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為演講文字實錄:
陳劍鍠:我們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彼此互相互助,所以要結善緣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陳劍鍠教授,請臺上就坐,謝謝教授,剛剛教授放的短片,我相信給很多人是有很深的印象的。所以待會我們會從這方面先來談起。
教授剛剛講到這個宇宙是特別浩瀚的,讓我們想到人是很渺小的,浩瀚的宇宙當中地球只是一顆微塵,而在微塵當中的我們更是微不足道,本應微不足道 ,可是人類的痛苦是切切實實存在的。我們就在這裡,我們對生命的痛苦是如此的真切,有朋友在問,我們每天都要為生活那樣的辛苦。教授,我們還有什麼資格談生命的意義?因為生活實在太痛苦了,請您先回答這個問題。
陳劍鍠教授:因為在苦當中才能夠看到生命的意義。佛法講的是苦集滅道「四聖諦」,苦諦,諦就是我們看到那個真實,諦就是諦理詳實,就是事情的真相,我們的確是在苦當中,這是事實,所以苦。釋迦牟尼佛告訴我們,苦是一個真實的事情。不但它是真實的事情,而不是單一苦,而是眾苦,還要「集」,苦集滅道,集眾集的眾苦,在我們的身上所面對。我們要求方法「道」去滅它,但其實應該是要講苦集道滅,道就是八正道,我們說三十七道品,用所謂的這樣的方法去滅掉我們的苦。所以相對的,當我們看到苦的時候,那就是一個緣起,在緣起的當下,我們才可以產生智慧,因為沒有生死就沒有涅槃,生死即涅槃。
所以剛才曾主持人問我,我們都已經這麼苦了 還有資格去談放下嗎?去談生命的意義嗎?恰恰剛好,因為苦才需要談生命的意義;也恰恰好,在苦的當下才可以提升我們生命的意義。
主持人曾瀞漪:能不能這麼說,人生難得,因為做人才有受苦的機會,因為受苦才有煩惱生智慧的這個機會。剛剛教授在講話當中特別談到的是,人世間每一件事的成功,不只是取決於人付出多少努力,還需要講求因緣果報。這個話的意思就是說,好多事情不是你個人能夠決定的,包括你過去做了些什麼樣的事情,跟什麼樣的人交往,都取決於你當下,會成就你什麼樣的人,造就什麼樣的果。所以我們常說廣結善緣 ,廣結善緣特別重要。教授,我要請問的是,我如何知道這個緣是善緣而不是惡緣的?
陳劍鍠教授:我們常說要去廣結善緣,不要去結惡緣。有時候常常我們都去結惡緣,所以因此你的事情,或是你的人生走的就會很坎坷。我常跟我的學生說,你要成功的話,你應該要先去結緣,不管你是在行菩薩道,或是在你要成佛之道上。其實佛法也告訴我們,一定先要結緣,你沒有緣的話,第一你沒有辦法度眾生,因為你跟他無緣。當然我們不要講度眾生的問題,我們可以先講自己成就的這個部分。我常說我們人的成功,都不是自己做出來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其實成功都是別人幫我們做的。你去試著想一下這個事情,別人為什麼幫我們做?因為你跟他結的緣,不只是現在,可能是過去,當然我們要做的是我們去幫別人做,我們之所以有問題 就是我們解決不了的問題,所以肯定要別人來幫我們解決。但是別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剛好我們可以幫他解決。你看都是在這樣的共存、共榮、互相、互補、互存的情況之下而成就的。所以你去想,我們不是自己有多厲害,沒有的,努力大家都會很努力,但是你沒有那個緣,你就卡關,所以一定要先廣結善緣,不能夠結惡緣,所有的事情的成就,都是別人幫我們做。
所以我們要感恩眾生,佛法有一句叫做「眾生恩」,除了感謝「父母恩」之外,「國王恩」等於政治的安定、民富、國強等等,這樣我們才能夠安定,包括要感謝「眾生恩」等等。因為其實我們所有的一切,都來自於彼此互相互助,所以要結善緣,不能夠結惡緣。
主持人曾瀞漪:我們知道善緣很重要,我們也知道避開惡緣。但是緣分就是這樣,從來不是你選擇了它,它就是好的,終究碰上了。所以當惡緣來的時候,又或者是說,當我們這個緣分碰在一起的時候,我們心裡會感受到有一種向上或向下的力量,向上的力量彼此互相,那就是一個互助的善緣;如果向下拉扯,那可能是一個惡緣。這個時候我們如何讓這個緣,不成為讓自己拉扯向下的力量,如何做到止而不下,而是向上或者是止而停呢?
