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活著的困惑2020年一開始,便給全世界一記悶棍,直接打懵。
相信很多人可能和我一樣,每天一睜眼,第一件事就是打開手機,看今天的疫情如何:全國各地新的數據、病例情況、相關權威專家的建議……
看著看著,感覺自己嗓子發癢,心跳加快,趕快跳起來測個體溫,唉,還好!還好!
甚至,就連下樓扔個垃圾都心驚膽跳。
網上有一個湖北武漢的視頻,一個醫生在給病患餵水,病患嫌燙,說等一下再喝。說完這句話,人就沒了。醫生崩潰大哭,仿佛就是一眨眼的功夫,陰陽已經兩隔。
從來沒有如此深切地感受到,死亡距離我們是這麼近。
《論語》記載: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意思大概是:孔子的弟子季路向孔子詢問如何侍奉鬼神。孔子說:「還沒有學會侍奉人,怎麼能夠奉事鬼呢?」季路又問:「我大膽地問問死是怎麼回事?」孔子說:「還不懂得生,怎麼懂得死?」
是啊,我們還沒有懂得好好生活,怎麼就突然要面對死亡的威脅了?
我們當然會害怕,會恐慌,因為我們不知道如何面對它。
其實,在少年讀書時代,我不止一次思考過生和死的問題。
人為什麼要活著,為什麼要讀書,成績好怎樣,不好又怎樣?考上了大學會怎樣?考不上大學又會怎樣?找到工作之後呢?......
我就像哈姆雷特一樣,不斷地問自己,心情壓抑而得不到答案。我甚至想到了死亡,是不是結束這無聊的人生就沒有這些苦惱了?!
但是,一想到含辛茹苦將我養大的父母,我又於心不忍。於是就一直在這矛盾中備受煎熬。
記得巴金有一篇著名的散文《燈》,那個時候的我非常渴求有一盞指引我人生道路的明燈!
我們應該如何去解惑前幾天,孩子情緒低落,不知怎麼就聊到生死。他問我:「既然人都是要死的,為什麼還要活著?」
一瞬間,我以為自己聽錯了。他才小學四年級,怎麼會有這樣的問題,是他太敏感,還是我太粗心?
兒子給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人,究竟為什麼而活著?
可能我們大多數人都曾經積極地探尋過這個問題的答案,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的答案肯定是不一樣的。
可能還有很多人還在尋找自己活著的理由。關於這件事,我覺得:
1、一定要和別人傾訴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我有一個兒時的夥伴,交情很好。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我給她寫了信,把自己的苦惱一股腦發洩給她看。
她很快回信了,罵我是傻瓜,又說:「人從生下來,就是要受苦的,別問為什麼麼!……」
我已經記不清她還說了什麼,但是讀到信的那一刻,我覺得這個世界是溫暖的。
第一次知道了,原來好好活著是我的使命,這世界上有很多人都在乎你。
湖北武漢,有一位六十多歲的阿姨被安排進了重症病房。本來,她是抱著必死的心進醫院的,所以她什麼也沒有帶。
但是,每天晚上在她睡覺前,都會有一位年輕的護士,坐在床邊跟她聊天,給她鼓勵加油。
看到她什麼也沒帶,把自己的牛奶、食物都帶過來給她吃。讓她把牛奶當水喝,說這樣身體肯定會好起來的。
看到跟自己兒女一樣大的護士們這樣關心愛護自己,這位本來準備放棄生命的阿姨有了和病毒鬥爭的決心。
最後,阿姨順利康復,只是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想念那位年輕的護士。
原來,別人一個在乎的表現,能夠給你活下去的勇氣。
所以,當你困惑的時候,一定要找人傾訴,朋友、父母、心理醫生……都可以。這個世界,在乎你的人很多。
2、多讀書,在哲人的思想裡尋找自己的答案。
讀書不僅僅可以讓你「腹有詩書氣自華」,更重要的是,能夠在哲人的思想裡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尼採說過,「知道為什麼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句話一點也沒有錯。書,不僅給我們以知識的灌溉,更是我們需要的力量的源泉。
餘華寫過一部小說《活著》,主人公富貴一生經歷了常人無法想像的苦難,即使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這個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更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
小說完成後,榮獲義大利格林扎納·卡佛文學獎最高獎項,臺灣《中國時報》十本好書獎,法蘭西文學和藝術騎士勳章,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法國國際信使外國小說獎等眾多獎項。
餘華說:「寫作的過程讓我明白,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猶太人維克多·弗蘭克爾,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倖存者之一,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下了《活出生命的意義》這本書。
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沒有打垮他的意志,反而更加堅定地頑強地活著。他67歲學習駕駛飛機,80歲登上了阿爾卑斯山,他用行動給我們詮釋了該如何去追尋生命的意義。
他說,人們活著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這也是人們一生中被賦予的最艱巨的使命。
不論國籍和地域,人類的思想是相通的。
朋友的話和哲人的話都使我豁然開朗:生命的意義,存在於我們活著的過程當中。
賀拉斯說過,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後,在他生前和葬禮前,無人有權說他幸福。
我告訴我的孩子:人註定會死,但之前一定要好好地活著。因為我們要用整個生命去追尋和體會活著的意義,尋找到它存在的價值。
如何好好地活,不負生命。大千世界,我們大多數都是普通人,走在平凡的人生路上。
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樹葉,也沒有完全一樣的人生軌跡。對於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但是我們發現生命意義的途徑卻是相似的。
1、找到自己的核心事業,並投身進去。
不知道是誰說的,一個人不論是偉大還是平凡,只要他順應他自己的天性,找到了真正喜歡的事,並且一心把自己喜歡的事,做得盡善盡美,他在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園。
我們都有這樣的親身經歷,選擇了自己的不喜歡的專業,讀的痛苦萬分;畢業後,找了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簡直是一種煎熬。
難道我們的人生就註定了要這樣被圈養麼?我們開始懷疑,這樣的人生還有意義嗎?
