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彌陀堂訊息》|活著的意義,是隨心而活,內心喜樂

2020-12-17 極致研習社

《阿彌陀堂訊息》是日本導演小泉堯史執導的一部劇情電影,有些人可能對他印象不深,但是說起黑澤明,一定無人不知。

小泉堯史曾被稱為「黑澤明的影子」,因為他真正成為一名導演之前,曾做過助理導演,而導演正是黑澤明,所以他的導演風格應是對其產生了某些影響。但是一直被稱為「黑澤明的影子」其實是不利於小泉堯史的發展的,所以他主動表示,將探索一條屬於自己的電影道路。

《阿彌陀堂訊息》便是他個人執導的第二部電影,且入圍第26屆日本電影學院獎最佳導演獎 、最佳編劇獎。

這部電影有很明顯的日系風格,乾淨、溫馨,雖然有沉重的故事,但因時時呈現出一股向上的力量,使之在總體上,反而特別的溫暖與治癒。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在日本奧信農,花了一年的時間,將最原始的山村四季記錄了下來。類似是枝裕和《無人知曉》中的拍攝方式,顯然,小泉堯史使用得更早。

《阿彌陀堂訊息》講述小說家孝夫和醫生美智子夫妻的故事,因妻子的焦慮症而離開東京,搬到丈夫的故鄉居住,從而展開了另一段人生。整部電影,導演藉由多數人無意中的言談舉止,一直在探究活著的意義。那麼本文就根據導演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邏輯,分析一下活著的意義究竟為何。

一、從人物呈現,提出關於人生的思考

其實在影片的開始之初,我們並不知道這個故事要講的是什麼,以及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就像每一個人來到這個世界上時,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將會發生什麼。只知道自己來到一個地方,而這個地方究竟如何,還需要不斷探索。

正因為這個不確定性,所以沒有辦法用一個開頭決定一個問題。於是,導演用一年四季代表了人的一生,將他的問題提了出來。

①用人物的經歷拋出問題

影片中的時間跨度不是太長,大概有一年的時間,而在這一年之中,隨著時間的不斷流轉,發生的事情也越來越多。比如這對夫妻在家鄉遇到的那些人。

其中有一位在阿彌陀堂生活的96歲老婆婆,她活到了這個年紀,身體有些小問題,但總體上還算健康。老婆婆熱情,淳樸,樂觀,總是坐在屋前仰望天空,感嘆景色的美好。

還有一位叫小百合的姑娘,這位姑娘因一場病導致無法開口說話。但她很喜歡文字,她時常陪老婆婆聊天,並將老婆婆說的話記錄下來,刊登在村子裡的專欄上,稱為阿彌陀堂訊息。

這兩個人,一個是長壽的婆婆,一個是命苦的姑娘,不同人生,不同年齡的相遇,為什麼能夠這麼自然和諧?她們有著什麼樣的共同點?這些都是我們的疑問,也是導演通過人物向我們提出的問題。

②用人物語言不經意地提出問題

如果一個人不撒謊,那麼他所說的話,就可以被當做思想的呈現。所以,影片的語言,其實非常重要。

比如影片中的小說家孝夫在村裡遇見多年未見的老師,他在與老師的交流中,流露出覺得自己似乎很沒用的想法。因為他在十年前曾經寫過一部小說,還得了獎,但後來便再無成就。

另外,影片中還有一個場景,描述的是村裡的一群老太太聚在一起聊天,她們聊的話題便是,辛苦養大的孩子,一旦出了這個村子,便不怎麼回來了,有的甚至再也沒有回來。所以這個村子裡面的人,要麼是老的,要麼是小的,年輕人倒是非常少。

為什麼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很沒用,為什麼年輕人都喜歡跑出去,一點也不留戀自己的故鄉,在人物的語言上,又為我們呈現了相似的問題。

這些問題有一個共同點,基本都逃脫不掉人生。在一些看似沒有關聯的事情上,只要經過人生這一道門,便突然變得合情合理了。

二、獨特的情節設置,以相似的人生對比分析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不盡相同的,影片中的人物也不例外,職業,興趣等等都不一樣。但是卻有一雙無形的手,將他們聯繫到了一起。

