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史研究的興起及意義

2020-12-25 光明日報

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降低了印刷品的成本,使得知識傳播也更為方便。資料圖片

知識史在西方的興起

知識的概念猶如文化,見仁見智,難以有一個大家廣泛認同的定義。當代學術界似乎並沒有把知識研究視為一個領域,也很少視知識史為一個新興學科,至多將其看作是學術史、思想史、史學史、科學史、閱讀史等領域的文獻集成而已。

西方世界最早關心知識問題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奧古斯丁等思想家。文藝復興時代哲學家培根在《學術的進步》(1605)中系統地探討了知識問題。到了近代,社會學家也開始關心知識問題,出現了以馬克斯·韋伯、卡爾·曼海姆、馬克斯·舍勒等人為代表的德國知識研究傳統,如韋伯將官僚制定義為「以知識為基礎而進行控制的實踐」;以奧古斯特·孔德、埃米爾·涂爾幹、馬塞爾·莫斯、米歇爾·福柯為代表的法國知識研究傳統,如孔德所提出的知識社會的「無名史」;以培根、霍布斯、洛克、貝克萊、大衛·休謨、柯林伍德等人為代表的英國知識研究傳統,如培根認為「一個有恆心勇於奉獻的學者,應有志於增加本學科的知識」;以託斯丹·凡勃侖、羅伯特·默頓、託馬斯·庫恩等人為代表的美國知識研究傳統,如凡勃侖特別關注社會群體與知識制度之間的關係。

二戰後隨著學科分類的細化,知識呈快速增加的趨勢,檔案學家、目錄學家、圖書管理學家等紛紛加入先前僅屬於哲學家的知識研究陣營。而歷史學家則缺席這一場域,直到20世紀末這一局面才逐漸改變。

美國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預言,「接下來的幾十年」,知識史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確實如他所言,史學界近幾十年來出版了大量此類作品,這些著作大致可分為學科發展史、書籍史、大學史、學術史、史學史、帝國與學術、知識認識論等類型。知識史研究儼然已成為學術新寵。美國康乃狄克大學布朗教授的《知識就是力量》(1989)、匹茲堡大學林格教授的《知識的領域》(1992)等便是其中的代表著作。劍橋大學古典學家勞埃德爵士從知識史的角度,以比較的視野審視東西方各個學科的形成與發展,尤其關注古代社會知識史與文化史的研究,從「心理一致說」的角度解讀人類的認知。這一理論認為,全人類無論其種族、性別和社會文化背景有何差異,在心理和認知的基本要素上是一致的,從而對知識史研究作出了獨特的貢獻。

英國文化史家彼得·伯克更是知識史研究中的傑出代表,他積極推動知識史研究,先後出版了《知識社會史:從古登堡到狄德羅》(2000)、《知識社會史:從〈百科全書〉到維基百科》(2013)、《什麼是知識史》(2015)、《1500—2000年間知識史中的流亡與僑民》(2017)、《博學者:從達文西到桑塔格的文化史》(2020)等著作,為知識史研究的合理性積極奔走,讓學術界接受了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的知識史。

伯克認為,知識史的發展有賴於科學史、書籍史的出現,前者解決了學科發展史研究的問題,後者彰顯了知識與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書籍史在過去幾十年中已經從書籍貿易的經濟史轉向閱讀的社會史和信息傳播的文化史;而科學史所面臨的三大挑戰,則驅動著知識史研究領域越來越廣泛。第一個挑戰是「科學」這一現代意義的術語所帶來的認知後果,「科學」是19世紀的概念,如果用這一概念去研究早期各個時代的知識探尋活動,勢必會激發歷史學家所憎惡的那種時代錯誤。第二個挑戰是學術界對包括工匠的實踐知識這類通俗文化產生了興趣。第三種也是最主要的挑戰,來自全球史的興起及其產生的影響。人們必須討論非西方文化的思想成就,這些成就對西方固有的知識觀念形成強大的挑戰與衝擊,但其對人類知識的貢獻卻是毋庸置疑的。

