」專場,與會學者從不同的時空尺度探討生命。中國農業博物館研究員曹幸穗指出,當今農業的出路是運用現代科技成就和裝備,結合傳統農業智慧,創造更高效、環保、安全和可持續的新型農業體系。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王躍生分析了清朝乾嘉年間至當代的人口數據,指出代際人口的年齡、性別構成對家庭代際功能具有重要影響,而代際生命構成的變化與出生率、死亡率、計劃生育政策密切相關。中國科學院任小林博士通過技術分析手段探索史前人口變化,提出可以嘗試將過去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予以定量。天津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曹牧博士以近代天津城市供水和排水系統為例,認為生命史為城市環境研究帶來了新視角。

人工智慧和基因編輯是當今世界前沿科學領域,可能引領人類社會實現新的重大跨越,但也存在不可預知的風險。在「當人類成為造物主——人工智慧和人造生命的利益與風險」專場,南開大學哲學院教授任曉明回顧了人工智慧和人造生命的發展歷程,認為這深化了對生命的理解,但同時可能造成對生命的簡單機械化理解,導致道德墮落和藝術衰落。南開大學原校長、中國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龔克教授系統講解了人工智慧的研究價值、發展階段、未來趨勢和中國人工智慧發展戰略,剖析了人工智慧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巨大影響,認為加強治理監管、建立和完善相關法律和倫理體系迫在眉睫。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振紅以秦漢天文學和思想史的研究為例,詮釋了跨學科合作對於深化歷史研究、實踐「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史學精神的重要性。

會議召集人王利華教授、餘新忠教授表示,此次論壇意在推進人文與科技之間的對話,從時間縱深之中更加全面地認識和理解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複雜關係。與會學者表示,要更加全面、準確地把握歷史唯物論和辯證唯物論,積極弘揚「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中國史學傳統,大力推進環境史、醫療史等新興領域研究,更好地服務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歷史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方萬鵬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身體史、性別史、環境史,歷史研究為何越來越有個性?
    而在本文中,他重點談論了歷史研究與史學理論的分離趨勢,以及全球史、環境史、情感史、性別史、身體史的興起,他試圖揭示史學發展與時代變遷的深層關係,以及當代史學所面臨的諸種挑戰,深入思考和應對這些挑戰,將有助我們共同面對人類的未來。
  • 「環境正義」:理解第三世界環境史的一把鑰匙
    在對全球環境史的考察中,可以發現一種耐人尋味的現象。一方面,同樣的環境問題,在不同地域的表現並不均衡。比如霍亂這種流行病,現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區都僅有零星個案,但在加勒比海島國海地卻持續肆虐。另一方面,面對共同的環境問題,不同人群付出的代價並不相等。
  • 研討會︱環境史與科技史對話:歷史上景觀變遷的管控與權力
    「人類世」往往被人們定義為持續增長的人類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的時代,但沃斯特認為定義「人類世」首先第一個關鍵詞應該關注能源,雖然現在能源的使用量是非常巨大的,而且人類對環境的改造與佔據也是明顯的,但當我們的能源來自可再生的、無碳的能源時,是否還能夠將我們生活的時代定義為人類世?
  • 《活出生命的意義》: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是這樣回答的:「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這個人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但弗蘭克爾並沒有因此被打倒,相反,在集中營的不幸經歷,反而成就了他的心理學研究,他創立了一種新的心理學療法:意義療法。弗蘭克爾認為:生活並非弗洛伊德所宣揚的那樣,只是簡單地祈求快樂,也並非阿德勒所教導的那樣,只是為了爭權奪利。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
  • 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 生命教育:尊重生命是核心
    讓生命教育的種子在青少年心中萌芽「能不能請您談談,從事殯葬行業的真實感受?您會害怕,或者不習慣嗎?您覺得生與死的意義是什麼?」因此,對於生命,我可能要比別人要多一點點珍惜,對於生活,可能會多一點點熱愛,就是這多出來的『一點點』,讓我對工作也多出一點堅韌,對朋友和家人也多出一點寬容和體貼……」他和盤託出了自己的答案。張偉所在講師團由安徽省生命文化研究中心發起籌建,是安徽第一支以生命教育為研究主題的講師團。他們相繼走進高校、中小學、社區等單位,在青少年心中播撒生命教育的種子。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恐龍?意義在哪裡?
