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11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三場演講。陳劍鍠教授演講的主題為《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陳劍鍠在演講中提到,菩提心就是毫無條件地對待別人,沒有任何算計,沒有任何目的,那才叫菩提心。否則我們所做的可能是善行,所修的是人天福報。他說人世間每件事情的成功,不只是取決於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且還要講求因緣果報。以下為視頻:
以下為文字實錄:
「人定勝天」是用來鼓勵我們努力向上。我年輕的時候讀到這一句話,凡事都覺得可以勇敢地、勇猛地向前衝,不會因為某一個小挫折就裹足不前。的確這句話是可以拿來當作我們的座右銘,用來鼓勵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上面,可以越挫越勇,當然也絕對不是血氣方剛可以做到。年輕的時候可以血氣方剛,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在生命的情境裡面,了解到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常說在失敗中累積智慧,在挫折中鍛鍊意志,但是這一種智慧,這一種意志的呈現是必須有相應的性格,這種性格必須要內化到生命裡面來。如果你要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個性格可以用所謂的無常觀、無常的知見來成為你的性格。這樣你才能夠發揮出比較永久,耐久的作用力了。
我們常說佛教徒要發慈悲心、要發菩提心、要度眾,其實慈悲心或是所謂的菩提心,哪有那麼容易就發起來。真正的菩提心,有所謂的初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乃至究竟菩提等等,不同的這種層次次第。
但是,總而言之,所謂的菩提心簡單一句話就是:對自己以外的他者是毫無條件地對人家,我們今天對別人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是沒有任何的算計,沒有任何的目的,那個才叫作菩提心。要不然我們所做的可能是善行,所修的是人天福報。
菩提心一定要透過訓練,透過修持才能夠慢慢的增長起來。修持菩提心唯一的條件或者說必備條件讓我們的心先調伏下來。
我們今天必須要塑造出這樣的一個性格出來,這樣的性格我們才能夠長久,其實這樣的性格內化到我們心裏面,是我們的心調柔,我們的心不再驕傲,不再貢高我慢,其實佛法要的就是我們修持,如果我們能把貪嗔痴慢疑弄好的話,應該是可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去面對我們所周遭的困境,因此我們必須要袪除我們的傲慢,佛法叫作貢高我慢。
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有200多年了,乃至於說第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等等。到現在科技發達、醫學發達,讓我們人類好像有恃無恐。其實我們不知道,人類能夠成就的都是小事,大事的成就唯有在天。中國人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人可以做的,做到的都是小事,真正的大事不是人可以做成。這一句話雖然講的很平淡,大家也琅琅上口,但是道破了多少人生的玄機,凡事都有天意,這個天意不是佛法講的心外求法,外道之法的天意。
人世間的每一件事情的成功,不是只是取決於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且還需要講求因緣果報。正所謂人有百算,但是不如天算,上天只要一算,只要一撇,這麼一算,就決定我們最後的結果。當然我們要去謀,要謀取,我們要努力,這個是過程,人謀是過程,但是天成是結果;人謀在前,天成是在後。
這個天成在佛法裡就是所謂的因緣,如果因緣具足,就能夠天成。所以佛法常講因緣不具足,或者說因緣成熟了,因緣具足了,其實它的道理就是在這裡。然而我們要細細地去想,因緣具足是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