從阿里斯託芬的《雲》、柏拉圖的《理想國》、哈林頓的《大洋國》、莫爾的《烏託邦》,一直到今天的「人文共同體」,反映了人類對知識的孜孜追求。當今的知識碎片、知識過載,要求人們以宏觀的視野看待人類的知識;學科劃分過細所帶來的弊端,也要求學者們進行綜合的、跨學科的研究;經濟全球化的結果是地球村的出現,可以較為系統地展示全球知識體系;信息化的快速發展則使人類過往的精神產品匯總在一個直觀的平臺上,可以更全面、完整、系統地呈現人類的智力成就;網絡化改變了傳統的書寫習慣,提供了書寫知識史的手段,維基百科的誕生標誌著知識的民主化……這一切都預示著書寫知識史的可能。

何謂知識史

《辭海》對「知識」的定義是人類認識的成果或結晶。《中國大百科全書》對「知識」的定義是人類認識的成果,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產生、又經過實踐檢驗的對客觀實際的反映。人們在日常生活、社會活動、科學研究、生產實踐中獲得對事物的認識,其中可靠的成分即為知識。域外《不列顛百科全書》《美國百科全書》《科利爾百科全書》等重要的工具書都不收錄「知識」(knowledge)條目,這可以有兩種理解:在西方學術界看來這只是一個泛泛的詞語,而非一個領域;或者說是一個很龐大的領域,令人生畏、難以描述。但最近幾十年學術界已越來越拋棄這一陳舊觀念,知識史研究逐漸具備可能性與合理性。

在筆者看來,知識是人類認識世界的概念化表達,是人類活動的精神遺產。知識史是以人為中心研究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信仰的各類知識形成、發展與嬗變的一門學科,它不僅敘述各門學科形成與發展的歷史,也研究知識的美學價值、功能價值、精神價值等,更是從知識與社會的雙向角度來闡述知識與社會的互動關係。一言蔽之,知識史是將知識產生(從認知的角度看知識的起源與發展)、知識生產(從社會與知識相互作用的角度看知識的更新)置於廣闊的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宗教、軍事等時空框架體系中,進而將這一框架體系置於更廣闊的民族、國家、區域、洲際乃至國際的網絡中考察其產生、發展的歷史。誠如恩格斯所說:「人類知識和人類生活關係中的任何領域,哪怕是最生僻的領域,無不對社會革命發生作用,同時也無不在這一革命的影響下發生某些變化。社會革命才是真正的革命,政治的和哲學的革命必定通向社會革命。」知識與社會的關係也正是如此。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知識的歷史與知識史為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是編年的概念,而知識史不僅僅是知識編年史,更是研究知識形成、發展、傳播與接受的歷史;前者是一個領域的知識本體演進史,後者是知識社會史,研究知識與社會諸因素之間的互動關係。

知識史不僅研究知識學科史(知識內史),更要研究知識制度史(知識外史)。所有知識都存在一種系統化、制度化、科學化過程,這一過程也就是知識的標準化、合法化、經典化過程,從天生的、自然的到歷史的、構建的過程就是標準知識的提煉過程。這一過程一經結束,就意味著新的知識領域即將萌芽。

知識的累積、傳承和發展,是一切認知深入發展的根本,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基礎。20世紀人類所獲得知識的總量已超過自人類出現以來所獲知識量的總和,在這一過程中出現知識的泛濫、泛化也是必然的,因此亟須全面、審慎、批判地看待人類知識。人類追求知識的欲望是沒有止境的,為獲得「知識的勝利」,總是對任何事情進行有意義的建議以及高明的分析,這一切驅使著人類不斷探究未知領域,從而激發潛在的、超越學科束縛的認識動力。

