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抗疫——活出生命的意義

2020-12-14 諾亞財富NOAH

來源:以諾教育

作者:譚文清

親愛的朋友們,今天我滿懷熱忱的為大家奉上,這樣一本我如同珍寶一樣的書,因為他曾經在我生命最灰暗的時刻,照亮了我腳下的道路,他就是維克多弗蘭克的《活出生命的意義》。

尼採曾說過,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在二戰納粹統治期間,作為猶太人,全家都被關進了奧斯威辛集中營,他的父母,妻子,兄弟,全部都死於集中營中,只有他和妹妹倖存。經歷了這樣的人生煉獄般的苦難,他將自己的學術研究,與人生經歷結合,開創了意義療法,讓我們每個人,即便身逢絕處,也依舊可以找到活著的意義。

弗蘭克的核心理念是,當一些不可控的力量,拿走我們生命中的很多東西,比如說這一場新冠疫情,至少讓我們大家,失去了非常多的自由。不用說我們喜愛的觀光旅遊,娛樂消費,甚至連我們最基本的工作和生活的自由,都被極大的限制。但弗蘭克說,所有這一切,唯一無法剝奪的,是我們自主選擇如何應對這種艱難處境的自由。我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的,但是我們可以控制,我們面對這些發生,自己的情緒與行動。正如許多專家指出,這場疫情最大的挑戰,是我們面對恐懼本身所產生的恐懼。

書中將囚徒對於集中營生活的精神和心理反應,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被收容階段,它所顯露的主要症狀是驚恐。這一階段,會存在一種暫緩性迷惑的狀態,就是心存僥倖希望自己不會是受害者。在第一階段隨著抱有的幻想,一個接一個的破滅。人們開始到達心理上的反應的極點,人會處於絕望的邊緣。

幾天後,心理反應開始進入第二階段。情感開始麻木、冷漠、遲鈍,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這是第二階段心理的反應表現,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護自己。這是人類心理必不可少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由於前途渺茫,所有努力和情感都投入到保全自己和他人性命這件事情上。

面臨苦難心理反應的第三個階段。經歷磨難,獲得解放和自由的人們,最初的感覺叫人格解體,一切都顯得不真實,不可能,如同夢中一般。一個人長期處於高度緊張的狀態,一旦得到解放,反而會面臨著某種危險,在巨大心理壓力突然消失的情況下,這種危險,就是心理上的減壓病,如同潛水員突然離開潛水艙,會損害他的身體健康一樣。經此一役,對絕大部分人的生活來講是一場苦難,但也許很多人此後的生活,可能會有所不同了。

叔本華說過,人註定一生會徘徊在痛苦焦慮和無聊厭倦這兩極之間。實際上生命對每個人都提出了問題,那就是,意義何在?而你必須通過對自己生命的理解,來回答生命的提問。

弗蘭克開創的意義療法,試圖讓我們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必須決定自己為什麼負責?對什麼負責?以及對誰負責?生命的意義總是在變化,但作為意義本身永遠不會消失,按照意義療法,我們可以用三種不同的方式來發現生命的意義,第一,通過創立某項事業或從事某種工作,生命的真正意義,要在世界當中,而不僅僅是內心去發現,因為它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他總是指向某種事物或者某個人,自己以外的某個人,不論是作為有待實現的意義,還是需要面對他人,人越是忘掉自己,投身於某種事業,或獻身於所愛的人,他就越有人性。