電影《哪吒之魔丸出世》的導演餃子,從小到大,他酷愛繪畫,大家也稱讚他畫的好。
但是餃子家境普通,父母都在醫院工作,他知道醫生是一個日後不愁溫飽的職業,而畫畫可能連餬口都做不到。
於是,他考入了華西醫科大學藥學院。但是,他的夢想卻一直都在,痛苦地糾結之後,餃子在大三那年放棄了醫學,自學MAYA(三維動畫軟體),入行CG(計算機動畫)。
多年以後,我們在電影院看到這部中國動漫界的驚天之作《哪吒》。
逆天改命的不僅僅是哪吒,還有餃子。
周國平說過,沒有核心事業的人,生活會分裂成兩個令人不快的部分。一部分是折磨人的勞作,一部分是無所用心的休閒。
去做你認為最重要的那件事,全心投入,就能體會到自己存在的意義。
2、積極去體驗你想要體驗的一切。
日本最年輕的臨終關懷醫師大津秀一,在多年行醫的經驗基礎上,耳聞目睹過1000例病患者的臨終遺憾後,寫下了《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一書。
排名第一的就是:沒做自己想做的事
你想要去西藏,那就趕緊做計劃,去吧!
你想學烘焙,網絡、書本有很多課程指導,不要再等!
很想聽一場音樂會,那就不管明天下不下雨,訂票吧!什麼?錢不夠?那就努力掙錢,然後用一場音樂會獎勵自己……
你想談戀愛,那就不要窩在家裡刷手機,積極尋找自己看中的姑娘。不要害怕失戀,那也是一種人生體驗。
你會發現:西藏的天空很高很藍,純淨得要接近天堂;自己烘焙的蛋糕很甜,其實也沒那麼難;音樂會很好聽,還偶遇了帥帥的提琴手;姑娘的秀髮柔美,是我心中的維納斯…….
你的生命在此刻就是豐盈的,有意義的。
3、經歷痛苦和磨難。
如果說生命也有意義,那麼遭受苦難也有意義。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就不完整。
你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是我們可以選擇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態度和行動。
面對糟糕的原生家庭,有人自怨自艾,一直沉溺其中,自己也走上糟糕的人生路;有的人選擇正確地面對,把一手爛牌打成了王炸。
當我們無法改變客觀現實時,我們就面臨著自我轉變的挑戰。
由於家境貧寒,畢業後父母也沒有能力幫我謀求工作,他們已經盡了自己最大的力量來愛我。
我一個人背負行囊出外謀生,遭遇過冒充同學來接我的人販子,火車上述說婚姻不幸的中年猥瑣男,深夜在陌生城市下錯了車,凌晨一點獨自一人去趕火車,親眼看見劫匪在不遠處搶劫,被身份可疑的人尾隨......
這段人生經歷教會我更加堅強、勇敢地面對人生中可能遇到的一切困難,我變得更加獨立。後來戀愛、結婚、生子、買房、買車,在一個二線城市定居,所有的一切都沒有讓父母操心。
原生家庭不能給予我的,我靠自己的努力去實現,也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所有不能打敗你的,必將成就更好的你,這也就是苦難對於我們的意義。
也許,在2019年末時,你給自己制定了新年計劃:業績達到公司排名前5,家裡的車開了幾年了該換一輛了,孩子要上小學了,要考慮學區房了......
現在想想,這些在病毒的威脅面前,壓根不值一提。
待在家裡的日子,化妝品基本是不用的,天天口罩蒙面,也無人關注你是否塗了隔離霜,抹了唇彩;衣服基本就是一套睡衣,什麼內外搭配,顏色風格全部拜拜!只要保暖,不感冒,我情願躺在被窩裡不起床......
想想以前,面對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壓力,就折騰得自己要死要活。高考失利,愛人不見,職場敗北......我們覺得生不如死,等到真正面對死亡的威脅時,才覺得那些又算得了什麼啊!?只要明天能讓我摘掉口罩走在陽光裡,我什麼也不求了!
窩在家裡的日子讓我感觸很深,身外之物真的無需太多,只有健康和自由才是最重要的。
於是,理智地分析對我們自身防護有用的信息,勤洗手,家裡保持通風,兩天消毒一次。
儘量不出門,出門一定戴好口罩,眼鏡。出門回來後外套放陽臺通風,洗個熱水澡換掉全身衣物,放洗衣機用消毒液清洗。
朋友圈不信謠,不傳謠,不發負面煽動別人情緒的話語。因為疫情過後,國家一定會給大家一個交待,當前最重要的是抗擊疫情。
我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麼,但我可以控制自己面對這些事情時自己的情緒和行動。
疫情當前,我們也需要這樣的勇氣和信心,讓自己能夠直面苦難,即使身處逆境也能頭腦冷靜,從容面對。
好好地活在當下,對於我來說,就是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