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鍠:每件事的成功不只取決於付出多少,還需要因緣果報

2020-12-22 手機鳳凰網

編者按:2020年11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三場演講。陳劍鍠教授演講的主題為《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陳劍鍠在演講中提到,菩提心就是毫無條件地對待別人,沒有任何算計,沒有任何目的,那才叫菩提心。否則我們所做的可能是善行,所修的是人天福報。他說人世間每件事情的成功,不只是取決於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且還要講求因緣果報。以下為視頻:

以下為文字實錄:

「人定勝天」是用來鼓勵我們努力向上。我年輕的時候讀到這一句話,凡事都覺得可以勇敢地、勇猛地向前衝,不會因為某一個小挫折就裹足不前。的確這句話是可以拿來當作我們的座右銘,用來鼓勵大家在人生的旅途上面,可以越挫越勇,當然也絕對不是血氣方剛可以做到。年輕的時候可以血氣方剛,年紀越來越大的時候,在生命的情境裡面,了解到原來不是這麼一回事,我們常說在失敗中累積智慧,在挫折中鍛鍊意志,但是這一種智慧,這一種意志的呈現是必須有相應的性格,這種性格必須要內化到生命裡面來。如果你要從佛教的角度來講,這個性格可以用所謂的無常觀、無常的知見來成為你的性格。這樣你才能夠發揮出比較永久,耐久的作用力了。

我們常說佛教徒要發慈悲心、要發菩提心、要度眾,其實慈悲心或是所謂的菩提心,哪有那麼容易就發起來。真正的菩提心,有所謂的初發心菩提、伏心菩提、明心菩提、出到菩提,乃至究竟菩提等等,不同的這種層次次第。

但是,總而言之,所謂的菩提心簡單一句話就是:對自己以外的他者是毫無條件地對人家,我們今天對別人做的任何一件事情是沒有任何的算計,沒有任何的目的,那個才叫作菩提心。要不然我們所做的可能是善行,所修的是人天福報。

菩提心一定要透過訓練,透過修持才能夠慢慢的增長起來。修持菩提心唯一的條件或者說必備條件讓我們的心先調伏下來。

我們今天必須要塑造出這樣的一個性格出來,這樣的性格我們才能夠長久,其實這樣的性格內化到我們心裏面,是我們的心調柔,我們的心不再驕傲,不再貢高我慢,其實佛法要的就是我們修持,如果我們能把貪嗔痴慢疑弄好的話,應該是可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去面對我們所周遭的困境,因此我們必須要袪除我們的傲慢,佛法叫作貢高我慢。

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現在有200多年了,乃至於說第三次工業革命、第四次工業革命等等。到現在科技發達、醫學發達,讓我們人類好像有恃無恐。其實我們不知道,人類能夠成就的都是小事,大事的成就唯有在天。中國人講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只要人可以做的,做到的都是小事,真正的大事不是人可以做成。這一句話雖然講的很平淡,大家也琅琅上口,但是道破了多少人生的玄機,凡事都有天意,這個天意不是佛法講的心外求法,外道之法的天意。

人世間的每一件事情的成功,不是只是取決於我們付出了多少努力,而且還需要講求因緣果報。正所謂人有百算,但是不如天算,上天只要一算,只要一撇,這麼一算,就決定我們最後的結果。當然我們要去謀,要謀取,我們要努力,這個是過程,人謀是過程,但是天成是結果;人謀在前,天成是在後。

這個天成在佛法裡就是所謂的因緣,如果因緣具足,就能夠天成。所以佛法常講因緣不具足,或者說因緣成熟了,因緣具足了,其實它的道理就是在這裡。然而我們要細細地去想,因緣具足是件多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歡迎關注鳳凰網佛教官方微信公眾號「覺悟號」,做智慧的傳播者!