在這裡,我個人的體會是,不論你是在職場上班,你是一名公務員,還是一個普通的家庭婦女,只要你願意擔當,並且全身心的投入到你所從事的工作中去,你就都有機會,去尋找到自己的生命意義,我曾經認識一個在上海某機關擔任普通科員的一位中年人,他知道自己在仕途上,基本已經到頭,可是他卻在閒暇中,找尋到了自己的一個關注點,那就是烹飪。他熱愛料理,並勤奮鑽研。我去過他家,廚房有著巨大的操作空間,僅僅是香料,他就有數十種之多,他的烹飪不僅僅限於自己家庭的享用,他還逐漸在他周圍的同事和朋友圈中,小有名氣,許多人以能夠請到他作為大廚,而倍感光榮。因此,小到烹飪料理,大到像馬雲那樣創建一個偉大的企業帝國,只要你認真專注,而不是淺嘗輒止,或者純粹是一種消費心態,比如說我曾經問過很多朋友,什麼是你的愛好?逛街,看電影,旅遊,很多人這樣說。但如果你僅僅是以一種消費的心態,那就很難帶給你生命的意義感,哪怕人人都喜歡的旅遊,有些人到此一遊,也有些人會成為旅遊達人。我曾經參加過以諾教育舉辦的德國丹麥童話之旅,從格林到安徒生,我們曾經去過一個位於山坡上的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古堡酒店,這個古堡是格林童話《長髮公主》的創作地,當我們所有人進入古堡,這家酒店的經理特意出來歡迎我們,他讓我們先不要回房間,而是先向上方看去,這時突然在空中有一扇窗打開,一位長發的公主真的就出現在那,長長的頭髮隨著古堡散開來,我們全都歡呼起來,孩子們也都特別開心,因為他們看到了真正的長髮公主。回國後同行的朋友感嘆去過歐洲不下二十次,但是這一次讓我們認識了全然不同的歐洲。我常說,當我們去策劃一次旅行,最最重要的是與誰同行,第二才是目的地與攻略。

意義療法的第二種。通過體驗某種事情,比如,對於科學的真,宗教的善,藝術的美的探求。或面對和體驗另外一個人的獨特性,也就是說去愛某個人。巴菲特在一次採訪中,被問到如何定義真正的成功,他的回答是,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如果你65歲或者70歲以後,你想愛的人真的還愛你,你就成功了。大物理學家費曼,他的妻子因病逝世的時候,他一滴眼淚也沒掉,他看著妻子覺得她就像睡著了一樣,直到一個多月後,費曼在橡樹城的一家商店裡,看見了一件漂亮的連衣裙,他想,愛蓮一定會喜歡的,頓時不能自己,潸然淚下,失聲痛哭,你愛的人並沒有消失,只是換了一種方式存在。

弗蘭克在集中營經歷一日又一日的苦役,黑暗中延伸的路上,深一腳淺一腳的走著,途經大石頭,踏進泥坑,艱難前行,押送的看守還不停朝我們咆哮,用槍託驅趕著,雙腳疼痛的人們扶著其他人的肩膀前進,刺骨的寒風讓人們失去了講話的興趣,而就在這時,走在我旁邊,用領子擋住嘴巴的人突然說,如果我們的妻子看見我們這個鬼模樣怎麼辦?我希望她們在集中營過得比我們好些,永遠也不會知道我們經歷了這些事情,這句話,勾起了弗蘭克對妻子的懷念,儘管他默默無語,但在集中營的日子,我們都會在心裡思念著自己的妻子,雖然說有時候偶爾望向天空,星星慢慢的消失,清晨的霞光在一片黑雲後散開,我的思想仍停留在妻子的身影上,思緒萬千,我聽見她回應我的話,看見她向我微笑和坦誠鼓勵的表情,不論真實與否我都堅信她的外貌,比冉冉升起的太陽,還要明亮。忽然間,我悟到了一個真理,曾被詩人讚頌,被思想家視為絕頂智慧,這就是愛!是人類終身追求的最高目標,拯救人類要通過愛與被愛,這個世界上哪怕一無所有的人,只要有片刻的時間思念愛人,那麼他就可以領悟,幸福的真諦。

愛是直達另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唯一途徑,只有在深愛另一個人時,你才能完全了解另一個人的本質。在意義療法中,愛不是被解釋為僅僅是性慾和本能的副現象,愛與性一樣,都是一種主現象,通常性是愛的表達方式,只有作為愛的載體的性才是美好正當的,甚至是神聖的。這樣愛就不能僅僅被理解為性的副產物,相反,是被稱作愛的,最終合一的體驗的表達方式。

意義療法的第三種。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難時,採取某種態度。如果你發現經受磨難是命中注定的,那就應當把經受磨難作為自己獨特的任務,而在經受磨難時,你也是獨特的孤獨的一個人,沒有人能夠解除你的磨難,替代你的痛苦。因為在面臨磨難時,如果看不到生活有任何意義,任何目標,這樣的人很快就會死掉。期望生活給予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生活對我們有什麼期望。