在影片中出現的幾個重要人物,都面臨著一個相似的問題:疾病。或身體上的疾病,或精神上的疾病,或能夠治癒的,或早已知曉結果的。

①醫生美智子

這名醫生是小說家孝夫的妻子,她曾經懷過一個孩子,但是孩子死在了她的肚子裡,為此,美智子深受打擊,再加上作為醫生不斷看到的死亡,以至於她最後患上焦慮症。

所以在東京無法生活的她,選擇來到丈夫的家鄉,希望在與世無爭的環境中,治療她的心病。

②小百合

小百合是一個很單純美好的姑娘,她應該是為數不多的留在村子裡的年輕人。她首先是無法說話,後來又發現肺部有問題,需要手術,但是手術成功的概率,只有 50%。

令人意外的是,小百合自始至終都對自己的情況表現得很平靜,無法說話,她就用筆寫字,生病住院,她便相信美智子,最後獲得新生。

③孝夫的老師

孝夫的老師是情況最為嚴重的人,在孝夫來到這個村子之前,他就已經被確診了胃癌,所剩的時間已然不多。但是他卻選擇放棄治療,回到自己的家鄉,走完最後一程。

有一次,他說,如果天氣晴朗,而明天就是世界末日,也別忘了把你的床鋪曬乾。這就是他的人生觀,在最後的日子來臨之前,一定會照常地過好每一天。

以上三個人物,都在承受著疾病的煎熬,但是每個人的表現均不相同。第一個下意識的選擇逃避,第二個坦然接受,積極接受治療,而最後一個,是選擇放棄,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完一生。

通過以上對比,不難發現,人之所以產生那麼多的人生困惑,很大的原因是因為自己的思想。想法不同,做的選擇便不同,而人生快樂與否,自然也不相同。

三、回到原點,放空自己,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

在上面的分析中,已經提出並分析了問題,那麼對於人生的這個話題,究竟該作何解答?其實答案早已隱藏在阿彌陀堂訊息中,但又不止如此。

①阿彌陀堂訊息的答案

影片中,經由孝夫的口,曾經讀過幾則阿彌陀堂訊息,內容來自 96 歲的老婆婆,我認為其中蘊含著人生的真相。

人們告訴我們,不要被眼前的事所迷惑。可是春天的時候,我在我的園子裡種上茄子豆角和黃瓜,給他們澆水,就這麼只想到眼前的事……突然有一天發現,我已經96歲了,說不上好還是不好,可我什麼都沒在意。沒有給自己添憂愁,那也許就是長壽的訣竅。田地裡什麼都有,茄子,黃瓜,西紅柿,南瓜,西瓜。只要我身體告訴我想要,我都吃,也許吃清淡的食物,是能長壽的因素,而我活了這麼大年紀,是因為我從來沒有錢,貧窮成了我的好運。

從阿彌陀堂訊息中,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人活著,不必去追尋為什麼而活著,不要被眼前的一些事情所迷惑。如果一個人學會知足,不去在意人生的紛紛擾擾,那麼隨心而活,便是人活著最重要的事。

②回到原點,直面最害怕的事情

如果,人生當中真的有很難跨過去的坎,選擇逃避並不是最好的解決方式。人如果總是背負著一些東西活著,那麼便會失去人生本該有的意義。

所以,直面最害怕的事情,跨過去,才能遇見新的希望。

就如同影片中的醫生美智子,因為小百合的病情,她再次回到了東京,並且拿起放下了很久的手術刀,為小百合做了一次成功的手術。

也許醫生面對的死亡太多,以至於看到自己的孩子也死亡時,便再也支撐不住,所以才產生某種莫名的焦慮。她的焦慮症出於此,在為小百合做完手術後,終於也在這個地方結束。

其實什麼地方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只有直面自己最害怕的東西,才能真正從心中將那道坎跨過去。人的生命就如這一年四季,在不斷的輪迴之中,生死都是常態,但如何活著,每個人都有選擇的自由。

影片的最後,孝夫的老師安然逝去,而他的妻子則在四十多歲,重新懷上了寶寶。不得不說,這也許就是生命的真諦。

春夏秋冬,不停轉換,而人類,也在生與死之間輪迴,既然生與死都是生命的常態,那我們又何必去糾結那永恆不變的真相呢?