我國開展知識史研究的必要性

概念是知識史研究的靈魂,理解概念就是掌握了知識史的核心。西方學術史就是一部概念串聯起來的文化史:就史學而言,時間方面的概念,如東方化時代、希臘化時代、古代晚期、中世紀、近代早期、小冰河時代等;純粹的概念,如勤勉革命、範式、人類世、軸心時代等;研究範式的概念,如文明史、文化史、新文化史、性別史、微觀史、全球史、大歷史、口述史等,這些都是當今中國學術界耳熟能詳的研究工具,是歷史敘述不可或缺的,但大多屬於舶來品。構建這些概念的目的在於恢復歷史的真實,但不免摻雜著想像成分,是智慧的再現。可以說,知識生產是各民族、各國家智慧競爭的奧林匹克賽場,是展現記憶力、推斷力和想像力的場域,是文化軟實力的真正體現。西方學術界似乎就是在不斷製造概念過程中來製造知識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誰掌握製造概念的能力,誰就掌握著話語權;誰掌握著學術話語權,誰就掌握著世界解釋權。

我國是哲學社會科學大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文化軟實力、提高我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更好發揮作用。但目前在學術命題、學術思想、學術觀點、學術標準、學術話語上的能力和水平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還不太相稱,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水平總體不高,學術原創能力還不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立足中國、借鑑國外,挖掘歷史、把握當代,關懷人類、面向未來的思路,著力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在指導思想、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等方面充分體現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梳理人類知識史脈絡,進行嚴肅而認真的知識史研究,通過跨文化、跨學科、跨區域的知識生產整合研究來審視人類知識的構建與發展,是時代的命題,在本質上也是解決如何使中國成為有影響力的知識生產中心的問題。

重視知識史研究,不是一句空話,它要求我們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思想,堅持實踐的觀點、歷史的觀點、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在實踐中認識真理、檢驗真理、發展真理。深入理解人類知識的起源、發展與嬗變,體悟知識生產的體制、機制與動力;研究借鑑一切有益的知識體系和研究方法,關注諸如西方知識譜系的形成與發展、東亞學術譜系的嬗變等主題。通過對知識史脈絡的梳理和研究,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陳恆,系上海師範大學世界史系教授)