一旦我們明白了磨難的意義,經受苦難才能像我們不能逃避的任務。生命的意義不是某種含糊的東西,而是非常實在和具體的,每個人的命運都是獨特的。一旦我們意識到自己是不可替代的,就會充分的意識到自己的責任,自己對所愛的人,或者未竟的事業的責任,也就永遠不會拋棄自己的生命。

而這第三種意義的路徑,恰恰是在2015年,我離開東方富海,創辦以諾教育的第2年,我記得那一年的春天,我陷入到一個較長的憂鬱期中,每天開車上班,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忍受這份折磨,剛開始創業的時候興奮感已經消失,接下來變成是瑣碎的工作,招生的挑戰,服務上的挫敗,尤其是在海外課程中,遭遇很多無法掌控的挫折和挑戰時,面臨壞脾氣的學員的責罵。我不斷的拷問自己,像我這樣已經實現財富自由,並且自認為,還算是一個功成名就的人,至少跟自己的大學同學或者是研究研究生同學比,我可以很驕傲的站在他們當中的時候,我為什麼還要選擇再次創業?而給自己增添這麼多的煩惱。後來不知是什麼機緣讓我翻開了這本書。當我看到這第三條,當你遭遇生命中無法迴避苦難的時候,如何面對苦難,甚至這種苦難的經歷,也成就了你生命的意義,這段話,如醍醐灌頂,將我轟燃炸醒,我知道,再次選擇創業是我自己的選擇,並沒有任何人逼迫我,而創業過程中所遇到的這些困難,也是我無法迴避的責任。我開創了這份事業,有一群共同夢想的夥伴受到召喚,一起加入進來,還有很多的學員對我們的付出和努力,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這時候,我已經是無法迴避。想清楚了這一點以後,我的心中,忽然敞亮起來。因為我知道了這樣做的意義所在。

在意義療法中,即使我們身處三重悲劇,即痛苦,內疚,死亡。但我們可以仍然面對生活中的一切,對生活說 YES,就是假定在任何情況下生活都有意義,即便在極為悲慘的境地也是如此,重要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任何給定的處境,面對災難而保持樂觀,甚至是幽默。人類總是有能力,第一將人生的苦難轉化成為成就; 第二從痛苦中提煉改過自新的機會; 第三從短暫的生命中獲取負責任的行動的動力。在這場新冠肺炎的疫情中,我們也看到,很多的人長籲短嘆,感慨自己環境的可怕和自己遭遇的不幸。而移動網際網路和自媒體的發達,也讓許多人在謠言四起的恐懼中,惶惶不可終日。出現了兩個新名詞。

一個新名詞是「自限性疾病」。

我原來也有同樣一個疑問,「目前爆發的新冠肺炎尚無特效藥,為什麼許多患者能治癒出院?」 現在搞清楚了,新冠肺炎屬於自限性疾病。就是當疾病發展到一定階段,人體自身會產生免疫抗體,從而逐步康復。一批患者能走出病房,是因為中西醫綜合,通過中醫治病原理去邪扶正固本,提高人體自身的免疫力。其實,提升自身免疫力才是防控疫情的重要措施。我們宅居家中,不能消極關門閉戶,單純在家吃和睡,還要注意營養補充和身體鍛鍊以及精神體操,諸如瑜伽冥想,聽音樂,做一些自己喜歡,一直想做,而沒有時間做的事兒。

另一個新名詞是「共情傷害」。

「共情傷害」是一個心理學概念。意思是當你長期大量地關注災難信息,同情心導致的代入感,會傷害你的心理健康,會讓你抑鬱、焦慮、憤怒甚至精神崩潰。撰寫《南京大屠殺》的美籍華人女作家張純如即是在此境況下自殺的。關注疫情信息是應該的,但大量的謠言、個別家庭的悲慘遭遇和煽情的信息,會壓抑心情,讓人感覺喘不過氣來,心理的壓力會導致身體的壓力上升,直接導致身體的免疫力的極速下降,這是非常危險的,因為免疫力下降就容易被病毒感染。