陳劍鍠教授:你現在問的是二元對立的想法了,你向上就是善緣,向下就是惡緣,也不見得是這樣子。我們可能覺得好像向下是惡緣,因為對我們來講現在是苦楚、是困難、是挫折,但是你怎麼不認為這個是因為未來成佛的一個因呢?所以我們常常會因為這樣而陷入一個誤區,好像當我們面臨困頓的時候就是惡緣,當我們面對好事的話就是善緣,不是嗎?沒有善、沒有對錯、沒有好壞,就是因緣,就是那麼一件事情,就是「無常觀」,就是緣起緣滅的正知正見。如果我們有可以保持這樣的心態的話,不管現在是新冠疫情,還是香港經濟又非常的蓬勃發展,同樣都是一件事情,這個在法裡面叫做「法法平等」,它是平等,它其實就是一個緣起緣滅的一個過程。
主持人曾瀞漪:那能不能這麼說,對您來講善緣、惡緣是二分法,但是對於緣來說,如果會產生心裡的糾結,產生生命的困頓,我們直面它,還是利用一種緣分來幫助這個緣的化解,可以這麼說嗎?
陳劍鍠教授:心靈的困頓絕對是心靈的問題,不是外在的問題。佛法是心法 但是我們常常往外面去找答案,所以因此我們在挖洞補洞,勉強講表面上找到答案,但是其實這個答案還是不究竟,還是一樣受苦。
對話陳劍鍠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對話陳劍鍠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陳劍鍠:行菩薩道發菩提心,才是所謂的人間佛教
主持人曾瀞漪:教授在過去十年深入研究人間佛教、人間淨土,為什麼在過去十年,你會從經典的研究轉到這方面,您的緣起是什麼?是不是對這個社會有很大的感觸?原因是什麼?
陳劍鍠教授:佛教就是佛教,也沒有什麼人間佛教,山林佛教。所謂的人間佛教,最主要的是希望佛教能夠比較重視人間事,因為我們現在是人道。星雲大師說:釋迦牟尼佛在人間出生、在人間修道、在人間成道、在人間度眾、乃至在人間入滅,他不是人間的佛陀是什麼呢?所以佛教要往這個角度裡去多多的注重。因為過去的佛法講得太多鬼鬼神神,神神叨叨的東西,跟我們人生的生活提升,乃至精神境界的提升恐怕幫助不大,而有一種誤區,走向了迷途。當然我們不是說因為人間佛教,就不管其他五道的眾生,六道的眾生都要救。而只是說我們現在站在人道,我們要多講人道的東西;而不是在人道,而常常去講鬼鬼神神的東西。鬼鬼神神它自然有它鬼鬼神神的佛法。它自己有它那裡的佛法,在那裡談就好了。而我們人間佛教,最主要是我們站在人道,而去行菩薩道,我們不是要人間佛教,就是人天乘,我們是要行菩薩道,而趨向成佛之道。所以大家的誤解,人間佛教好像只是講人的事情,人天乘 ,不是的。只是說我們站在人的立場上,我們要行菩薩道,發菩提心,去走向成佛之道,這個才是所謂的人間佛教。
我研究淨土法門,是比較傳統的一種,比如說古代的淨土思想怎麼樣的傳衍,我現在必須要承認的是,在我們的學者圈子裡面,好像覺得越古越老才是學問,現在的就不是學問。以前我也是有這樣的誤區,所以我們很不屑去做什麼「人間佛教」,但是後來我接觸了人間佛教十年,我早期是研究傳統佛教、古代佛教,我發現這樣的想法是錯的。我們現在的當代佛教,在未來我們後代子孫來看,他也是古代的佛教,不是嗎?
現在回過頭去看唐代的時候,當時唐代的這些大德在長安城,在弘法、度眾、利生的過程當中,在他們當時的此時、此地、此人不就是也是當代嗎?所以以此類推答案就很清楚,所以不需要有這一種所謂的「貴古賤今」的想法。其實最主要還是要回歸到佛法所講的「法法平等」,如果你覺得你的因緣具足,你覺得你真的有興趣,或者說你覺得你這個研究做得下去,至於研究好之後,對於我們的社會人類有貢獻的話,都可以的,我覺得應該用這種比較寬敞的心態去面對。
主持人曾瀞漪:法法平等,與時俱進,人間佛教是您這十年來研究的重點,這十年來,你發現這個社會有些什麼樣的變化?跟你的研究當中,覺得確實需要提出更關注人的問題,如何去治理這些問題?