隨心而活,隨遇而安,內心喜樂,便是活著的目的。最後,以影片中誦讀過的一首詩結尾,我也想做那樣的人。

雨打不低頭,風吹不彎腰,不怕冬雪夏暑。身體的聲音,沒有貪慾,永不憤怒,面帶微笑,每天吃四碗褐米飯,加上蘿蔔蔬菜,做到與世無爭。看,聽,理解而不忘記。在松林的樹蔭裡,住在小草房,對著東邊他照看的男孩,對著西邊疲累的母親,他扛著稻草,對南邊將死的人,他說「不要害怕」。對北邊的爭吵和法律糾紛,他說「別太計較」。天旱天他灑淚,不熱的夏天他踱步,別人說他傻,沒人誇,也沒人罵,我也想做那樣的人。

相關焦點

  • 以《阿彌陀堂》為例,解讀小泉堯史電影中人生意義的價值與魅力
    《阿彌陀堂》於2002年在日本上映,講述了一對久居東京的夫婦因厭倦了快節奏的生活環境和事業所帶來的困擾,便決定「解甲歸田」,搬家返鄉定居後所引發的一些列故事。在風景如畫的鄉村生活中,這對來自大城市的夫婦感受到了久違的暢快,他們不僅找回了內心的平靜、重拾了對自我的信心和對生活的熱情,更盼來了小生命的降臨,收穫了他們曾經遺失掉的那份最寶貴的幸福。
  • 人為什麼而活?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誰都會經歷過迷茫,但是有的人很快會自己走出來,有的人會通過很長的曲折才能摸摸索索走出來,而有一些人卻一直在迷茫中無法自拔,他們並不是不想走出來,而是不知道怎麼走,永遠沉浸在自己的內心世界。以前的我經常會思考人為什麼會活著?活著的目的是什麼?有什麼意義?我經常反問自己,是為了功成名就嗎?是為了未來更好的生活嗎?還是為了讓父母老有所依,孝敬父母?我不知道,也不知道這個答案到底是什麼,其實這些都是答案,人不都是奔著這些去的嗎。但是有時候卻又想就這樣活著就是人一生的目的嗎?沒有別的了嗎?沒有更高級的意義了嗎?
  • 以《阿彌陀堂》為例解讀小泉堯歷史電影中生命意義的價值與魅力
    《阿彌陀堂》於在日本中發布,他講述了一對夫婦因為厭倦了快節奏的生活環境和事業帶來的麻煩而長期居住在東京的一系列故事,他們搬回家安頓下來後決定「解甲歸田」。在如畫的鄉村生活中,來自大城市的一對感受到失去了暢快很長一段時間,他們不僅找回了內心的平靜,重新找回了對自己的信心和對生活的熱情,還期待著小生命的到來,收穫了失去的最大的幸福寶貴。
  • 餘華《活著》:人生一世,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為何有人說,白活了
    什麼是活著?活著的終極意義是什麼?或許,不論男女老少談到這個話題,都能掰扯一二。然而,餘華一部《活著》,卻讓讀完小說的人,都默認了這個事實。其實,活著哪裡有人們口口聲聲說的那些大道理,用餘華自己的話來說,「活著跟生活不一樣,比生活更有力量,活著不是喊叫,不是攻擊,而是忍受生活」。
  • 深析《一條狗的使命》:活著的意義,並不是為了思考為什麼而活
    究其一生,我們都在尋找生命的意義。作為一條狗,貝利也是這樣,它思考自己活著的意義,經歷四世回到了最初的主人伊森身邊,明白了一條狗的使命。第一世的它,是一條金毛。或許是在那一刻,主人的內心為它打開了一道門,誇它是一條好狗。可是,這並改變不了它要離開的腳步。我想,那一刻的刑警內心是更加孤獨的,原本妻子的離開已經讓他鬱鬱寡歡了那麼久,現在陪伴多年的警犬又為了保護他而離去,孤獨,大概是他遇到的最糟糕的事情了。
  • 《清平樂》官家獨寵張妼娢表面是愛,實質是對無法隨心而活的補償
    正因為他活得很憋悶,無法任性而活,所以他很希望他的第1個孩子是公主,不是皇子,不用背負著天下社稷重任,可以把自己所有不能做的不務正業的事情,都讓公主來做。他其實是想生個女兒,來彌補自己此生不能按自己意願而活的遺憾。
  • 《活了100萬次的貓》:以另一種方式穿越死亡,體會活著的意義