我們個人一旦成功的找到了意義,不但會感到幸福,還會具備應對磨難的能力,如果某人追尋意義的努力最終失敗了,那會是什麼情況呢?會引發致命的後果,弗蘭克在回憶集中營那樣的極端處境中,就會有人在喪失意義感後,形成一種所謂的放棄綜合症的行為模式,在集中營中,這種模式的表現是,會有人在早晨5:00起床後拒絕幹活,而是賴在牢房中,呆在滿是屎尿的草墊子上,無論你警告還是威脅通通都不管用,然後他們一般會拿出一支藏好的煙開始抽,那一刻你會明白,他會在48小時內死亡,意義的導向減弱了,結果就是對即時快樂的追求。

而在現代生活中,就會出現未老先衰的現象,那些自我標榜,沒有前途的一代的年輕人,他們藉以尋求安慰的不是香菸,而是毒品或者是對遊戲的病態上癮。大量的證據表明三大症狀抑鬱、侵犯和成癮依賴,都是由於意義療法中所謂的存在之虛無及空虛感和無意義感導致的。90%的酒精依賴患者都有深刻的無意義感,100%的毒品依賴患者認為,生活中一切事情看起來都沒有意義。

我們所歸納的尋找生命意義的三個主要途徑,即第一,創造性投入到某項工作; 第二,深刻經驗某種事情,或者是面對某個人,就是通過愛產生生命中的深刻的體驗;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途徑,就是處於絕境的無助的受害人,面對無法改變的厄運,仍能自我超越,並以此改變自己,將個人的悲劇轉化為勝利。

本書的作者維克多弗蘭克,他1905年出生,一直到1997年去世,享年92歲。二戰最初的時候,駐維也納的美領館通知他可以申請到美國移民籤證,但他為了照顧年邁的父母,而放棄了這個機會。費蘭克先後三年,被關押在奧斯維辛、達豪等4個集中營中。二戰後,費蘭克回到維也納的第1天,就發現他的妻子和家人,全部都慘死於集中營中,他強忍著失去親人的悲痛和無比的憂鬱,決定留在維也納,幫助那些戰後需要他支持的精神病患者。他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寫出了這本《活出生命的意義》,在全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兩年後,他與艾莉諾辛德特結婚,跟他的前妻一樣,也是名護士。他擔任維也納醫院的神經科主任長達25年之久,寫出了30多部著作,還在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擔任教授。儘管日程緊張,他還擠出時間,學習他喜歡的飛行課程,在67歲的時候獲得飛行駕照,並終身享受其登山的愛好。

有一次上課,同學請弗蘭克用一句話概括他本人生命的意義,他把回答寫在一張紙上,讓學生們猜,他寫下了什麼?經過安靜的思考,一名學生的回答讓弗蘭克大吃一驚,那名學生說您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一字不差,費蘭克說,你說的,就是我寫的。