相關焦點

  • 比肩世界級文豪 西方興起魯迅熱
    他以魯迅《狂人日記》的世界性文學意義為例,譴責西方學界無視魯迅這樣偉大的作家,「是一種恥辱」,西方學界僅僅憑「一句不了解(他)是不能自圓其說的」。  以詹明信在文化研究領域的地位,他的批評也許對西方英語世界起到了醍醐灌頂的作用,學者們開始重視魯迅,經過十數年的努力,出現了一波魯迅研究熱潮。
  • 常紹民:漢文化研究的世界意義
    在當下力倡文化自信的中國,漢文化研究具有新的意義,迫切需要加強。從全球史的角度看,漢文化研究的意義也不可低估,而研究漢代文化,自然離不開徐州。於是,中華帝國的漫長歷史開始了,一種政治和文化統一併延續的傳統一直持續到20世紀初,並且對我們這個時代獨具特色的中國仍有意義——漢朝創造了在中國盛行兩千年的帝制政府的國家機器和意識形態,今天的中國自稱為漢族。」世界史領域近年流行的另一研究是所謂帝國史研究,而這一研究只要涉及古代,就不可能少了漢帝國。
  • 環境史研究關注「生命的意義」
    #三大體系#為配合「新文科」建設,促進人文與科技對話,2019年11月9—10日,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和生態文明研究院舉辦了以「生命的意義雲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尹紹亭指出,文化人類學對環境史學科體系建設具有重要借鑑意義,環境史研究應該將人類的生物性與文化性並重,在一定的生存環境下,人類的文化適應比生物適應更重要。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夏明方認為,要通過來自歐美的西方傳統、源於中國的傳統和馬克思主義傳統這三大路徑,構建中國特色環境史學理論話語體系。
  • 研究哲學是否有意義
    很多人覺得研究哲學是沒有意義的,甚至覺得哲學家都是神經質,鑽牛角尖的人,其實,哲學家也是個普通人,他們和別人最大的區別只是他們思考問題的更深入而已。沒有意義嗎?當然是有意義的,因為所有人都需要真相。 而且,哲學的作用不僅僅是為了找到世界的真相,在某種程度上,哲學還促進了人類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發展。 哲學是什麼。就是發現問題並尋找到最根源的答案。就比如說蘋果為什麼會掉到地上。
  • 快訊:幹細胞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對肝病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近期,我國科學家的幹細胞研究又有了新的進展,研究團隊建立了基於人內胚層幹細胞的規模化肝向分化系統,批量生成具有功能性和可移植的肝細胞和膽管細胞,該最新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雜誌《Cell Reports》。
  • 張正萍︱格拉斯哥與亞當·斯密研究的興起
    1970年代亞當·斯密研究興起以來,格拉斯哥有一批學者致力于格拉斯哥版《亞當·斯密文集》的整理、出版,同時也湧現出一批優秀的斯密研究者。本文將從格拉斯哥的斯密研究出發,簡要勾勒一下斯密傳的歷史,概述當下斯密研究者們的爭論及其意義。
  • 人類為什麼要研究恐龍?意義在哪裡?
    人類研究恐龍到底是為了什麼?難道古生物學真的是一門無意義的學科?這絕對不是一個無聊的問題,至少在學術界,你要獲得國家的科研經費支持,你得告訴評委你的研究意義在哪裡,而不是自我覺得OK。那麼恐龍研究的意義究竟在哪裡?
  • 劉躍進:追問文學史研究的意義
    文學史研究的兩種屬性 在我看來,文學史研究具有文學與歷史的雙重屬性。既是文學研究,又是歷史研究,是文學與歷史的結合。因此文學史研究具有特殊性。 作為文學屬性的文學史研究,應當具備基本文學要素:一是藝術感受,二是文獻積累,三是理論素養。
  • 葛蘭言之苗族研究與當代意義
    摘 要:作為研究中國文明的人類學家,葛蘭言雖然本人沒有研究過苗族社會,但他通過李璜先生表達過對苗族研究的期待。他的期待源自於他在《古代中國的節慶與歌謠》中比較了漢人上古的鄉村節慶與苗族的慶典。他希望從這些漢人周邊的民族那裡找到禮儀社會的表徵。
  • 研究速度的科學意義
    2018年有報導說,中國研究團隊對高速飛機作風洞測試,該飛機從北京飛到紐約只用2h。不久前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宣布說,他們有一個用火箭實施城際旅行的構想,目標是從一地到另一地所需時間不超過1h。速度研究涉及一些理論問題。例如,速度定義以Newton力學為基礎,是一個宏觀概念;那麼該定義是否可以用來描寫微觀粒子(如電子、質子、光子、中微子)的運動?人們發現,實際情況是照常使用,那麼這是否與Heisenberg測不準關係式(不確定性原理)產生矛盾?又如,波動速度(velocityofwaves)的概念與物體速度有何區別,為什麼前者中的「負速度」並不一定表示「運動方向相反」?