陳劍鍠教授:我只能夠從佛教的角度去講,因為其他的我們也不懂,我們都是在佛教的這個圈子裡面。如果從佛教的立場,佛教的思維去看待的話,我們可以再做的事情其實很多很多。包括佛教應該怎樣去弘法利生?我們有沒有一些善巧方便的施設,去接引我們的年輕人進來。年輕人很重要,那就是一個新生代,現在的佛教信徒大體上年紀都比較大。因為大家好像想到佛教,就跟死有關係,那我要死了,我就來念阿彌陀佛,到極樂世界去,這是其中之一。只是佛法的其一,不是唯一。所以佛法講八萬四千法,對這些年輕人的施設,怎麼樣的去開出善巧方便的方法,讓他們進入佛法裡面來,讓佛法的智慧對於他們的人生有幫助,我想這是我們要去思考的。
所以很多事情可以做,我們不要講遠,包括香港,香港的佛教本來就有很多事情可以繼續去開展,但也要看我們寬運大和尚的帶領了,他是香港佛教聯合會會長,香港佛教的領頭羊,他應該有很好的規劃吧。我想這一個部分,有很多是我們可以繼續努力的。
對話陳劍鍠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對話陳劍鍠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陳劍鍠:自己也是眾生之一,放生要先放自己
主持人曾瀞漪:您剛剛談到,這十年來對於很多人來講,這個社會是有很大的變化。而對您來說,與時俱進是很重要的一個研究,我觀察到這十年來,在年輕人當中特別興起吃素的風潮,有人說吃素是因為他的宗教信仰,但現在更多的年輕人吃素,是因為環保的關係,對於吃素的這個堅持,它可能形成一種社會的壓力,你怎麼看?吃素是潮流,跟吃素這個問題,跟社會的壓力之間,您的一些看法呢?
陳劍鍠教授: 在佛法裡,吃素最主要作用就是「長養慈悲心」,從宗教信仰的立場來看。當然現在很多人吃素是為了健康,吃健康素。西方也有很多這樣的概念,但如果形成一個潮流,如果它是好事的話也無妨,無可厚非,既然是好事,跟著潮流走也沒關係。但是當事人還是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比較好。
吃素是我們中國佛教很重要的一環,包括從梁武帝開始提倡吃素;從《梵網經》裡面講的一些教義、教導等等,使得我們中國佛教非常強調吃素、不殺生。但是這樣的情況,如果你真的做不來的話,也不要勉強,要慢慢地去修煉。比如說先初一十五,然後接著再八關齋等等,慢慢加長時間長度,讓你去感覺吃素的好處。
當然,我們都知道吃素肯定有很多的好處,從另外一個營養的健康上,有人說好像吃素你會缺少什麼養分,缺少什麼維他命,沒有辦法補到維他命b12等等。我覺得一切「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一切都是心在起作用。今天如果你心是健康的話,我想你即便吃素,也會營養都夠,也不會產生什麼疾病出來的。我覺得心的能量是很強的,心是可以帶動一切的。我相信佛法裡面所講的道理,只是說看個人的修煉程度。
主持人曾瀞漪:這十年來還有一個潮流,那就是「放生」,很多人為了慈悲,他放生,可是當放生變成是一種潮流的時候,很多人跟著去放生,可是有沒有思考過,放生之後,那些可能去市場上買來的動物最後是死掉了,你怎麼看「放生」這個問題 ?在當下人們的潮流去思考慈悲心?