    人類研究恐龍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古生物學真的是一門無意義的學科?這絕對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至少在學術界,你要獲得國家的科研經費支持,你得告訴評委你的研究意義在哪裡,而不是自我覺得OK。那麼恐龍研究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 生命本無意義,是「我」,使生命獲得意義
    史鐵生先生離開我們好些年了,但他的思想食糧卻是滋養了一代又一代人,震撼著每一顆對生命充滿熱情的靈魂。《人到四十》中罹患癌症的梁國輝說「生死場上無大小,黃泉路上無老少,生命面前什麼都變得卑微。」史鐵生先生說 「死從來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人是一點一點死去的」)。
  • 讀書抗疫——活出生命的意義
    經歷了這樣的人生煉獄般的苦難,他將自己的學術研究,與人生經歷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讓我們每個人,即便身逢絕處,也依舊可以找到活著的意義。弗蘭克的核心理念是,當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我們生命中的很多東西,比如說這一場新冠疫情,至少讓我們大家,失去了非常多的自由。不用說我們喜愛的觀光旅遊,娛樂消費,甚至連我們最基本的工作和生活的自由,都被極大的限制。
  • 初中議論文範文:生命的意義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議論文範文:生命的意義,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不少人想過這個問題,但卻匆匆的來,匆匆的去,留下無限的傷感與遺憾。是啊,生命有什麼意義呢?有人說:「生命是一個奇蹟,來到世上是為了證明奇蹟的存在。」有人說:「生命是為了享受,享受這美好的世界,美好的人生,享受著一切。」
  • 論中國生命哲學思想的內涵與意義
    作者楊文彬中國是一個擁有五千年文化的國家,生命哲學一直佔有主流地位。中國的生命哲學認為,生命是一切存在的源泉。關注生命哲學,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生活,體會哲學思想的魅力,追求思想和精神的提升,這在當下具有重要的意義。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裡有答案
    如果我們問別人:「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他們也許答不上來。大多數人都 不願正視這個問題,只有在遭受了某些挫折之後,人們才會想起來。在這裡,我們可以找到所有誤解「生命的意義」的共同之處,以及所有正解「生命的意義」的共同之處。
  • 快訊:幹細胞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對肝病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我國科學家的幹細胞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研究團隊建立了基於人內胚層幹細胞的規模化肝向分化系統,批量生成具有功能性和可移植的肝細胞和膽管細胞,該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
  • 生活的樣子,生命的意義
    平平常常從生命的開始走向虛無。有人可能會想:我們終其一生,無非想在這人世間瀟灑走一回。可是,我們仍然要經受這樣那樣的磨難。生活的意義究竟是什麼?生活,其實就是生下來,活下去。生命從希望中降生,最終走向虛無。而這之間或長或短的光陰,奏響不同的旋律,低吟淺唱,譜寫一曲生命的讚歌。2020年的這個春天,在生命的縫隙之間逾越過來。有太多關於生命的故事,難以言說。
  • 生命的意義存在死亡當中
    這是#叄拾而立#話題的第五篇原創文章 很多時候,我會問自己這樣一個問題:「生命的意義存在什麼之中呢?」 我最後得出這樣的一個結論:生命的意義是存在死亡當中的!
  • 《活出生命的意義》: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01尋找生命的意義,是意義療法的精髓弗蘭克爾說: 「人是負責任的,應當實現自己生命的潛在意義。他的一生是不斷挑戰命運,不斷超越自我的有意義的一生,是偉大的一生。「您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這句話正是弗蘭克爾創造意義療法的精髓和核心!
  • 知識史研究的興起及意義
    ,應有志於增加本學科的知識」;以託斯丹·凡勃侖、羅伯特·默頓、託馬斯·庫恩等人為代表的美國知識研究傳統,如凡勃侖特別關注社會群體與知識制度之間的關係。知識史研究儼然已成為學術新寵。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布朗教授的《知識就是力量》(1989)、匹茲堡大學林格教授的《知識的領域》(1992)等便是其中的代表著作。劍橋大學古典學家勞埃德爵士從知識史的角度,以比較的視野審視東西方各個學科的形成與發展,尤其關注古代社會知識史與文化史的研究,從「心理一致說」的角度解讀人類的認知。
  • 生命的出現是偶然嗎?研究表明:宇宙生命很普遍,我們附近不常見
    東京大學的天文學家Tomonori Totani教授在結合了天文學和生物學的基礎上,給出了一個令人驚奇的答案,宇宙中的生命可能很普遍,而且是自發形成,但在我們生存環境的附近卻不常見。研究小組認為,生命必定是從宇宙的某個地方的某一個時間點開始的。如果說宇宙中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生命的存在。
  • 修行的目標與生命的意義
    我們要追求真正意義上的自我完善,應該從哪些方向著力?我們對生命對世界的認識如何可以加以完善?如果說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外無物,外在的一切都是我們內心的投射?這是不是所謂唯心主義?即心即佛見性成佛!是修行的目標還是只是佛教文化的理想?不同文化形態的終極追求最後是不是一回事?人一輩子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孔子有句名言,未知生,焉知死。
  • 研究發現復活節島上摩艾石像特殊意義
    一份新研究發現了它們的另一層象徵意義。逾90%的摩艾石像來自拉諾·拉拉庫採石場(Rano Raraku)——一個底部面積還不到整個島嶼1%的火山口。人們一般認為,石頭從這裡開採、製成石像,暫時存放一陣,然後分配運往島上各地擺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