    然而,童話卻能以另一種方式讓我們穿越死亡,體會活著的意義。01恐懼面對恐懼,我們應該有的態度是戰勝它,而不是迴避。它教會孩子學會關愛、珍惜生命,喚起人們內心深處最美好的情感。讓讀者蘊含著最真切的感動和最溫暖的愛,在不可抵擋的人性光輝中去感受生命和死亡。「在這個地方呆長了,你就肯定會感到特別壓抑,其實「人人」都不好受。誰都不明白自己死後應該做點什麼——就像人們不知道自己活著應該幹什麼一樣。」這是《天藍色的彼岸》拋出的一個誘餌,引誘著我們一遍一遍去尋找答案。
  • 因為疫情讓我對活著的意義又有了新的理解
    因為疫情的原因,天天閒在家的我看了日野原重明的原著《活好》讓我對生命活著的意義又有了新的理解。書中提到如何活出真實的自己第一,不在乎身外之物。這句話最打動我,讓我不禁感嘆那些百歲老人頭腦清醒,思緒表達清晰的智者們對生命的悟性如此不凡……靜思時常追問自己:人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什麼是活好?幸運在此書中找到了我想要答案,愛是生活的終極目標。帶著愛去做事,這才是活好的源泉。只有被愛滋養和包圍的人生才會感覺到幸福充實和存在的價值,不枉來過人間一趟。愛,看不見。
  •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
    《活著》:餘華,這樣的活著,沒有任何意義,就是苟延殘喘提到大名鼎鼎的《活著》,有些人覺得看不懂,有些人覺得活著真艱難,更多的人,探尋小說的意義,活著的意義,而餘華曾經說過,這樣的活著,根本就沒有什麼意義,就是苟延殘喘,這樣寫,不是為了驚醒什麼
  • 《活出生命的意義》: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生命的意義
    對於這個問題,有一個人是這樣回答的:「我生命的意義,在於幫助他人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這個人就是《活出生命的意義》的作者維克多E.弗蘭克爾,這句話也是他對自己一生的總結。《活出生命的意義》是弗蘭克爾的代表作,曾經感動千千萬萬的人,被評為「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十大圖書」之一。迄今為止,這本書銷售已達1200萬冊,被翻譯成24種語言。
  • 生活怎麼才能有意義?怎麼活著有意義?一起看看吧
    活著是為善良活,為別人活,為愛活,這就是我個人對活著的理解意義。為別人活著最有意義①、首先,為善良活著。孝順父母,愛護家人,幫助別人,每天都去說善良的話,去做善事。幫助別人就是幫助自己,善待他人等於善待自己,站在善良這邊,讓惡者遠離我們。
  • 活著的意義——讀《活著》有感
    一口氣讀完了餘華的《活著》已是半夜1點,好的文學作品就是有這樣的一種魔力,讓讀者不忍放下的魔力。《活著》是一個美女送我的一本書,剛看到名字時就下意識的認為這肯定又是一本講述主人公悲慘命運的小說。確實,《活著》講述了福貴坎坷的一生:富家少爺嗜賭成性,最後賭光了家產,氣死了父親。
  • 蔡瀾《隨心隨意去生活》:快樂其實很簡單,活著,就是要盡興一點
    ——蔡瀾《隨心隨意去生活》人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其實不過是一個「樂」字。男人年輕的時候,都如莎士比亞筆下的「消瘦又飢餓」的樣子,一年又一年,步入中年後,邁過初老,某一天照照鏡子,原來已經胖成這個樣子。古人說,中年發福,好現象。
  • 如何才能得勝憂愁常常喜樂:乃是依靠賜力量的神
    我們每個人都渴望常常喜樂,但喜樂是由我們的信仰所決定的。全心依靠神時即便是在苦難之中,也能高唱喜樂的讚美之歌。每個人對喜樂的定義不同,有人認為保持心情輕鬆愉快就是喜樂,也有人認為能說幽默之言便是喜樂,但這些都只是一種表面的歡樂。人在順景是要快樂高興很容易,但身處逆境時卻會萌生憂慮、愁煩、懼怕等負面情緒。一時的歡樂,並不能讓我們常常喜樂,也不能解決我們內心深處的苦楚。
  • 《活著》:讓你窮途末路的,從來不是生活,而是內心的藉故墮落