陳劍鍠教授:放生也是培養慈悲心,但是現在放生的這些團體乃至放生的這一些信徒,他好像就是為了放生而讓自己求長壽消災這樣的目的和意義,其是也無可厚非,是在人天乘的利益的一個層次裡面,這不是佛法的最終究竟。
在古代放生,比如說智顗大師,他是隋煬帝給他一個很大的一個水池,因為他是政府機構給他提供的,叫做「放生池」,他不是亂放的,不像現在到處亂放產生環保的議題,包括產生生態環境的改變,不應該放的生類到不同的地區去,生態改變了,乃至於放生到最後變成放死。因為被關在籠子裡,或是已經奄奄一息,你再去放的時候,他恐怕到所謂的叢林裡面去,在叢林的法則,或是到大海裡面去,恐怕牠要自我活命,或是要逃離別人對牠的攻擊,恐怕牠已經沒有多少力量了,乃至於鹹水放淡水等等,這些不一而足。所以其實現在比較開明的一些大師,他們是希望大家能夠適可而止,能夠有智慧地去做這件事情。
其實大家也知道,放生已經形成一條產業鏈了,這個問題很大。聽說有一些助念團也產生一種類似所謂的產業鏈,那都不符合佛法的教說,所以變質了。本來你是要培養你的慈悲心,但是你反而做了錯誤的事情。我想應該要有智慧,去看這件事情應該怎麼做。
智顗大師他有「放生池」,是皇帝給他的;蓮池大師也有一個放生池,他們不是亂放。我常跟學生說,要放生,要放自己,要放生自己,要自己先解脫,不是放你心外的生,自己也是眾生之一,那放生是要隨緣度眾的,不是你刻意去做。比如說我們現在看到下雨,像我們在中大校園,你在走路的時候看到那個螞蟻窩,現在下大雨知道要淹水了,你都拿一個棍子給他築一個橋,待會雨一來淹到他的螞蟻穴的時候,它就可以爬過去,這就是放生。一定要去菜市場買這些活物,然後再去大海去放嗎?所以有時候,我們要有一個般若智慧去看待,怎樣才能夠開展出善巧方便。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我們每一次對話活動都有很多鳳凰網網友的提問,在這裡,我想選幾個請教一下陳教授,佛教有佛教的生命觀;道教有道教的生命觀;孔教有孔教的生命觀,佛教徒的生命最大的意義是什麼?
陳劍鍠教授:行菩薩道、為眾生服務,這是佛教徒的最大意義。發菩提心,走向成佛之道。如果作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這是一個唯一的選擇,也是唯一必須要走的,要不然幹嘛要進佛門呢?進門佛是要做什麼呢?
我們常常把佛教弄到最後變成類似於民間信仰一樣,到佛堂裡是求婚姻、求錢財、求福報等等。我要強調是:不是不能求,因為我們太苦,我們先要滿足他自己的欲望。但是這些不是我們要的,不是我們的終極究竟關懷。佛法說所謂的終極關懷是你要了脫生死,走在菩薩道上面,而所謂的發菩提心,佛法講的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就是這兩件事情。在菩薩道的過程當中,去成熟眾生,去莊嚴你的國土,這才是我們佛教徒在他的生命中去看到真實的意義吧。
對話陳劍鍠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陳劍鍠:隨緣是要在因上努力果上隨緣,而不是什麼都不做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陳教授,太好了。我們還有一點時間,現場的朋友一定有一些問題,請提問。常常的時候都是一開始大家還是不好意思,後來提問輪不到你了,有沒有朋友?十秒鐘給你們想一想,田磊有沒有疑問?好,有請!
現場觀眾:陳教授您好,我有一個問題想問一下:因為我從內地過來,來到香港這邊,覺得香港佛教的土壤非常好。您談到您有十年「人間佛教」的經歷,我想問一下,現在佛教主要流傳的有漢傳、藏傳和南傳。您是如何看待這三者的關係?謝謝!
陳劍鍠教授:漢傳、藏傳、南傳,這三者其實也不衝突,是你強迫分辨的。如果這樣講的話,你問「人間佛教」,那古代佛教呢?怎麼分別?所以,古代佛教、傳統佛教,它的「人間性」有沒有?其實佛教都是「人間性」的,比如在長安城的這些大德,善導大師、懷感大師等等,乃至於更早的鳩摩羅什他們在長安,乃至於玄奘大師,他們不是在大城市裡面度眾嗎?那不就在「人間性」嗎?那請問漢傳佛教有人間性嗎?在談人間性的同時,藏傳佛教、南傳佛教也要談「人間性」?如果他沒有講「人間性」的話,我覺得他談的佛法恐怕就會有問題,所以不通。只是我們佛教的傳衍的區域不同,當然叫法會有一些不同,所注重的教義、教理不同。
南傳的像斯裡蘭卡、泰國、緬甸等等區域性的方式,我們是北傳。「漢傳佛教」其實這個詞是近代才有的,在佛教上是沒有「漢傳佛教」的,「漢傳佛教」這個詞其實是近三十年來才有的。
