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作為一條狗,貝利也是這樣,它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經歷四世回到了最初的主人伊森身邊,明白了一條狗的使命。
第一世的它,是一條金毛。
車內的高溫險些奪去它的生命,幸好被路過的伊森和他的媽媽所救,之後被伊森收養,取名貝利,就這樣,它有了自己的小男孩,陪著伊森長大玩耍,成了伊森的狗老大。
在貝利看來,人真是太複雜了,總做狗理解不了的事情,比如說離開。
因為一場人為的火災,伊森和自己理想的大學擦肩而過,一所去了農大,還為了不給女友漢娜造成拖累,選擇了分手。
貝利不明白為什麼人要離開,他只知道,在它的世界裡,沒有了伊森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糟糕到似乎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在生命的末端,貝利等到了伊森,看著它的那個小男孩,成為了大人的模樣。貝利一直在想,這一輩子太短了,它到底做了些什麼呢?玩過遊戲,吃過東西,還挖過泥巴,但好像仔細想想,沒其他的了。或許它並沒有幹多麼了不起的大事,但是它忘了,它曾用一生去陪那個叫做伊森的小男孩長大。
因為陪伴,也就產生了存在的意義,這是不可忽視的一件「大事」。
總覺得貝利的感受會和人一樣,有一天,長大的我們突然發現,那個當初說好會一直陪著我們的孩子,脫去了稚嫩的氣息,變成了一個大人,變得越來越陌生。
至於生命的意義是什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人的一生中,總會有人前來,有人離開,你不必去感傷,因為有的遇見,雖不能長久,卻也足夠珍貴。
第二世的它,是一條叫做艾利的警犬。
它知道主人在同事面前是一名功勞很多的刑警,有無數的鮮花和掌聲環繞。可它也知道,主人嚴肅的外表下藏著的,是一顆孤獨的心。
艾利竭儘自己所能地去走進主人的心,努力的幫助主人工作,最後在抓捕犯人的過程中,替主人擋下子彈。或許是在那一刻,主人的內心為它打開了一道門,誇它是一條好狗。可是,這並改變不了它要離開的腳步。
我想,那一刻的刑警內心是更加孤獨的,原本妻子的離開已經讓他鬱鬱寡歡了那麼久,現在陪伴多年的警犬又為了保護他而離去,孤獨,大概是他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了。
但就算這樣孤獨,曾經的溫暖也不是假象,每一顆孤獨的靈魂,也曾感受過溫暖,這些藏在回憶裡的溫暖是沒有人可以搶走的,不會被時間流逝所衝刷不見,這就已經足夠了,不是嗎?
第三世的它,是一隻柯基,名叫蒂諾。
主人是一個女孩子,渴望愛情渴望溫暖卻逃避社交的姑娘,蒂諾和她心靈相通,總是可以輕易地猜到主人所想,甚至還幫主人走出自己,找到了愛情。
身為人類的朋友,蒂諾真的是用心良苦。曾經的獨處對於它的主人來講,是苦難,亦是救贖。
弗蘭克爾說:「如果生命有意義,那麼遭受苦難也有意義。苦難,厄運和死亡是生活中不可剝離的組成部分,沒有苦難和死亡,人的生命不再完整。」
也許我們每個人都生來孤獨,也許每個人所要走的路上都充滿坎坷,也許苦難總會將成功阻擋,但這正是堅持的意義所在,不斷努力,不斷堅持。既然無法避免苦難,那就把它變成盔甲,不斷強大,直至終點。
第四世被男主人拋棄,它知道自己可以走回去,但想要自由的心讓它選擇了更廣闊的世界。
憑著熟悉的味道,它回到了伊森身邊,為伊森找到漢娜,連接起伊森和漢娜的紅線,就像第一世的貝利一樣,用和伊森共同的記憶讓主人認出了它,做回了伊森的狗老大,再一次成為了貝利。
聽起來波瀾壯闊的經歷,當了幾輩子的狗,也讓貝利明白了身為一條狗的使命:首先要開心,只要有可能,竭盡全力的去幫助別人,舔你愛的人,對過去的事不要一副苦瓜臉,對未來也不要愁眉苦臉,只要活在當下。
活在當下,這就是狗的使命。可是人的使命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先努力地做自己,愛自己所愛,保持希望,再努力幫助別人,讓別人的生活因為有你,而變得更好一點,哪怕只有一點點。
《活出生命的意義》中這麼說:「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三個途徑是,工作(做有意義的事),愛(關愛他人)以及克服苦難的勇氣。」
去做自己該做的事,去愛自己該愛的人,如此,便不負年華,便活出了生命的意義。
我們一直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殊不知自己的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定,都成就了更好或者更壞的自己,既然不想簡單的活著,那就要努力地讓明天,因為今天的決定,而變得不一樣,變得更好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