相關焦點

  • 《活出生命的意義》: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是這樣回答的:「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這個人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活出生命的意義》是弗蘭克爾的代表作,曾經感動千千萬萬的人,被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迄今為止,這本書銷售已達1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
  • 集中營煉獄歸來《活出生命的意義》
    可是,如果你們看過維克多·弗蘭克爾博士所著的《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了解他在納粹的幾所集中營裡遭遇的一切和所做出的反應,你們才會真正理解生命是什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你們會發現,《活出生命的意義》的深刻遠非《肖申克的救贖》可比。他從集中營煉獄歸來,克服了種種磨難與傷害。
  • 經典《活出生命的意義》: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是時候,該閱讀並思考生命的意義了。推薦書目《活出生命的意義》作者:[美] 維克多·E·弗蘭克爾著,呂娜譯出版社:華夏出版社出版時間:2018年01月 他擁有哈佛大學、史丹福大學,達拉斯大學和匹茲堡大學教授職位,並在加利福尼亞聖迭哥國際大學教授意義療法。弗蘭克爾共出版了39部作品,並被翻譯成34種語言。他的作品《活出生命的意義》銷售超過千萬冊,獲選為」美國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
  •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2個字,3個步驟,是解鎖幸福和財富的密碼
    但《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中的觀點,顛覆了我的認知。希望是短期的精神力量,一旦希望破滅,生的意願也隨之破滅。真正讓人可以在絕境中活下去的,是他賦予生命的意義。弗蘭克先生當時給生命賦予了兩種意義:一種是他要出去告訴人們,人生的成就在於賦予生命的意義,而生命的意義是付出,而非索取;另一種是他要為妻子和家人活著,萬一妻子和家人倖存見不到他,那得多痛苦,所以他必須活著。弗蘭克先生最終活了下來,他的家人卻全部遇難,而《活出生命的意義》就是弗蘭克先生出獄後的著作。
  • 人生苦短,真正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小說《暗算》有感
    人生苦短,真正活出生命的意義——讀小說《暗算》有感1作者/裴永河連續兩天晚上拜讀完作家麥家的小說這個阿炳從陸家村被帶到破譯局,主要是為了偵破敵國的密碼,從一千多組的摩斯密碼裡聽出敵方的電臺,然後交給破譯者去解密,為國家的安全提供有力的信息。而這個人卻是敏感地,不容質疑的,他不願意別人否定他的判斷,就象否定他生活的判斷一樣。他有些神經質,甚至可以說行為有時候類似於瘋子的做法。他倍受大家尊敬與膜拜,當然,他的缺點在於他經受不起任何的打擊,在他的妻子背叛他後,他選擇了自殺。
  • 《活出生命的意義》:每一個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對生命的辜負
    從《活出生命的意義》一書的閱讀中,領略到這本被美國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十大圖書獨特的魅力。這本書字裡行間是作者感人肺腑的人生歷程,那一幕幕納粹集中營地獄般的殘酷;那直面人生與厄運的搏鬥;那一行行充滿摯愛妻子的思念;那一段段發自內心對親人對社會崇高的責任的文字;那一篇篇意義療法的生動論述,都是如此扣人心弦,直達內心深處。
  • 「來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生命的意義就是活在當下
    2、多讀書,在哲人的思想裡尋找自己的答案。讀書不僅僅可以讓你「腹有詩書氣自華」,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哲人的思想裡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尼採說過,「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猶太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之一,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沒有打垮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堅定地頑強地活著。他67歲學習駕駛飛機,80歲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用行動給我們詮釋了該如何去追尋生命的意義。
  • 《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豆瓣8.6的傳奇書,疫情下推薦每人必看
    活出生命的意義 2020年的前四個月,是精神方面「顛沛流離」的四個月;百年一遇的新冠肺炎,打亂了所有的節奏; 如果有,那麼我很推薦《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集中營倖存者的傳奇暢銷書。當外在的環境無法選擇的情況下,我們怎麼樣才能找到堅持努力的意義。 《活出生命的意義》並非一本心靈雞湯,相反,它是一本頗具心理學研究價值的書籍。