我有一次在臺灣的研討會,聽前輩的學者在講,這個詞應該是法鼓山的聖嚴法師說出來的,他一心一意要推「漢傳佛教」,所以後來我們就說「漢傳佛教的研討會」等等。其實有北傳跟南傳跟所謂的藏傳,那是因為不同的區域,乃至於傳到日本去叫做「日本佛教」,傳到韓國叫「韓國佛教」,現在傳到美國去叫做「美國佛教」。
當然每一個地區的佛教屬性,還是跟它本土化的問題結合在一起。所以當一個佛教本身各地的不同教理、教義就在於這裡,區別在於這裡,當然也都不能離開「人間性」。所以「人間佛教」就是佛教,星雲大師說,其實「人間佛教」就是佛教,多了「人間」這個詞。其實只是我剛才講的,我們要去強調,要過渡把佛教走向叫做鬼的佛教或者死的佛教。
如同太虛大師所說的,我們要把它拉回來而已,其實也就是佛教。但是,山林佛教也是佛教,但是為什麼還要再加「山林」兩個字呢?佛教就佛教,為什麼還要再加「人間」兩個字呢?其實那是一個強調性的問題而已。其實「人間佛教」就是佛教,如同我剛才所說的,站在人道,修菩薩道,趨向佛道,不過如此罷了。
主持人曾瀞漪:我用通俗的話來比喻,不知道能不能這麼說,每次我們見面的時候就說「你好,你好,你哪來的呀?」「我是安徽來的,你哪來的?」「我是上海的」,其實我們都是人,不是嗎?是不是就這意思?還有哪位朋友?有請這位師兄。
現場觀眾:陳教授你好,您剛才講過一句話:「眾生眼中只有對錯,而佛陀的眼中只有因緣」。我覺得我們眾生的人,其實對錯的觀念是很重要的,因為這個是我們的價值觀。從小到大我們教育小朋友,都是用價值觀評斷對錯的。但是陳教授,我想問一下,眾生眼中只有對錯,是不是一個負面的形容詞呢?怎麼解釋「擇善固執」呢?怎麼樣去理解呢?謝謝!
主持人曾瀞漪:他的意思是說,你剛才講事情沒有對錯,但是對錯對他們來說,他認為有些時候還是很重要的,因為在教育小孩子的時候教育對錯,對他們來說,對孩子的價值觀很重要。另外就是如何解釋這個「擇善固執」?
陳劍鍠教授:你的問題很好,很歷害。我們本來就應該有是非的,紅燈亮了你不可以闖,綠燈亮了你才可以走,這是不是是非,沒有錯。我們人類的社會所建構出來的是非價值判斷,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有秩序,一定要有是非,佛教徒不是沒有是非,佛教不是隨緣,其實那個也不對的。「隨緣」是你要在因上努力,而在果上隨緣,而不是說什麼都不做。
佛教徒不是沒有是非,而且恰恰是佛教徒非常有是非,所以我們常常說對就是對,錯就是錯,那就是佛教徒的因果觀念。我剛才說凡夫所看到的是對錯,菩薩所看到的只有因果。
我們要有是非,但是我們不陷入是非,也就是我們不陷入是非那種境界。這個人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但是你從菩薩的心腸去面對他的話,你是不會苛責這個眾生的,你明明知道他是錯的,你不會苛責他,這個叫做我們不陷入是非。而且這還是第二個層次,還要再進入第三個層次,叫做無是無非,那就是空心,無善無噁心之體,所以我們不是沒有是非對錯的。
恰恰就是我們佛教徒,其實是非分得很清楚,只是不說破而已。我們廣東話有一句話叫「天下間沒有傻子」,大家都明白的,只是不說穿而已。我們怎麼會沒是非,這個人做了什麼事情我們都很清楚,只是我們跳脫出來,我們常說用出世的精神,去看做入世的事業,這個時候你不用去苛責眾生,因為眾生有他的因緣在,有時候他犯錯,其實他也是無可奈何,他真的是身不由己。
所以有時候我們也在犯錯,我們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怎麼忍心去苛責眾生呢?我們都做不到了,我們怎麼忍心去苛責眾生?所以我們不是沒有是非,我們是很清楚是非,而是在是非的過程當中,我們跳脫出來而沒有是非,而不陷入是非。
其實我們陷入的時候,二元對立,是非是二元對立的。今天你覺得他是對,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一秒鐘他不見得是不對的。所以我們是在看因緣,緣起緣滅,所以菩薩是看因果,眾生是看對錯,所以因此眾生很苦,菩薩不苦。菩薩在緣起緣滅的當下,在度眾他沒有愛見悲,他沒有愛見悲的過程當中,他永不疲累。
龍樹菩薩在《大智度論》裡面這樣講:我們發菩提心,其實發的是一種善心而已,他沒有空性的知見,所以他很容易疲累。
我們有時候對別人好,一下子就累了、辛苦,為什麼做那麼多呢?菩薩眼裡不會有這種想法,他是在看緣起做事的,他不會有愛見悲。我們要擇善固執,佛法與佛教徒最擇善而最固執。其實擇善固執是好話,我們常常被人家罵,你這個人怎麼這麼固執,但是我們擇善又有何妨呢?