    讓你窮途末路的,從來不是生活,而是內心。當你看餘華的小說《活著》時,會深有感觸。生活一次次重創,不但奪走了福貴這個男人的尊嚴,甚至所有的家人。 而他就這樣,活過一年又一年的歲月,年老時,仍然可以唱著「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的調子,像哄孩子一般,哄著老牛幫他幹活,人生退盡迷茫與哀傷。
  • 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看完此文瞬間開悟
    我們到底是為什麼而活著?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的意義是什麼?能夠答出或答全這三個問題,你的人生或許將永不迷茫。因為你也進入了理念的世界。其實這三個問題是一個問題,即最根本的問題:人生的意義問題。如果一個人覺得活著有意義,那麼他同樣也不會去問活著有什麼意義?從這個邏輯出發,我們發現,只有當一個人覺得生活的不幸福時,他才會去問幸福是什麼?只有當他覺得活著沒意思無意義時,他才會去問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到這裡,問題發生了轉向,即人生的意義問題變為了是什麼使得我們感覺活得沒意義沒意思?
  • 人應該活成什麼樣子,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
    中年的你已經忘了最初的夢想,開始思考更多的問題:人應該活成什麼樣子,該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餘記童稚時,嘗覽坐井觀天一文。何為青蛙?拘於方寸之地者,餘於心常不齒之。後方知世事不易,諸事皆難。而人生也本無意義。所謂的意義,是你給人生賦予的。該活成什麼樣子,以什麼樣的方式活著?最好的答案,來自於你自己。現在給你一副白板,讓你畫出你想要的的人生版圖。你會怎麼做?左瞅瞅右瞧瞧看看別人是怎麼畫的?別人畫了一條河,你也跟著畫一條?然後東張西望,看看還有什麼好東西可以畫進你的畫板上來。
  • 從「祥子」到「福貴」,《活著》的終極意義就是「活著」本身
    對於歷史的長河,這短短的幾十年上百年猶如曇花一現,那人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看《駱駝祥子》時,活著對於祥子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活著等於死去,而看《活著》時,活著本身對福貴來說就已經很有意義,因為死了,就什麼也沒有了。
  • 《活著》三個層次:從物質、精神到靈魂,我們逐漸明白活著的意義
    福貴的經歷引起我們深深的思考:人到底為什麼活著?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也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他一直在不斷告訴自己:「還有希望,只要活著就有希望。」這是一個人活著的較高的層次,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人活著都會有一個目標,有人為了家庭而活著,有人為了事業而活著,有人為了社會而活著,活著就是一種精神、一種使命、一種責任。他們知道活著不能僅僅為了自己,也要為別人帶來些什麼才更有意義。
  • 餘華《活著》:講述3個人生道理,告訴你活著的意義是什麼?
    但他依然活了下來,是他選擇活著。那麼活著是為了什麼呢?山珍海味不再,只有吃糠咽菜;萬貫家財不再,只有家徒四壁;賢妻孝子不再,只有孤苦伶仃;父嚴母慈不再,只有孑然一身,切骨之仇不再,只有了無遺憾。雖然福貴已經輸光了所有,但是他的內心仍充滿了希望,認為自己或許還可以重新振興家業。所以說,我們活著的本身就是希望。