  • 馬莉:敦煌壁畫中佛教法器圖像研究的現狀及意義
    2.隸屬於某一專題之內的附帶研究。此類研究是指在敦煌石窟某一洞窟、某一尊像、某一類經變畫、故事畫等專題的研究中,作為必要組成部分而被涉及的法器圖像研究。由此,對敦煌石窟中的法器圖像做系統深入的整理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其三,前人的研究涉及一些敦煌法器的源流、用途、形象、材料、規格、工藝等問題,但由於這些法器附屬於佛教人物而沒有從嚴格意義上獨立出來,以至於對其所做的研究不能真正深入。
  • 研究發現復活節島上摩艾石像特殊意義
    一份新研究發現了它們的另一層象徵意義。逾90%的摩艾石像來自拉諾·拉拉庫採石場(Rano Raraku)——一個底部面積還不到整個島嶼1%的火山口。人們一般認為,石頭從這裡開採、製成石像,暫時存放一陣,然後分配運往島上各地擺放。
  • 最新研究:海森堡極限取得有意義的更新
    現在,波蘭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聯合團隊的合作研究更新了海森堡極限,研究結果證明,通常所說的海森堡極限在操作上沒有意義,並且與正確極限相差π倍。這一題為「π校正的海森堡極限」的研究成果論文發表在最近的《物理學評論快報》上。研究人員解釋說,「海森堡極限可以看作是海森堡不確定性關係的改進變體,適用於量子估計理論和量子計量學。」
  • 《信息資本主義的興起與擴張——網絡與尼克森時代》|羊村書單推薦
    丹·席勒教授研究專長和教學領域主要集中於信息資本主義、傳播政治經濟學、通信史、信息與社會、通信政策研究等,著有《數字資本主義:全球市場體系的網絡化》、《傳播理論史:回歸勞動》、《數位化衰退:信息技術與經濟危機》等書。譯者:翟秀鳳,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興趣集中於新媒體傳播、網際網路治理、戰略傳播。
  • 縣域社會學研究的學科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縣域社會概念及其學科意義  相比經濟學、公共政策和公共管理學乃至政治學、地理經濟學、規劃學等學科來說,社會學對縣域的關注和研究是非常不夠的,甚至可以說是缺席的。  三、作為方法的縣域社會及縣域社會的研究方法  這裡從兩個層面來討論縣域社會學研究的方法意義:一是作為方法的縣域社會;二是對縣域社會進行研究所需要的方法創新問題。前者是一個方法論問題,後者是一個具體研究方法問題。
  • 中國在西方哲學研究中的十大誤解——從Being的意義談起
    形上學的研究對象Being(希臘文的動詞einai及其動名詞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動詞不定式to be和動名詞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學的中心範疇。從古到今的西方哲學充滿了Being的意義的辨析和改變。在西方哲學史上,Being有各種不同的意義,任何固定的意義都被顛覆,被顛覆的意義又被更正和修改。Being的意義的每一次變動都伴隨著形上學體系的新舊交替。
  • 西安事變84周年|淺議研究西安事變的當代意義
    本文就以西安事變文化研究為題,淺顯的分析西安事變文化研究在當代社會發展進程中的重要作用和意義。由於工作的原因,有機會接觸西安事變文化,在與之由表及裡的解讀過程中,僅從個人角度有了一些粗淺的認識,才疏學淺,敬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導。
  • 厲害了,自己研究自己!羽生結弦的畢業論文完成!論題意義重大!
    但是當時,冰迷們還都對他所說的這句「留下數據、傳播數據」的真正意義是什麼不甚了解。 直到今天,看到這份羽生結弦的畢業論文《基於3D動作捕捉技術的陸地跳躍研究》。大家才真正意識到,羽生結弦所說的這句話的意義是什麼。
  • 明朝那些事-近些年明朝電視劇的興起
    近年來,隨著《明妃女醫傳》、《錦衣之下》、《大明風華》等熱播劇興起,大家發現以明朝為背景的電視劇越來越火爆,似乎迎來了一個明朝電視劇的黃金期。我們今天就來聊聊明朝電視劇的興起。二、明史的興起帶動了明朝電視劇的熱播因此,不難看出,明朝電視劇原來沒有形成一股熱潮,源自於觀眾對明朝歷史的不了解。漸漸地進入了21世紀,明朝歷史熱卻開始漸漸興起,明史開始在人群中興起。不得不提起一部現象級的書,徹底的把明朝歷史深入到了中國普通民眾。
  • 羅德尼·斯塔克論《基督教的興起》:疫情、社會關係與宗教
    在《基督教的興起:一個社會學家對歷史的再思》一書中,羅德尼·斯塔克研究了公元165年與公元251年的兩場瘟疫是如何通過種種因素促進了基督教的崛起,而基督教對於人民而言又在疫情中扮演了怎樣的角色。瘟疫與信仰公元2世紀的「迦林瘟疫」(Plague of Galen),首先侵入在帝國東部作戰的軍隊,隨後蔓延到了整個羅馬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