相關焦點

  • 對話陳劍鍠:在苦的當下,才可以提升生命的意義
    恰恰剛好,因為苦才需要談生命的意義;也恰恰好,在苦的當下才可以提升我們生命的意義。主持人曾瀞漪:能不能這麼說,人生難得,因為做人才有受苦的機會,因為受苦才有煩惱生智慧的這個機會。剛剛教授在講話當中特別談到的是,人世間每一件事的成功,不只是取決於人付出多少努力,還需要講求因緣果報。
  • 因緣果報的道理……
    一個人一生是因緣果報,一個世界、無量世界莫不如是,這個大道理我們一定要懂得。下面文字都是這四句的註解,我們看第一段:【是以天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算減則貧耗。多逢憂患。人皆惡之。刑禍隨之。】上一次講到這個地方。天地鬼神有許多負責鑑察一切眾生起心動念、造作行為。
  • 因緣果報,絲毫不差,人生是個「還債」的過程,你醒了嗎?
    佛家所講的因緣果報,絲毫不差。人生無常,趁著生命還在,要為自己積累一些善因,才不枉過年少。享福的同時更要積累福報,才能讓福報像流水一樣源源不斷。沒福的人更應深信因果報應,多為自己培植福報。從生到死的距離,就在呼吸之間,但又有多少人能夠覺醒呢!醒來的人,已經開始行動了。愚痴的人,還在沉睡。
  • 陳劍鍠:人為什麼會生氣?因為心中有生氣的種子
    編者按:2020年11月21日,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登壇開講,這是香港第六屆觀音文化節系列講座佛教文化講座的第三場演講。陳劍鍠教授演講的主題為《如何在「疫」境中提升生命的意義》。陳劍鍠在演講中提到,人為什麼會生氣?
  • 因緣果報6條,真實不虛!
    此文字數「一千三百餘字」閱讀時長預計需要5分鐘!世間的一切眾生,無論是誰,他們的福報都離不開「因果報應」。若無善因,何來善果,若無善果,何來福報。這就是因緣果報,種下了什麼因,就要接受什麼果。正所謂「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 微小說:「不管因緣果報,我只喜歡他!」
    上大學第一天,我一個人拖著許多行李來到學校宿舍樓下,躊躇之際,一位男生走了過來,他笑著問我需不需要幫忙的時候,我那秘密心事就這樣輕易地被他拿出來晾在陽光底下。我向他輕輕點頭,他問我宿舍號時,驚訝地發現我們是室友。
  • 佛教:這5件事,折損「陰德」,別再做了,果報不虛!
    就是說我們前世種下什麼因,今生就會有什麼樣的果報。前世修了多少善因,今生就會有多大的福德。萬般不離因果,福報求不來,也搶不走。修來的福才是自己的,搶來的都是禍患。《太上感應篇》裡有句話叫: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如果認為自己福報不夠,就去斷惡修善,福從善中來,多懺悔、行持善道,自然福報無量。
  • 佛教:最消耗福報的4件事,不要再做了,果報不饒人!
    這世上的任何事皆不離因果,如那句偈語所說:起心動念皆是因,當下所受皆是果。我們當下的所有遭遇都是自身因果業報的顯現,並非無緣無故。《太上感應篇》裡也講:福禍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人生的福氣是自己修來的,災禍也都是自找的,「世人不信因與果,因果何曾饒過誰」?世人皆喜歡求佛,一有苦就求佛菩薩庇佑,大家都去求菩薩,菩薩該有多苦?
  • 如果需要付出極大努力,千辛萬苦才能成功,那這條路可能走錯了
    懸崖峭壁風險極高,稍不小心就會掉落萬丈深淵,哪怕歷盡千辛萬苦爬了上去,懸崖上面有什麼還得看運氣!一切都是莫測的,很難確切先知。選擇哪一條路,取決於每一個人的思考方式。所以,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乃至出到社會,一直被灌輸了這樣一種觀念:努力才能成功,成功等於99%的勤勞加1%的天賦。這種觀念一開始可能只是一種觀點,我們並沒有深刻的體會,只有當我們付出了很多努力,卻依然離成功很遙遠時才會逐漸認同。
  • 十惡業以及其果報的觀法
    深信因果可以分成兩層的,第一層是輪迴內的善、惡的因果,第二層就是十二因緣流轉、還滅這個因果。從粗細的角度來說,善惡因果是粗一點,比較容易觀察到。流轉、還滅這個因果細一點,不容易觀察到。善惡因果我分成兩講,今天這一講是要講「十惡業及其果報的修法」,然後七天之後講「十善業及其果報的觀法」。
  • 因緣果報:一個人開始「走運」,會有這5大徵兆,看看你有嗎?