擇善固執是出自於《中庸》這樣一句話:擇善而固執之,然後就能夠從容而不迫。當我們去擇善固執的時候,我們做事就能夠從容,這個很重要。其實重點是從容,我們能夠很優雅地去面對你所有的一切周遭的事情,疫情一起來你可以很優雅。坦白講這不是一般的境界、一般的功夫。
我們會不會有災難;我們會不會有家人出車禍撞車的;我們會不會有家人得癌症,得cancer;我們會不會有這一些難處,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是你有沒有辦法穩住,去看待面對這件事情,問題就在這裡。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教授,努力因,隨緣果,擇善固執之言!
現場觀眾:教授,我有一個問題,您剛才所提到的「山林佛教」跟「人間佛教」的一種差別,如果我們來回顧佛教的歷史,其實剛開始並沒有「山林佛教」跟「人間佛教」的這種差異。作為一個出家人來講,我認為佛教是更加適合山林的,如果翻開《高僧傳》來看,那些高僧大德們,沒有哪一個他不是在山林當中潛修過,或是說在這個山林當中去開悟的,哪怕他在這個都城做國師,他肯定也是有山林潛修的這樣一個過程。當然我是作為以一個出家人的這種想法,一個不管是念佛也好,禪修也好,他內證的功夫一定是通過對於這個禪修的一個次第,去看待這個事情的發展。您作為一個學者,你每天面臨很多學生,我就想了解一下,您是怎麼去看待「人間佛教」跟「山林佛教」這種差異?謝謝!
陳劍鍠教授:山林佛教也是佛教的一種,任何的施設,我們說佛法換成八萬四千法,是因為我們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習氣,走「山林佛教」的出家人,他就是這樣一種的習氣,他必須要學習那一種所謂的寂靜的、涅槃道的,他不是走入人間去行菩薩道的。其實你到山林裡面去行禪、去禪修、去證入,而有功夫的時候,當你已經證入的時候,不證便罷,你一旦證入的時候,你一定不忍眾生苦,不忍聖教衰,一定會出來,你一定會離開山林,而走入大城市裡面或是這些眾生聚集的地方,除非你沒證,你還是在一個懵懵懂懂,或是在一個無明當下。
所以山林進去閉關,或是進去禪修,這是方便,可以三年、五年、十年乃至三十年。一旦你體證的時候,你必定急迫的想要出來,因為你的心已經開悟了,你不忍眾生苦,你不忍聖教衰。所以你看善導大師他證了,他在終南山開悟了,他在終南山念佛三昧,二十九歲,那為什麼要到長安來?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所以我們有一句話,不見得對,可以參考一下,山林佛教很重要,我們出家人,為了要習禪,要入定的在禪觀的過程當中去體證,所以遠離塵囂,到寂靜的環境裡面去,這是暫時的方便,而這樣的山林的佛教是培養大師的。你成就的時候,你是在都市度眾,在人間度眾,就好比我們那個啞鈴兩頭,中間就是我們的鄉村佛教或是我們所謂的鄉鎮佛教。所以很多的大師,他在潛修密修的時候是在山林,當他已經體證的時候,他到城市來,沒有衝突。
主持人曾瀞漪:謝謝,今天陳劍鍠教授為我們主講「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教授特別講到一個觀點就是,人世間一切的事情的成功,不是因為個人努力就能夠成就的,而是來自於因緣果報,而因緣果報當中,很重要尤其是廣結善緣,廣結善緣不只是利己而已,是要利別人,也就是說廣為利他,作為佛教徒更是要世世常行菩薩道,或者是每一件事情,更是每一生、每一世,常行菩薩道精神,也是我們寬運法師在第一場講座當中告訴我們的「如何在「疫」境當中實踐菩薩道的精神」。非常感謝各位來到現場,也謝謝陳劍鍠教授,謝謝您!
陳劍鍠教授:謝謝各位,謝謝寬運大和尚,謝謝!
對話陳劍鍠教授(圖片來源:鳳凰網佛教)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