  • 《奧斯卡與玫瑰奶奶》:生命的意義,就是用末日的心態活在當下
    在讀書過程中,我時常會被奧斯卡通過兒童視角看待人生和死亡的深刻和成熟所感動而熱淚盈眶。我們活著,在生存、現實和理想中掙扎,隨著年齡的增長,似乎經常忘記其實我們的生命在每一分每一秒中悄然逝去。大多數人都要等到直面死亡的時刻才會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意識到自己曾經虛度光陰,錯過了自己內心真實所想,多麼的遺憾啊!
  • 生命的意義:活在當下,不怨不悔
    日出而作年輕人,快醒醒吧!丟掉眼前的安逸,尋找人生路上的智者,為你的困惑指點迷津。
  • 世界讀書日:重溫繪本《活了100萬次的貓》帶孩子感受生命的意義
    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閱讀。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這個繪本《活了100萬次的貓》來自日本佐野洋子的作品。看到題目大家都會很好奇,貓怎麼會活100萬次呢?什麼原因使她一次次重生呢?這100萬次的生命中它都經歷了什麼呢?接下來我就把這本繪本介紹給大家。
  • 《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如何活出最棒的人生
    《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這本書用39條哲學「金句」揭示生命的意義,我們一塊來思考「如何儘可能活出最棒的人生」。我們先來想像一個場景,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在收拾那些壓箱底兒的陳年物件。忽然,他發現了一本泛黃的破舊的筆記本,封面上寫著「金句」的字樣。
  • 世界讀書日,談談讀書對人生的意義
    讀書到底對人生有什麼意義呢?我想用自己的經歷來談一談感受吧。第一:書的海洋裡充滿樂趣,那些生動的故事讓我們充滿期盼,後來的結果會是怎麼樣?對讀書的喜愛應該在讀書前就已經形成,這得益於一個常在我家裡來玩的親戚,我的二外公的影響。
  • 《銅鑼燒也有春天》:面對痛不欲生的生活,她仍活出了生命的意義
    它講述了一位麻風病患者面對痛不欲生的生活,找到生命的意義,讓自己和他人的生命都熠熠生輝。這本書是2015年第68屆坎城電影節的開幕影片《澄沙之味》的原著,作者是日本當代作家多利安助川。作者他曾憑藉這本書獲2017年法國「文庫本讀者獎」、2019年法國瑟農文學獎,還憑藉《劑量表與奧之細道》獲得2019日本小說家獎。
  • 《活了100萬次的貓》-感受生命的意義
    故事梗概:一隻虎斑貓死了100萬次,又活了100萬次,在101萬次它成為一隻野貓,它很開心,它完全屬於自己,它遇到一隻白貓,這是它第一次有愛的感覺,它和白貓生活在一起,生下很多隻小貓,它們很幸福。直到白貓死去,虎斑貓也跟隨白貓而去,這次它再也沒有醒來……作者以繪本的形式在表達生命的意義:我是誰?什麼是愛?當我們越來越迷茫的時候我們做父母必然會迷茫,我們不知道能帶給他們什麼。
  • 生命的意義是什麼?給出的答案太殘酷,讓人難以接受
    生命的意義是一個解構人類存在的目的與意義的哲學問題。這個概念通過許多相關問題體現出來,例如:「我為何在此」「什麼是生命?」「生命的真諦是什麼?」。在歷史長河中,它也是哲學,科學以及神學一直所思索的主題。前人在不同的文化環境與意識形態背景下也給出了很多的多元化答案。
  • 讀書最大的意義的什麼?很多人都搞錯了
    讀書最大的意義的什麼?2020-12-09 13: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讀的書很快會忘掉,那讀書的意義在哪裡
  • 《活了100萬次的貓》關於愛和生命意義的一本書
    探尋生命的意義是人類永恆不變的追求。不管什麼時代,人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思考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終極命題。《活了一百萬次的貓》正是這樣一本具有生命哲學啟示的書,這是一本經典兒童繪本,孩子們必讀的經典繪本之一,不僅僅是孩子,成年人讀了這本書,也同樣受啟迪,為什麼這本書這麼受歡迎,我想是因為這本書所表達的正是人類共有的情感需求——對愛、對價值、對人生意義的探求。它值得每個人反覆閱讀,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
  • 努力讀書的意義是什麼?
    人生在世無非就是讀書、歷事、見人、行路,而這四種方法都能讓我們學習到新的知識,成為更好的自己。在人人都在談階級固化的今天,作為一個農村走出來的孩子,我想聊聊讀書的意義是什麼。何江最後傳達出的讀書理念,是讀書能把我們從一個世界帶到另一個不同的世界。很多時候我們工作、生活的質量其實是由我們的思維方式決定的,是否具有邏輯思考和理性決策的能力相當關鍵。思維、技能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我們生活的質量、掙錢的能力。
  • 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呢?
    知乎上有一個問題,「讀了那麼多年的書,但是後來都忘得差不多,那麼讀書的意義在哪裡呢?」對於這個問題有數以千計的回答,有一個回答讓我印象深刻。這是我見過對讀書的意義最好的回答,也令我記憶深刻的一段話。讀書就是為了不遇見不想遇見的人。讀書,失去的是過眼雲煙,得到的卻是一雙飛翔的翅膀,最終獲得的是一份無與倫比的人生。也有人說,讀書的意義在於獲得智慧,所以有字書和無字書要一起讀。有的人大字不識,卻一生讀盡無字書,同樣堪稱飽學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