    所以有智慧的人應該造作各種善因、善業得到各種不同的果報。這個故事講的非常形象。所以大家以後不用問,我放生了怎麼夫妻還是老吵架、我都布施了怎麼還得病、我已經不邪淫了怎麼老是發不了財?這就和國王向管臥具的僕人要飲食一樣。業力各有各的果報。
  • 別人請客,吃的也是自己的福報,因緣果報,絲毫不差
    因緣果報,絲毫不差,我們一輩子所吃的糧食,引用的水都是有數的,因為一個人生下來,就是帶著自己的福報來的,福報享用盡了,也就應了那就古話,祿盡人亡。所以說不管是朋友請客,還是單位補貼,所以一切物質,都要懂得珍惜。人人都希望福報常在,但卻不知道怎樣才能留住福報,都希望善緣圍繞了自己,卻不知道如何獲得。
  • 淨土宗大安法師開示,因緣果報,絲毫不爽
    到了隋朝開皇初,趙先想朝五臺山(他比較文弱,還信佛),就把傭人趙環帶上,隨身伺候。趙環也就跟著趙先去了。他早就懷著要殺趙先的心了,所以到了五臺山空曠無人的地方,他就把刀拔出來,對趙先說:你的祖父和我的父親原來是親兄弟,是你的祖父霸佔了我家的產業,以至於我現在這麼貧窮,給你做僕人。你還能忍心嗎?我今天就要把你殺死。
  • 因緣果報,絲毫不差,學佛後,身上出現3種狀態,說明你走對了路
    我們在這世間只要覺悟,事事都是佛法,所以要想求佛法,不用離開世間,不用離開眼前人、事、物所有的環境,就能求到佛法,就能開悟,能證果。「佛」是覺悟的意思,覺悟之法就叫佛法。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第三,隨緣不隨便,放下不放棄,隨順世間因緣。《心經》云:「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幾句簡短的經文,看似矛盾,實際上不矛盾,這叫超越,這是真正的諸法實相。
  • 修這個「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宣化上人)
    」而悟道的02:28來自宣化上人全集▲ 點擊收聽音頻恭錄自《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在有佛出世的時候,修十二因緣法而悟道的叫「緣覺」;無佛出世的時候,悟這種道的叫「獨覺」。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以上是順生門,也就是流轉門。第一是「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也就是你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生了迷惑,迷了。可是雖然迷,你還要去做,這就有了「行」為。有了行為,就有了「識」,有一種分別的識。
  • 拼多多砍價剩0.04%還需要多少人?差0.04%需要的人數答案解析[多圖]
    拼多多砍價剩0.04%還需要多少人才能砍完?看到還剩下0.04%的小夥伴都比較的激動,但是這個時候自己的親戚好友都砍了一個遍不知道需要多少人才能砍完?下面就通過數學公式來告訴大家答案。讓大家在砍商品的時候有個一個計劃。
  • 因緣果報,並非虛無,生活中這2種行為,切勿去做,因果不饒人
    因緣果報,並非虛無,以下列舉2種折損福報的日常行為,切勿去做,因果不饒人。第一、殺生物命,殘害生靈。殺生在一切行為中,第一等折損福報。要知道宇宙奧妙無窮的,這個世界不被認知但是確實存在的現象還是有的,人類殺生無非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慾,佛教講:吃它半斤,還他八兩;受盡福報,依舊輪迴。《西遊記》一書中也有一句話,掃地恐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即使蟲蟻也不能有意去傷害,螞蟻雖小,但五臟俱全,它們被傷害時,與人被傷害時感受的痛處無二無別。人來到這個世間,都是隨業流轉,為了生存投身到各行各業。
  • 用佛教觀點看超級病毒: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
    諸法因緣生,因滅法還滅。當然,面對「超級病毒」,重要的是要依靠科學,佛教本身對「超級病毒」冠狀病毒變異是無能為力的,也無法去消滅這些有害於人類的「魔」,如果有些同修認為自己有佛菩薩保佑,或者自己行善,不會招感「超級病毒」等等心理,這是大錯特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